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莹 (惠州学院)
素有“音乐之城”之称的哈尔滨,可以说是20世纪初期西方古典音乐进入中国的窗口之一。百年来,弦乐艺术的发展格外繁荣,涌现出大批响彻国内外的艺术家。薛澄潜,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小提琴教育家。在他七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可谓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他的众多弟子分布在海内外著名交响乐团、音乐学院与艺术团体。薛澄潜更是一位当代杰出的作曲家,在其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创作改编了大量脍炙人口、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小提琴作品。例如《乌苏里船歌》、《中原畅想曲》、《红军哥哥回来了》、《故乡的回忆》、《蒙古舞曲》等。《乌苏里船歌》极具民族特色的旋律,加上小提琴的完美演绎,似乎把人们带到了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当中。歌唱家郭颂演唱的该曲,许多人都耳熟能详,而小提琴版的创作是薛澄潜专门为“哈尔滨之夏”所作,乐曲准确地表现了世代流传在乌苏里江流域赫哲族中的民间曲调《狩猎的哥哥回来了》。2017年8月,著名音乐家祖宾指挥以色列爱乐乐团、哈尔滨交响乐团和深圳交响乐团在哈尔滨举办了一个专场音乐会。小提琴家薛苏里与梅塔合作,演奏了这首《乌苏里船歌》。在指挥家的带领下,乐队形成了层次丰富的交响立体架构,这首古老船歌,在演奏家们的精心准备下,升华为中国音乐的图腾向世界展示。
全曲共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根据民歌旋律改编的引子部分,采用G宫调式。首先由交响乐团弦乐声部引入主题,接下来的小提琴独奏旋律发挥了“女高音”的乐器特点,和弦及连音、单双音之间的连接非常紧凑,并与竖琴演奏交相辉映,给人一种意境深远的感受。弓法与其指法也根据原民歌歌词的声调来确定。
引子部分的许多连音演奏,在小提琴技术上也可称之为“打指”演奏,民族乐器二胡中,也有许多类似的形式。虽然小提琴属于西洋乐器,但在传入我国后作曲家们便对其演奏方式及技巧进行深入分析,并找到适合演奏民族音乐作品的最好途径。在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中,往往采取一种含蓄的态度,达到表现所谓“弦外之音”的效果。通过一些平缓、优雅的旋律表现出一种“远离人世烦恼的潇洒自由之情调上”,从而引发人们产生更为丰富的感受,使他们从中体会到更多更丰富的“弦外之音”,其中包括各种生活情趣,乃至哲学意味。这种含蓄的表现方式,可以说与“物我同一、情景相即”的审美情趣有着密切的联系。①《乌苏里船歌》的引子部分利用小提琴的演奏特性,模仿大自然的声音,且在技术处理中和谐、自然,不矫揉造作,同时又具有一种空灵、甜美的音色。薛澄潜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美好的自然中,孕育一种使人听后具有美的情趣与精神优美的音乐,并让音乐来描绘我们身边的美景,《乌苏里船歌》也表达了他对大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薛澄潜经常对他的大龄弟子们讲,演奏乐曲时要保持“平和恬淡”、“效法天道”之心②,心无旁骛。他的意思其实就是要尽量保持人对音乐的初心,尽量还原出音乐与人的情感本来的样子,人在演奏音乐时不要有太多的功利与杂念。薛澄潜很崇尚自然之美,他把这种思想也带进他的创作中。他喜欢寄情于大自然的美也和他的自身经历有关,从歌舞团转业到黑龙江后,就生活在乌苏里江边的饶河。江的两岸生活着中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赫哲族。他们长的高大威猛,热情好客、世代以捕鱼为生,白天出海,晚上回来请朋友们围坐篝火,吃着香喷喷的烤大马哈鱼。由于始终对这段经历的难忘,薛澄潜便创作改编了这首小提琴曲。
接下来是作品的第一部分,主旋律非常的清晰,分别用高低八度进行演奏,好似歌曲当中的“对唱”。伴随着琴声,眼前浮现出一副美丽的江上画面。这段旋律突出了小提琴演奏所具有的“线条性”“波浪性”。全曲贯穿一个非常明确的主旋律,我们可以感受到在这一乐段,由于管弦乐队多个声部的衬托,也使得乐曲内容非常丰富、给人的感觉很唯美、惬意。
接下来的第二部分是全曲的变奏,共分为三个乐段,转为D宫调式。从演奏技巧上来说,虽然不算很难,但要求右手运弓控制的非常好。在这一部分的c段用了附点节奏音型,突出具有逻辑性的曲式感,换弓换弦要平稳有度、没有杂音,注意乐句之间的呼应。交响乐队伴奏通过改变织体、音域,与小提琴声部进行竞奏、合奏的表现手法,以及借鉴西方对位的作曲手法,使整个乐段听起来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创作这段富有线条性的旋律也是薛澄潜从中国书法艺术、绘画艺术中汲取的灵感。似乎在向人们展现在晴空万里之下,赫哲族人民张开渔网捕鱼,江面上歌声飘扬,开启美好的一天的生活场景。
薛澄潜的创作来源经常从选取各民族音乐素材入手,依据它的音乐内涵而扩展出整首乐曲。在他的作品中,自由变奏与乐句之间的呼应是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这种手法是为了更好的衬托出作品的特色。《乌苏里船歌》也具有此鲜明的特点。除此之外,薛澄潜在创作中不仅局限于对民歌曲调进行二度创作、改编或者模仿。而且重在体现作品当中所具有的“情感神韵”。纵观当代的中国小提琴作品,《庆丰收》、《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等,地方特色曲调为创作题材的乐曲,占现有中国小提琴作品的很大比重,薛澄潜在此基础上也力求创新,在《乌苏里船歌》中,不拘泥于传统的模式,力求突破、追求音乐语言新颖,对传统文化进行更深的挖掘,找到各艺术门类之间的关联,获取创作灵感,以便更好的让作品满足欣赏者的情感需要。
接下来是全曲的第三部分,再现并带有动力性的尾声。尾声也较长,也是小提琴技巧展现最多的一部分。在此部分将原作的和声解析与重构,继而发展为一段恢弘的华彩乐段。这一段的演奏速度与音乐情绪都与第一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薛澄潜在创作中保留了整个音乐旋律的主干,加入多种小提琴的技巧予以演义,如双音跳弓、连顿弓、快字儿、高把位换弦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同时交响乐的伴奏也为乐曲增加了气势。这种多声织体、形式多样的乐思发展手法,除了充分发挥了小提琴旋律音调的艺术表现力,更体现出了这首小提琴版《乌苏里船歌》特有的风格与神韵。更重要的是将原有民歌旋律以新的方式表达出来。
选择用小提琴直接地演奏大家耳熟能详的曲目,需要有科学的改编模式。除了追求音响效果新颖,更要符合音乐受众的审美观。在乐曲的尾声部分,小提琴的演奏技术借鉴了《帕格尼尼随想曲24首》中的第一课抛弓演奏法,同时又有大量的双音演奏。三度、六度、这些音程在作品中出现很多次。薛澄潜根据民族五声调式的特性,对这段旋律进行大胆的改造和嫁接。较难的技巧演奏,使得小提琴的伸张指法与换把频繁出现,新的手型框架建立才能保持富有特性的音准。在发音和运弓方面要求声音集中透明,用弓根演奏较多,声音保持圆润,不可以太燥、太响。尾声部分小提琴这段炫技性的表达,使整首乐曲的旋律充满了动力性,欣赏完之后,可以使观众获得既连贯流畅,又强烈对比的审美效应。
薛澄潜在创作过程中,始终不忘记探索新的符合民族特性、人们的审美需要的创作技法。将小提琴娴熟的演奏技巧,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旋律精华相结合,并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理念。可以用钱仁平先生的一句话来概括他的创作的特点,“当代的作曲家们正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西方现代技巧之间寻求共通的因素,大胆的将中、西、古、今的技法融为一炉,写出了一些有创造性的作品”③。
注 释:
① 王次昭.音乐美学基本问题[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1.
② 张前.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
③ 艺术提琴.小提琴的艺术历史和人物[EB/OL].百度,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