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对脊柱骨折患者疗效的影响

2020-10-19 15:54赵文龙
健康大视野 2020年15期
关键词:术中出血量疼痛评分脊柱骨折

赵文龙

【摘要】目的:探讨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对脊柱骨折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76例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于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入院接受治疗,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划分为两组,常规组34例,观察组42例。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外侧骨融合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后路手术內固定融合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疼痛评分、切口长度以及术中出血量。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明显短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常规组(P<0.05)。结论:通过采用后路手术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骨折,对患者产生的损伤小,能够使患者的疼痛感得到缓解,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脊柱骨折;疼痛评分;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

【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15-213-02

脊柱骨折属于一种常见骨科创伤,脊柱骨折在骨折中的发生率大约占比5%~6%,且胸腰段骨折发生率最高,可能存在并发马尾神经损伤以及脊髓损伤[1]。临床常见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本研究选取76例脊柱骨折患者,探寻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入院接受治疗的76例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划分为两组,常规组34例,观察组42例。常规组患者中,男性、女性患者各19例、15例,年龄27~68岁,平均(43.32±3.21)岁;观察组患者中,男性、女性患者各24例、18例;年龄28~67岁,平均(44.64±2.14)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可对比。

1.2方法

常规组患者给予前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为患者实施全麻,帮助患者保持仰卧体位,并将患者脊柱骨折部位的左侧作为入路切口,逐层进行分离,使患者椎体能够保暴露在外,并彻底清除患者损伤部位存在的多余椎间盘组织,进行减压,并未患者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实施内固定,植骨融合;对创面进行清理,采用常规方式放置引流管,并进行缝合。

观察组患者给予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为患者实施全麻,有医护人员对患者的骨折部位进行固定,患者保持俯卧体位,将腹部悬空;以患者受损脊柱中心位置为准,作后正中线手术切口,将椎旁肌进行分离,使患者的骨折椎体能够暴露在外;利用C型臂X线机进行引导,为患者的受损椎体以及相邻椎体的两侧椎弓根位置处进行打孔,同时应严格控制打孔过程中的横切面角度,使其保持在5~15°之间,并利用Weinstin定位法为患者安置椎弓根螺钉,并将其撑开、固定;利用生理盐水以及稀释碘伏冲洗伤口,为患者防治引流管,并进行伤口缝合。

两组患者在手术结束后统一接受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治疗,并给予患者术后康复措施加以干预。

1.3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采用疼痛数字评估法进行评估,分数越高,患者的疼痛感越强烈。(2)观察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以及术中出血量。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计数资料行t检验、x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

2.1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1。

2.2观察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以及术中出血量

观察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明显短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常规组(P<0.05),见表2。

3讨论

脊柱骨折的情况大多发生于青壮年男性群体,大部分是由于受到间接外力的影响而导致,脊柱骨折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外伤后脊柱畸形、脊柱疼痛,且该疾病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2]。临床常用的脊柱骨折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传统手术治疗方式为前路内固定融合术该手术能够使骨折脊柱位置处存在的不正常结构得到准确改变,为患者构建稳定的、新的脊柱,对脊髓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促使功能尽快恢复,但是该手术方式的实际操作过程较为复杂,并且手术时间较长,患者的树种出血量较多,受到的创伤较大,对于患者预后存在不良影响。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后路内固定融合术,该手术将损伤中心作为手术入路,将手术入口到病变脊柱之间的直线距离缩短,操作简单,且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具有显著应用价值[3]。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给予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外侧骨融合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且切口长度以及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常规组。这主要是由于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中,将椎弓根作为入点使椎弓根螺钉进行患者身体,促使患者的脊柱以及三柱能够得到贯通,从而促进三柱结构的稳定性,给患者的骨折脊柱提供内固定,使异常弯曲的脊柱能够得到矫正,从而恢复正常的椎体高度。除此之外,由于手术需要,该手术的切口明显比常规入路手术的切口小,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利于控制患者的术后疼痛感。

综上所述,通过给予脊柱骨折患者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能够使患者的疼痛感得到有效缓解,并且,该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切口较小,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少,在临床治疗中具有显著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毛永康,王玉虎.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骨折患者效果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17,33(9):843-846.

[2]王恩梁.Load-sharing评分应用于胸腰椎段脊柱骨折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24):3682-3684.

[3]李坤,梅继文,胡守力,等.PVP联合RFA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7,57(46):83-85.

猜你喜欢
术中出血量疼痛评分脊柱骨折
疼痛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研究
针灸在痛症患者中的应用及对治疗预后的影响研究
创伤骨科修复中采用伤害控制骨科学原则治疗临床分析
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
腹腔镜根治手术治疗胃癌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不同方法治疗脊柱骨折伴硬脊膜损伤术后脑脊液漏的效果观察
舒适护理模式在外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脊柱骨折应用放射平片与CT的临床诊断价值对照
后路手术内固定对脊柱骨折患者的治疗价值及效果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