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市中心血站(476100)梁爽
严重创伤、急性大出血患者需进行大量输血治疗,大量输血对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患者可引起血容量降低、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稀释、体温降低等问题,引发凝血功能异常,导致感染、病死率显著增加。研究发现,悬浮红细胞(CRBC)与新鲜冰冻血浆(FFP)适当比例输注可减少患者病死率。本研究选取我市某医院大输血患者96例,探究CRBC与FFP比例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具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市某医院2018年5月~2019年8月大输血患者96例,根据CRBC与FFP比例不同分为3组,每组32例。A组女性患者12例,男性患者20例,年龄21~72岁,平均年龄(38.54±6.59)岁;B组女性患者14例,男性患者18例,年龄20~72岁,平均年龄(39.26±7.12)岁;C组女性患者11例,男性患者21例,年龄20~73岁,平均年龄(39.81±7.39)岁。3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均衡可比(P>0.05)。
附表 3组凝血功能指标对比
附表 3组凝血功能指标对比
注:PT-凝血酶原时间、FIB-纤维蛋白原、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与同组输血前相比,aP<0.05。
组别 例数 PT(s) FIB(g/L) APTT(s)输血前 输血后24h 输血前 输血后24h 输血前 输血后24h A组 32 12.09±0.89 14.31±1.97a 3.18±0.65 1.75±0.58a 36.35±5.52 40.57±5.93a B组 32 12.28±1.05 16.05±2.08a 3.24±0.70 1.47±0.46a 36.58±6.05 45.68±6.49a C组 32 12.51±0.94 19.48±2.13a 3.12±0.69 0.95±0.28a 37.12±6.54 58.06±8.93a F 1.529 52.129 0.249 25.257 0.137 49.446 P 0.222 <0.001 0.780 <0.001 0.873 <0.001
1.2 方法 所有CRBC、FFP均来自商丘市中心血站,比例单位:100ml:1U,每1U CRBC由200 ml全血制备而成。A组采用FFP∶CRBC=1∶1进行输注,B组采用FFP∶CRBC=1∶2进行输注,C组采用FFP∶CRBC=1∶3进行输注。
1.3 观察指标 ①3组输血前、输血后24 h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②住院时间、病死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统计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凝血功能指标 输血后24 h 3组PT、FIB、APTT具有显著差异(P<0.05);输血后24h C组PT、APTT长于A组、B组,FIB低于A组、B组(P<0.05)。见附表。
2.2 住院时间、病死率 A组、B组、C组住院时间分别为(18.76±4.27)d、(20.49±4.83)d、(19.38±4.65)d,病死率分别为4.76%(2/32)、7.14%(3/32)、9.52%(4/32)。3组住院时间、病死率无显著差异(F=1.167,P=0.316;χ2=0.736,P=0.692)。
大量输血为挽救急性大出血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但可对机体胶体渗透压及凝血功能造成破坏,具有较高输血风险,其原因为:大量输血为成分输血,输注的CRBC不含有血小板、凝血因子等成分,可导致凝血因子稀释而引发凝血功能障碍;库存血低温保存,大量输注可导致体温下降,降低凝血因子活性及血小板功能;大量输血过程中,组织低灌注所致的酸中毒、严重缺氧使凝血因子、血小板被大量消耗[1][2]。大量输血引发的凝血功能障碍可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威胁。因此,评估大量输血模式,避免不合理输血,对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输血后24h C组PT、APTT长于A组、B组,FIB低于A组、B组(P<0.05);3组住院时间、病死率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大输血患者大量输血时,适度提高血浆比例,可降低对凝血功能的影响,预防凝血功能障碍发生。
综上可知,大输血患者大量输血时,适度提高血浆比例,可降低对凝血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