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宁 齐丽翠 王玉珍
【摘要】本文介绍1例艰难梭菌及巨细胞病毒感染性肠炎,直肠一处取活检,病理提示为黏液腺癌,经抗感染治疗后再取活检未见肿瘤,并经随访未见进展。因此,重度炎症导致的组织学变化易造成误诊,应在临床工作中重视。
【关键词】艰难梭菌;巨细胞病毒;直肠癌
【中图分类号】R318.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0)03-085-01
患者女,71岁,主因腹胀伴发热4天,加重1天于2018年7月9日收入河北省人民医院。患者4天前无明显诱因全腹胀,伴发热,最高达38.0℃,未予重视,1天前症状加重。既往天疱疮病史11年,口服强的松2mg(1次/d)治疗;高血压病史3年余。体格检查:体温为37.8 ℃,脉搏97 次/分,呼吸23 次/分,血压144/100 mmHg。心肺查体无异常,腹部外型膨隆,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弱。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为11.17×109 /L,红细胞计数为5.37×1012 /L,血红蛋白为151 g/L,CRP为33.09 mg/L,降钙素原为0.2 ng/ml,便潜血(+),白蛋白为25.83 g/L,癌胚抗原6.37 ng/ml,免疫球蛋白、补体、抗核抗体谱、血管炎筛查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腹部及盆腔CT提示肠道弥漫增厚,管腔狭窄,腹盆腔积液,伪膜性肠炎?。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且体温升至39.2℃,腹胀较前显著加重,伴低血压,至77/45 mmHg。查粪便艰难梭菌为(+),人巨细胞病毒定量PCR为17 700 copies/ml。肠镜提示肠腔高度水肿,可见弥漫大小不等糜烂、疱疹及多发黄白色斑块,界线清楚,直肠一处糜烂较粗糙,取活检1块,病理提示为黏液腺癌。综上诊断为艰难梭菌感染性肠炎,巨细胞病毒感染性肠炎,直肠癌。给予口服万古霉素0.5 g(4次/d),0.5 g保留灌肠(2次/d)、奥硝唑0.5 g(1次/每隔8h)静脉滴注抗感染治疗,更昔洛韦0.25 g(2次/d)静脉滴注抗病毒治疗15天,患者体温逐渐下降,腹胀等症状明显好转,复查人巨细胞病毒定量PCR<500copies/ml,艰难梭菌及B毒素基因检测为(—)。腹部及盆腔CT提示:肠道水肿减轻,腹盆腔积液减少。复查肠镜肠道水肿减轻,肠道可见多发黄白色斑块,界线清楚,直肠可见多发充血斑,未再次咬检。患者共住院治疗30天出院,出院后给予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粘膜功能药物口服治疗。2018-10-19患者于我院随访,查人巨细胞病毒定量均低于最小检出量,艰难梭菌检测(—)。肠镜示粘膜光滑,未见溃疡、糜烂,直肠距肛缘5cm可见粘膜片状红斑,再次取活检5块。病理为黏膜轻度慢性炎症。
讨论 艰难梭菌( Clostridium difficile , C . difficile )是一种产芽孢的革兰阳性厌氧杆菌,常通过粪口传播感染胃肠道【1】,是院内肠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社区感染率也在与日俱增,目前是一个世界性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治疗艰难梭菌感染的经典治疗方法即为甲硝唑及万古霉素,尽管它们广泛应用于艰难梭菌感染的治疗中,目前尚无耐药报道【2】。轻中度艰难梭菌感染推荐甲硝唑500 mg(3次/d)口服治療大约10-14天。严重感染者,推荐万古霉素125mg(4次/d)口服10-14天。复杂性感染者,推荐500mg的万古霉素口服(4次/d),可加用万古霉素灌肠治疗,除此之外合并使用甲硝唑静脉滴注治疗【3】。随着对于艰难梭菌感染的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新型抗生素、粪菌移植及免疫调节等治疗用于临床指日可待。
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是一种常见的人类疱疹病毒,在正常个体中呈隐形感染,当宿主免疫功能下降或处于抑制状态下,如AIDS、长期使用激素、炎症性肠病、恶性肿瘤及器官移植时被激活【3】,最常累及的部位是结肠,症状多无特异性,常见的是消化道出血和腹泻【4】。实验室检查有CMV IgM、CMV pp65及CMV DNA检测,依据检查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目前常用CMV DNA检测。内镜下表现特点包括广泛的粘膜损伤,深凿样溃疡,纵行溃疡,不规则溃疡及鹅卵石样外观,其中鹅卵石外观对于预测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特异性达到100% 。组织学检查可评估炎症程度并可见包涵体。治疗上常用更昔洛韦,此为一种新型核苷类抗病毒药,存在骨髓抑制、神经毒性及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需定期复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诱导治疗期5 mg/kg q12h服用14天后改为5 mg/kg每天1次 维持2~3个月。更昔洛韦也可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西多福韦可作为二线药物使用,该药对某些耐药病毒株的治疗有重要意义。其他包括膦甲酸钠、免疫疗法(转移因子、单克隆抗体),细胞毒 T淋巴细胞注入等治疗的研究也有很大进展,但临床上应用的可靠性值得进一步研究【5】。
艰难梭菌及巨细胞病毒同时感染引起的结肠炎在临床属罕见病例,该患者由于长期使用激素,抑制免疫功能,导致了艰难梭菌及巨细胞病毒的感染,在长期肠道感染损伤刺激下,肠道粘膜的组织学发生了变化,考虑是由于细胞中大量粘液的产生,将细胞核推向一侧,在显微镜下于黏液腺癌难以区分,因此第一次病理误诊为直肠癌,复诊时再次行肠镜,并精准取活检5块,未报肿瘤,提示在正规抗艰难梭菌及抗病毒治疗有效。因此,我们在临床上要重视各种原因引起的机会致病菌感染,避免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其次在重度炎症感染的肠道粘膜病理发现肿瘤性改变,不应轻易下结论,应积极抗感染复查以明确。
参考文献
[1]Padua D,Pothoulakis C.Novel approaches to treating Clostridium difficile-associated Colitis[J].Exper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6;10(2):193-204.DOI:10.1586/17474124.2016.1109444.
[2]Cohen SH, Gerding DN,Johnson S,et 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 in adults: 2010 update by the society for healthcare epidemiology of America (SHEA) and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IDSA)[J]. 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 2010; 31(5):431–55. In depth review of the standard of care treatment. DOI:10.1086/651706
[3]Tanq DM,Urrunaga DM,von Rosenvinge EC.Pseudomembranous colitis: Not always Clostridium difficile[J].Cleve Clin J Med.2016 May;83(5):361-6. DOI:10.3949/ccjm.83a.14183.
[4]殷宇明,吴彤,纪树荃,等.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巨细胞病毒肠炎24例分析[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1年32卷8期,516-520页.DOI:10.3760/cma.j.issn.0253-2727.2011.08.005.
[5]段泓宇,喻韬,万朝敏,等。巨细胞病毒感染诊断及治疗进展[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2010年2月第6卷第1期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