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典 宋培 陈喆
内容提要:为加快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本文根据2001-2015年中国34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运用联立方程模型检验了不同技术进步路径下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转型的差异化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大部分工业行业仍趋于粗放、外延型发展模式,缺乏绿色转型的自发性;在技术引进、模仿创新路径下,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转型呈现出先促进后抑制的影响;在自主创新路径下,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转型呈现出先抑制后促进的影响。随着政府监管力度与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技术进步路径应逐渐从技术引进、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过渡;建立强化能有效推动企业新技术探索、新产品研发的监督和激励机制;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制定差异化环境规制政策。
关键词:环境规制;技术引进;模仿创新;自主创新;工业绿色转型
中图分类号:F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48X(2020)02-0101-10
收稿日期:2019-09-28
作者简介:宋典(1976-),男,江苏盐城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宋培(1995-),男,江苏盐城人,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陈喆(1994-),女,山东莒县人,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一、引言
加快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向绿色化、集约化转型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目前环境规制政策作为减少工业污染排放、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通过政府监管、公众监督等倒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然而其在不同技术进步路径下如何影响工业绿色转型进程仍具有不确定性。余泳泽等[1]认为工业企业在不同制度环境、发展阶段、要素禀赋下应选择适宜性技术创新模式,以防止陷入“R&D崇拜”陷阱。以中国、韩国、日本为代表的后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发展初期,主要依靠技术引进、模仿引致的技术溢出效应与“干中学”效应来获取后发利益,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2]。中国国外技术引进总额从1985年的93.93亿元到2005年的1559.95亿元,增长了近16倍。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中国开始强调加快转换传统技术创新方式、摆脱技术引进依赖、实现从受制于国外技术保护向自主掌握核心技术的转变。截止到2017年,中国研究与发展经费达到17606.1亿元,比上年度增长12.3%,排名世界第二。因此,为顺应中國生态文明建设,探讨不同技术进步路径下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环境规制能否促进企业扩大技术引进规模、提高模仿创新能力、推动自主创新进程?依托不同技术进步路径,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转型的影响是否具有差异性?进一步,随着政府监管力度与公众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为加快推进工业绿色转型进程,企业应选择何种技术进步路径?
目前,对于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方面的研究较多。其中,国内外文献对于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主要存在三种观点。(1)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促进作用。“波特假说”首次提出环境规制能够激发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竞争优势。随后一些相关学者通过研究均验证了这一假说[3],指出环境规制通过“创新补偿”效应能有效推动企业实施技术创新活动。(2)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抑制作用。如Ramanathan等[4]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实施对企业所产生的“遵循成本”效应要大于“创新补偿”效应,抑制企业进行技术创新。(3)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Yuan等[5]、刘伟等[6]通过不同角度的研究均发现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趋势呈现“U”型曲线特征。
现有文献关于企业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的研究较多,但探讨不同技术进步路径下环境规制与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不足。技术引进与模仿创新是企业获取外部技术的主要方式。黄凌云等[7]认为后发展中国家企业通过引进外资企业先进技术,并在此技术上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有效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追赶。刘冬冬等[8]以中国装备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发现国外技术引进与模仿仍是装备制造业的主要技术进步方式,而自主创新对装备制造业发展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中国长期的投资依赖型经济增长方式导致大部分工业企业仍以技术引进、模仿创新为主要发展动力,但过度依赖于国外技术的引进和模仿将抑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所以从技术引进、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阶段转变是促进产业升级、实现经济赶超的重要路径。俞立平[9]通过研究表明了适度控制企业技术引进、模仿创新程度并逐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从国际产业价值链中低端向高端迈进的关键。张江雪等[10]基于行业异质性角度指出,自主创新对高绿色行业的影响要大于国外技术引进与模仿创新,而低绿色行业反之。
面对中国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环境规制能否通过技术引进、模仿创新、自主创新路径推动工业绿色转型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采用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构建了工业绿色转型指标,分别探讨了技术引进、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下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转型的作用机制,并运用联立方程模型检验了环境规制的工业绿色转型效应。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同时考虑工业绿色转型中的绿色减排、集约化增长理念,较全面地构建了工业绿色转型指标。第二,弥补了不同技术进步路径下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转型影响的研究空白,并运用联立方程模型进行了合理性检验。第三,通过对比技术引进、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路径下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转型的差异化影响,结合中国当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工业企业探求适宜性创新发展模式。第四,针对目前中国环境规制实施强度,从工业绿色转型绩效角度为政府制定环境规制政策提供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合理的环境规制能有效通过“创新补偿”效应激发企业技术进步,但不同技术进步方式对工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本文借鉴黄凌云等(2018)[7]对技术进步路径的界定,将技术进步路径划分为技术引进(TI)、模仿创新(II)和自主创新(RD),分别探讨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转型的作用机制以及不同技术进步路径下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转型产生的差异化影响。
(一)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转型的作用机制
環境规制是抑制或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首要条件。一方面,环境规制会通过“遵循成本”效应增加企业污染治理成本,挤占研发资金投入以抑制企业技术进步;另一方面,环境规制会通过“创新补偿”效应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并提高竞争力水平。这意味着当环境规制的“创新补偿”效应大于“遵循成本”效应时,企业能有效通过促进技术进来推动工业绿色转型的进程。具体体现在:一是技术进步能实现对传统制造工艺、设备等的改进和更新,极大地减少了企业的污染治理成本;二是政府对积极进行污染治理的企业提供了大量的政策支持,包括国家制度倾斜、融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相应的补贴政策;三是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大部分消费者更偏好于购买环境友好产品以保证健康的生活质量[11],企业为满足消费者需求会通过增加研发资金投入、引进高技术人才等促进技术进步的方式加快工业绿色转型进程。因此,在环境规制约束下依托技术进步加快工业绿色转型进程已成为必然趋势。据此,本文提出假说:
假说1: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转型呈现出先抑制后促进的影响,其中,技术进步是环境规制能否推动工业绿色转型的主要门槛。
(二)技术引进路径下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转型的作用机制
技术引进作为后发展国家提高技术进步、缩小技术差距的重要路径,依靠低成本、高效率等优势迅速成为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12]。在环境规制实施前期,企业更有意愿选择成本投入较低的技术引进方式来抵消环境规制引致的污染治理成本。这意味着技术引进能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工业绿色转型。而此时引进的技术仍以模式化的传统技术为主,无法从本质上推动工业向绿色化、集约化增长方向转型。随着环境规制实施强度的逐渐增加,较高的引进难度和成本将逐渐抑制企业的技术引进进程。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对于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引进空间开始趋于饱和、引进难度逐渐增大,长期依赖技术引进来推动技术进步已不具有可持续性[13]。另一方面,绿色化技术是实现企业经济与环境平衡发展的关键,而高绿色行业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这类技术的复杂程度较高致使引进难度和成本较大,导致通过技术引进已无法实现绿色技术水平的提升。据此,本文提出假说:
假说2:在技术引进路径下,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转型呈现出先促进后抑制的影响。
(三)模仿创新路径下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转型的作用机制
模仿创新和技术引进均是缩小后发展国家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的重要方式。相比于短期内的技术引进,模仿创新更注重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并通过“干中学”效应来减少产品生产时间以及研发可能产生的试错成本,进而促进企业技术进步[14]。所以在环境规制实施强度较弱时,模仿创新能够在丰富企业技术资源库的同时与现有技术形成良好的互补关系[15]。此时企业更倾向于通过模仿创新来抵消环境规制的“遵循成本”效应,但由于依靠模仿所掌握的技术仍以标准化技术为主,同样无法从本质上促进工业绿色转型。当环境规制实施强度逐渐提高时,由于技术模仿难度的提升以及对绿色技术需求的增加,已不利于企业依托模仿创新提高技术进步水平。根据技术学习曲线,随着中国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的逐渐缩小以及新兴产业的萌生,以模仿创新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将导致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持久技术差距。同时,外国核心技术的产权保护与国内人才培养的欠缺等一系列因素均导致环境规制无法通过模仿创新推动工业绿色转型。据此,本文提出假说:
假说3:在模仿创新路径下,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转型呈现出先促进后抑制的影响。
(四)自主创新路径下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转型的作用机制
长期的投资依赖型经济增长方式很有可能使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实现以“创新驱动”为导向的自主创新技术进步路径是打破这一困境的关键。环境规制实施初期,企业迫于环境治理成本的压力会选择成本低、难度小、成效快的技术引进与模仿创新方式提升生产率以促进“创新补偿”的实现。但随着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的不断缩小,技术引进与模仿创新已不再具有比较优势,实现传统技术创新模式向自主创新过渡已列为中国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根据中国2002-2015年工业技术引进、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强度趋势图可以看出,工业企业技术引进和模仿创新强度呈显著下降趋势,而自主创新强度近几年逐年递增,甚至已显著超过模仿创新强度,表明自主创新在中国工业经济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图1所示。中国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与产权保护制度的不断完善也为企业自主创新的成功提供了条件。另外,公众对于绿色生态的需求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逐渐增强,环境规制强度也将呈现出逐渐增强的特点。所以,从技术引进、模仿创新走向自主创新才是中国实现经济赶超的关键之路。据此,提出假说:
假说4a:在自主创新路径下,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转型呈现出先抑制后促进的影响。
假说4b:在环境规制约束下,由技术引进、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过渡已成为加快工业绿色化进程的关键。
三、研究设计
(一)基准模型设定
首先,本文构建环境规制与工业绿色转型之间的计量模型以考察两者之间的具体关系,为了检验两者之间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将环境规制的平方项纳入计量模型,如下:
为进一步检验环境规制在不同技术进步路径下对工业绿色转型的具体影响,同时考虑到环境规制、技术进步路径与工业绿色转型之间存在的交互影响,本文构建了由工业绿色转型方程和中间机制方程组成的联立方程模型。这样不仅能合理刻画环境规制、技术进步路径与工业绿色转型之间的复杂运行关系机制,而且能有效解决内生性问题,计量模型如下:
(二)数据处理与变量选取
本文选取2001-2015年中国34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根据《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的行业划分标准,并考虑到统计数据的可得性及合理性,剔除其他采矿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四个行业①。数据来源于《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口径为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并以2001年为基期对各指标进行平减,通过整理计算可得。具体指标选取及测度如下:
(1)工业绿色转型(IGT)。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工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污染的有效控制;二是工业增长方式趋于集约化。现阶段大部分研究倾向采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工业清洁行业与污染密集行业的比值等指标来衡量工业绿色转型,无法体现转变工业传统发展方式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17]。因此本文借鉴彭星等[18]的研究,采用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衡量中国工业绿色转型程度。
现阶段对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主要有三种:索洛余值法、随机前沿分析法和数据包括分析法。由于数据包络分析法无需设定具体的生产函数形式,并能同时考虑期望产出(好产出)和非期望产出(坏产出),能够合理体现工业绿色转型中的环境污染减少和工业经济增长理念。因此本文选择非径向非导向的SBM方向距离函数与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来测算中国34个工业行业2002-2015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19]。相关原始数据说明如下:①期望产出。采用工业总产值进行衡量,并按照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进行平减。②非期望产出。为综合考虑环境污染排放所产生的影响,借鉴傅京燕等[20]的研究,采用各行业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进行衡量。③要素投入。资本投入:现阶段对于资本存量的测定主要包括永续盘存法和固定资产净值两类。但由于永续盘存法对数据要求较高,所以采用固定资产净值来作为资本存量的替代变量,即固定资产原值与累计折旧的差值,并按照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平减。劳动投入:采用工业行业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进行衡量。能源投入:采用工业行业能源消耗总量进行衡量。
本文运用MaxDEA pro软件对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并在此基础上整理计算得到各工业行业的绿色转型程度,测算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李斌等[21]对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划分,本文将工业绿色转型进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当IGTi,t0时,工业呈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当0 (2)技术进步路径(P)。考虑到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自主创新三种形式: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本文分别采用工业行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技术改造经费支出、研究与发展经费内部支出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之和与工业总产值的比值来衡量技术引进、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7,10]。 (3)环境规制(ERS)。考虑到工业行业数据的可得性与完整性,本文采用工业行业污染治理运行费用与工业总产值的比值来衡量环境规制,由于《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工业固体废物治理运行成本数据存在缺失,所以以工业废水和废气的污染治理运行费用来代替[22]。 (4)其他控制变量。能源结构(ES):采用煤炭消耗量占能源消耗总量的比重进行衡量。禀赋结构(KL):采用资本与劳动比值的对数进行衡量。所有制结构(SOW):目前对于所有制结构的衡量方法主要分为两类,一类采用国有企业实收资本占工业行业资本的比重进行衡量[23],另一类是采用国有从业人员占工业行业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的比重进行衡量。本文参考第二种方法,采用工业行业国有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的比重衡量所有制结构。外商直接投资(FDI):该因素不僅影响企业技术引进与模仿创新,同时外资的进入也会增加内资企业间的竞争性,促进企业进行自主创新。考虑到工业行业外商直接投资统计数据的缺失,本文采用工业行业外商资本和港澳台资本之和与工业总产值比值来近似代替外商直接投资强度。行业规模(SIZE):采用工业行业工业总产值与企业数量的比值来衡量行业规模。 四、实证回归结果分析 (一)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转型的实证检验 考虑到回归结果的稳健性,本文分别采用OLS与系统GMM方法对环境规制与工业绿色转型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采用OLS进行面板数据估计之前,首先根据Hausman检验确定运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同时,为规避可能存在的异方差问题,运用异方差稳健标准误进行参数估计。采用系统GMM进行面板回归分析需通过两个基本假设:(1)Arellano-Bond提出的对差分方程随机扰动性进行的二阶序列相关检验;(2)对工具变量的有效性进行的Hansen过度识别约束检验。 根据表2中OLS和系统GMM回归结果显示,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转型的一次项系数为负、二次项系数为正,说明环境规制与工业绿色转型呈显著的正“U”型关系,假说1成立。这意味着当环境规制达到一定的“门槛值”时,环境规制产生的“创新补偿”效应能有效抵消“遵循成本”效应并促进工业绿色转型。原因在于,在环境规制实施初期,由于环境治理责任归属模糊与污染治理成本较低,导致企业缺乏污染治理意识甚至选择缴纳超额排污税以应对政府监管。随着环境规制种类增加与强度增大,一方面,企业迫于高额的排污税、政府监管与公众监督等压力开始运用技术创新以抵消污染治理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企业污染治理责任归属感逐渐明确,由原本的“被动性”治理向“自发性”治理转变,并积极运用技术创新实现向“绿色化”和“集约化”方向转型[24]。对于控制变量,能源结构与工业绿色转型呈显著负相关,说明“高能源消耗、低能源利用效率”抑制了工业绿色转型进程。所有制结构、外商直接投资与企业规模均与工业绿色转型呈正相关关系,可能原因在于国有企业占比较高与规模较大的行业在融资、政府补贴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优势条件,更有利于推动工业绿色转型。 (二)不同技术进步路径下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转型的实证检验 本文依次从技术引进、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三种技术进步路径出发,就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转型的作用机制进行实证检验与分析。考虑到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能有效结合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与似不相关回归(SUR),并能有效解决各方程存在的内生性以及扰动项之间的相关性问题。本文采用3SLS对计量模型进行估计,即首先对各方程进行2SLS估计,得到整个系统扰动项的协方差矩阵估计值,并据此对整个系统进行广义最小二乘法(GLS)估计。 1.技术引进路径下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转型的实证检验。以技术引进作为环境规制影响工业绿色转型的中间机制,通过2002-2015年工业行业数据回归得到如表3所示的实证结果。 在技术引进方程中,环境规制对技术引进的一次项系数为正、二次项系数为负,说明环境规制与技术引进呈倒“U”型关系。这意味着当环境规制强度小于“门槛值”时,环境规制强度的增加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引进,当环境规制强度大于“门槛值”时,环境规制强度的增加将抑制企业技术引进。原因在于,技术引进由于具有研发成本小、丰富技术多元化发展等优势,导致企业为保证自身竞争优势,在环境规制实施初期选择技术引进来提高生产率水平。随着企业所受环境规制约束的逐渐增强,标准化的技术引进模式无法有效解决污染排放问题,同时,外资企业新兴产业具有较高的保密性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协议,导致企业技术引进难度和成本显著增加,阻碍了企业原本技术引进的进程[25]。对于控制变量,能源结构与技术引进呈显著的正相关,过度依赖煤炭的能源结构抑制了企业技术创新进程。而企业规模与技术引进呈显著负相关,目前相关对于企业规模与创新关系的研究一直没有明确定论,张莉等[26]指出规模与创新之间呈显著的倒“U”型关系,而邹国平等[27]研究得出国有企业规模的扩大对研发投入具有挤出效应,所以企业规模与技术引进的具体关系仍需进一步讨论。 在工业绿色转型方程中,技术引进对工业绿色转型的一次项系数为负,二次项系数为正,说明技术引进与工业绿色转型呈正“U”型关系。这意味着当企业技术引进强度越过“门槛值”时,技术引进才能推动企业进行绿色转型,即工业的绿色化进程需要一定强度的技术支撑。对于控制变量,能源结构与工业绿色转型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能源依赖越大的行业其绿色转型难度越大。而所有制结构与外商直接投资均有利于工业绿色转型。原因在于,国有企业占比较高的行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较小、政府补贴力度较大、良好的外部环境更有利于推动工业企业绿色转型。同时,企业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不仅会带来显著的技术溢出效应,更有利于其与外资企业形成良好的互动学习关系,促进企业提高现有技术水平,加快工业绿色转型进程。禀赋结构与工业绿色转型之间负相关但不显著。 所以根据技术引进方程和工业绿色转型方程的回归结果发现,在环境规制实施前期,工业企业更愿意通过技术引进路径来实现生产率的提升。而随着政府监管与公众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当环境规制强度跨越“门槛值”时,企业现有的技术引进路径将无法进一步促进工业绿色转型进程。因此,长期依赖技术引进来实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不持续的,假说2成立。 2.模仿创新路径下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转型的实证检验。以模仿创新作为环境规制影响工业绿色转型的中间机制,通过2002-2015年工业行业数据回归得到如表4所示的实证结果。 在模仿创新方程中,环境规制对模仿创新的一次项系数显著为正,二次项系数显著为负,说明环境规制与模仿创新呈倒“U”型关系。这意味着企业模仿创新强度随环境规制的增强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原因在于,当环境规制强度超过“门槛值”时,企业原有的技术进步模式已无法满足减少污染排放、提高生产率水平等要求,此时以模仿创新为主的企业需通过模仿外资企业的先进技术来保证自身竞争优势。而随着中国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的缩小,企业可模仿技术逐渐减少,模仿成本也显著提升,尤其是新兴产业技术,导致这类企业被迫由模仿创新模式向自主创新模式转变。相比于技术引进,以模仿创新为主的企业在环境规制约束下将更早跨越倒“U”曲线的“门槛值”,其模仿创新进程将受到阻碍。对于控制变量,与技术引进方程中的结果较为一致,在此不过多阐述。 在工业绿色转型方程中,模仿创新对工业绿色转型的一次项系数为负,二次项系数为正,说明模仿创新与工业绿色转型呈正“U”型关系。这意味着只有当模仿创新所带来的“创新补偿”效应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有效促进工业绿色转型。同时,根据表3与表4工业绿色转型方程正“U”曲线的对比分析,相比于依托技术引进提高技术进步水平的企业,以模仿创新为主要技术模式的企业将更晚跨越曲线的“门槛值”,意味着模仿创新比技术引进推动工业绿色转型的难度更大。对于控制变量,与技术引进路径下工业绿色转型方程的结果较为一致,在此不过多阐述。 所以根据模仿创新方程和工业绿色转型方程的回归结果发现,企业模仿创新和技术引进方式下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转型的影响趋势基本一致,即在环境规制实施强度将弱时,企业会选择以模仿创新、技术引进为主的外部技术来促进工业绿色转型。而且,当环境规制强度跨越“门槛值”时,企业模仿创新进程将受到抑制,此时企业将无法通过模仿创新路径推动工业的绿色化进程。因此,为进一步实现绿色减排、集约化增长目标,企业从技术引进、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过渡已成为必然趋势,假说3成立。 3.自主创新路径下环境規制对工业绿色转型的实证检验。以自主创新作为环境规制影响工业绿色转型的中间机制,通过2002-2015年工业行业数据回归得到如表5所示的实证结果。 在自主创新方程中,环境规制对自主创新的一次项系数为负,二次项系数为正,说明环境规制与自主创新呈正“U”型关系。这与环境规制和技术引进、模仿创新的关系截然相反,即严格的环境规制强度能有效促进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原因在于,在环境规制实施初期,企业考虑到自主创新需要较高的研发投入和技术水平,纷纷采用技术引进或模仿创新来抵消较低的污染治理成本,保证企业的生产率水平。随着环境规制实施强度的增加,企业原本的技术引进、模仿创新进程逐渐受到抑制,企业为打破污染治理成本增加、技术引进与模仿创新难度增大等一系列困境,技术进步方式逐步向自主创新转变已成为支撑企业长久持续发展的关键。为此,政府不仅要激发企业技术转变意识,更应加大对企业的资金支持、人才培养并进一步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加快推动企业的绿色化进程。所以,随着环境规制强度逐渐增强,工业企业由技术引进、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已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其他控制变量,与技术引进方程和模仿创新方程结果较为一致,在此不过多阐述。 在工业绿色转型方程中,自主创新对工业绿色转型的一次项系数为负,二次项系数为正,说明自主创新与工业绿色转型呈正“U”型关系。这与企业技术引进、模仿创新和工业绿色转型的关系一致,即当企业的自主创新强度大于“门槛值”时,自主创新将促进工业绿色转型。同时,相比于技术引进、模仿创新与工业绿色转型方程的正“U”型曲线,以自主创新为主要技术进步模式的企业将更早跨越曲线的“门槛值”,推动工业的绿色化进程。对于控制变量,与技术引进、模仿创新路径下工业绿色转型方程的结果较为一致,在此不过多阐述。 所以根据自主创新方程和工业绿色转型方程的回归结果发现,较弱的环境规制强度将抑制企业的自主创新进程,即相比于高投入高成本的自主创新方式,企业在环境规制实施前期更愿意通过技术引进、模仿创新来提高生产率水平,进而推动工业绿色转型。而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进一步提升以及环境治理强度的增加,自主创新将成为企业在较强环境规制约束下推动工业绿色转型的唯一有效创新路径。因此,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下,企业从技术引进、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是保证企业长久发展的必然路径,假说4a、4b成立。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构建考虑绿色减排与集约化生产的工业绿色转型指标,分析在中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情况下,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转型的作用机制以及在不同技术进步路径下的具体传导机制;并根据2002-2015年中国34个工业行业数据,采用联立方程模型对技术引进、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下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转型的影响进行了實证检验。研究发现:(1)中国大部分工业行业仍趋于粗放、外延型发展模式,缺乏绿色转型的自发性。(2)技术引进与模仿创新路径下,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转型呈现出先促进后抑制的影响。这意味着随着中国比较优势的逐渐消失,依靠技术引进与模仿创新将无法有效推动工业向绿色减排、集约化经济增长方向转型。(3)自主创新路径下,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转型呈现出先抑制后促进的影响,说明严格环境规制约束下的企业能有效通过自主创新路径推动工业绿色转型。(4)随着政府环保监管与公众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从技术引进、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过渡将成为中国工业持续绿色化、集约化增长的必然趋势。 本文的结论对于在环境规制约束下工业企业探索推动工业绿色转型的技术创新方式具有如下启示。(1)加快工业企业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实现集约化经济增长方式。工业企业长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等问题,为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工业绿色减排,要不断地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尤其是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一方面,进一步通过排污费、排污权交易等环境规制政策来倒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另一方面,政府加强对实施技术创新活跃度较高企业的补贴和投资力度,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性税收优惠政策,增强企业创新的主动性。(2)依托技术引进、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的互补效应,推动工业自主创新进程。中国作为后发展中国家,能够有效利用“后发优势”通过引进外资企业先进技术、设备与投资获取技术溢出效应,并通过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追赶甚至成为并行者。但长期传统的、非核心的技术引进与模仿创新导致中国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使其在环境规制约束下无法持续推动工业绿色转型进程,所以从技术引进、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过渡成为关键。(3)制定合理并具有差异化的环境规制政策,激励工业企业寻求适宜性创新模式。企业合理的创新模式应与制度环境、企业发展阶段以及要素禀赋相匹配,而严格的环境规制将抑制企业进行技术引进与模仿创新,促进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所以针对不同技术进步路径企业实施不同强度的环境规制是必要的。对于以技术引进、模仿创新为主要技术方式的企业,过于严格的环境规制政策不仅不能有效促进其实现向自主创新模式的转变,还会致使这类企业迫于成本压力最终倒闭。政府应实施渐进的环境规制政策来激励企业技术进步,同时通过政府补贴与资金支持来推动企业的绿色减排进程,实现企业向自主创新模式的收敛。对于以自主创新为主要技术进步路径的企业,严格的环境规制反而能进一步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进程,这意味着自主创新发展方式是改变传统高污染高耗能的工业化生产、推动工业绿色转型的必要路径。(4)提高技术创新投入、重视人力资本积累和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在向国际产业价值链高端的不断攀升的进程中,政府要加大对基础性研究的投入,并通过政府对企业的研发补贴与税收支持、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等部门的研发资金投入、教育部门对人才的培养与积累等方式来激发各部门自主创新的自发性,推动工业绿色转型。 注释: ① 按照《中国工业统计年鉴》,将工业行业划分为34个行业,分别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参考文献: [1] 余泳泽, 张先轸. 要素禀赋、适宜性创新模式选择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J].管理世界, 2015(9): 13-29. [2] Naotaka,S. Technology gap matters on spillover[J].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10,14(1): 103-120. [3] Hamamoto M.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the productivity of Japa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J].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2006,28(4): 230-311. [4] Ramanathan R,Black A,Nath P.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on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in the UK industrial sector[J].Management Decision,2010,48(10): 1493-1513. [5] Yuan B L,Ren S G,Chen X L. Can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in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A panel data analysis of 28 sub-sector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7,149(15): 11-24. [6] 刘伟,童健,薛景. 行业异质性、环境规制与工业技术创新[J].科研管理,2017(5): 2-11. [7] 黄凌云,刘冬冬,谢会强. 对外投资和引进外资的双向协调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8(3):80-97. [8] 刘冬冬,董景荣,王亚飞. 行业特征、要素禀赋结构与技术进步路径选择——基于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实证检验[J].科研管理,2017(9): 133-141. [9] 俞立平. 高技术产业引进技术为什么会下降[J].科学学研究,2016(11): 1647-1654. [10]张江雪,蔡宁,毛建,等. 自主创新、技术引进与中国工业绿色增长——基于行业异质性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5,33(2): 186-194. [11]Zhang Y,Wang J R,Xue Y J,et al.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on gr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ve behavior: An empirical study in China[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8,188(1): 763-772. [12]汤萱. 技术引进影响自主创新的机理及实证研究——基于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中国软科学,2016(5): 119-132. [13]龚刚,黄春媛,张前程,等. 从技术引进走向自主研发——论新阶段下的中国经济增长方式[J].经济学动态,2013(5): 16-26. [14]宋林,郭玉晶.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中国技术进步的路径选择[J].经济学家,2016(4): 63-70. [15]肖利平,謝丹阳. 国外技术引进与本土创新增长: 互补还是替代——基于异质吸收能力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6(9): 5-92. [16]沈能. 环境规制对区域技术创新影响的门槛效应[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6): 12-16. [17]王昀,孙晓华. 政府补贴驱动工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J].中国工业经济,2017(10): 99-117. [18]彭星,李斌. 贸易开放、FDI与中国工业绿色转型——基于动态面板门限模型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5(1): 166-176. [19]Fukuyama,H,Weber W L. A directional slack-based measure of technical inefficiency[J].Socio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2009,43(4): 274-287. [20]傅京燕,胡瑾,曹翔.不同来源FDI、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J].国际贸易问题,2018(7): 134-148. [21]李斌,彭星,欧阳铭珂. 环境规制、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工业发展方式转变[J].中国工业经济,2013(4):56-68. [22]童健,刘伟,薛景. 环境规制、要素投入结构与工业行业转型升级[J].经济研究,2016(7):43-56. [23]张红凤,张肇中. 所有权结构改革对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放松进入规制的视角[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2): 66-77. [24]Albort-Morant G,Leal-Millán A,Cepead-Carrión G. The antecedents of gree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 model of learning and capabilitie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6,69(11): 4913-4917. [25]魏枫. 技术进步视角下经济赶超与停滞的原因研究[J].经济学家,2014(3): 16-24. [26]张莉,李绍东. 企业规模、技术创新与经济绩效——基于工业企业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经科学,2016(6): 67-74. [27]邹国平,刘洪德,王广益. 我国国有企业规模与研发强度相关性研究[J].管理评论,2015,27(12):171-179. (责任编辑: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