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海玲 (聊城大学/菏泽学院)
根据有关资料记载,聊城作为明清时期是非常重要的码头之一,曾多次吸引乾隆和康熙入驻,而八角鼓就是由随行的护卫官兵传入聊城的,八角鼓在明清时期不仅是军队中非常出名的一种娱乐形式,而且也深受皇帝的喜爱,到现在聊城的光岳楼中还保留着两位皇帝题写的诗句。聊城在当初也为曲艺方面的交流探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这些有利的因素,使得聊城八角鼓很受各个阶层喜爱。
另一种说法:有一部分的资料上面记载八角鼓是康熙乾隆年间由河南流传到山东的。聊城与河南省相连接,或许正是因为自然的地理环境为山东省和河南省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聊城八角鼓的作品《憨小耍丈人》中,“憨小”属于河南的方言,此外,“鼓子曲”在明清时期的河南属于一种非常流行说唱音乐,由于和北京八角鼓选用的曲牌很相似,因此也称为“八角鼓”。聊城八角鼓和河南鼓子曲的唱腔都属于曲牌体,两者在曲牌名称和手法上近乎相同,即使这样,聊城八角鼓和河南鼓子曲依旧不能等同。
根据上述的说法可以看出,八角鼓在明清时期通过运河传入了聊城,然后与其他的艺术形式相互交融,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聊城八角鼓。
1.清代至民初时期。这个阶段的聊城八角鼓非常的盛行,原因就是康熙乾隆年间,这种艺术形式深受皇室和贵族的喜爱,因此被广泛推崇。在内容选段方面以明清的繁荣景象为主。在唱词方面,聊城八角鼓的要求非常严格,演唱者主要是上层社会的达官贵人,以一种娱乐的音乐形式出现。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互相交流,如果有幸被上流社会推许,得到宫廷的支持与倡导,那么必然会成为主流社会音乐并被各个社会阶层所流传。
大约在明朝初期,聊城八角鼓的受众人群开始走入普通百姓家。学唱的人群主要以市井商贩、业余爱好者为主。当时的学唱者以原创曲调和旋律为基础,不断完善聊城八角鼓。逯本荣先生就是这批学唱者中的一员,由于手指先天的畸形,他需要付出比平常人更多的努力,在跟随吴化恰和褚连登先生学习的过程中,他用坚持不懈的努力突破重重难关最终习得一手好三弦。
随着时代的变化,聊城八角鼓逐渐成为了聊城比较有代表性的节目。逯本荣先生本身对聊城八角鼓进行了改编,把开头和结尾的固定模式改成了根据不同唱词内容、情绪进行变化的随意模式。“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聊城八角鼓因为唱词等方面的原因导致被禁演。直到90年代,聊城八角鼓已经面临着十分濒危的局面。
2.20世纪末,国家号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聊城八角鼓也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然而聊城八角鼓已经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局面。能够留给后人的也只有昔时整理的那本文字资料。作为第三代继承人的逯焕斌已经七十多岁了,他的演唱风格比较清脆光滑并且带有浓重的口音。另一位传承人李以章尽管缺乏正规的学习,但他自学了很多曲谱。自从国家把聊城八角鼓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聊城八角鼓受到了冯庄村干部和村民的重视,他们还专门组建了文艺队进行学习。渐渐的冯庄村的八角鼓在周边地区有了一些影响力,聊城电视台、聊城日报等相关媒体也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
1、曲牌
聊城八角鼓从属曲牌联套体唱腔结构,一般是[鼓词头]+[阴阳句]+若干曲牌+[垛子板]或[尾声],中间的若干曲牌可以根据不同的故事情节选择不同的曲牌,每个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各不相同。以前的聊城八角鼓曲调有80多种,到现在很少有能够将其完整演唱下来的人。目前流传下来的曲牌有:《鼓子头》、《阴阳句》、《莲花落》、《娃娃》、《广东歌》、《坡儿下》等。
聊城八角鼓具有程式化的特点,不同的作品根据故事情节的变化选择不同的曲子词。尽管在演奏过程中没有单独的器乐曲牌,不过却在过门中体现出了乐器的独特性。聊城八角鼓的过门分为:大过门(前奏)、中过门(乐段之间)和小过门(乐句之间),大、小过门都是在中过门的基础上进行改编。
2、唱词
聊城八角鼓的唱词很自由,不受约束,句子比较短。曲头以三句布局为主,相对来说比较精简。曲尾部分的唱词则显得比较复杂,以十二和十三句为主。中间部分以七字句、五字句、混合句和长短句为主。
3、调式调性及旋律特点
聊城八角鼓的调式分为两种: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前者的应用居多,后者的增加仅仅为了突出聊城八角鼓的艺术表现力。跨度较小,主要是以角调式和徵调式为主,在实际演唱中,根据个人能力进行表演。聊城八角鼓的旋律加上偏音后使得音乐更加的灵活,更能够显出复杂的戏剧性冲突,改变了最初生硬老套的旋律特点。
1、乐器介绍
聊城八角鼓的在演唱时所用的伴奏乐器最初是由三弦伴奏,八角鼓打节奏,后来又加入了扬琴、琵琶、二胡等弦乐器和击节板等打击乐器。
2、乐器伴奏方法
随腔伴奏属于伴奏方法的一种,是指乐器跟随演唱者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怎么演唱就怎么伴奏。在实际的演出过程中,随腔伴奏一般都是灵活的跟随演唱者走,能够在演唱者停顿的时候填补空档。随着越来越多的乐器的加入,导致了声部结合发生了变化。有三种常见的伴奏方式:
第一种是跟随唱腔曲调和节奏音型伴奏,谱例:
第二种是采用密集型节奏伴奏,谱例:
第三种是采用简化音型伴奏,谱例:
如果能够把三种协调起来必然能够产生很好的效果。
3、伴奏形式
聊城八角鼓的伴奏形式分为几种:
演员演唱和伴奏的结合:这种形式对演唱者的要求相对高一些,演唱者不借助他人的帮助独自完成表演。专业的聊城八角鼓演员本身不仅具备演唱的能力,而且具备演奏的能力,这种形式充分表现了聊城八角鼓简洁性的艺术特征。
演唱者持乐器与伴奏的结合:这种演唱形式要求演员和伴奏者一起演奏乐器,这种形式能够表现音乐的整体性,烘托出一种非常庞大的场面,在表演时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
专业的演奏者伴奏:这种形式对演唱者的要求就不是那么高,演员只需要负责演唱,伴奏部分由专业的演奏者代替。
这三种伴奏形式其根本目的是通过不同的形式来达到更好的演出效果,烘托一种热闹的氛围,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这种艺术形式生命力旺盛的原因。
1、演唱形式
在实际的演出过程中,演员经常一个人饰演很多个角色,就像87版的西游记一样,就是因为人数的不足才导致出现这样的情况。关于其演唱形式分为几种:
群曲:演员轮番演唱或是一起演唱形成一种宏大的场面。这种演唱时形式的结构由曲头、曲牌和曲尾构成。。
拆分八角鼓:这种演唱形式与戏曲的表演风格相似,演员之间通过不同的角色定位来进行表演,有专门的旁白使得内容更加的有趣就像相声界中的逗捧哏,这种演唱形式多用于滑稽搞笑的场面。
2、演唱技巧
运气:运气其实就是一个调整状态的过程,要保证一个良好的平衡,需要呼吸平稳、匀称,气息不能太僵硬,要富有弹性。为了达到最好的发声效果,聊城八角鼓艺人每天都要用丹田进行发声练习。
吐字与咬字:作为一个聊城八角鼓的演员,吐字和咬字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把字说清楚,就没办法让观众明白故事的内容。演员不仅要认真考虑清楚每一个字的发音,还要注意字里行间的连接。说到底,要想做到一唱三叹,就必须要保证咬字和吐字的配合。
聊城八角鼓之所以能够在曲艺派别中占据突出的地位,可以说方言起到了很大一部分作用。不同地区的曲艺作品在演唱时都有各自的地方特色。聊城地处鲁西平原,当地人说的都是冀鲁官话。在唱词和说白方面的创作是根据受众人群来决定的,主要为了迎合观众的喜好进行表演。
1、运河的衰退
早期的聊城运河为各种曲艺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但是现如今,随着运河的淤塞以及公路、铁路、航空的不断发展,导致运河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重要了。
2、新兴的娱乐形式的产生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很多新兴的娱乐形式诞生。现如今的生活不再像以前一样单调,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自己的生活,看电视、看电影、音乐会等等。人们的生活慢慢融入进了这些新型的娱乐方式中,相比之下,聊城八角鼓慢慢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3、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聊城八角鼓在最早期能够盛行是因为当时的专职艺人为了能够生存下去,一方面了解本土的文化和风俗,另一方面切身了解观众的需要,这两方面使得聊城八角鼓更加的通俗化,更能够调动观众的兴趣。在明清时期,聊城八角鼓算得上是最繁盛的时候了。到了现在的社会,经济的发展给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大部分的年轻人离开家乡到大城市打拼,家乡的说唱艺术慢慢的被人们淡忘,曾经的谋生手段,现在已经丧失了它的优势。
1、科学的管理机制
聊城八角鼓的保护工作在聊城曾经盛行过一段时间,但是后来就慢慢的没落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或许就是各个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不明确,这样造成了管理的成本加大、效率低下,各个部门之间在发生问题时互相推卸责任,很难把工作落实到实处。因此,对于保护工作,各个部门要有自己明确的职责。对于聊城八角鼓的保护,要加大管理力度,制定对这个项目的具体标准和方法。
2、加强宣传教育
保护工作不仅需要政府的实施,更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信息化的今天,传播媒介多种多样。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传播媒介为聊城八角鼓进行宣传,让大家能够对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其次,校园文化也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手段,学校可以通过校园文化以及文化知识来向学生们展现聊城八角鼓的魅力,开设相关的课程来引导学生从小树立一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3、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
聊城八角鼓的保护离不开专家的指导,专家们可以根据实践经验和专业理论对聊城八角鼓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制定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学说,不仅可以为聊城八角鼓的保护工作提供理论依据,还可以帮助聊城市制定一系列的工作方案。此外,对从业人员的培训也是非常重要的,从业队伍的扩大可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对聊城八角鼓的传播具有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