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显格
摘 要:小学数学是学生发展数学思维的启蒙阶段,也是学生初步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重要时期,因此,提升教学有效性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但是学生灵活掌握知识的有效保障,而且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本文笔者对有效教学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完善备课;信息技术;多元评价
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还未成熟,面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等知识产生一定的思维障碍,同时,学生对数学学科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认为数学知识较难,也缺乏对知识的学习兴趣,而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应完善教学的各个环节,使教学活动顺利展开,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高效学习,还能使学生获得能力和情感的升华。因此,本文笔者以小学数学为切入点,从“完善教学备课、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多元评价”三个方面对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完善教学备课,全面掌握学情
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环节,也是全面了解学生的主要途径,教师往往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以研究教材作为唯一的备课工作,而忽视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发展规律,造成教学活动低效甚至无效。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作为备课工作,这样不仅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提供充分保障,还能够打破学生存在的思维障碍,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笔者在进行“运算律”备课过程中,首先确定教学目标,即: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由于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更加简单,因此,先教简单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也可迁移到加法结合律中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同时,考虑到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预设以学生身边熟悉的课间活动为教学的切入点,收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针对同一问题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使学生对两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以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经历加法运算律产生的过程,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此外,通过大量的举例验证,得出规律,使学生体验不完全归纳的数学方法。
二、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维持学生学习行为的要素,也是激活学生潜在学习动机的内部机制,由于数学知识呈现出枯燥、乏味等特点,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地学习,而信息技术的引入不但能够将抽象的知识以具体化的形式展现出来,符合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而且能够活跃学生的积极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构建高效的课堂。
笔者在进行“方向和位置”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认识方向和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并能简单的描述路线图,首先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展示“小明去图书馆”的模拟视频,给学生视觉冲击,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伴随着问题的产生,提出:“小明从家到图书馆,怎么才能清楚他需要走的路线?”由于多媒体技术将路线以直观化的形态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根据视频中的路线,在本上画出路线图,并运用语言描述出小明行走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揭示“方向和距离”等知识的作用。因此,引入信息技术,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乐趣,还加深了他们对方向和位置相关知识的理解,从而完成学习目标。
三、进行多元评价,建立学习自信
评价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也是小学生获得附属内驱力的主要途径,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教学的评价过程,或者以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造成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应将学生看作是发展中的人,并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使学生能够客观的看待自我,不断完善自己,从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笔者在进行“生活中的负数”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了解负数的存在,使学生在认知冲突下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由于负数这一数字符号与生活息息相关,首先以“胜利为正,失败为负”为例,使学生对负数具有感性认识,随后组织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提出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什么时候还可以用负数来表示”,学生展开热烈讨论,一段时间后,请小组代表将讨论的结果与其他小组分享,在学生分享的过程中,及时对学生提出表扬,小组之间也以热烈的掌声给对方予以赞许,同时,请每个学生展开自我评价,学生说出自己需要完善的地方,也同时感受到自己的优点。通过评价的过程,学生们不但都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而且获得一定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升华了一定的内在情感。
综上所述,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迫在眉睫,是每位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研究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运用有效的方式展开备课环节,以保障教学的有效展开,同时,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这一教学用具,完善教学质量,此外,教师也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让学生认识到自我的优势和不足,重拾学习的自信心,从而实现教學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海琼.刍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研究[J].2017(28):74-75.
[2]肖春.浅析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学周刊,2017,10(10):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