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磊
摘 要:社群信息学形成于社群ICT应用实践,关注数字不公平现象解决和利用ICT促进社群的发展。图书馆肩负推动社會信息公平发展的职责,是社群信息学的主要实践主体之一。基于社群信息学的内涵和发展经验,图书馆应为保障信息公平进行服务体系优化,并提供公众参与的图书馆社群互动服务空间,体现社会包容,形成社会互助格局,最终以智慧化服务促进社群智慧的提升。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0)09-0129-04
关键词:社群信息学;图书馆服务;ICT;信息公平
社群信息学(Community Informatics,CI)又被称为社区信息学或社群技术学,是研究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发展下促进社群和网络虚拟社群发展,增强社群内部及社群间交流,提高社群成员素养,消除数字鸿沟的一门学科[1]。20世纪90年代中期,Community Informatics这一术语由B.Loader团队首次提出,到了90年代末,社群信息学开始被作为ICT的一个实践应用领域被相关学者加以研究。随后,社群信息学研究重点关注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如何缩小数字鸿沟,并促进社群内的知识发现与共享。社群信息学理论首先受到我国图书情报学学者的关注并引入,这是因为公共图书馆(特别是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图书馆)作为一种社群存在,在向社群提供ICT接入、开展数字技能培训、保障数字化信息获取、支持社区交流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是社区信息化和农村信息化的重要力量[2]。另外,图书馆作为面向公众的知识信息服务保障机构,有义务对社会知识信息分配进行调节,并在缩小数字鸿沟、降低数字不公平方面做出努力。社群信息学理论被引入我国时间不久,基于社群信息学提升图书馆服务功能很有意义。因此有必要在研究社群信息学的基础上分析现有图书馆服务中的不足,进一步探索图书馆服务的创新化发展。
1 社群信息学的研究与发展
社群信息学在欧美一些国家发展较快,不仅研究成果较多,欧美许多国家还建立了社群信息学研究室,多伦多大学、密歇根大学等还开设了专门的CI课程。根据郑洪兰对Web of Science中1998—2011年的521篇社群信息学相关文献的计量分析,社群信息学的研究仍处于初期阶段,现有的研究成果并不是很丰富。社群信息学研究领域的学科分布广泛,涉及80多个学科,体现出了社群信息学的综合性和学科交叉性[3]。其中,图书情报学的研究论文数量与研究深度均处于首位,主要关注社会网络分析、社群网络、复杂网络、社群结构和虚拟社群以及社会资本等。
在社群信息学被引入我国之前,我国也有类似的研究领域,如“社区信息化”和“农村信息化”。社群信息学的概念被引入我国的时间较晚,直到2010年中文文献中才出现有关社群信息学的研究,如闫慧在《社群信息学:一个值得关注的新兴领域》[4]一文中对社群信息学的理论与实践首次进行了详细介绍。2013年,《Library Trends》发表了“中国社群信息学”专辑论文,关注我国社群信息学的研究探索,以“联系”“人物““空间”“案例”四个专题对中西社群信息学的研究和发展现状进行了探讨[5]。截止到2016年1月,知网中的社群信息学领域的文章仍不足20篇,主要是对国外社群信息学研究发展的理论探讨,如:郑金婷通过对国外社群信息学文献的研究发现信息通信技术、社会网络、社群、社会资本构成了社群信息学研究的核心话语体系。虽然涉及社群信息学的中文文献不多,但我国图书情报界在社群信息学理论中的数字鸿沟、数字不平等、个人信息空间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2 社群信息学在图书馆领域的内涵分析
社群是在一定的领域内以血缘、地缘、兴趣或利益等因素结合并发生作用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社群信息学以社群为单元研究社群间及其内部的ICT应用与发展,目标是为了提升社群的信息化水平,消除数字不公平并促进社会包容。社群信息学的内涵可分为四个方面:一是为社群提供ICT以缩小数字鸿沟,二是探索社群信息和知识的形成,三是关注ICT与社群的互动和平衡,四是利用ICT实现公民权利的“第四空间”[4]。这四个方面的内涵是从ICT基础设施完善到社群信息化发展、再到社群公平与权利提升的不断递进,首先要试图消除数字不公平、实现信息公平;其次要促进社群的信息与知识流动,保障成员的平等发展。社群信息学是图书情报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学科交叉领域,更注重关注弱势群体、边缘化群体的实践并解决实际问题。
图书馆是面向公众的公益性服务机构,公共图书馆应践行社会包容,承担起消除数字不公平、实现信息化均衡发展的关键作用。因此,图书馆应基于社群信息学内涵践行图书馆的社会职责,拓展图书馆服务功能,以实现图书馆在社群信息学意义上的发展。一方面,公共图书馆、私人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应成为可供选择的主要公共计算空间;另一方面,图书馆应服务于本地社群和网络虚拟社群,在普及ICT应用、维护社群社会网络、实现社会公平发展方面做出努力。
3 面向保障信息公平的图书馆服务体系优化
伴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均衡,社会不平等情况下的信息分化现象突出,不仅存在ICT接入和普及发展不平衡的数字鸿沟,人们在使用ICT过程中也面临诸如技术环境、技能、经济文化和权利行使等多方面的不公平。社群信息学强调社群主义,关注社群ICT接入和使用过程中的数字鸿沟和数字不公平的解决。图书馆成为社群信息学实践主体之一,为消除数字不平等(数字鸿沟),实现信息公平是已形成共识的图书馆社会责任[6]。我国社会的数字不平等社群被分为五个层次:数字精英、数字富裕、数字中产、数字贫困和数字赤贫,层级差别越大的数字不平等社群间的不公平程度越高。
数字贫困者和数字赤贫层次属于尚未使用ICT的社群,不同的是数字赤贫者同时缺乏数字化的物质、意识和信息素养,而数字贫困者仅是其中某一方面的缺失[7],而使用ICT则可划归数字中产层及以上层级。数字富有社群能够利用信息化改善生活或在社群内进行知识信息分享互动,而数字精英能够在社群内形成数字化凝聚力,进行利益诉求、舆论导向和决策制定。图书馆要想保障社群信息公平并缩小数字不平,就要以五层次不平等社群的不同特点为基础优化服务体系,实现由数字赤贫或贫困社群向数字富裕与数字精英社群的社会流动。
信息公平是一定价值期望、制度和社会关系下的相对公平,而且是动态变化的公平[8]。图书馆一方面要致力于相对弱势的数字赤贫和数字贫困社群的ICT意识和信息素养的普及,并作为公共计算空间提供ICT技能培训;另一方面要服务于数字中产以上社群,以提高信息利用水平,保障成员权利行使和信息自由,促进社群经济发展和政治赋权。图书馆的公益性为信息公平提供了制度保障,边缘人群和弱势群体也能均等地使用图书馆资源。但在信息使用方面处于优势地位的人群能够更好地利用图书馆信息服务,因而造成了优势的扩大化,而信息弱势人群往往在经济文化方面也相对弱势,且对图书馆信息源的利用也处于弱势。因此,图书馆应主动深入弱势群体开展信息援助,并作为重要的社群网络节点形成多方力量的社会联动,降低弱势群体ICT接入门槛,缩小数字鸿沟。此外,图书馆需要完善线下社群和线上虚拟社群的服务体系,注重服务的泛在性和服务方式的个性化与智慧化提升,保障信息相对优势群体的信息公平。
4 提供公众参与的图书馆社群互动服务空间
参与式方法是社群信息的一个重要方法,强调来自多方面的参与和互动[9]。在社群信息学概念的形成与研究初期,其研究目标仅限于实体社区下的ICT发展和社区内部互动。在虚拟社群出现并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群信息学形成了实体社群、虚拟社群和社群实践三部分研究。图书馆服务从参考咨询延伸到社群信息服务,协同参与利用ICT增强社群的能力。图书馆不仅要促进ICT的接入和使用,更应提供社群互动服务空间,吸引公众参与社群互动。ICT的接入和使用能提升社群的信息水平,而加强社区内部及社区间的互动能满足社群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社群间的互动交流、共享协作形成社群价值观和社群认同。社群互动过程也是互信共赢的过程,能够强化社会网络结构并形成社会资本,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的发展又有利于培养弱势群体的信息素养,促进ICT的接入和利用。
美国图书馆参与了社群信息学行动、社区网络化行动和社区技术中心等项目的实施,以创新型的社群网络和图书馆服务鼓励公众的参与。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图书馆提供公众参与的社群互动服务空间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①健全实体社群图书馆用户服务空间。针对我国许多偏远地区、农村地区和城市弱势群体的ICT接入和使用程度不高,图书馆可通过乡镇图书服务网点、农村书屋或网吧等公共空间形成互动网点,促进信息技能与素养的传播。在公共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相对健全的地区则应加强社群成员间的互动分享,深入社群举办专家讲座和真人图书服务,或建设社区技术服务中心。②网络虚拟社群服务优化。图书馆通过建立虚拟社区,既为网络社群提供了在线参考咨询空间,也提供了公众参与的互动空间。用户在图书馆虚拟社区进行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图书馆对用户产生的信息进行整合、归纳、升华,形成新的知识并用以与用户交流。此外,图书馆虚拟社区的服务创新也有利于增强社群的能力,如: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采用3D技术开发了3D虚拟图书馆社区,为社群互动带来了新的体验[10]。应用ICT后,社群信息流动变得更高效,公众还可以参与图书馆的建设管理和网络社群的维护。
5 体现社会包容和形成社会互助
图书馆是社会包容的重要载体,体现社会包容是图书馆的社会职责。在欧美公共图书馆事业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促进社会包容的价值在实践中已得到体现,如:公共图书馆能够改善社区的生活质量和影响社会个体的自我观念和身份意识,并利用惠及所有社区成员的服务弥合数字鸿沟[11]。图书馆的社会包容体现在面向弱势群体、边缘人群的无差别服务和提供社会关怀,如:一则“杭州图书馆不拒绝乞丐”的微博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上海浦东图书馆从2001年起为盲人提供公益性的定期电脑培训和读书会服务[12]。图书馆在服务中体现社会包容和形成社会互助的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建立社会包容互助制度。自2006年起,公共图书馆开始免费为公众服务,免费服务应被确立为平等、统一标准的制度,不能因身份、种族、年龄等因素限制一些人的图书馆使用权利。首先,图书馆在顶层制度设计上应建立多级图书馆网络覆盖基层群众,实现服务网络的包容性;其次,图书馆内部应以自由开放的管理制度体现包容精神,避免“禁止”带来的制度排斥[13]。图书馆应利用其公益性建立社会互助制度,形成以图书馆为媒介的分享交流、互帮互助、社会救助等不同方式的社会互助机制。②创造社会包容互助环境。图书馆应成为弱势群体也能享受友好包容服务的公共空间,如不加歧视地接纳农民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进入图书馆学习,并在场馆设施配置和空间布局上尽可能多地考虑不同人群的需求。图书馆还应强化网络虚拟社群建设,以“三网融合”的服务平台提供共享交流的网络空间。③培养社会包容互助精神。培养社会包容互助精神是为了面向公众形成良好的社会包容互助风气,提高群体内部和群体间的对话理解,在精神层面上体现包容互助。尽管图书馆在制度和环境设计上考虑到了包容互助,但仍有可能造成读者间的冲突,如农民工可能会在进入图书馆后因衣着随便、举止不雅招致一些读者的反感,图书馆应在不干扰公共秩序的前提下鼓励读者间的包容互助。④践行社会包容互助实践。图书馆应尊重读者的参考咨询选择,提供无差别的服务,同时,图书馆应广泛开展促进社会包容互助的实践活动,不限于在援助弱势群体和消除数字鸿沟领域展开,可通过创造来自不同背景社群人员的交流机会形成包容性,如举办城市儿童与乡村留守儿童的交流活动、征集不同群体的真人图书并提供真人图书借阅服务等,还可以在提高公民权利意识和促进弱势群体更广泛参与民主政治活动的范围内开展。
6 图书馆服务智慧化与社群智慧提升
以社群信息學视角的图书馆服务目标是保障信息公平和实现ICT应用下的社群发展,而社群信息学来自ICT应用实践更多地考虑到技术因素带来的变化。图书馆不仅要基于社群信息学理论促进ICT的普及和应用,更要在ICT广泛应用的基础上进行信息服务的提升。图书馆服务发展的目标是实现服务的智慧化,智慧化服务是一种能最大限度满足用户多样性需求、提升用户智慧水平的服务状态。图书馆服务智慧化要消除数字鸿沟以,使社群获得接入服务网络的能力,利用ICT的广泛发展优化建立智慧服务体系。图书馆服务智慧化是将图书馆服务从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进行拓展:从服务广度上看是通过建立泛在服务网络,使用户一方面能够享受到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服务,另一方面能够获得无所不包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从服务深度上看是在图书馆员、图书馆场馆、图书服务提升等多方面进行智慧化的提升,以良好的用户体验满足用户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图书馆服务智慧化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仅仅要考虑技术革新带来的服务优化,还要兼顾许多“人文因素”。社群信息学理论的最终目的是提升社群能力和促进社群的发展,从图书馆智慧服务的角度看则是通过智慧化服务体系实现用户智慧的提升,为用户创造转知成慧的条件。图书馆应突破固有的线下场馆服务限制,更多地利用网络虚拟社区展开图书馆、用户社群和图书馆员之间的协同共享,促进知识共享和智慧交流。此外,图书馆应转变被动的参考咨询服务方式,充分挖掘不同社群用户需求特点,主动进行个性化信息推送。图书馆为不同社会网络和资本背景的用户创造公平服务和平等交流的社群空间,使弱势群体也能够行使自己的信息權利,并学会利用信息提升自身经济文化水平。图书馆还应考虑社群情境、经济文化情况,智慧性选择合理的制度、模式和服务方式,综合利用来自社群内外的多方力量,共同促进社群智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婧,张亚飞.浅谈社群信息学[J].情报探索,2013(10):32-34.
[2] 于良芝.Community Informatics的“西学东渐”:期待与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3):63-67.
[3] 郑洪兰.计量学视角下社群信息学研究的特征、轨迹及走向[J].图书情报工作,2013(3):138-146.
[4] 闫慧.社群信息学:一个值得关注的新兴领域[J].图书情报工作,2010(4):53-55.
[5] 胡立耘.融会与创新:Community Informatics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从Library trends的专辑Community Informatics in China谈起[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4(5):50-56.
[6] 于海霞.图书馆社会责任视角下的数字鸿沟问题[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4(1):5-9.
[7] 闫慧.数字贫困社群实现信息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3(4):91-96.
[8] 方杲,汪健.公平的正义:公共图书馆促进信息公平的伦理基石[J].图书馆,2015(3):1-6.
[9] 胡立耘.社区信息学的主要方法[J].图书情报工作,2012(2):10-13.
[10] 张晓敬,赵金龙.3D虚拟图书馆社区的应用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4(1):31-33.
[11] 李刚,孙建军,傅丽萍.促进社会包容:美国社群信息学研究述评[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3):40-50.
[12] 周吉,陈克杰,李顺华.社会包容:公共图书馆的责任和价值——以浦东图书馆盲人服务为例[J].图书与情报,2010(4):118-122.
[13] 朱峻薇.公共图书馆服务实践中的社会包容性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4):16-18.
(编校:崔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