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9年年末突如其来的新冠状病毒给中小民营企业带来了巨大冲击,中央和各地方政府认识的问题严重性,已制定了各类扶持政策,但现有扶持政策普遍存在缺乏地方特色,缺乏有效监管机制,宣传落实不到位,政策制定和执行一刀切等问题。如何能让中小企业在疫情中转危为安,需要各地方政府针对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特点与困难,分类且精准施策,确保政策可操作性,加强监督管理,保证政策扶持到位,更需要中小企业能够开拓思路,审时创新,时刻谋变,增强内部动力使生存危机转变为发展商机。
关键词:新冠疫情;中小企业;扶持政策;问题;对策
民营企业作为最贴近市场,也是最有活力的市场主体,贡献我国50%以上税收,占GDP的60%,拥有70%技术创新成果的,解决80%城市劳动就业,企业数量达到90%以上。[1]但中小民营企业风险管理能力、融资能力、抗压能力普遍较弱,2019年年末突如其来的新冠状病毒给全国各地的餐饮、旅游、酒店、影视、娱乐、零售、教育培训、制造、外贸等领域的中小民营企业带来了巨大甚至致命冲击:一方面生产经营停摆、营业收入几乎为零,另一方面是租金、人工等刚性开支不可避免。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如何稳住中小企业,如何积极为中小企业纾忧解困渡过难关、逐步恢复生产迫在眉睫。[2]
目前,中央各部委已经对当前疫情防控进行研究深入部署,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帮助广大中小民营企业渡过难关,实现有序复工复产。(见表1)
与此同时,各个地方政府也密集出台扶持中小民营企业的政策,内容涉及财政扶持、金融支持、创新支持、公共服务、统筹协调等方面,支持和保护中小民营企业渡过难关、复工复产。[2]目前,除湖北以外的大部分地区已经逐渐开始复工复产,但目前相关政策能否迅速落实,优惠资金是否全部用于受疫情影响的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复工复产后中小企业如何维持稳定、良性运营是各企业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3]
一、各地扶持政策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扶持政策缺乏地方特色,宣传落实不到位
虽然从中央到各省市,相继出台了很多政策,让中小企业能够稳定增长、渡过难关。但是,目前各地制定的关于扶持中小企业政策一方面大同小异,缺乏结合地方产业特点和行业结构的针对性措施;另一方面缺乏政策宣传,很多中小企业不清楚当下具体扶持政策有哪些,落地效果堪忧;此外,各地不能正确处理好政策与方法的关系,普遍存在重政策、轻方法,重需要、轻实际,能否让中小企业最大限度地享受政策,能否在工作上因地制宜、方法上科学合理,让这些政策快速见效,还需要各地政府拿出现代化的治理方法。[4]
(二)政策制定一刀切,缺乏听取企业家心声
中国的中小企业行业结构复杂,涉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不同行业、不同产业的企业面临的困难和希望政府采取的措施是不一样的,政策不能一刀切。根据经济日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小微企业运行指数课题组关于对全国小微企业调查显示。[5]目前中小企业出现困难主要原因是交通管制、资金链紧张、运力不足、担心员工感染,希望政府采取的措施除了补贴、减免税费外,更希望减少交通管制和开工限制,这份调研结果跟目前很多地方政府的扶持措施存在诸多不匹配,各地政府在制定政策前应该多调研、多走访、多听取行业协会和企业家的心声。
(三)政策执行不到位,缺乏有效监管机制
目前,从中央到各省、市到各区各相关部门,政策措施出台很多,但能否将已经出台的各类援企稳岗政策执行到位、落细落实,及时帮扶才是接下来重中之重。[6]现在制定的很多政策和措施可操作性不强,缺乏对执行过程的跟踪、监督、反馈,导致执行工作不能抓实、抓细、抓出成效,在部分地区存在“填表式”复工、“盖章式”返岗,各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如果不能明确帮扶责任,把企业切实减负、满不满意、能否挺下来等因素纳入战役指标考核,[7]目前所做一切都将是形式主义。
(四)企业缺乏自救意识,缺少产业链协同机制
中小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企业家素质不高,抗风险能力低,疫情自发生以来,网上除了充满了中小企业焦虑之外,一味等、靠、要政府相关扶持政策,却没有意识到环境只是一种经营条件,中小企业需要直面疫情,发挥自身内动力,树立自救意识、危机意识,开展自救之旅。[8]
二、中小企业转“危”为“机”策略
(一)因地制宜制定配套政策,确保政策可操作性
首先,要避免一刀切式管理,针对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特点与困难,分类且精准施策,细化复工复产保障方案,一企一策帮助企业逐户解决问题。
其次,注重惠企政策可操作性,要主动对接企业,通过走访、线上顾问、远程服务等形式深入了解企业受疫情影响情况,找准疫情影响下企业最切身的“痛点”和“难点”。
最后,加强政策宣传力度,由各地影响力和宣传力最强的媒体统一搜集政策高频发布,确保中小企业清楚目前已经实施的政策和帮扶措施,提高对受疫情影响较严重重点中小企业服务频次。[5]
(二)针对服务业、制造业、高新科技產业特点分类施策
鉴于本次疫情恰逢春节假期,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一季度,因此对诸如餐饮、旅游、电影、娱乐、交通等第三产业的影响最大,而对农业、制造业、高新科技类企业影响相对较弱。因此,各地政策制定过程中要结合本地行业结构和企业家实际需求,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制定配套政策,切忌照搬、一刀切。
1.最先受影响的企业
目前我国服务业占经济总量比重逐年提高,经济增长的59.4%来自第三产业,57.8%来自最终消费,服务业此次受疫情冲击最大,因此对于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批发零售、餐饮住宿、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可采取如下措施:首先,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可协调相关部门,通过减免房租、已缴纳税费返还、结构性减税降费、针对性金融优惠、降低用水、用电、通讯等手段降低服务业的经营成本和要素成本,缓解企业暂时性困难,将企业损失降至最低;其次,各地根据疫情防控情况,特别在疫情较轻地区,可推动实力较强和具备防疫保障条件的品牌连锁服务企业率先复工,其他企业也应逐步分批分类制定服务业复工方案,确保民生基本需求。[9]同时,融合线上线下,协调区域交通,解决企业招工用工问题,畅通企业物资采购渠道和生产要素循环,帮助企业落实恢复运营所需的消毒用品、口罩等紧缺物资的采购问题。[10]最后,针对受疫情影响较严重暂遇困难但发展前景较好企业,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贷款到期可予以展期或续贷,支持相关企业克服疫情影响。
2.生产制造业
一些制造业行业因春节假期本来的开工率不高,如果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制造业陆续恢复生产,对制造类企业影响不大。但如果3月后制造业不能按时复工复产,除绝大部分医疗用品和人民生活必需品企业外,制造企业所受影响将会逐步上升。目前来说受疫情影响制造业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招工困难,春节过后本来就是招工旺季和返岗高峰期,加上各地交通管制,原岗工人未能及时返岗,返岗员工还需要集中或居家隔离,复产复工面临人员较严重短缺。二是部分企业受疫情影响无法按时开工,不得不取消部分订单,影响企业和上下游客户关系,甚至破坏整个产业链的稳定和有序运转,特别对于外贸企业影响巨大,不能按时完成订单,可能导致产业链断裂,外国客户从他国寻找新的供应链,从而对某些企业和产业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针对以上问题,一方面要多措并举,加强用工输入地和输出地的对接,政府提供专项资金,采取开通专列、联程运输等方式输送务工人员返岗复工,确保招工、复工畅通无阻。同时,鼓励企业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网上招聘、网上办公,降低人员短缺问题。其次,在疫情防控前提下,协助企业开展产业链合作,研究产业链维护措施,防范、化解重点企业断链风险。为了稳定全球供应链,减少对全球供应链构成巨大冲击,应该帮助中国出口企业恢复生产及时供货,以保护订单、维系客户,避免断供给企业自身和合作方造成损失。同时,加大出口信用保险和贸易融资支持力度,畅通物流运输,稳定进出口贸易。[11]最后,针对性地出台财税、金融等支持政策,减免五险一金中单位缴费率,加大贷款支持力度,切实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12]同时,为企业做好信用和法律服务工作,不得将受疫情影响和参与防疫工作导致的企业失信行为纳入失信名单,对于受疫情影响造成的企业合同履行、劳资关系等纠纷,提供咨询、指引、调解服务。
3.高新科技企业
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可采用居家办公、视频会议、在线运营等新模式阻击疫情。这次疫情给高新科技企业带来的“机”远高于“危”,这次疫情推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生物医药、工业互联网、医疗设备、医疗材料等产业加快布局发展[9],各地政府应大力培育新经济新业态新动能,通过创新金融服务模式,通过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投贷联动、融资租赁等模式,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了贷款和资金支持。[13]通过“虚拟审批”“容缺审批”等创新审批模式,缩短审批时限,加快储备一批高科技项目,推动5G网络、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医疗设备、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产业技术加快发展,确保疫情过后形成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14]
(三)加强监管机制,保证政策扶持到位
现在,针对中小企业扶持政策措施出了不少,工作上却在限制政策作用的发挥,如何能将政策落实到位,首先,地方政府要对中小企业的复工复产问题足够重视,需要科学防控、科学安排,科学制定中小企业帮扶政策和复工安排;其次,对于疫情给企业带来的现实问题和潜在影响,要辨证施治,保证扶持政策与企业痛点、需求之间高度匹配。最后,形成政策闭环管理,上级领导部门要加强政策监督,保障政策落实、落细、落出成效,加强执行情况的跟蹤、反馈与监督,帮扶要及时,压实帮扶责任,把企业能否活下来、是否满意等纳入考核标准,同时,针对不同企业情况做好政策实施效果的动态评估,及时解决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对关乎企业生存的重要审批事项,要简化行政办事流程,通过“网上办”“电话办”等渠道立马办,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办事效率[7]让企业真正获得收益。
(四)企业开拓思路,增强内部动力
面对疫情,在外部市场没有恢复的情况下,中小企业要拿出积极心态应对,树立危机意识,开始自我调整发展模式,转型业务及增长方式。首先,中小企业要主动了解近期各地政府针对中小企业的各种补贴政策,各种扶持措施,招工方面,利用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和各个招聘网站发布企业招工、复工信息,开展网上招聘、远程应聘,积极与职工协商采取调整薪酬、轮岗轮休、缩短工时、待岗等方式稳定工作岗位,同时,充分利用疫情期间抓紧开展线上职业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应对企业接下来对新技能岗位员工需求。其次,中小企业要顺应变化,商业模式、业务模式、工作模式、运营管理模式都需要创新,利用企业微信、QQ、钉钉进行远程办公,挖掘新的商业模式,对企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利用互联网、数字化转型升级,大力拓展和创新企业的线上业务,满足顾客新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模式。最后,企业把握本次疫情市场挤压所带来的重新洗牌的机遇,苦练内功,转变经营方向,提早布局未来紧缺市场,在特定细分市场上谋求更有利的市场地位。[15]
三、前景与展望
2003年的“非典”,成就了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平台的发展,当时马云被隔离在家,刘强东宅在家里吃泡面,王卫刚刚创立了顺丰,俞敏洪刚刚准备扩张新东方,但恰恰是因为那场非典,让后来的顺丰王卫打破了原有的快递江湖格局,让俞敏洪真正开始了线上教育、线上教学,让马云的团队在“非典”中逆袭,发明创造了淘宝网,让刘强东痛定思痛,想明白了京东的线上模式。目前像在线游戏、在线消费、自助零售、无人配送、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宅经济、非接触经济迎来明显增长。可以说每一次“黑天鹅事件”的爆发,危与机往往并存,只要中小企业能够审时创新,时刻谋变,使生存危机转变为发展商机,就一定会迎来春天。
参考文献:
[1]罗茜.经济下行背景下民营企业过冬术——以广西民营企业为例[J].中国商论,2019 (11).
[2]雷发星.提升普惠金融质效助小微企业渡难关[N].中国城乡金融报,2020 (2).
[3]杨爽.疫情之下,中小企业可以这样做[N].天津日报,2020 (2).
[4]谭浩俊.帮扶中小企业要避免重政策、轻方法、凑热闹[N].中华工商时报,2020 (2).
[5]经济日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小微企业运行指数课题组 课题组成员 张大伟 王秀平 孙文凯 刘溟 秦悦.同舟共济,全力纾困小微企业[N].经济日报,2020 (2).
[6]本报评论员.千方百计减轻疫情对企业的影响[N].经济日报,2020 (2).
[7]深圳特区报评论员.千方百计为企业纾困解困[N].深圳特区报,2020 (2).
[8]陈春花.疫情下中小企业如何“自救”[N].中华工商时报,2020 (2).
[9]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意见[N].广西日报,2020 (2).
[10]毕节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N].毕节日报,2020 (2).
[11]克服疫情的短期影响,增强中国吸引外资的长期优势[N].21世纪经济报道,2020 (2).
[12]张景阳.疫情期间稳就业,抗疫生产两不误[N].科技日报,2020 (2).
[13]张晔.让科技企业感受到资本的温度和力度[N].科技日报,2020 (2).
[14]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多措并举 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对湖南经济的不利影响[N].湖南日报,2020 (2).
[15]海南大学管理学院院长、致公党海南省委员会副主委 林肇宏.疫情之下中小企业突围之策[N].海南日报,202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