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校企政”协同培养模式探究

2020-10-19 07:40鲁云风杨建伟张彩莹
教育观察 2020年18期
关键词:应用型校企实训

鲁云风,杨建伟,夏 敏,张彩莹

(南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河南南阳,473061)

随着行业的转型升级和发展,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创新意识且实践能力突出的应用型人才受到社会的青睐。因此,在当前的人才培养中,如何把学生培养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将成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期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1]

当前,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中陷入困境,存在专业建设“同质化”严重、缺乏鲜明特色、实践教学和产学研不足、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相比重点大学和职业院校,地方高校毕业生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他们学位竞争力不强、缺乏实践能力、用人单位满意度低,由此引起地方高校第一志愿报到率和就业率低下,就业质量不高,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化学、法学等专业连续多年被评为“红”“黄”牌专业,毕业生不得不以考研来规避就业,提升自身就业能力。这些现象的出现显然有悖于高校办学宗旨。

河南省是食品及药品加工大省,对生物工程专业技能型人才有着巨大需求,区域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巨大需求为地方高校带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为学生就近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然而,由于缺乏设备和空间,加之有实践经验的师资力量不足,当前的教学存在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出现培养的人才存在严重的眼高手低现象。为此,地方高校需要深化推动人才培育实践体系建设,采取高度的资源集中化战略,集聚高校、企业、政府资源,在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上明确界定高校、用人单位及政府和行业协会的职责,整合有限的教育资源,贯彻开放式办学理念,共同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2]

一、现状分析

在困扰区域发展的众多要素里,最紧迫的是人才,这迫切要求地方高校构建与“2025中国制造”相匹配的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南阳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自2014年确定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以来,以实践应用为导向,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我校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等担任兼职导师,鼓励教师外出提升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比重逐年增大,校企合作也在逐步开展。我校生科院先后与牧原股份、赊店集团、天冠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开设相关专业课程班,建立了“2.5+1.5培训模式”,公司和学院互派导师,直接以培训成绩代替学校学分;与社旗县、西峡县和卧龙区等政府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实施“能力提升工程”有效提高教师应用型技能。校企合作进展顺利,初步建立了一批稳定优质的教育实习基地(如宛西制药、牧原股份、赊店集团、 天冠集团等),唐河、社旗、西峡等地政府合作意愿强,为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训提供了一定的平台和保障。然而,这些转型发展策略大多只涉及全校宏观层面的指导,缺乏针对性和深入性,专业教学实践环节不足,企业对接尚未落到实处,也容易出现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情况。

实际上,企业对有实践能力的毕业生需求一直都很大,且持续增长,但是高校培养的学生缺乏专业素养和正确价值观,这就给学生今后的就业上岗造成消极影响,导致企业用人成本增加而减少录用应届毕业生,进而形成恶性循环。甚至不少学生刚入学就开始转专业,或临近毕业时考研,要么就混日子。同时,毕业生对区域经济发展潜力信心不足,对企业认识不足,加之没有好的政策扶持,企业留不住人才。

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依赖高校这一培养主体是不可能完成的,没有好的政策扶持,企业也不会真正用心与学校合作开展人才培养。[3]在这种情况下,最佳的选择是建立人才培养方与人才受益方良性循环体系,但这需要校企政行各方面的参与和深度融合。

二、应对策略

针对当前地方高校校企合作办学的热潮,通过深入调查生物工程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现状,认真分析问题及原因,我校借鉴德国、美国及国内职业院校培养模式的先进经验,根据校情、河南省市及周边省市发展实际,针对当前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及目前毕业生就业能力薄弱的问题,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出了深化校企合作、“学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模式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有效途径。我校从加大基础能力培养、加强师资建设、建立教学动态机制、构建“2+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合理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优化课程体系、健全考评机制等几个方面对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一)加大基础能力培养

毕业生工作上手慢的一个很大原因在于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薄弱。为此,高校应加大与生产实践相关的植物学、组培学、微生物学、发酵工程等课程基础理论和技能课的比重,尤其要拓宽学生与行业对接的知识面,增强应用性比重,突出理论与实际应用的交融。专业教师及“双师型”外聘教师通过“产学研结合”,实现教师和学生双角色对接,增强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基础能力培养。

(二)加强师资建设

我校加强师资建设,建设面向区域产业发展的产学研教育实践战略联盟,校企双方出资参与,由高级职称人员(至少1名高级工程师)带领青年博士(工程师)共同指导硕士生和本科生开展产学研实践,形成传帮带的师资团队,培养一批科研思维活跃的学生,让他们进入实验室、项目组和科研团队。采用“导师制”“科研项目制”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校、院、企三方联合制订创新创业课程培养方案,举办就业创业大讲堂,多形式培养既具有创造思维能力、开拓创新意识,又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学生。

实施“导师制”“多级指导”等方案,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协调能力。我校学生入校后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导师”,学校在校级竞赛指导的基础上,成立学院、学校科研创新领导小组和课题攻关小组,分级指导。我校把各类竞赛活动与素质教育、社会实践、专业学习等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创新动力的形成。

(三)建立教学动态机制

我校实行学校精心规划与学生自主选择相结合的新培养模式,依据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能力差异,在教学中实施分流和双导师制,以实现教育资源的良好应用,并以市场测试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标准,不断调整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建立教学的动态应变机制。

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可根据企业需求参与企业技术攻关,跟踪研究企业工程技术前沿问题,并根据需要进行工艺改造、企业升级等问题的研讨和论证,以工程实践案例为导向,为学生讲授工程技术专业课程。

(四)构建“2+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

我校创建目标导向机制,突出实用原则,构建“2+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其中,“2”(2学年)为在校学习时间,两个“1”分别代表“工学结合”实训课程的学习时间和定岗实习实践时间,均为1学年。

(五) 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校企政”协同培养模式的建设思路是校企政合作、互利多赢、可持续发展。我校利用企业、高校和政府部门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与管理优势,建立了集学生校外实践教育、青年教师工程素养培养、产学研合作于一身的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努力探索校企合作、互利双赢、可持续发展的基地建设模式。我校和企业一起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学模式,真正提高了学生实践教学的实效。

我校还参照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校企政三方签订合作协议,政府给予经费、管理指导和政策支持,企业投入生产设备,政府和学校给予实训经费补贴,校企共同参与完成对学生的培训和考核工作[4-6],实现毕业生上岗零距离。实训基地指导委员会主任由主管本科教学的院长担任,副主任由企业主管生产的副总和政府职能部门主任担任,委员包括我校分管实践教学的副院长、工程中心副主任、教研室主任、企业的高级工程师以及政府职能部门职员等,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审定企业实践教育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实践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各实践环节的评价考核标准等宏观管理与决策。同时,校企政三方分别成立“实训基地指导小组”“实训基地协调小组”“实训基地管理办公室”(见图1)。

图1 实训基地组织管理体系框架

按照“校企共建,权责共担”的运行机制,校企共同制订发展规划,按照任务分工共同建设基地的软硬件设施,每年定期洽商基地建设、管理中的问题,完善基地管理制度,对基地建设与运行中的工作做好分工,定期考核,政府部门负责指导与监督。[6-7]

(六)优化教学课程体系,提高实践能力

在深入了解区域行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校企合作编写系列实用的培训教材,共同制订教学内容和学生评价体系,并编进学校《实训基地制度汇编》,以此实现课程体系重组与企业岗位内容和要求的匹配。校企深度合作,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和缩短了工作适应期。在企业开设的实践课程要突出实践性,主要围绕工程岗位操作技能、岗位核心技能、岗位管理技能等开展,企业实践课程根据需要可以全部或部分在企业开设,也可以聘请兼职教师在学校开设。基地实践教学要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校企合作共同制订每门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实践大纲与内容、培养方法、考核方式等,共同编写实践教材,提高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与效率。我校通过参观、访谈和模拟,“学徒式”实践,顶岗实践,管理培训四种方式,在单向实践、综合实践和创新实践三个层面上提升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管理技能,实训基地承担除军训外的所有实践环节的实践教学工作。培养方案中以企业认识实习、企业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综合课程设计、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素质教育专项等课程承载和实施上述实践教学体系。

(七)健全考评机制

考评以过程考核为主,建立多维的评价体系,坚持发展性评价,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合作的职业素养。企业实践基地与学校一起,制订参观、访谈模拟、学徒式实践、顶岗实践、管理培训等方面考核办法,着重考核操作技能和管理技能。为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活跃学生科研氛围、深化产学研,校企共同探索出台关于 “挑战杯”、“张衡杯”竞赛活动、“互联网+”创业大赛、课外科技活动、优秀科研成果和作品奖励办法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评选奖励办法等激励制度。通过校企考核的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到企业就职,参与见习的学生均可参与置换学分,也可选择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

总之,新时期社会对人才质量和结构的需求有了根本的改变,地方高校必须明确自身定位,以培养面向区域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整合资源,坚持“校企政”合作贯穿于办学全过程。通过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校企政”协同培养模式,我校培养了一批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使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生具备生物工程师、微生物工程师、园艺师和发酵工程师等工程岗位人员必备的语言表达、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实现校企政合作共赢和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猜你喜欢
应用型校企实训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