摘 要:社会在不断发展,各行各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也直接影响到了我国越来越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师范类院校产学研人才培养课程中的教学方式方法所存在的问题,文章探讨改革策略,尝试为师范类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与社会对口行业进行结合创设有效途径,将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行业的用人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改变师范类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固有模式,让高校人才能够学有所用。
关键词:师范类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
目前的许多教育理念仍然认为师范类院校主要为了培养教师人才而设置课程,因此,对师范类院校当中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并没有给予过多的重视,由此产生的便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和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題,导致环境艺术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课程教学效果得不到改善。然而,我国现阶段的文化产业发展越来越深入,社会的发展要求各个院校能够培养出更加专业的社会人才,因此,师范类院校也要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予以关注,培养能够与社会企业进行紧密连接的专业人才。
一、师范类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现状
第一,教学理念落后。师范类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课程教学当中存在的最关键的问题就在于教学理念过于落后。大多数师范类院校会认为,自己应当培养一些学校需求的教师人才,因此,针对师范类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内容会更多地加入一些理论知识,从而忽视实践探究。甚至一些师范类院校的课程教学教师认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最终培养出的人才类似于美术老师,这样的理念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得不到实践经验,在日后进入社会时,既不会得到学校的认可,也不会得到专业对口的一些企业的认可,他们毕业之后面临找不到工作的困境。
第二,教学硬件设施不完善。由于上述所谈到的师范类院校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方面的教学理念过于落后,学校在配备相应的教学设施时也并没有予以相应的重视,教学硬件设施不完善将会直接导致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一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环节。例如,许多师范类院校并没有给这一专业设计专门的实验室或安排对口的实践基地,让学生能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触及社会工作方面的经验,学生仅仅经过课堂教学接受理论知识。这样一来,大学生毕业之后进入工作环境时,会对许多实践操作环节完全陌生[1]。
第三,支持教学改革的力量过于单一。面对教学理念落后,硬件设施不完善的问题,新时代的教学要求对师范类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然而,在改革过程中又出现了多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支持教学改革的力量过于单一,仅仅靠师范类院校个体进行整体的改革是不足以产生成效的,高校在开展教学实践改革的过程中需要社会各界提供支持,无论是师资力量、资金力量的提升还是创新型人才的引入等,都需要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来完成。尤其在产学研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更需要学校积极寻找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相对口的社会企业进行密切合作,尽可能地展开长期的合作,提供给高校学生更好的实践环境和机会[2]。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的
重点内容
第一,制定符合实际工作过程的教学大纲。要进行产学研人才培养需要率先明确人才培养的重点内容是什么,师范类院校在这一方面有所欠缺,因此,需要从制定符合实际工作过程的教学大纲入手。师范类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大纲往往更趋向于理论传授,脱离社会实际,因此,在改革过程中应当坚持实践为导向,以学生个人为根本,结合现阶段社会市场的总体人才需求标准,对课程的大纲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使教学大纲尽可能符合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要求,转变传统的固化思维,加入更多实操训练的环节,促使学生掌握实际技能,帮助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3]。
第二,开设形式多种多样的选修课程。师范类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产学研人才培养,要求课程设置要多元化,突破传统的单一课程设置模式,让学生拥有选择权。比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可以依据社会企业的需求分为园林设计、建筑设计、软件应用、动画制作等各个领域,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欠缺的知识技能,自主选择课程。这种选修课的设置将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训练专业技能,成为复合型的人才,在进入社会企业时能够匹配到更适合自己的岗位,从而发挥作用[4]。
三、师范类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课程教学的改革策略
第一,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师范类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配备的教师一般具有专业的教学素养,但可能缺乏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面的实践经验,因此,学校在选择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课程教学的专门教师时,应当选择一些具有社会经验的老师。比如,可以专门从一些对口的企业当中选择有工作经验的在职者聘请到学校,对学校的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方面的教学。另外,也可以让这些人才对学校现有的教师在实践指导方面进行相应的培训。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校内的教师可以和这些校外企业的人才进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方面的深入探讨交流,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使师范类院校形成具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素养的教师团队,为产学研人才培养奠定教学基础。
第二,吸纳多元化实验资源,创设产学研人才的专门实验环境。师范院校的高校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好学校现有的实验课程硬件设备和资源,积极寻求社会的有效资源,为高校学生设置专门的实验环境或实验基地。例如,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定期带领学生到社会企业或园林当中参观学习。另外,学校需要在学校内部专门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建立实验基地,在实验基地当中配备相应的管理者,管理者可以是学生自己也可以是教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实验基地开辟相应的工作室,连接社会企业,实现学习与工作之间的有效结合[5]。
第三,创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师范类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给人以单一枯燥的印象,因此,在新的教学背景下,教师应当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现阶段专业院校所沿用的“3+1”教学模式。其主要内容为三年的教学设计和一年的毕业设计,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在大学四年内获得理论基础的同时进行充足的实践训练,以便于学生进入社会后,能够适应各种形式的工作环境,提前感知社会竞争压力,有利于学生身心素质的培养。因此,制定诸如“3+1”教学模式之类的产学研人才培养课程教学模式是师范类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的必然环节。那么,基于全新的教学模式背景,师范类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也应当有所革新,师范类院校可以借鉴一些设计类院校所采用的“多证书”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激励学生考证,都可以與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意识到本专业对于社会建筑和园林设计以及一些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在学习和获取证书的过程中,提升和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6]。
总而言之,师范类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产学研人才培养课程和人才培养模式上仍然存在着多方面的不足。由于师范类院校本身院校性质的局限,院校师生在理念上有所偏颇,因此,从理念入手改革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环境,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提供校内校外的专业实验基地,创新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激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产学研课程教学当中,不仅有利于师范类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转型,更有利于高校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为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许树贤,刘太雷.探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产学研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J].艺术科技,2015(12):6-7.
[2]路晓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探析:以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8(21):143-144.
[3]刘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复合型设计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6(10):241-242.
[4]许德丽,吉燕宁,苑泽锴.“产学研用”四位一体模式的教学创新研究:以城镇总体规划设计为例[J].艺术科技,2017(11):377.
[5]段然,朱家莹.环境设计类专业光环境教学和人才培养研究:以重庆工商大学环境设计系为例[J].灯与照明,2018(3):49-51.
[6]毛琦红.环境艺术设计“产学研训赛”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湖州师范学院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6(6):102-103.
作者简介:
廖夏妍,乐山师范学院民宿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