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丽萍
[摘 要] 厚夫先生的《路遥传》重新开启了路遥的平凡世界。厚夫先生是路遥的追随者,他撰写《路遥传》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又下了巨大的功夫。《路遥传》的写作胜在对路遥生活资料的细致甄别与精准解读上,对路遥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不懈追寻与深度还原上,更在于整部作品“知人论世”的写作风格上。《路遥传》中对路遥的塑造将继续真诚而热切地感染更多的人,让昂扬的精神和美丽的心灵继续流传。
[关键词] 知人论世;解读;塑造
路遥短暂的人生有着极强的生命力,他的人生状态也始终像谜一样困扰读者,鲜活的性格和过山车般的遭遇让路遥充满了无穷的魅力,而对路遥的解读就成为理解路遥作品的关键与难点。厚夫先生花10年时间写成的《路遥传》被业内人士评价为“最可信的路遥传史”,他创作《路遥传》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他是延川第二代作家群中的代表,与路遥是同乡,20多年前作为文学青年时,厚夫先生就是路遥的追随者,与路遥、谷溪、闻频等人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有条件收集路遥的许多资料,并容易从路遥好友那里了解到许多真实事件。当然,这些只是厚夫先生写成《路遥传》的一些外在因素。厚夫先生在《路遥传》中投入的真挚情感,通过还原路遥的人生状态来对路遥文学创作精神予以准确把握,才是完成这部优秀传记的根本原因,这一手法正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知人论世”的回归。
一、对路遥生活资料的细致甄别与精准解读
《路遥传》的确如作者所言,是“下了一番苦功夫的”,这一“功夫”首先表现在厚夫先生对路遥生平资料的收集与甄别上。厚夫先生处理这些资料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将采访、了解到的非书面性的资料直接融入对路遥生活状态的描述之中,使得路遥的形象更加真实,路遥所面对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都得到了真切的解释和还原;另一种方式是依靠引述路遥的回忆录、采访实录、当时事件的直接参与者的记录等,在适当的时候加强传记叙述中的可信度,从而收到了非常好的写作效果。
对路遥资料的掌握和解读,之所以成为本书的一个亮点,在于厚夫先生不但没有回避路遥的许多“难以解释的问题”,还对路遥这些“问题”的始末及其对路遥本人的影响、对路遥遇事所做选择的评价有清晰的交代,这是厚夫先生将占有资料的优势转化为对路遥的研究成果的表现。这里可以列举几个长久以来困扰读者的问题:其一,路遥的“政治问题”与“人命官司”;其二,路遥与北京知青林虹、妻子林达的感情问题等。在这些问题的处理上,厚夫先生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回避,也不避讳从路遥的性格和面对的真实情况对它们做出了合理、同情的解释。
路遥年轻时对北京知青林虹的追求,是有些“好高骛远”,但也说明了来自贫苦农村的路遥是个有理想、有魅力的青年才俊;他将招工名额毫不犹豫地给了自己的爱恋对象,虽说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但也看出路遥是个有情有义、有担当、有出息的青年人。青春不悔,无可指摘。妻子林达也曾是清华才女,当年的文采并不在路遥之下,可见最初二人是有共同语言、擦出过火花的。路遥的性格,有大男子主义,加上生活压力和他近乎癫狂的写作状态,造成二人情感逐渐疏远。
路遥的人生迸发出强大的光焰,这一光焰既是因为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充满了艰辛与苦难、洋溢着不屈和坚韧,又是由路遥的一个个遗憾、读者的一声声叹息所凝聚的。路遥不是神,有人生缺陷而又无可避免,这或许才是最真实的路遥,有无穷感染力的路遥。
二、对路遥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追寻与还原
路遥以他执着的追求和诚实的劳动态度,留给这个世界昂扬的精神和美丽的心灵。路遥的写作视角始终是对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不懈追寻与深度还原。路遥明白,来自西方的创作手法并不适合自己,也很难在中国文学的土地上长久扎根。他说:“当别人用西式餐具吃中国这盘菜的时候,我并不为自己仍旧拿筷子吃饭而害臊。”厚夫先生的又一创作成功之处,正是紧紧地抓住路遥的现实主义文学精神这一点,从而将路遥的文学精神得到深度还原。
路遥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作家,他对城乡之间的社会生活有着天然的了解,立足在城乡二元结构中来反映旧与新、美与丑、勤苦与得意、高尚与卑微的深刻含义,是路遥文学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主旨。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对家乡和亲人的热爱,描绘城乡之间人民生存的矛盾与艰辛,歌颂真善美。厚夫先生在创作中不断加深了路遥的这一文学性格。
对路遥创作和生活影响最大的人是他的弟弟王天乐,他是“孙少平”的原型。在筹备《平凡的世界》第三部时,路遥与王天乐有过很多次文学谈话。他们也曾讨论过写完《平凡的世界》后的计划,在这个时候,王天乐借着对父亲的想念和尊重点出了兄弟二人的乡土情怀,说到了路遥的心坎里。
“我认为最伟大的作品就是父亲种过的地——你假如站在我们村的一座大山上,一眼就能看出哪一块地是父亲种过的:一行庄稼,一行脚印,整整齐齐,清清楚楚;就连地的边畔也好像是精心打扮的少女,该砍的草一根也不留,该留的山花一朵也不少!父亲常说,山里不能没有花。父亲就那么一点个子,往地里一站,你就觉得他是一位真正伟大的艺术家。大哥,你知道吗?这个世界上我可以小视许多伟大人物,但我不敢小视父亲。假如他是知识分子,他就一定会站在北京大学的讲坛上,点评古今、纵论全球。假如他是个作家,你路遥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可他是个农民,一个字也不识的农民,为了孩子们,受尽了人间的各种苦难,作为儿子,你不让父亲享几天大福,我觉得干出再大的事业也是虚伪的。我敢说,这个世界我算是读懂了父亲的一个儿子。”
这是《路遥传》中最为感人的文字之一。路遥的父亲是农民,其实他根本不懂什么是文学,在路遥和王天乐的眼里,父亲却比他们更专注于自己的工作,更加在平凡中显现出伟大。其实路遥的文学创作之路,又何尝不是像种地一样呢!勤勤恳恳地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辛勤耕耘,绝不羡慕别人家的“试验田”,像牛马一样耕种着属于自己的庄稼。
三、向“知人论世”传统回归的写作手法
从《路遥传》里的细节可以看出,路遥身上的品格正是厚夫先生自己的追求,厚夫先生之所以能把路遥的许多“问题”诠释得生动而合情合理,是因为他常常把自己想成路遥,体知、感受路遥所面对的一切,思考路遥所面对的各种选择,这样很多难以理解的问题和对路遥做出的客观评价也就顺适可信了。这种“知人论世”的创作方式,才是《路遥传》成功的原因。
“知人论世”就是将自己置身于研究对象的生活世界中,根据其经历及身边的社会现实,了解其人生选择和解决问题所采取的方法。路遥是站在农村与城市的“交叉地带”的,这是他安身立命之地,也是他的生命最有感触的领域。把握了这一定位,并且以相同的视角来解读路遥,才能逐渐接近那個真实的路遥。厚夫先生的文笔是跟着路遥一起笑、陪着路遥一起哭的。
综上所述,《路遥传》是一部足以让读者为之感动的传记作品。当然,除了上面三个最重要的特点外,厚夫先生在谋篇布局上把路遥的家庭环境、年少生活刻画得完整而真切,使我们在后来了解路遥的人生选择时有了很多“心同此理”式的感受。厚夫先生的语言文字非常朴实而有分量,全书的节奏和叙述的思路线索非常清晰,可以看出厚夫先生在创造过程中下的苦功夫。这些都成了《路遥传》中的优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