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琼
【摘要】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和途径,是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我们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和设计多样的预习形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预习方法;预习形式
叶圣陶曾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预习,是一种学习方案,指在学习某件事情之前自行准备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也就是学生在老师授课之前,先熟悉老师要讲的内容,对所学内容有个大概的印象,然后运用学过的知识,尝试学习新内容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方法,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正好可以检查学生的素质教育效果。小学生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在前几年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学习方法,我们应放手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这对学生今后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学生预习过新的授课内容,头脑里有印象,听起课来有准备,就能掌握听课的主动权。如果没预习,对一些内容和问题会难以适应,会措手不及,显得被动。这好比打仗,没做准备就仓皇应战,一定会打败仗的。但作为小学生,学习经验和方法毕竟是有限的,因此,我们想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需要老师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方法与措施。那预习就是重要的一环。如何教学生学会预习呢?
一、教给预习的方法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上课的前奏,这个前奏做得好,将影响到课堂学习的质量和效率。预习得有个预期的目标,为达到這个目标,得让学生明白预习的内容和方法。在预习指导课上,我们可给学生规定预习课文的内容,然后提供基本步骤和做法,让学生明确预习课文该做什么。我们主要要在览、读、想、查、摘几方面下功夫。
(一)浏览、查找
当学生接到预习任务,都得先浏览一遍课文,大概知道一下课文的内容,大抵了解一下新课文与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这个阶段可标出自然段,通过预览很自然就会发现不会读的生字和新词,每每遇到不认识的字,便可先圈出来,作好记号,便于后面扫清“路障”。
1.查字典或词典:在初次浏览时往往会发现一些不认识的字,成为理解新课的“拦路虎”,扫除这些“拦路虎”最好的办法就是查字典。字典是一位无声的“老师”,它能帮学生认清生字的音形义甚至组词。但要注意的是提醒学生不能简单地照搬字典的解释,要将字典的意思和课文的上下文联系起来理解。而对于一些难度不大的词语则可通过联系上下文、找近反义词、换词语、联系生活实际、造句的方式、通过想象、查看课后注释等方法来理解词义。我们主张让学生把不理解的词语在旁作好标记,这样便于听课时特别留意,课堂上还不能弄明白就等课后再问老师解决。
2.查找与作者生平、与课文背景等有关的资料,为了解作者和走进文本打下基础。现在书店有各种教辅资料等工具书,还有网络等形式,学生要查资料很方便,得让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有用的资料,同时也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二)朗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于生字新词先读准字音,再读几遍读流利,然后连句子读,遇到文字优美的或自己喜欢的句段多读几遍,直到把课文读流利。朗读有很多好处,如,朗读能刺激人的大脑皮层,加深对文字的印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朗读能促进学生的思维也有利于记忆等等。
(三)思考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说明学习和思考是密不可分的。每篇精读课文后都有几道思考题,是我们学课文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而略读课文的问题则在课前的导语部分。在课前预习时,把这些思考题想一想,动手做一做,通过自读课文和工具书寻找答案,不会做的等上课时师生共同探讨解决。这样带着问题上课,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明确,效果会更好。
(四)批注
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对文中的关键词语、重点句段进行批注,写上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五)质疑
质疑是创新的动力,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我们让学生除了解决课后的思考题,还得把自己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写在课本旁边空白处,并标好记号上课留心听,课堂上解决不了的课后再问老师,直到弄清楚为止。这样坚持做下来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发问:1.从课题发问。如,《梅花魂》,梅花有灵魂的吗?梅花魂指什么?又如《盲童的画》,盲人怎么能画画呢?2.对不懂的词句提出疑问。如,《那个星期天》中写到:“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片段中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我”的心情,而是写“那个星期天”的光线和声音?用意是什么?3.从修辞方面上发问。又如《匆匆》中“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作者为什么把日子比作“轻烟、薄雾”呢?想告诉我们什么?4.从课文的立意方面发问。5.从标点符号的运用方面发问,尤其要指导学生注意省略号、引号的作用,想想作者省略了什么,引号里面的词语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六)摘录
摘录就是做好笔记。人们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告诉我们做笔记对读书的重要性。在预习的过程中把所思所想所查记录下来,既加深印象又可帮助学生在听课时有的放矢,心中有数,自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给学生介绍了几种常用的做预习笔记的形式:1.用不同的符号书上做标记,圈词语、画句子、不懂的地方标上问号等;2.把词语的解释和句子的批注写在书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眉批和尾批;3.准备一本预习笔记本,把课后练习的初步解答和有关作者的一些资料或是课文的相关资料写在笔记本上,待上完课后进行整理、订正,加深印象。4.摘抄优美的词句或段落。我们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专门本子,遇到些优美的词语句子或含有哲理的句子,都摘抄在上面,日积月累,为作文积累了不少的材料。
全面、高效的预习方法,会让学生获益匪浅:一是准备充分,听课主动,能提高听课效率;二是对老师的启发提问能迅速反应;三是便于学生抓住主次进行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四是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
二、设计不同的预习形式
教材中的每篇文章,体裁不同,訓练重点就会各有侧重,所以预习的设计也要有所不同,要从教材的特点出发,设计预习的内容,促使学生围绕训练重点项目去读书,去思考,去寻找问题,做一些必要的准备。
(一)以搜集资料为主来安排预习内容,能拓宽学生的视野。
例如,《圆明园的毁灭》,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1.“众星拱月”的“月”指________________,“星”指________________。这里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
2.收集有关圆明园昔日的文字和图片,试用自己的语言介绍其中你最喜欢的景点。
3.修建圆明园大约用________________年,除了文中列举的景点外,你还能知道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圆明园毁灭的详细情景,并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你的心情如何?
(二)为了让学生更能有条理地掌握课文的内容,使用表格预习能让课文内容要点一目了然。
如,《新型玻璃》,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又如《威尼斯的小艇》也同样可用类似的表格进行预习。
(三)广泛阅读,提高认识
这种预习方法适用于综合性学习,如,《有趣的汉字》,笔者在设计时是这样安排的:
1.仔细阅读第1至4课的阅读材料,猜猜字谜七则,了解谐音的趣味性和一些汉字的来历。
2.收集10条你感兴趣的字谜、10句或以上的谐音歇后语,一些谐音笑话。
3.查找资料,阅读相关书籍了解汉字的来历。
4.认真阅读《同步阅读》中有关这方面的材料,增长知识,并做好记录。
(四)提出自己的疑问,更易让学生锻炼思维
如,《窃读记》,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1.了解本文作者林海音的童年生活,阅读她的作品《城南旧事》或其它。
2.课题的“窃”是什么意思?能换成“偷”吗?
3.文中有很多句子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请你画下来,并做好批注。
4.作者小时候对书籍的热爱,强烈的求知欲令我们感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读文后的感受。
(五)通过讲故事的方式预习课文,锻炼表达能力
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了解了一定的文体常识,分得清文章的体裁和叙述方式,如写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记事文章,按空间顺序描写的写景文章,如,写事的文章,在课文中找出时间、人物、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基本把握了文章的脉络,根据这些要点,把课文内容试着讲给家长听,再加上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和心理描写等,就基本能复述课文内容了。这样既对课文的内容印象加深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的仗”。课前预习就是相当于战斗前敌情侦察,也是教学课文的前奏,是听好老师讲课的前提和准备,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保证。因此,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预习和自学能力,让学生早日抛弃老师提供的拐杖,自由地登书山、游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