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思政教育 法制教育 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牧人,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思政部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10.070
新时代依然要坚持并推进依法治国,十九大明确指出这一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每个公民都应该自觉接受法治教育网,提高自身的法制素养。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更应该在思政思想提高上更进别人一步,为满足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数量需求,高职院校也进行了相应的努力,不少院校都精心打造了实力素质都很强教师团队,然而也有一些学校的思政教育处于短板位置,首先应该对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水平特别是法治素养进行全面的调研,了解高职院校的法治教育的大致水平。
经过初步调查,根据数据反馈出来的情况,总的来说高职院校思政师资团队的整体水平还是较高的,但是在教研方面还存在着缺陷。首先,入职高职院校需要很高的学历门槛,所以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基本上都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对专业知识有很清晰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在教学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虽然资历有所差异,但是在整体结构上基本合理,部分教师对于教学非常有热情和责任心,愿意为思政教育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也是高职院校重视思政教育建设的成果。在法治素养方面,教师本身起到模范作用,然而对于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是否足够依然存疑,大部分教师在学历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很少有教师是法学专业毕业的,不能否认这些专业都包含一定的法学教育,但是和法学专业的教师相比是没有系统地接受过法学知识的学习的[1]。这种教学方式也会给教师带来一定的教学压力,然而对学生自身的学习效果也不理想。利用多媒体设备可以大幅度地激发学生对于此种知识的探索和学习,然后,在互联网设备上,去将这些视频、音频、图片等集中一起,然后展示给内部的高职生。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的媒介设备,去将自己的思想和整个课堂中的核心知识展示出来,也会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联系。
这和高职院校思政教师的招生策略也有关系,秉持着专业对口原则,强调术业有专攻当然没有问题,但是思政课对的“专业”中法律专业是一个很大缺口。思政课程中法治教育占很大比重,也有高校选择将法律课单独分出进行综合考察测评,这种方式也推动了法治宣传,不少学生表示单独法治课程所接受的法律知识要远远超过普通的思政课。法律基础课程的授业也需要有专门的法学教师来完成,但是法学专业毕业生流入普通高职院校就职的比例还是很小,一方面是高职院校未能重视法学专业的招聘,给出的薪资待遇不是非常可观,另一方面法学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往往是和法律密切相关的,只有小部分人会选择和教育有关的行业。
根据目前接受过高职院校现存的思政教师法律知识水平来看,最明显的一个问题是法学功底不扎实,在部分问题上知识匮乏,可能无法很准确的解释法学知识,虽然具备一定的法律常识,但是在本质和联系上的思考很少,也就是没有一个系统化的结构化的法学知识体系,只能对零零散散的法治教育知識点进行片面的讲解。
课堂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法治素养的培养,而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不仅能反应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新变化的能力,也能反映出教师本身的法治素养。随着教育部不断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课上的投入越来越大,但是真正的课堂效果是怎样的呢?思想政治课的一个最大问题是缺乏参与度,相比与其他专业课,很多学生的听课效率很低,在课堂上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是非常常见的现象,还有相当多同学把学习的目标定为在最后的考试及格,这显然是有悖于思想政治课开课目的的。思政课的传统基本模式是教师利用ppt或者板书将书上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偶尔会插入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邀请同学来回答。这种模式虽然可以较为迅速地完成课堂任务,但是未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特别需要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的问题,教师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去探究问题背后的本质,这是高职院校思政课上普遍欠缺的[2]。
大部分思政教材都有专门的法治单元,这也是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但是学生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课下的学习情况却不尽人意。法治课需要传授给学生足够的法律知识,让学生建立起基本的法律知识体系,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和保护自己,所以法治课的课堂效率和教师本身的法治精神和法治人格挂钩,任课教师应该对课堂的重点和难点有明确认识,需要在备课阶段找到足够的补充知识拓宽学生的法律视野。但是对于没有深入学过法律专业的教师来说还是难度较大的,即使研读了大量文献资料,由于缺乏专业指导,也不一定能吸收其中的精髓,这就给思政教学中的法治教育问题带来了不便之处。所以法治教学中普遍缺乏理论体系的搭建,教师个人的法律知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在网页上去搜索相关的知识,及时地将相关的知识信息展示给高职生。在课外,学校内部的教师,在互联网上去建立一个网络的教学平台,将自己的教学视频上传到平台上面。在课后,学生就可以自由地去复习学习,然后在平台上,教师可以与学生开展相应的沟通联系,开展网上的交流讨论活动,以及帮助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开展在线的测试教学等活动。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设备时,要注重以课内融入作为主体,课外融入作为辅助,两者相互融合,相互辅助,才能够共同的提高思政教学的效果。
思政课缺乏创新性和趣味性是另外一个问题,很多思政课的氛围过于单调,教师的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之带来的是学生沉闷的回应,这样的课堂效率显然是低下的,也让我们再一次反省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可能出现停滞不前的状况。
(一)提高全体教师法治观念和学法意识
要想打造优秀的思政教师团队,首先应该从思想层面提高思政教师的法治素养,打造全体学法,重视法治教育的校园氛围,引导教师主动认识到在法治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并计划性的提升教学实力。学校相关部门要设立专门的课题研究小组,针对如何提高思政教师的法治素养定期展开讨论,形成一套完整的方法体系,不间断地探索,高度重视教师的法治学习情况,在这方面加大时间金钱成本的投入,形成一个高速快捷的通道,创造条件和途径,从源头提高全体思政教师的法治素养[3]。
例如学校可以定期开展法治校园的活动,组织思政教师讨论在近期的思政学习中的收获和感想,每一个人都需要发言,最后选择一位教师负责总结并编写思政法治学习的汇报,并在教师团队中进行穿越浏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快速地让教师认识到在法制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其他教师交流的过程中也能学习到很多法制教育相关的信息,在群体中更容易激发更强的学习动力。
(二)完善法治素养评价体系
思政课教师的法治素养提升不能单单从表面来研究,更需要深入探索必要途径,首先应该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教师的法治素养是否达标,但是这一点依然属于空缺状态。其实高职院校思政法治教育建设也离不开教育部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既要营造良好的内部氛围,适合的外界环境也很重要,法治教育水平的标准设立和测评过程依靠高职院校本身是很难完成的。所以相关部门需要在这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在政策上进行合适的调整,为高职院校教师思政教学能力测评提供更多渠道,针对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学情况量身打造网络平台或是提供适合的培训团队。
例如高职院校应该鼓励教师参加有关法律方面的专业测试,比如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专门对教师教学情况和法律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考核,具体考核的角度可以从学生的评价和专业技能应用上考虑,法律知识问答也是一个非常新颖的手段,让教师对自身情况有清楚的判断,同时学校也可以了解到本校的思政教师综合水平,一举多得。
(三)提升思政教师的法律专业知识技能水平
目前思政教师法治素养提升的一个关键点就在于提高教师的法律专业技能,一方面可以通过理论学习的方式,可以和法院、律师事务所等法律机构合作,邀请法律人士直接传授给教师最专业的知识,分享经验,打破学校和社会的墙壁,让思政教师更为直观更为系统地获取更多法律相关的有用信息。同时教师也要及时了解到国家在法律方面的改革和变化,随着依法治国的逐步深入,法治宣传教育的氛围越来越浓厚,高职院校也应该借这个机会扩充教师的法律知识。另一方面是实践层面的学习,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对于教师来说也是如此,法治知识不仅来源于文字资料,也可以来自实践中,走进法制机构,无论是亲身感受法庭还是检察院,都可以让教师更直观地感受到法治世界的魅力。教师也可以投入到法制宣传中,把课堂扩展到社会中。在课堂方面的实践体现在教学手法的运用上,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思政课的模式,插入情景教学,或者是微课教学,打造充盈有意义的思政法制课堂。
(四)扩充思政教师团队
针对前文所述的教师实际情况,相关高职院校应该计划性地吸引一些高水平的法律教育人才,为教师团队中加入更多法律元素和法律能量,有利于带动整个团队提升法治素养。特别是一些法律专业高材生,可以通过提高报酬或是降低其他方面的要求的方式吸引人才入校,并在入职后给予一定的帮助,当然这些更偏向于法律专业的教师也需要学习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团队之间互相促进,取长补短,让整体的教学水平和專业素质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也可以邀请较为优秀的思政教师对本校教师进行集中培训。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作为法制教育的先行队,需要意识到个体乃至整个团队背负的教学重任,充分认识到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性,主动接受法治教育,提高自己的法律知识水平,提升自己的法治素养,并且将所学方法融会贯通到课堂中。学校和相关教育部门也要提供资源平台供教师参考学习,共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参考文献:
[1] 晋国群.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法治素养提升路径研究[J].船舶职业教育,2018,31(3):61-64.
[2] 王筠榕.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政课结合的可行性浅析——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30(9):116-117.
[3] 尹莉.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技能素养提升策略探析[J].新西部旬刊,2015, (6):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