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超
摘 要: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受到世界各国广泛关注和践行,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不断加速,这都对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全新要求。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发展现状及其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困境,进而从五个方面提出新时代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发展的路径,以期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复合型英语人才提供助益。
关键词:新时代;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the concept of building a human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has been widely paid attention to and implemented by various countries, and the process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been accelerating. Both of which have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 of English majorat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and difficultiesof English major in talents cultivation at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 our country, and then presents the paths at five aspects for constructing and developing the diversified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 of English major at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 the new era. The study can provide insights into cultivating internationalized and compound English-majored talents with high quality in our country.
Keywords: the new era;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nglish major; diversified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
一、概述
纵观我国外语教育发展史,长期以来,仅有外语类、师范类院校及部分综合性大学设置了英语专业。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和跨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我国对英语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国内很多理工类高校纷纷开设了英语专业,以满足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1]。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有其自身优势和劣势,优势主要为:1. 大多数理工类高校具有跨学科的研究传统,学生多元化的专业知识为英语专业改革提供了便利条件;2. 理工类高校的学科门类一般与市场需求联系紧密,其“宽口径”“厚基础”的专业设置方式为英语专业培养创新型、复合型英语人才提供了充分保障;3. 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开设时间较短,相对而言,较容易接受新事物,创新意识也比较强,这有利于深化英语专业改革和建设。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劣势主要在于:1. 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学科建设起步较晚,缺乏足够分量的学科带头人,学术能力相对薄弱;2. 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往往偏重学生语言技能培养,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做得还不够,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3. 理工类高校的硬件设施(如机房、实验室等)虽然较为完善,科研经费也较为充足,但对语言学、文学、文化及跨文化等学科的建设还不够重视,这严重制约了英语专业发展的空间和前景。新时代,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在析清自身人才培养的优势和劣势的前提下,需要扬长避短,探索和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为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培养出兼备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国际化发展视野和全球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卓越英语人才。
二、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发展现状及其人才培养困境
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基本功,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创新实践能力。另外,该《大纲》要求高校英语专业亦要进行相应变革,尤其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需要由之前单一化模式转变为多元化模式[2]。新时代,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受到世界广泛关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不断加速,这都对理工类高校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全新要求,赋予了崭新使命,理工类高校应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输送具备全球素养的卓越英语人才。然而,遗憾的是,我国不少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发展并无明显改观,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面临诸多困境。尽管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生源挖掘、教学条件与设备规划、教学环境完善等方面与外语类、师范类及部分综合性高校存在明显差异,但它们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如课程设置、目标定位、教学模式及教学评价等方面与其他院校差别不大,体现不出自身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3]。当前,理工类高校英语专業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不可小觑,总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目前,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传统固旧,课程设置依然沿袭以英语教材和课本为中心的方式,该课程体系设置单调、传统,缺欠系统性与科学性考量,极易导致教学理论与实践环节相脱离。纵使《大纲》明确划定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其它相关专业知识三个模块,但不少理工类高校偏重技能类课程,其设置比例偏高,对其它相关专业知识类课程缺乏足够重视度,比如,课程体系设置并未纳入有关自然学科、工程学科、人文学科等课程,这将不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提升[4]。再者,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还过分注重传授理论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强调词汇、语法、专业理论知识及学科知识结构等的讲授,轻视对学生思辨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导致学生在跨文化沟通和交流时困难重重。
(二)培养目标欠缺针对性,教学模式滞后
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培养目标是首要一环。然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不少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教学过分注重语言教学,培养目标缺乏针对性,难以体现全面提升学生专业能力、思辨能力、创新实践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目标,这亦致使教学模式滞后、守旧。部分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模式并未遵循语言习得与教学的自然规法,缺乏对听、说、读、写、译等技能清晰的针对性和区分度,导致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平平,步入社会后缺乏关键竞争力和核心素养;此外,教学模式偏重语言知识和结构的理论传授,忽略语言沟通和交际的实践功能,致使学生在语言应用实践中难以自由、顺畅地进行沟通和交流。
(三)教学终结性考核比重过高,难以激发学生自主性
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构建和实践离不开融灵活性与全面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多样化的评价体系。然而,不少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过分依赖基于学习结果的测试,对学生是否真正掌握英语语言沟通和交際的方法与技能缺乏有效评价。教学主要是基于学习成绩(特别是期末考试成绩)开展评价,对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创新与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缺乏综合、全面的过程性考虑和评估。以期末考试成绩为重心的终结性考核难以用一种动态发展的眼光来考察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状况。这种传统、单一的考核方式难以反映学生英语学习的真实水平和能力,致使学生学习兴趣较低,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阻碍学生实际应用水平和能力的提升。
(四)教师综合教学素养亟需提升
教师的综合教学素养不仅包括自身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还包括人文素养和对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的熟练掌握和运用等。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大都来自其外语系(学院)成立前的公共外语教学部,部分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及人文素养难以胜任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此外,不少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教师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投身科研或兼职,对教学缺乏足够动力和责任,付出明显不足,这必然会影响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再者,一些理工类高校的英语专业教师在掌握和运用大数据教育技术手段方面能力不足、方法有限,难以充分发挥互联网、全媒体、慕课、微课等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手段的教学优势。
(五)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深入、拓展研究
英语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出英语专业必须要从单一化的人才培养转向“宽口径、应用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5]。该模式的探索和研究既能够满足当今社会、文化与经济发展的需求,亦是提升英语人才综合素养与核心能力的有效举措。然而,一些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在顶层设计方面虽然提出要开展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但这些高校在现实角度并未真正理解多元化人才培养的内涵和本质,对基于何种框架培养英语人才等问题认识不清、迷茫不解,单纯地迫切、盲从追逐从学科本位向学科交叉的转变,由英语人才单一化培养向多元化培养的转型[3]。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过于强调学科的交叉融合,反过来却致使其丧失自身专业特色和优势。
三、新时代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路径
我国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发展现状及人才培养模式所面临的困境值得学校相关部门和外语教育工作者们深思。如何全方位探索和研究新时代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发展的路径已是当务之急。基于此,本文认为新时代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要结合学科专业和办学特色,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多方位、持续性地探索和实践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发展的路径,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扩展课程体系设置,增设跨学科教育通识类课程
依照《大纲》,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理应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改革方案,拓展和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增设如能源、环境、材料、计算机、化工、机械、商贸、财经等多元化的跨学科教育通识类课程,同时对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模式进行必要、恰当的调整,目的是促进英语专业与其它相关专业综合知识的有效融合学习。此外,鉴于英语本身是一门语言学科,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英语专业无法离开其学科本位,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还应该兼顾综合人文素养教育,可以开设《英美文化概况》《跨文化交际》《英美短篇小说赏析》《世界经典电影品赏》《圣经简论》《英美报刊新闻选读》《中国文化赏论》等通识类课程促进学生系统、深入学习中西方国家政治经济与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与内涵,多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真正打造出能够适应当今世界国际化发展趋势、满足多元化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卓越核心竞争力的英语人才。
(二)重新审视和定位培养目标,着重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传统教学多以教授学科知识和培养语言能力为主,而重新审视和定位培养目标则必须着重学生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思辨能力及创新实践能力的综合、全面培养,确立以这些能力与素质培养为导向的全人教育理念。在课程体系设置中,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可根据学生专业兴趣和择业需求突出专业趋向性,除自身专业学习外,积极引导学生对其它感兴趣的学科及专业方向开展深入学习。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不仅须具备夯实的专业基本功,还应当拥有出色的思辨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等。因此,新时代理工类高校英语人才多元化培养还理应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思辨教学、跨文化教学和创新实践教学,把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专业创新实践及毕业实习等环节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创建动态发展的综合教学评价机制
以期末终结性考试为重心的教学评价方式难以有效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因此,创建一种动态发展的综合性教学评价机制来监测和衡量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而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对于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来说是必然之举,这要求教师们结合专业实际教学情况和课程体系设置特征,综合采取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方法与手段,全面监测与考核学生的学习与实践过程。具体言之,创新和构建动态发展的教学评价机制一须注重学生学习意识、动机及兴趣的激发和触动,二要实时跟踪和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综合评测学生的语言专业能力、思辨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训练,三是教学评价标准要做到明确客观、公正有效,做好这三点有助于学生快速成长为兼备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国际化发展视野和全球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多元化、复合型英语人才。
(四)持续加强师资团队建设,提升教师综合教学素养
培养和造就一支专业水平强、教学素养高的师资队伍可谓是探索和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一环。专业水平强、综合教学素养高的英语师资团队既要有深厚的英语语言专业知识和背景,又要熟悉其它相关专业的基本学科知识,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历史、风土人情、自然地理概况等,还要做到教学与科研“全面发展”“讲求实效”“别具风格”[4]。因此,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要果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手段,不断提升英语专业教师的综合教学素养,引进高水平的领军人物或教学精英,打造精品教学团队,使师资队伍既有优良的师德师风、高尚的人文修养及卓越的教学科研能力,又要精通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此外,教师的知识储备与能力构架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需要经历一个终生不断学习和练就的过程,这就要求理工类高校通過多种渠道和手段对英语专业教师进行专业能力和素质培训,例如,可以通过定期开展研讨班或工作坊培训教师,也可以选派教师赴国内双一流学科或中科院(社科院)或国外知名高校(或高水平研究机构)从事研究和学习等,条件优越或经费充足的理工类高校可以对师资培训加大投入,为快速提升教师的综合教学素养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条件和经济保障。
(五)探索和实践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和实践新时代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根据学校地域、自身特色及实际情况,坚持求真务实、循序渐进的发展理念,必须要经历一个有针对性的、不断修正和完善的长期过程。令人欣慰的是,国内部分理工类高校,在该模式的探索和研究过程中,可谓是良好的榜样,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譬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英语专业在综合考虑生源情况的基础上,依托自身地域和优势专业,探索建立“面向东盟国家的‘双跨(跨国+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英语专业通过深入的课程体系改革,创立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英语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选修课”的培养方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元化需求;长安大学外国语学院开拓创新,探索和实践了“EGP+ESP(英语专业+工程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改革和创新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材编撰、教学评价机制等来强化学生英语专业与工程学科的知识掌握和能力提升[6];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英语专业立足学校石油能源学科及行业优势,以服务国家能源发展战略为着力点,以“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架构,创设了“英语+石油能源”“英语+国际贸易”“英语+涉外(能源)法律”等“E+”(英语+专业)特色化专业方向,着力培养和打造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等部门能够熟练运用英语从事外事、翻译、教育、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7]。以上提及的几所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以学校自身特色和优势为基础创新和实践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符合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理念及全球经济一体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对卓越英语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这能够为其它兄弟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四、结束语
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了全球各国的广泛认可和践行,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步伐不断前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持续推进,跨文化沟通和交流活动日趋频繁,这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对培养卓越的国际化、复合型英语人才提出了全新要求。鉴于此,面对专业发展现状及其人才培养困境,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要充分发挥自身学科特色与专业优势,紧跟国际化和全球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学生提供多种从事国际交流和实践的机会和平台,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改革课程体系设置、重新审视和定位培养目标、创建动态发展的综合教学评价机制、加强高质量师资团队建设等方面不断勇于探索和尝试,构建科学合理、高效实用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总之,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只有与时俱进,多措并举,适时转型,全方位、持续性地进行探索和实践,其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才能迈入新阶段。
参考文献:
[1]王林燕,黄文龙.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1(11):120-122.
[2]袁群.多元化视角下地方高校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12):208-209.
[3]司显柱,陈娟.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理念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5(07):38-42,76.
[4]宋林珊.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研究[J].英语广场,2012(08):99-101.
[5]何其莘,段桐生,黄源深,等.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01):24-28.
[6]吴君,张炎.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的EGP+ESP的特色培养模式探究——以长安大学为例[J].海外英语,2012(10):34-35.
[7]王新博.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1+”培养模式下课程设置的实践探索——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例[J].山东外语教学,2016(04):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