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玲
美术教育,在一些幼儿教师的实践中经常就是让幼儿“依葫芦画瓢”,教师出示一幅范画,带着幼儿欣赏,接着让幼儿临摹。幼儿有了作品以后,大家比较关注的是幼儿画的形是否相似,和老师的范画“像不像”,而忽视了幼儿是否真正的感兴趣,幼儿是否有了自己的独特理解和创意。往往一节美术活动下来,大家画的都差不多。这样的教学把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屏蔽掉了,久而久之,幼儿对绘画也就日渐一日的没了感觉。其实“玩”是幼儿的天性,在很多看似毫无功利目的的“玩”的过程中,尊重了孩子的个性,往往更容易激发幼儿欣赏美的兴趣,激活创造美的动力。
海底之美,趣味盎然
海底世界,是一个神秘又充满幻想的神奇世界,里面住着各种各样的神奇生物:有像一把把小雨伞一样飘来荡去的水母宝宝;有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小丑鱼;有像翻滚的水浪一样的海草;有像鹿角一样绚烂的珊瑚;有天天背着房子旅行的海龟;还有好多奇异可爱的贝类、海星等等。他们每天都嬉戏在这蔚蓝的大海里,自由自在,每一帧都是一副美丽的画面。幼儿往往会被这种神秘与新奇所吸引。而作为美术活动,要挖掘的不仅仅是它的绚丽斑斓的色彩,更是它趣味盎然的艺术价值。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好奇心强,对未知的海底世界充满了好奇,充满了想象和向往。而且大班幼儿对各种形式的美术活动特别喜欢。美术活动《神秘的海底世界》,教师要引导幼儿去观察海底世界,用一部幼儿喜欢的海底世界的小视频,让他们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创作热情,形成审美视角。
一张纸的“妙趣横生”
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工具与材料的选择尤为重要。有思考的教师都善于通过工具选择来刺激幼儿的学习兴趣,诱发幼儿主动地、积极地去动手画画。以往都是让幼儿用记号笔、油画棒之类去画,比较乏味。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于是我们萌发出新的创意,让幼儿尝试着用纸撕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撕纸是用双手来代替工具,将纸撕成各种预想的形状,并在底纸上拼贴成画。俗话说“心灵手巧”,即为手巧心则灵。一般教师都教育孩子不要乱撕纸,要爱惜书本纸张等等,岂不知有时候是在扼杀孩子的天性,抑制了孩子动手能力的发展。撕纸可以锻炼幼儿的小手肌肉,发展幼儿手指动作的协调性,可以训练幼儿手指的灵活性,提高手眼协调活动的能力,可以通过触摸感觉各种纸的不同质地,可以巩固认识各种形状。在训练幼儿手部小肌肉的同时,还可以加强幼儿认识形状和颜色的能力,培养幼儿细心、专心、耐心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开始试着用皱纹纸,却发现纸张过于薄、软,不适合造型。接着尝试用A4纸,但又过于浪费了。最后尝试用废旧报纸,发现纸张不是很厚,也便于幼儿操作,又不浪费。在造型的过程中,其实还是有难度的。因为孩子习惯了用笔去画,用纸去撕相对偏难。教师应从最初的撕长条,对称图形开始,慢慢的让幼儿撕各种形状,撕出类似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那难度就比较大了。然后是四边形、五边形等,最后撕圆形。开始可以先画好形状再撕,然后不要画形状直接撕。当然也可以让幼儿先画后撕。因为海洋生物的形状有很多,如水母是半圆形加长条,小丑鱼是三角形等。
与手工劳动相结合
当幼儿能尝试着把海洋生物撕出来,我们打破常规并没有拼贴画,而是让孩子漏印。漏印画是把画、剪、印几种技法结合为一体的手工制作活动,是用颜料或阻染剂经过镂刻过图形的版型上进行印刷的一种技法,将图画与手工劳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与其他画种有比较明显的区别,不只是印制一幅,而可印制多幅。这种活动,儿童在拓印方式、材料使用等诸方面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去创作,具有很大灵活性,就给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活动中,幼儿敞开想象,以变化无穷的形式创作,产生了神奇变幻的效果。活动中教师并没有用传统的漏印,而是让幼兒将海洋生物的外形印出来,再把纸拿掉,留一个海洋生物的框架,就像剪影一样。
教学活动分别通过撕纸和漏印的形式来实施,幼儿们感到很新鲜。活动开始幼儿利用撕纸撕出各种形状,根据海洋生物的特点用撕出的形状拼一拼,然后用粉扑蘸上颜料,在纸上拍拍,各种神奇的海洋生物就跃然纸上了。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熟悉海洋生物的形状特征,色彩变化,从而了解海底世界生物之间的差异以及表现时方式方法的不同。幼儿创作的过程就是他们对海底世界熟悉、欣赏、辨别的过程,他们观察、实践、思考、创作,艺术的思维潜滋暗长,良好的品质开始形成。
艺术教育的宗旨并非是美术知识的积累与表现技巧的锤炼,幼儿兴趣的激发,创造力的培养则是根本所在。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教师要保护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才能让艺术教育回归本质。作为一线的教师,只有在不断的观察、开发中才能真正让孩子们享受美术活动的乐趣并形成审美感知。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小学附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