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融媒时代危机传播的新变化,以直接面向基层民众的县级政府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构建新形势下以危机传播生态为导向,多元主体协同的主动治理机制,从而实现县级政府在融媒时代危机传播中的“治理型”角色的转变。
关键词:融媒体;县级政府;危机传播;危机治理
作为各类机构齐全的基层政府,县级政府既是党和政府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者,也是直接面向基层民众的引导者和服务者,担负着重要的社会管理责任,因此县级政府常常直面危机,其应对水平直接关乎基层舆论引导和政府形象塑造。同时我国的媒体融合在中央级和省级媒体基本已探索完成,县级媒体融合的战略工程关乎新时代基层宣传思想文化的建设。因此融媒时代县级政府的危机传播与治理机制是值得研究和完善的课题。
一、融媒时代危机传播的新特征
(一)危机传播主体去中心化
融媒时代传统的线性传播方式被颠覆,传统媒体设置议题、引导舆论的“中心”被消解,以人为中心的网状传播方式使公众被赋予平等的话语权,危机传播各主体间的界限不断突破,不同话语场展开对话与冲突,舆论的引导和把控越来越难。如“西安奔驰维权事件”中,女车主在西安某4S店哭诉维权的视频,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引起广大网友的关注和热议,巨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奔驰公司最终接受了该女车主的全部诉求,而且品牌声誉遭受了重创。
(二)危机传播路径自下而上
融媒时代,议程设置的主动权不再掌握在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手中,公众通过对信息的发布、传播、修改和评价,可以自我设置议程,一旦议程得到网民认可,便会形成网络舆论,甚至引发传统媒体的跟进报道,进而形成社会舆论。因此融媒时代的危机也呈现出这种自下而上的传播路径,从而加剧了危机的突发性、多源性和裂变性。
(三)危机传播内容后真相化
2016年“后真相”一词被《牛津英语词典》选作年度词汇,意指“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融媒时代危机传播的内容也呈现出后真相化的特征,情感和价值驱动危机传播的动力较之事实更强。如在当前网络舆论生态中,原指扶弱抑强的人文关怀的“罗宾汉情结”,却异化为:只要涉及官民和贫富之间的冲突,不辨案情的是非曲直,一边倒站在弱势群体一方。
(四)危机传播生态化
《全球传播生态发展报告(2018)》首次从传播生态学视角聚焦全球传播格局和世界传媒发展,在复杂的全球社会生态体系内透视人、媒介、社会各种力量的共生共息关系。融媒时代的危机传播也呈现出多元互动的生态,由内生态和外生态组成,内生态包含危机因子和传播因子,外生态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因子。内外生态是相互影响的共生关系,一旦关系失衡,危机会波及整个生态。如今年的肖战粉丝事件,从内生态看是饭圈文化的问题,但从外生态看,则是新媒体环境下亚文化圈发展及其与主流文化圈融合的问题,而二者是相互依存和影响的。
二、融媒时代县级政府在危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舆情应对机制不健全
部分基层机关工作人员习惯于过去走村串户了解民情,面对面打交道的工作方式,对网络舆情的敏感性不足,对网络舆情的影响力认识不够,并且没有形成健全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因此,常出现舆情发现滞后,应对迟缓,错失应对处置的良机;舆情应对被动,一味寄希望于封堵、删除、隐瞒等手段,不疏导,只封堵,只顾网上,不顾网下,只顾舆论引导,不顾问题解决,舆情应对不当,乱说话或者说谎话,引发次生舆情等问题。
(二)对新媒体认知与运用不足
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提出,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国务院部门应当开设政务新媒体。各地大力推动政务服务平台的统筹建设,从两微一端到短视频平台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的政务新媒体形式也有效拓宽了与群众沟通的渠道。然而部分政务新媒体在運维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信息更新不及时、内容形式单一、互动性不强、监管不到位等。而在舆情应对中也就出现了对新媒体重视不足,无法获得信息传播先机;忽视对新媒体监管,致使谣言大肆传播;对新媒体中的消息处理不及时,导致增加公众质疑和公众恐慌;地方政府对新媒体运作机制不熟悉,导致公众舆论引导效果微弱等问题。
(三)融媒体中心建设不完善
2018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从《2019中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研究与分析报告》中可以看到,目前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发展态势良好,已形成合作共建、独立自建和平台共享三种主要模式,但各平台合而不融,缺乏协调统筹主体;平台盲目扩张,后续内容生产与运营乏力;以及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业人才不足等问题依然凸显。
(四)专业人才缺乏
县级政府中较少危机治理的专职人员,即使设置了专职人员,多数专业素质也不够高。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我国的高等学府、大中院校培养该类学生的专业设置就很少,致使县级政府吸收具有系统、专业的学习和培训过的公共关系科班出身的高素质人才源头较为狭窄。其次,县级政府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待遇对高素质公关人才的吸引力不够。第三,县级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思维和工作方式还停留在传统政府管理形式下,其过于保守的公关手段和公关方法已不适应信息飞速传播的时代。
三、融媒时代县级政府的危机治理机制
(一)县级政府危机意识的提升
较之中央、省、市级政府,县级政府处于社会管理的第一线,其危机治理水平不仅关乎我国政府的声誉和形象,更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然而许多县级政府的危机意识仍相对淡薄。因此,融媒时代县级政府应提升危机意识,将县级政府的危机治理机制纳入地方安全战略,将治理机制的顶层设计、执行制度、考评机制,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等工作落到实处。
(二)县级政府在危机治理中的角色建构
首先,县级政府要改变“只对上,不对下”的传统行政思维,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尊重公众表达的权利,主动构建和管理与他们沟通的空间;其次,要转变传统媒体时代县级政府的“管理型”角色,构建融媒体时代的“治理型”角色,即在危机传播生态中,县级政府主导,同时动员多元社会主体协同治理。融媒时代危机频发,且源头多,传播节奏快,连锁反应大,常危及公共安全,仅仅依靠县级政府来应对是难以恢复生态平衡的,因此要动员和整合其他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参与,发挥协同治理的力量。
(三)网络舆情处理机制的完善
融媒时代网络舆情的处理需要从制度和技术两个层面进行完善,首先制度上把网络舆情处理工作纳入意识形态工作常态和考评机制,建立网络舆情报送及处理制度,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相关机构,明确各部门职能权限,完善网络舆情报送及处理相关程序,并形成工作手册。其次,从技术上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收集、监测、预警、评估与处置系统,提升网络舆情处理的效率。
(四)信息沟通机制的完善
首先畅通信息沟通渠道,使縣级政府不仅能在危机传播中及时了解和发布权威信息,更能在平时加大执政公开性、透明度,加强与群众的沟通,充分听取民意,切实解决好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塑造和提升县级政府的公信力。其次创新信息沟通方式,顺应融媒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借助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用群众喜闻乐见的网言网语与其沟通,拉近县级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距离。第三,发挥意见领袖的社会动员能力。这里的意见领袖不仅指传统意见领袖,也包括随互联网形成的“E见领袖”,即那些20%左右能通过融媒时代的多种传播手段,影响着其他80%网民观点和态度的人群。
(五)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机制的完善
一是引人提量,县级政府应通过改善工作环境和工作待遇来加大对年轻的专业人才的引进,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二是培训提质,通过组织培训、学习交流、继续教育和鼓励在职自学等多种方式,有效提升相关人员的专业能力。三是管理提效,建立高效的人员管理机制,有效激励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且打破论资排辈的陈旧观念,重视对有活力、有冲劲、有创造力的青年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徐迪,张平.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技术突围路径[J],中国出版,2019.5:13-16.
[2] 李黎丹.县级融媒体:生动凸显“民声”“民生”[J],青年记者,2019.4:12-13
作者简介:胡仁春(1982.3—),女,汉族,湖南长沙人,硕士学历,湖南理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公共传播与危机传播。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新媒体语境下危机传播的影响因子与治理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XSP19YBC249。
(作者单位:湖南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