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映霞
(甘肃省定西市人民医院,甘肃 定西 743000)
脑梗塞亦称缺血性脑卒中,是由脑部血液循环不畅致血供受到影响而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所引起。颈动脉粥样硬化被认为是该疾病的高危因素,颈部动脉斑块则为动脉硬化的一种表现。相关研究表明[1],颈部动脉斑块中的新生血管脆弱易损,发生破裂后可形成栓子、血栓,随血流进入脑动脉致血流阻塞,从而可引起脑梗塞。故在患者尚未发生脑梗塞前及时采取有效检查手段发现不稳定斑块并施以有效处理,对于预防脑梗塞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有关研究认为[2],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直接显示动脉血管的内部结构情况,有助于医师及早检出颈部动脉斑块,并充分掌握其所在部位、大小、形态等情况,可有效指导诊疗工作开展,并使患者获得良好预后。基于此,本研究将彩超应用于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亦获得较好的诊断效果,现报道如下。
将定西市人民医院2018年9月~2019年7月接诊的84例脑梗塞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57例,女 27 例;年龄 43~82 岁,平均(62.27±6.71)岁。纳入患者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有关诊断标准[3]。将同期接受体检的85例健康人作为正常组,其中男54例,女31例;年龄42~83 岁,平均(62.03±6.56)岁。对比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选用PHILPS-EPIQ5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应用12MHz的高频探头。取受检者仰卧位,于颈后放置一软枕,头略偏向检查部位对侧,以使检查部位充分暴露。于超声探头上均匀涂抹一层耦合剂后,沿胸锁乳突肌外缘依次纵向扫描颈总动脉(CCA)、颈动脉分叉处(BIF)、颈内动脉起始处(ICA)、颈外动脉(ECA),完成纵向扫描后,将探头调转90度,沿血管走向做横向扫描,注意观察血管内膜情况及有无斑块存在,如存在斑块,则仔细观察斑块内部情况、性质、形态大小等,判断是否存在血管狭窄及狭窄情况,并测定颈动脉收缩期的最大血流速度(SPV)、舒张期最小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RI)等。
1)比较两组各斑块类型检出情况及总检出率。颈动脉斑块判定标准[4]: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在1.5mm及以上,或局限性IMT增厚超过周围IMT的1/2。以斑块、影像学表现为依据判定斑块类型:存在隆起改变,斑块内部回声为低无回声、低回声为软斑;斑块内存在不均匀的强回声,可见斑块影,有清晰边界为硬斑;斑块表现中等回声为扁平斑;兼具软斑、硬斑表现为混合斑。(2)对两组斑块发生部位进行比较。(3)统计两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狭窄判定标准:如同一血管内存在多发斑块所引起的狭窄时,仅考虑最狭窄的位置,狭窄率=(血管最狭窄处内径/血管管径×100%)。颈动脉管腔直径狭窄率在50%以下为轻度,50%~69%为中度狭窄,70%~99%为重度狭窄,100%为闭塞[5]。(4)比较两组 SPV、EDV、RI等颈动脉血流指标。如图1-2所示。
图1 颈动脉斑块
图2 颈动脉狭窄
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检出率85.71%高于正常组的 24.71%(P<0.05),详见表 1。
表1 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比较 例(%)
斑块好发于,观察组为51.39%,正常组为57.14%,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 2。
表2 两组斑块发生部位比较 例(%)
观察组出现轻度狭窄21例,中度狭窄9例,重度狭窄11例,狭窄发生率48.81%(41/84);正常组仅出现轻度狭窄6例,狭窄发生率为7.06%。观察组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χ2=36.682,P=0.000)。
观察组 SPV、EDV 小于正常组 (P<0.05),RI大于正常组(P<0.05),详见表 3。
表3 两组颈动脉血流指标比较 (±s)
表3 两组颈动脉血流指标比较 (±s)
组别 例数 SPV(cm/s) EDV(cm/s) RI观察组 84 73.16±21.47 17.93±5.75 0.73±0.15正常组 85 88.42±23.29 26.80±7.34 0.62±0.08 t-4.427 8.738 5.958 P-0.000 0.000 0.000
脑梗死为临床高发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其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具有密切关系,原因是粥样硬化斑块出现并突入管腔时,因其所含脂质成分较多,管壁剪切应力增强,斑块易破裂,脂质于血液中暴露可使血小板迅速被激活,并导致凝血系统启动,极易形成血栓而最终引起脑梗塞[6]。另外,有研究显示[7],随着年龄增长,血管会发生退行性改变,血液流动速度减缓,内膜欠光滑,大量脂质易沉积于血管内,导致斑块形成。因此,了解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情况,对于预测脑梗塞的发生及保障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一种具有无创、价格低廉、检查方便、重复性好等优势的诊断方法,其应用于颈动脉检查中,可对颈动脉血管情况做出清晰显示,有助于医师了解血管内是否有斑块形成、斑块所处部位及性质、是否存在管腔狭窄及狭窄程度等信息,同时可对颈动脉斑块进行定量分析,并能检测血流动力学参数,从而可为临床诊疗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依据。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颈动脉斑块总检出率85.71%与正常组的24.71%相比较高,与王南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8]。对颈动脉斑块类型进行分析发现,观察组以软斑居多,在不同类型斑块中的占比高达38.89%,正常组以扁平斑、硬斑居多,所占比例分别为38.10%、47.62%。段玉梅亦研究表明[9],软斑相较其他斑块更容易引起脑梗塞。这是由于软斑构成成分中脂质含量较高,在动脉壁切应力增强与血液动力学作用下,易导致其破裂、出血,从而发生脑梗塞。而扁平斑于血管壁一侧,并于脂质下方,硬斑表面已钙化,稳定性较好,不易破裂出血形成血栓而导致血管堵塞。本研究结果显示,脑梗塞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占比最高的部位是BIF,为51.39%。原因是BIF血液流动产生的切应力易发生改变,导致内膜功能损伤,使脂质在内膜内大量堆积,最终形成斑块[10-11]。斑块产生后所引起的血小板凝聚则可促进斑块增长。如通过彩超检查显示动脉远段内血流量极低,则表明前段血管狭窄,如不能检测出血流量信号,表明此处血管堵塞。本研究比较两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观察组为48.81%,正常组为7.06%,观察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与正常组相比较高。另外,观察组SPV、EDV与正常组相比较小(P<0.05),RI与正常组相比较大。说明因血管狭窄或堵塞,致使颈动脉收缩期及舒张期时血管血流量减低,血流阻力增大。故通过彩超检查可及早发现血管病变,可为颈动脉斑块的诊断及相应临床干预提供客观依据。
综上所述,运用彩超可将颈动脉斑块准确检出,同时有助于了解斑块发生部位、性质及血管狭窄情况等,并可对血流参数等进行精确测定,故其诊断效果较好,在患者尚未发生脑梗塞前及时进行超声检查发现不稳定斑块并施以有效处理,对于预防脑梗塞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