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就是要发挥政治指南针作用,引导全党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来,推动全党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贯彻到谋划重大战略、制定重大政策、部署重大任务、推进重大工作的实践中去,确保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226页。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关键首要位置,充分体现了党的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的核心地位,这也说明我们党对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高度自觉以及对党建规律的清醒认识。以党的政治建设为核心来推进党的建设,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学说的重大理论创新,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学说的创造性阐扬,也是哲学理性精神在政党建设领域的全方位彰显。从基本行为类型看,党的政治建设既是交往行为,也是价值重塑和实践创构行为,且彰显了三个理性向度。
一个国家、民族及政党如果缺乏交往理性的浸染与滋养,就会走向故步自封、闭门造车的怪圈。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系统论述了“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在人类历史上的巨大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77页。但今天看来,物质的交往和精神的交往不应仅仅局限在空间范畴,还应包含时间范畴。与历史的对话,对历史经验的继承与扬弃,也是交往理性的重要表现方式。党的政治建设,正是不断地在时间和空间的对话中,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深度耦合。对于党的政治建设所凸显的交往理性向度,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党的政治建设彰显了一种历史与现实对话的问题意识与时代精神。党的政治建设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进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交织着党的政治建设历史与现实的交往对话,不仅将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主旨与诉求、诉求与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为其烙印上了“时代性”和“现实性”的标签,同时在交往对话中又凸显了一种“解决时代问题、关注时代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和实践品格。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问题和思考就贯穿了党发展的全过程。如毛泽东同志指出要“提高党内的政治水平”,邓小平同志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指出:“党的政治建设是一个永恒课题”。可以看出,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发展时期,党的政治建设始终维系着党的根基,不断回应着“历史之问”“现实之问”。
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尤其是国际国内复杂的局面和新的风险,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成功应对“四大考验”,化解“四大危险”。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清醒地认识到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只有党的政治建设抓好了,其他方面的建设才会协调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通过不断与现实对话,充分展露了新时代下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精神。
其二,党的政治建设在与历史和现实的对话中始终彰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特质。党的政治建设虽然在建党早期就以不同形式被提出,但是党的政治建设过程并非僵化自守、一成不变。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发展,党对政治建设的认识也经历了不断的深化和发展。
早期,党的政治建设是从反对党内错误思想开始,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这一段时间,党的政治建设主要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为开展党内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服务。改革开放以后,因为历史原因,党的政治建设相对淡化,在十三大报告中,甚至连党的政治建设的提法也没有出现。直到党的十九大前,党的政治建设都没有在党的建设的布局体系之中作为专门篇章而独立存在,其内容和要求只是零散见于党的建设体系的其他方面。在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政治建设的探索,都有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意义和贡献,为我们党夺取革命胜利和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提供了政治保障,但历史上我们党的政治建设既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
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更符合现代政党政治属性的本质要求,以“交往对话”的理论姿态既“汲取”了历史上党的政治建设所涵涉的“保持党的政治定力”“反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宗派主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加强党的领导地位”等核心要义,同时又“扬弃”了其所具有的“政治运动”属性,从而创设了一种贯通“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党的纯洁性建设”这一主线,涵盖“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 “六位一体”的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
一言以蔽之,党的政治建设在与历史经验和时代现实的“交往对话”中实现了螺旋上升,在党的政治建設性质、政治建设路径、政治建设主体和政治建设形态上不断深化、不断具体。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实现的理论及实践发展是和其与历史经验和时代现实所进行的动态的、积极的交往对话密不可分的。
其三,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在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世界政党智慧的对话中,凸显了“交往式”的对话精神。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党建设理论根基和价值深植于当时的历史和经济事实之中。在新时代的境遇下,如何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话,需要当代的中国解释者以新的视域与之开展“解释学”对话。同时,对世界政党政治有益智慧的汲取和吸收,对其糟粕的批判扬弃,也需要与之开展“和而不同”的对话。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直接阐述党的政治建设概念,只是在相关著述中呈现出党的政治建设的思想和雏形。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9页。这毫无疑问就是党的政治建设的人民立场、人本价值的最初体现。毛泽东高度重视党的政治建设工作,他对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反对宗派主义、分散主义、搞两面派等党的政治建设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理论观点。毛泽东还明确提出了“党是领导一切的”重要观点,《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50页。这也是新时代下“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最初表达。在新时代的境遇下,党的政治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正是通过“一问一答”式的对话,以新时代的视域,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现实,对其进行了新的解释,从而使其散发出新的理论光辉。
长时间以来,西方政党政治是世界各国学习的模板,很多国家和政党期望套用西方政党政治模式,实现其国家治理的目标。西方政党政治模式存在数百年,有其合理性和有益的智慧。但是,迥然而异的国情、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也使我们党在与西方政党的交流互鉴中,必须坚持“求同存异”的对话精神。因为,从世界范围来看,照搬别国的政党政治发展模式从来就不会成功。
中国共产党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首先,其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其次,党的发展也存在尚未完善和有待成熟的特点,这也是在新时代的境遇下,继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要旨所在。但是,在与西方政党政治的对话,特别是今年以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同表现中可以看出,西方政党代表了特定的社会阶层,其社会意识形态多元化,执政绩效和执行力有限。而中国共产党超越了特定的利益集团,代表最广大的人民利益,社会共识性强,包容性大,具有很强的执政绩效和执行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与西方政党政治的对话中,中国共产党通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一个14亿人口大国,从百年来的积贫积弱到全面小康、繁荣富强,中国共产党和其领导下的中国道路、中国制度越来越显现出它的优越性与生命力。对比来看,西方国家反而出现了市场失灵、民主失效、政府破产等种种问题。
政党的“人本价值”,是要提供能够为人民幸福指明前进方向、终极目标的精神追求,这是政党赖以执政和生存的基础;政党的“政治价值”,则指向一个政党的使命、追求与信仰的意义所在。就此而言,“人本价值”与“政治价值”对于一个政党的良性发展都是不可或缺、不可偏废的。
就个人而言,价值理性重在聚焦人对善的精神追求,是要追寻人之为人的理想和生命意义;就政党而言,价值理性则重在运用价值导向、价值评判,实现政党使命。从这一点上说,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既体现出“交往理性”,又明确指向了“价值理性”。党的政治建设始终不忘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政党的政治追求,就是承载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家国情怀和政治追求。同时,党的政治建设要求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把人民立场作为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可以说,党的政治建设既坚持人本价值,体现在党的“坚守初心”,同时又弘扬了政治价值,实现于党要“承载使命”,从而使人本价值与政治价值在价值理性层面统一起来。就党的政治建设所凸显的价值理性向度而言,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党的政治建设实现了“人本价值”与“政治价值”两条腿走路。众所周知,现代政党政治是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实现国家治理的目的。政党为实现其政治纲领和主张而展开政治活动和斗争,同时,政党又是沟通民众与公共权力联系的桥梁。可以说,政党在行使国家权力时,既离不开“政治价值”的权衡,也离不开“人本价值”的考量。从这个角度上讲,政党对国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建设既是政党政治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也应该满足使人民幸福的主观需要。
当代西方政党政治乱象频频,其党派纷争、内乱不止、相互倾轧、社会撕裂等种种弊端已经屡见不鲜,西方政党日益脱离群众,成为少数既得利益者的政治工具。究其原因,在于西方政党的“人本价值观”走向了偏离,人本价值在其“政治目的第一”的唯我独尊下渐趋衰微、丧失话语权,手段变成了目的,人本价值变成了骗取选民选票的空洞承诺和虚情假意。而中国共产党却在坚守“政治价值”的立场下,积极对“人本价值”进行回应,在政治建设方面,党坚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价值取向,把人民立场作为党的根本政治立场,这正是对西方政党过分看重“政治价值”而忽略“人本价值”的一种反拨,因为“政治价值”与“人本价值”对于一个政党而言,都是不可偏廢的。
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延续了弘扬“人本价值”的优秀传统,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绩为民所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同时,在“政治价值”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政党的鲜明特色,而且也遵循了党的建设的根本要求。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以“人本价值”和“政治价值”两条腿走路,实现了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
其二,党的政治建设异于西方政党建设的独特之处。虽然各国政党都标榜其“人本价值”与“政治价值”,但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人本价值”“政治价值”迥异于西方政党。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从“人本价值”“政治价值”协调共融的角度出发,是对西方政党政治“政治目的第一”价值观的纠偏,同时,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又在保证“人本价值”的基础上,积极实现其政治追求。从“人本价值”的视角来看,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其奋斗目标是要强调人的全面而丰富的发展。然而,人民美好生活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也需要人民主动投身到社会进步、国家富强的建设实践中,即广大人民群众要共谋发展之业、共尽发展之责、共享发展成果与共担发展成本。
因此,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既积极谋求“人本价值”,又要实现党的“政治价值”,并力促两者之间的协调交融,突出表现在党的立场、人民立场、国家民族立场、马克思主义立场、社会主义立场融为一体,并将“人本价值”“政治价值”在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图景下,做合乎目的性和价值性的系统性思考。
其三,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显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语境下探讨新时代下党的政治建设的价值旨归,一定要以实践为依凭,概而述之,可从下述三个方面展开。
一是以正确的义利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九大对党章进行了新的修订,明确要“坚持正确义利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二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共同富裕和国家富强。以人民为中心成为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核心概念,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价值依凭不仅要体现“人本价值”,还要表现为“国家化的政党伦理”,其政党政治价值与国家意识形态是高度重合的。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要求中国共产党要“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的意义所在。三是党员干部要遵循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的要求,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一脉相承的。
新的时代,社会物质基础发生巨大改变,多元文化产生交汇碰撞,人民利益诉求日趋增多,社会矛盾冲突日益增加等,向我们党开展政治建设,实现价值理性提出了挑战。在多元化社会思潮下,只有中国共产党的价值理性得到了足够的伸张,成为统摄和整合社会各种思想的“价值磁场”,党的政治建设才能由理论顺利过渡到实践,我们党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地位才能得以巩固。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必须显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来之不易的成果,使党的价值理性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交融汇通,在二者的互动中达成价值共识。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在“以党心凝聚民心”。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本价值”和“政治价值”的融通表达,就是要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
党的政治建设还彰显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理性向度,即实践理性向度。在实践观上,马克思主义崇尚“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现状”。《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7页。实践理性较之于理论理性具有地位上的优先性,实践理性不仅具有普遍的资格,而且具有绝对现实的资格。[德]黑格尔:《逻辑学》下卷,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对于党的政治建设所凸显的实践理性向度,简而言之,有下述四个方面。
其一,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动因是政治要求和执政需求。作为一个政党,狠抓政治建设、凸显政治本色都是题中应有之义,这是基于政党政治的内在原理,基于政党的政治属性。“一个政党,就是围绕自己的政治纲领、按照自己的政治路线、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政治集团。不讲政治,离开了自己的政治纲领、政治路线、政治目标,也就不成其为一个政党了。”《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60页。中国共产党作为政治组织,讲政治、搞政治、抓政治建设,自然也是理所当然。
中国共产党在我国事业发展的统领地位,决定了其居于中心位置、总览全局的政治使命和政治要求,因此,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不仅涉及党的事业兴衰成败,更关涉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为了夺取伟大斗争的新胜利,要求中国共产党“打铁必须自身硬”,要求党必须加强自身政治建设,实现“党的政治领导正确”“党的政治权威强大”“党内空前的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这就是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动因。
其二,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面向是中国实际与中国问题。毋庸讳言,马克思主义是以改造世界为自身实践承诺的理论体系,它通过未来社会形态的构想、人类历史进步法则的规设,来凸显自身经世致用的实践品格,显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和旨在改造现实世界图景的理论旨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是实践,中国共产党秉承这一理论品格,倾听并回应现实与改造世界的实践呼声,践履增进人民幸福的实践要求。因此,在党的政治建设中,始终依凭党情国情、世情民情,面向中国实际与中国问题。
从国情党情来看,一个时期以来,管党治党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宽、松、软等问题,有的党员干部出现了道德迷失,在价值追求上走入歧途。从世情民情来看,国外敌对势力虎视眈眈,国家安全、领土主权、社会稳定等问题持续存在,因我国国家崛起而产生的意识形态之争和国际政治、经济争端愈演愈烈。新时代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新风险要求我们党必须旗帜鲜明地讲政治,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统筹推进党的其他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正是在聚焦问题导向下,应运而生。
其三,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创构是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党的政治建设实践主体即中国共产党,通过与中国革命建设的历史和现实的对话,通过对我们党价值追求的高度凝塑,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学说的创造性运用,我们党把经由具体实践形成的中国经验,升华为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性与实践品格的政党建设科学理论体系。历史地看,党曾经制定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现实地看,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这些制度的出台,都是以革故鼎新、应答时代、引领时代的创新智识、实践气度和战略定力,从理论内涵上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政治建设的话语呈现,并把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探索拓展至新的空间维度。
其四,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路径是坚定信仰和涵养生态。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异于西方政党,就在于我们党是真正有理论、有纲领、有信仰的,因此,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发展党的政治信仰,坚定党的政治信仰,科学回答新时代如何实现共产主义,如何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问题。要以强有力的政治纪律维护中央权威,以规范的政治生活凝塑党的形象,以过硬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领导,增强党的政治效能,以优良的党内政治文化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自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破解改革难题,攻坚改革深水区,在党和国家事业进程中取得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伟大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的建设取得卓著成效,尤其是在党的政治建设方面,将“政治”贯穿于思想、组织、作风、纪律、业务等党的建设的各个环节,加强政治能力训练,牢固树立政治理念,把学习理论与投身实践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为党的事业发展赢得了党心民心。
综上,党的政治建设在新时代凸显了三重理性向度。在交往理性向度的视域下,党的政治建设通过与历史对话、与现实对话,以其问题意识和时代精神表征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价值理性向度的视域下,通过力促“人本价值”與“政治价值”的协调交融,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民性的价值立场、实现民族复兴的价值取向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在实践理性向度的视域下,通过面向“中国实际、中国问题”,创构并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从而使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焕发出强大的实践活力与强劲的示范效应。
责任编辑:王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