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腊梅
阅读是现代社会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网络资讯发达,每天都会被铺天盖地的消息所湮灭,学会阅读,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信息,至关重要。培养阅读能力要从小进行,小学阶段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良好时机,教师要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阅读质量。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其阅读质量呢?
从激发阅读兴趣开始
对于低年级学生,特别是一年级学生,他们因为识字没有那么多,阅读起来比较吃力,这时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兴趣,才会有动力,阅读能力才会得到提升。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创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教师要在班集体内营造爱读书、喜读书的氛围。根据班级学生的性格特点,采用多种方式营造氛围,让学生广泛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比如,在讲一些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时,就可以播放与课文相关的视频、音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讲画面感很强的课文时,通过图片为学生提供具体可感的形象,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到课文所营造的景色中,更好理解文字所描述的事物,营造氛围,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阅读能力。
利用语文课堂主阵地 教师要利用好课堂主阵地,在培养好课文阅读能力的同时,通过课文进行延伸,让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相似或相反,同一作者或同一风格作者的作品。通过课文进行延伸,學生更易愉快地去阅读,读起来会有熟悉感,不会被困难打倒。
组织故事会或读书心得交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读书有兴趣,自然会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反过来,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又会促使学生阅读更多的书。
培养自主阅读习惯
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教会学生自主读书,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会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受益终身。不论什么习惯,都是从小培养才扎实,小学生正处于成长期,一切还不成熟,正是培养他们读书兴趣、读书习惯、读书方法的好时期,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打基础阶段,特别是一年级,教师要从一开始就要抓起来,从而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一年级学生在初读课文时需要依靠汉语拼音,教师就要在拼音和生字教学上下功夫,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快速地查找生字,夯实学生的字词基础,为独立完成一篇文章的阅读扫清障碍。初读完课文,就要慢慢品读,品读的方式有朗读和默读,教师要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进行选择,一般低年级选择朗读为宜,高年级阶段再慢慢进行默读。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早上进行几分钟的晨读,大声发声,让父母通过孩子朗读来纠正发音,增强理解能力。这部分朗读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文进行,有喜欢的文章,才会有读下去的欲望,也才会有想理解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读书习惯的养成要靠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一开始家长要每天陪孩子读书,做孩子读书的榜样,在家庭中营造良好的、浓郁的读书氛围。学生长期处于这种书香环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习惯的养成也就水到渠成。
提高阅读质量
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即阅读方法与阅读量。
一方面,授之以法。虽然小学生逻辑思维还比较欠缺,但他们想象力丰富,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在学生阅读时适当提供一些阅读方法。比如,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前提几个相关问题,让问题引路,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文章所蕴含的情感、态度。除了这种问题法,还有粗读、精读、速读,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思考、写读书笔记等等,读书方法老师不用和学生讲得太详细,对于小学生来说那样显得有些枯燥,还会产生畏惧心理,只在具体阅读书籍时老师指导学生运用哪种方法比较合适,告知学生适宜的方法即可,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阅读不同的文章多了,就会慢慢领悟,体会到读什么类型的文章用什么方法,文章第一遍适合什么方法,第二遍适合方法,课文应该怎么多,了解性的文章应该怎么读。
另一方面,阅读量要适合。阅读量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阅读的文章的质量,一个是阅读的文章的数量。市场上书籍琳琅满目、参差不齐,而小学生受年龄和生活阅历的局限,教师这时候就要替学生挑选一些适合学生的、优秀的书目,然后再根据学生兴趣挑选一些对某方面有兴趣的课文读物。通常情况下,低年级学生多选图文并茂的课文读物,因为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到了中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由形象思维慢慢向抽象思维过渡,此时就可以选择一些逻辑性、说理性强的课外读物阅读。每个学生要根据自身情况,量身定做属于自己的阅读计划,教师和家长可以一起商定。
阅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持之以恒,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阅读,多分享,彼此交换喜欢的书籍,进行沟通交流。聊共同的书籍,更会引起共鸣,兴趣也会大增,还能增强对书籍的理解能力。随着国家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对语文越来越重视,相应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正所谓:得语文者得天下。小学阶段是学习起步期,因此要培养好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为今后的学习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辽宁省瓦房店市土城乡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