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表达

2020-10-20 06:05徐其芳
课外语文·下 2020年9期
关键词:陶行知思想理性思考习作

【摘要】“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生活当中,找到习作素材,让习作遵从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积极引领学生走进真切有意的生活田园,引导他们去即兴、即景、即情地认知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进行习作表达,可以实现习作教学的有效回归。

【关键词】陶行知思想;生活表达;习作;理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27-0115-02

【本文著录格式】徐其芳.生活表达——赋予高中习作“理性思考”的力量[J].课外语文,2020,19(27):115-116.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他还在《生活教育之特质》一文中指出:“民主教育应该是整个生活的教育。”高中学生习作一方面是对文本内容与方法内化后的复现,这是一种“理性学习”后的表达;另一方面是学生基于情感生活的需要,是“另一种形式的倾吐与交往”。贾玲老师指出:“语文即生活,假如没有对生活的热爱,没有对生活的观察,就很难写出优秀的习作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虽然设立了单元学习任务,但教学的具体要求与指导的意见依旧比较空泛,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生活表达的背后,作文教学依舊步履艰难

(一)“官方语言”多于“生活语言”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是通过“例文”的形式进行指导。虽然用例文可以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但教者在无形中就给了学生一种“官方语言”的引导,也就是“例文”。实际上这是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的写作能力止步于“例文”中的事例、结构与思维。习作需要生活语言的参与。否则,这种看似“官方”的语言,会代替了学生的自身语言特点,忽视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

(二)“胡编乱造”代替“亲身经历”

学生在习作时由于文题所限,对生活体验较少,有些情况自身并没有亲身经历,所以在写作时就脱离生活实际,只能完全依靠想象。例如“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活动,由于近些年美丽乡村和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部分学生对于“家乡”的内涵了解越来越窄。另外部分学生跟随父母外出就读,并不能够展开这样的生活现状调查活动。因此很多学生缺乏了生活的基础,在对文本内容的学习与写作的过程中,往往是猜测代替了了解,估计代替了走访。因此,需要“缘事析理”,就是顺着学生的生活内容,根据所引用的材料来具体分析,指出自己的观点,讲清事由。

(三)“流水叙述”多于“生动描写”

在习作中,过多的铺排陈设,华丽辞藻的描写,看似内容丰富,实则缺少聚焦。例如,有的在作文开头这样写道:

多少次,我抬头遥望,展翅翱翔的雄鹰,在天地之间,在风浪之上,从遥远的南方飞到北方,从山巅飞到草原,你穿越了五千年的历史,划过了东方与西方,你的翅膀掠过夕阳与朝霞,你的头颅抬到了泰山前方,你遨游于四海,你鸣叫于四方。

这样的开头看似优美,实则无所指向。这样的流水抒情,看不出学生想要表达的内容。

(四)“意义”大于“意思”

高中语文课程明确指出要围绕言语建构、思维品质、语文审美、文化理解等内容,发展学生的全面素养。在作文教学中,如记叙文要求“借助关键词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借助关键语句,体会作品表达的情感”,通过“动作、语言、环境等描写,体会作品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等”。但是,我们常常发现,很多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在结尾往往要加上一两句“喜欢与赞美”的语句。如观察活动本身充满了从已知走向未知,再从未知探索已知的心理体验活动,学生在作文结尾往往要加上一句“坚持就是胜利”之类总结语。其实真正问问学生,他们在观察时根本不会想那么多,只是陷入了观察的“连续期”,只是沉浸在观察时的紧张与专注的氛围中。当孩子习作只有“意义”时,便会失去习作的本身的“意思”。

二、生活表达,作文教学的理性思考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们必须会变小孩,才配做小孩的先生。”“变小孩”,就是在学生的眼里,当一条黑影掠过天窗的时候,他们便会觉得那是蝙蝠侠、那是蜘蛛侠、那是猫头鹰、那是“猫鼠大战”;变成小孩,就是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断魂”。学生按照自我的思维结构,根据自己的青春生活,描绘着自己的精神世界。

(一)关注“真我生活”——凸显自我

高中学生的习作就是用语言来表现拥有的青春生活,用习作来引领学生发现自己的青春,珍视自己的青春生活,用语言记录自己的青春历程。学生的作文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陶行知先生的“求真”,就是要求学生习作讲“真故事”。教学时,教师就要善于导引学生抒发真情感,运用真方法,描写真生活。运用属于自己的言语方式,描写属于自己的青春生活。

(二)关注“家庭生活”——储备情感

陶行知在《作文论》中指出:语言发生的本身,就是要在人群中表白自我。学生的成长是以家庭为中心的,家庭生活承载了学生们太多的喜怒哀乐,太多的情感,而生活就是一本本鲜活的百科全书。教者可以通过家庭生活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情感储备。

如“讴歌亲情,学会写得充实”教学中,首先通过一首亲情歌曲《母亲》让学生来发现自己生活当中朴素的亲情之美;其次是让大家敞开心扉,回忆自己与父母相处的片段,回忆在平淡如水的生活当中,感受到的一种无声的爱;接着是掌握一定的方法,要抓住感人的事情,通过难忘的细节,发现“动情点”;最后是来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还可以通过朱自清的《背影》、冰心的《荷花母亲》,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来了解怎么样才能让文章写得生动,有感染力。这样,一组亲情的话题作文就诞生了。

(三)关注“校园生活”——随心表达

校园是孩子们的乐土,在校园里,每天都在上演着一场场“精彩剧目”。学生们热爱这里,因为这里有他们最美的时光里度过的最快乐的生活;学生们向往这里,因为这里有许多快乐的伙伴。在这里,可以呈现出一种动态习作状态,只要学生有新鲜故事发生,习作就可以拉开序幕。如学习演讲稿后,就可以通过文本的学习,将所学方法进行运用,根据学习过程当中的所得,进行观点集中,达到演讲稿的条理性、层次性。言语的力量还要通过肢体的动作来展示,如加上眼神、肢体动作、手势等进行表达。演讲稿实际上是议论文的一种,如在竞选班干部的时候就可以围绕演讲的主题,通过严密的逻辑,清晰的层次,运用一定排比与反问等修辞手法,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化人,实现习作走向校园活动,习作表达自我观点,习作观照自我生活。

(四)关注“社会生活”——开阔视野

陶行知认为,需要把学生带入到生活当中,让他们发现生活,研究生活,学会生活。如:年货大集上琳琅满目的商品,防疫期间各种“硬核”举措,小区里新添置的运动器材,都会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这些都是学生触手可及的写作素材。社会生活的一方天地,就是学生精神生活的栖居地。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指出,人是通过主体能动性作用于社会事物当中去改造社会,同时也改造自身。学生的言语活动不能只局限于书本,还要通过言语活动来实现社会功能。作文的本质源于社会生活,最终也将服务社会生活。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后,那么作文教学社会化就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首先,学生的作文与社会生活要有机联系。当下社会的形势变化、世界的动态、生存的环境都变幻莫测。我们要让学生联系社会生活,运用言语实践,发现生活的本质。其次,在课堂教学当中需要联系文本背后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分析作家写作的本质内涵、文学作品对当时改造社会改造生活的重大意义。实现习作帮助人们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让学生发现作文的社会化功能。最后,就是要通过现代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对社会有更多的认识与了解。如每天定时观看《新闻联播》,了解国内外的大事,借助网络资源,了解社会动态,这样就会让学生的感知、思维与想象都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从而获得对社会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实现习作视野的开阔。

(五)关注“自然生活”——轻松习作

大自然当中蕴藏着无穷的奥秘,陶行知先生一直倡导人们应该到自然当中,实现学习的功能。他曾亲自指导学生的自然生活。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学会观察自然,留心观察生活。在春风和煦的季节里,带领孩子去发现春天、发现绿色、发现生机;在烈日炎炎的夏天,去听蝉声,看荷花,留住乡愁,留住记忆;在天高云淡的秋天,体会菊的意象,发现菊的品质,去体会家乡的秋;在大雪纷飞的冬天,带领学生议论梅与雪的辩证关系,去读《雪夜访戴》。通过让学生亲历这些充满哲思的时光,于是以季节为主题的“微写作”就有了鲜活的生命来源。

陶行知先生在《古庙敲钟录》中说道:“生活教育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要在生活中教育,古庙村的教育也是在生活进行的。”事实上,我们缺的不是作文教学的思想和理念,少的是对学生精神世界、学生语言方式、学生生长过程的认识。从“行知思想”出发,在对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让习作在学生“理性思考”中得到生活的表达。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2]窦桂梅.窦桂梅与主题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4]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

猜你喜欢
陶行知思想理性思考习作
陶行知教学思想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运用策略
在绘画中将创新教育与陶行知思想相结合
借鉴陶行知思想,小议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