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主题图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化策略

2020-10-20 06:15王琴华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主题图优化小学数学

王琴华

[摘 要] 主题图是教材中不可缺少的资源,以静态形式呈现着结论性的新知。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做好教学工作,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优化主题图的呈现方式,把主题图“冰冷的美丽”化为学生“火热的思考”,让主题图活起来,从而使主题图真正高效地服务于课堂教学。这样,学生在快乐中思考、学习、成长,发展多向思维,创造性地用所学到的内容去适应新的情况,探索新的问题,提高数学素养。

[关键词] 主题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教材是教师在教学中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载体,主题图更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一大改变,它以场景的形式呈现学习的素材,选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其中画面的色彩和卡通形象都很符合每个阶段儿童的年龄特征。数学原本抽象、枯燥、乏味,但现在被赋予了童话般的生命,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有利于调动其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教材中的主题图是以静态的结论形式呈现的,给人一种“冰冷的美丽”,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深研教材,正确把握、深刻理解、认真分析挖掘主题图的功能价值,那么主题图的应用价值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打折扣,也会影响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理想和现实总有一段距离,笔者参与组内教研,发现目前主题图的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直接忽略,淡化承载功能。部分教师会觉得主题图起不到什么教学作用,凭着经验直接忽略,尤其是有关计算规律的教学。

第二,随意调换,曲解编写意图。有的教师对教材重难点研究不透,随意更换主题图的先后顺序,曲解编写意图。

第三,本末倒置,忽视目标落实。教师对教材研究不透,不清楚主题图的意图,时间用在了和本课无关的信息上,如同上了一节看图说话课。

第四,机械使用,缺少灵活运用。在大多数的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主题图使用形式、呈现方式单一,问法单一。

基于以上认识,实际对主题图的运用,教师切不可迷信和盲从,应充分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深入研究,挖掘出主题图的丰富内涵,并合理运用主题图,进行有效处理,从而真正高效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一、在引导点拨中丰润内涵

主题图的编写各有各的侧重点,是一种方向、一种理念。教师通过研究教材,分析主题图意图,开辟一条新的数学课堂教学途径,丰润主题图内涵,以此促进小学数学教学。

教材中常有不同的人物和卡通头像、提示语、图画等,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如主题图中画的是小朋友一起交流的情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而提示框中的话语,有的就是反映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如果画的是教师形象,起主导引领作用的就是教师……

总之,教师要认真研读图中蕴含的深意,读懂教材,从而有效地实施教学活动。

二、在化静为动中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若要求学生从静止的图片中观察发现并提出问题,那么学生就存在思维障碍,不能很清晰地描述图中的含义;若借助自主操作变静止的画面为动态的过程性呈现,辅以情境式的说明,那么学生的思考就是具体的。

例如,一年级“认识减法”,教材中出现两幅图,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第一幅图,知道原来有5个小朋友在浇花,然后观察第二幅图,看到有2个小朋友离开去提水,剩下3个小朋友。在理解图意后,教师适时使学生根据两幅图的意思提出一个数学问题。紧接着,教师再要求学生用圆片代替小朋友,通过摆圆片再现主题图意,加强这个“减”的过程性动态呈现,借助操作予以内化和强化,训练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

化静为动,从原来主题图“冰冷的美丽”通过一个简单的环节变为学生“火热的思考”,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学生自我发现数学问题和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三、在分层停顿中夯实基础

教材给我们提供的主题图和例题,仅是教师在预设教案时思考的依据。在教学时,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起点和生活经验,依据课程的重难点,把主题图有效分解呈现,这样会更贴近学生的认识规律。

例如,一年级“用括线和‘?表示的实际问题”这一部分是解决问题的启蒙课,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根据图形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旨在突出“图式—语言—算式”三位一体的教学,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形成一定的表象。

主题图配文填空出示的是两个括号和一个方框,对应的就是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如果按照教材直接给出,学生肯定对教材的意图不甚明了。教学中教师稍做改动,先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用三句话说出图意,在学生充分表述过后,教师带着学生总结回顾,并出示文字(已知条件中出现数,问题中出现“?”);接着针对条件中出现的数,强调这是图中告知的信息,同时隐去数,变括号,恢复成教材中的形式,引导学生填写;学生汇报后课件上再次在括号内补上相应的数;然后根据问题,学生列式解答,教师强调,通过计算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一起回答,同时“?”改成方框,学生完成书上的填写。

通过这样分层呈现,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过程,知其所以然,也能道出其所以然,而且每一个小小的成功都激励着他们寻求新的目标,登上新的高度,积极地进行探索。学生探究的热情得到激发,在不知不觉中夯实了基础。

四、在灵活改编中拓展思维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虽然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是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经验选择的,但许多主题图有静态的局限性,无法多维度、多层次兼顾学生情趣、现实意义与富有挑战性的数学知识,如果适当改编,活用主题图资源,效果会更明显。

例如,在四年级实践活动课“多边形的内角和”中,对于四邊形内角和的探索,教师稍做改动,先确定长方形、正方形两类特殊四边形的内角和,然后借助三角形内角和推出梯形内角和,在此基础上再探究一般四边形的内角和,为后面多边形内角和的探究奠定基础。

借助这个简单的改编,学生发展初步的观察、分析和简单推理等能力,激发学习欲望。活动充实有效,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得到了拓展。

五、在适度增补中提高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好教材,但不能尽信教材,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眼光来看待主题图,巧妙运用主题图,对其进行适度增补,放大素材的功能来建构动态课堂,以达到认知的精准高效。

例如,在进行四年级“简单的周期”一课的教学时,为了突出“找”,教师整合盆花、彩灯、彩旗的图片,先让学生整体观察它们的排列顺序,各分重点进行探究,如盆花注重语言规范、彩灯侧重应用、彩旗侧重猜测,从而突破难点,为后面做铺垫。教师放手让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新的问题。这种形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训练要求,还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更多机会的练习。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做好教学工作,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优化主题图的呈现方式,把主题图“冰冷的美丽”化为学生“火热的思考”,让主题图活起来,从而使主题图真正高效地服务于课堂教学。这样,学生在快乐中思考、学习、成长,发展多向思维,创造性地用所学到的内容去适应新的情况,探索新的问题,提高数学素养。

猜你喜欢
主题图优化小学数学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浅议小学数学主题图的教学策略
有效利用主题图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主题图”教学的思考和实践
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主题图的作用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