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教研中教育数据应用协同创新共同体模式探索

2020-10-20 06:33白洁于泽元明旒
电化教育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网络学习空间协同创新共同体

白洁 于泽元 明旒

[摘   要] 大數据时代,区域教研中有效应用教育数据对于区域教育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针对区域教研中开展教育数据应用亟待解决的数据获取难、帮助支持少、成果转化弱三大问题,构建了区域教研中教育数据应用协同创新共同体,分析了共同体的内涵以及共同体中的参与主体及其主要工作。通过实践发现,教育数据应用协同创新共同体充分发挥了参与主体多元化的优势,为区域教研活动构建了信息技术支持下促进互动、协同、共享的虚实结合教研环境,形成了支持区域教研团队开展教育数据应用研修的有效模式,有效地提升了区域教研团队的创新评价水平与交互水平,实现了教育数据应用过程中深层次的协同创新。

[关键词] 数据应用; 区域教研; 共同体; 协同创新; 网络学习空间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白洁(1981—),女,河北张家口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管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E-mail:66657029@qq.com。

一、引   言

2015年4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办正式发布了《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在这一背景下,不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对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的重视程度均日益提升,基础教育学校和教师也有了更多的机会获取丰富的学生学业质量数据。2019年7月29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吹响了贯彻落实三个重要文件、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冲锋号,而教师专业发展与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密切相关,教师能否有效利用教育数据已然成为智慧社会判断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只有教师真正会用数据、爱用数据、善用数据,才能更好地反哺教学,最终促进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因此,有必要围绕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数据应用展开深入研究,通过多种途径,集合多元主体,群策群力,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数据、理解数据、使用数据。

教研活动是教育数据集中、共享、共用的关键环节,也是促进教师应用数据的绝佳时机,在区域教师教研中充分挖掘教育数据中蕴含的宝贵信息,以数为镜,将其作为改进与优化教师自身教学决策、教学方式的依据,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如何在区域教研活动中有效提升教师教育数据应用能力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主题。本研究结合A区“教育常态数据的学科落地应用”教研项目,探索区域教研中教育数据应用协同创新共同体的理论构想,为一线教师克服教育数据应用问题提供支持,为后续相关项目的开展提供参考。

二、直面桎梏:区域教研中教育数据

应用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全国各区域教育局开展了以教育质量监测为主题的各级各类培训,在培训中对教育质量监测的相关文件、精神进行了宣传和解读,广大基础教育教师对教育数据应用的理解与认同都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我们应当认识到基础教育阶段区域教研中教育数据应用在实践层面仍然存在诸多桎梏,笔者结合在“教育常态数据的学科落地应用”教研项目中的所见、所闻、所思,认为影响我国教育数据应用的现实桎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数据获取难:区域教研中教育数据应用的“拦路虎”

随着我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的逐步完善,相关教学评价工作得以有序开展,教学评价系统运行稳中有进,各类学业质量数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由于制度壁垒的存在,教育数据难以在各级办学主体、监管主体间得到有效流通与共享,教育质量数据的信息孤岛现象仍然存在[1]。数据获取难就如同“拦路虎”一般,是教师应用教育数据所要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它极大地打击了教师的尝试意愿,使许多教师知难而退。

具体而言,这种获取难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据收集方面,教师在需要使用学业质量数据时,往往受限于学业质量数据分布过于分散、难以集中利用的情况,即遇到了“不好找”和“找不到”两个问题;二是数据处理方面,教师在需要对不同系统中学业质量数据进行处理与整合时,往往受限于不同系统间数据存储标准不统一的情况,即遇到了“难处理”和“难整合”两个问题。

(二)帮助支持少:区域教研中教育数据应用的“流沙坑”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育质量监测评价工作存在起步晚、基础弱的问题[2],具体体现在教师自身和周围环境两个方面。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大多数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与教研员未曾接受过系统的数据应用训练,开展教育数据应用的经验与能力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欠缺;从周围环境的角度来看,区域内与教育数据应用相关的学习资源、培训资源有限,这就与教师提升教育数据应用能力的迫切需求之间存在矛盾,进而导致教研工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无法及时有效地得到帮助与支持。

这样一种帮助支持少的局面容易让教师产生退缩心理,特别是在教师应用教育数据过程中遇到困难而感到孤立无援时,更容易让教师就此止步,就如同“流沙坑”一般,教师想要努力挣脱困境,但是由于自身能力的欠缺和外界支持的不足,往往只会越陷越深,最终产生放弃的念头。

(三)成果转化弱:区域教研中教育数据应用的“绊脚石”

理论建构首先需要经过质性研究,从来源于实践的真实数据中发现规律,其次通过定量研究对其进行验证,最后通过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的互证,确保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3]。区域教研团队多由一线教师与教研员共同组成,他们善于从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但往往缺少开展学术研究的知识储备和实际经验。同时,传统的区域教研普遍存在研究设计不严谨、数据记录不充分及过程性证据不充足的问题,这就使得研究的信效度、完成度大打折扣。

基础教育阶段面向教育数据应用的评价激励机制尚不完善,区域教研团队教育数据应用成果展示仍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如何通过制度层面的评价促进教师教育数据应用意愿持续提升,有待教育管理部门创新办法。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数据应用由教育实践向教研、科研成果的转化,打击了教师通过区域教研进一步开展教育数据应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如同“绊脚石”一般,虽不如“拦路虎”般令人恐惧,但在被“绊倒”后则容易萌生放弃的念头。

(一)研究对象和教研活动安排

本研究以A区2019年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工作室的33名成员为研究对象,组建教育数据应用协同创新共同体,开展总计20学时、时间跨度为3个月的教研活动,教研活动主题为“应用教育数据提升命题能力”。教研项目活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的活动为高校数据应用专家的专题讲座培训。以教师教育数据应用基础知识为核心,为教师后续开展混合式专题教研搭建脚手架,就教师如何调用网络教研平台所提供的教育数据进行较为细致的讲解。

第二个阶段的活动以第一个阶段的专题讲座内容为基础,结合区域教研项目实施方案要求发布的教研工作任务书,教师以自身研究兴趣为出发点建立专题教研小组,以网络教研平台为支撑,开展教师个人研修、小组研修;同时,根据主题研修任务量规开展任务成果的组内交流、研讨与评估。在开展个人专题研修实践中逐步完成个人专题知识结构的构建,通过组内交流、研讨、评估与反思深化对专题知识的系统性理解。

第三个阶段的活动是线上线下混合式专题教研,主要组织形式为集体研修。各专题教研小组教师汇报主题任务的开展情况与研修成果,在经验交流的过程中帮助教师从“多元观点”汲取“养分”,“滋养”自己的认识广度。区域教研项目主持人与数据导师分别对教研小组的实践进行总结评估,帮助教师从结构化、系统化的角度对教研实践活动进行再认识,提升认识的深度。

(二)教研活动设计

结合教育数据应用协同创新共同体中各主体之间协同运行机制与具体分工,教研活动的设计主要从教研环境设计、组织架构设计、项目任务设计、学习资源设计四个维度开展。

1. 教研环境设计

教研空间包括物理教研空间和网络教研空间。在物理教研空间中,区域教研团队在教室、会议室、教研室中开展专家讲座、小组讨论、经验分享等活动。在网络教研空间中,区域教研团队成员进行实名注册并进入个人研修网络空间,并以物理教研空间中的教研小组、教研团队为基础,构建网络教研空间。

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教研空间不是脱离物理教研空间单独存在的,而是与物理教研空间有机融合、相互支撑的。借助网络教研空间中各类交互功能,教师在教研活动中能够更加广泛、及时地获取其他成员的观点与成果,切实做到数据留痕、过程跟踪、变化易察。

在教研过程中,区域教研项目主持人和区域教研数据导师通过网络教研空间分享适切的培训资源,并提供远程互动交流与答疑指导,为教师教研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答疑解惑,协助教师顺利地完成教研任务。

2. 组织架构设计

区域教研项目主持人依据共同体内一线教师对教研专题的掌握程度以及组织能力确定教研小组的组长。由教师自由组合构成小组主体,教研项目主持人仅提供必要的引导。教研过程中充分发挥教研小组的自主性,教研任务的分工由各教研小组内部讨论决定。主持人、组长及数据导师在教研活动之前鼓励组员根据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所遇困难、教研兴趣及自身特长,主动承担教研活动中的相应任务。

3. 项目任务设计

教研工作方案的研制主要基于教研任务目标和教研团队成员的综合教研水平,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设计:

(1)個人研修方面。依托网络教研空间,通过解决实际教育情境中的问题,积累和建构相关知识,帮助教师初步形成教育数据应用能力。

(2)小组研修方面。依托网络教研空间,基于共同教研任务的实践经验分享,以及基于量规的结构化评估讨论,帮助教师进一步提升教育数据应用能力。

(3)集体研修方面。回归物理教研空间,通过教师任务成果分享的评价激励与教研项目导师的总结点拨,帮助教师进一步提高教育数据应用能力。

4. 学习资源设计

学习资源设计的核心是要解决 “以何数据研”“数据如何用”“困难何以克”三个问题。

第一,通过协同各方获取可用数据资源,解决“以何数据研”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从区域教研的“真问题”出发,在区域教研数据导师的指导下,协同质量监测中心,获取相应的数据资源。之后,教育数据应用协同创新共同体中的技术服务团队与数据服务团队合作,基于数据标准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处理,并提供标准的数据接口和数据调用交互界面,让教师可以在网络教研平台的机构教研空间中方便、快捷地调用教研所需各级监测系统中的数据资源。数据资源供给协同机制如图3所示。

第二,通过开发基础知识资源,解决“数据如何用”的问题。以教育数据应用的过程为出发点,分析教师在个人研修、小组研修、集体研修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和代表性问题,开发相应的基础学习资源,让教师在教研活动之前就做到胸有成竹、有备无患。

第三,通过共享生成性知识资源,解决“困难何以克”的问题。以教师在个人研修、小组研修过程中和在基础学习资源中没有覆盖的难点和问题为核心,由教研项目导师适时地提供补充性学习资源,开展针对性互动答疑,并依托网络教研平台将这部分生成性学习资源固化在资源库中,使其成为全体教研成员可使用的知识资源。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1. 团队成员的评价水平分析

数据收集:教师在网络教研平台上获取所教班级上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结果,选择学科能力表现方面得分水平最低的一道题目作为质量监测题目,组内成员分别负责研制一道针对性的题目。之后,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学科素养、能力导向、课程标准、问题设计、科学新颖和贴近日常生活等10个维度对自己和其他组员的命题展开量化评价,分值从1到10,得分越高说明该题与相关维度的关联程度越高。该任务从对题目的评价入手,以考察教师对数学学科不同维度的具现表现形式的理解程度为手段,创新性地反映了教师在多元领域的能力水平。

通过评价结果的组间平均值分析可以看出,各组在不同维度的评价结果差异较小,问题设计维度的组间平均值最高,为8.96分,而题目的科学新颖性维度的组间平均值只有8.54分,说明相较其他维度而言,教师在该维度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各组在十个维度的组内平均值则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通过单侧t检验和威尔科克森符号秩检验,小组1的平均表现(9.04)显著高于其他小组,并且不同维度的结果波动性(1.02)显著小于其他小组,其中,第三组得分最低(8.30),且有着第二高的标准差(1.58),代表该组成员的表现差异性较大,具体结果见表1。

2. 团队成员的交互水平分析

各组成员之间在组内和组间的交互行为包括四个部分:(1)对组内其他成员的命题进行10个维度的评价;(2)教研员对组内所有任务的评价;(3)组内成员对自己命题任务的评价;(4)组员在研修平台上每次任务的留言交互。

不同于简单的资源交互和社交互动,基于研修任务展开的评价互动不仅代表了显性的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更创新性地探究了隐性的教师学科能力之间的交互,进而通过对组内其他成员命题结果的评价产生高质量的交互,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层面的沟通和反思。

本次研修活动一共进行了364次评价交互,每次交互都是基于对组内成员命题任务的10个维度评价赋分与基于总体表现的留言交互,两种交互的数量接近。在10个维度的评价交互中,组内成员评价与被评交互在各组间差异不大,对于没有展开自评的小组来说,这一占比均为38%,对于有自评的小组3、4、5来说,评价与被评的交互占比为34%。教研员对小组内的每个任务都进行了评价与留言互动,占比约为10%,这一来自小组外部的交互为组内成员的评价带来了高质量的反馈,也从侧面鼓励教师更加积极地参与交互,具体结果见表2。

3. 团队成员学习效果分析

各组在研修中完成第一轮命题任务,并在组内开展互评,之后教研员会对每组组员的任务进行评价,并决定哪些任务需要进行第二轮修改与重新评价。

在本研究中,用A组代表每组内不需要进入第二轮修改的任务,而B组代表需要进行第二轮修改的任务,他评得分代表组内成员(除自己外)对该任务的评价,专家评分代表教研员对该任务的评价。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发现:第一,利用单侧t检验和威尔科克森符号秩检验,对比B组任务在第一轮的评价结果和A组任务评价结果,我们发现不论是组员评价,还是教研员评价,B组任务第一轮评价结果均显著低于A组。第二,对比B组任务第一轮和第二轮的评价结果,发现B组任务通过第二轮修改后,他评得分和专家评分均显著高于第一轮,其中,他评得分提升了8.03%,而专家评分更是提升了51.92%,说明通过第二轮修改,任务质量得到显著提升。第三,对比B组任务第二轮的评价结果和A组任务评价结果,发现B组第二轮评价表现与A组并无显著差异,说明组内的学习成效在通过两轮修改后逐渐趋于一致。第四,不论是A组任务,还是B组的两轮任务,他评得分均高于专家评分,说明组内成员倾向于高估命题任务中各个维度的达成程度,因此,“如何更加准确地把握不同维度在题目中的呈现程度”是后续教研项目中需要深入探索的一个问题。具体结果见表3。

(四)实践总结与反思

在本次教研活動中,教育数据应用协同创新共同体充分发挥了参与主体多元化的优势,为区域教研活动构建了信息技术支持下促进互动、协同、共享的虚实结合教研环境,形成了支持区域教研团队开展教育数据应用研修的有效模式,有效地提升了区域教研团队的创新评价水平与交互水平,实现了教育数据应用过程中深层次的协同创新。本次教研活动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对各主体作用的发挥还不够充分,将在后续的教研活动中进一步完善。

五、 结   语

构建教育数据应用协同创新共同体可以为区域教研团队提供更为适切的教育应用数据支持,有助于开发更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整合更高质量的学习支持团队。在本研究中,通过教育数据应用协同创新共同体,实现了面向教师教研的教育数据有效整合,促进了教育数据应用工作与教师教研工作的衔接,促进了教师教育数据应用能力的形成。但也应该认识到,教育数据应用于区域教研仍处于起步阶段,要真正让教育数据应用发挥深度变革区域教研的作用,还需要区域教研团队对研修目标与过程开展科学设计,需要网络教研空间与传统物理教研空间进一步的融合以及区域教研数据导师与教研专家对教研项目学习资源进行更为深入的开发,更需要政府开展进一步的政策引导和机制创新,从而激发不同类型、不同层级、不同属性区域教育数据应用主体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杨现民,王榴卉,唐斯斯. 教育大数据的应用模式与政策建议[J]. 电化教育研究,2015,36(9):54-61,69.

[2] 李勉,刘春晖.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素质教育实施的制度突破口[J].中国教育学刊,2016(12):19-22,28.

[3] 冯晓英,宋琼,张铁道,等.“互联网+”教师培训NEI模式构建——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9,25(2):87-96.

[4] 卢立涛,王泓瑶,沈茜.新中国七十年教研制度的变迁逻辑——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J].教师教育研究,2020,32(1):109-114.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EB/OL].(2019-10-30)[2020-05-1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7049/201911/t20191107_407332.html.

[6] 张志旻,赵世奎,任之光,等.共同体的界定、内涵及其生成——共同体研究综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31(10):14-20.

[7] 吳悦,顾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协同过程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2(10):17-23.

[8] 张绒, 郭绍青. 专家引领下的网络远程混合指导模式与策略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14,35(8):114-120.

[9] 张进良, 李保臻. 大数据背景下教师数据素养的内涵、价值与发展路径[J]. 电化教育研究,2015(7):16-21,36.

[10] 包根胜.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教师教育共同体的构建[J].高教探索,2017(4):120-123.

[11] 荆永君,李昕. 区域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共同体模式实践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1(1):83-86.

[12] 戚湧,张明,丁刚.基于博弈理论的协同创新主体资源共享策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1):149-154.

[13] 李志河,周娜娜,秦一帆,李宁.网络学习空间下混合式学习共同体活动机制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9(9):104-111.

Exploration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ommunity Model for Application of Educational Data in Region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BAI Jie1,  YU Zeyuan1,  MING Liu2

(1.Faculty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2.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kong(Shenzhen), Shenzhen Guangdong 518172)

[Abstract] In the era of big data, the effective application of educational data in region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regional education. Aiming at the three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solved urgently in the application of educational data in region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such as difficulty in data acquisition, little help and support and weak transformation of achievements,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ommunity for the application of educational data in region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and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mmunity as well as the participants in the community and their main work. Through practice, it is found that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ommunity for the application of educational data gives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the diversity of the participants, and constructs a virtual and re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environment for region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activities to promote interaction, coordination and sharing with the suppor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 effective model for supporting region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teams to carry out educational data application research has been formed. As a result, the innovation evaluation level and interaction level of region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teams have been effectively improved, and the deep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al data application has been realized.

[Keywords] Data Application; Region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Community; Collaboration and Innovation; E-Learning Space

猜你喜欢
网络学习空间协同创新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服务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人人通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利用网络学习空间促进中职学生发展的考核之研究
论本科教学中传统教学与网络学习空间结合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