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惠娟
我国有着深厚的美育传统。世纪之交,美育逐渐上升为国家意志,被列入国家教育方针,学校美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几次颁布学校美育政策文件,对新时期推进学校美育做出重要部署。从2016年开始,教育部每年都会召开全国学校美育工作的推进会,交流学校美育工作的经验和做法,总结学校美育成效与不足。改进和加强学校美育工作,全面实施学校美育已成为我国新时期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
传统音乐融入美育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院教授的回信中就如何做好当前美育教学,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出了殷切期望。他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健康成長。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学校美育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提升中国传统音乐在学校美育中的地位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就将道德教育与音乐教育结合在一起。西周官学中乐教的主要内容“乐德、乐语、乐舞”中,乐德居首。乐德之教即是通过音乐活动对受教育者灌输“德”的内容,通过音乐的形式将“德”的内容转化为情感体验,而后提升为理性认同。孔子强调礼乐并存,即音乐能感化人心,具有感染愉悦的作用,强调音乐可以使个体迎合社会伦理的道德规范作用,并完善人格,使得社会和谐发展。
在当下唯高考分论英雄的背景下,提升中国传统音乐在学校美育中的地位显得愈发重要。
建构中国传统音乐融入学校美育的理论体系 虽然我们具有道德教育与音乐教育融合来发挥美育作用的传统,但学校美育当下缺少新的美育理念和科学的方法。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美育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育观和扎根传统文化深厚土壤进行美育的最佳模式,必须科学建构中国传统音乐融入学校美育的理论体系,用以引导规范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用中国传统音乐进行美育教育的实践。
探索中国传统音乐融入学校美育的实施路径 从教育的角度看,学校音乐美育是通过认识美、创造美的实践活动,作用于人的心理情感与道德情操。音乐美育中的审美教育可以推动社会精神文明的快速提升。落实美育与德智体劳协同发展的教育方针以及新时代学校美育政策,探索中国传统音乐在学校美育的有效实施途径,实现以美育育人的课程目标,将美育从国家意识落实到全民意识,为推动中国传统音乐发挥在学校美育中的重要作用提供可操作的范例。
传统音乐融入美育的建设目标
感知美 音乐美育是在主动体验中感知美的教育。学生是各种音乐美育活动的参与主体,是音乐的欣赏者、评论者。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体验参与,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审美教育。通过听力反射出对音响及其完整的映像和总体的感觉,才能体现音乐审美感知对音乐音响整体的艺术综合表现意义的特征。
欣赏美 音乐美育的审美教育是具有愉悦性的教育。审美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获得精神愉悦和精神享受的教育。优美的旋律、动感的节奏、浓郁的音乐风格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能感染学生,促进其身心和谐健康,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积极主动的体验音乐的美,得到审美意识的提高和道德情操的培养。
情感美 音乐审美教育最根本的特征就是情感性特征,因为音乐美育的审美教育是一种没有统一标准的情感教育,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在音乐美育过程中,学生的情绪在受到音乐的感染下会与音乐的表达融为一体,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创造美 音乐美育本质上是赋有创造性的,它能发展人的想象力,从而创作出美的音乐。鲜明的音乐形式能触发学生丰富的想象,给学生带来对音乐美的渴望从而推动其创造性学习的欲望。在音乐学习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通过感知到音乐的美,激发他们的审美创造力。
传统音乐融入美育的功能
以美育人功能 教育的目的是让人的内心结构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按照理想的模式有效的发展。中国传统音乐融入学校美育体系,可以促进学生的审美发展,有助于学生完善人格,协调发展。音乐美育通过优美的旋律,真挚的情感,和谐的结构,清晰的风格,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对学生的美育教育起到良好的作用。
发展创造功能 音乐美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学习效率。音乐是以人为主体的审美活动,是在大脑支配下的复杂心理活动,必须有充分的智能参与,音乐活动才能正常进行。中华传统音乐的鉴赏也是通过联想、想象、理解、分析以及评价等心理过程实现的,是充满着创造性活跃思维的过程,音乐美育整个过程都在积极的开发智力,创新思维。
文化传承功能 中国传统音乐融入美育是传承发展中国传统音乐不可或缺的、不能替代的重要载体。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都有着不同的地域特征和区域传统特征,产生的音乐风格也各不相同,这些不同地域风格特征的音乐使得其必须通过有效手段进行传承与发展,从而使各个地区积累的传统优秀音乐文化得到继承传播发展。
社会交往功能 音乐无国界。音乐的创作目的是为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和关爱。学校教育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通过音乐活动进行交流与交往,这些活动需要师生、同学间彼此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无形中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同学间的和谐相处,提升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传统音乐融入美育的原则
思想性原则 树立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美育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和质量观;同时还要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
审美性原则 音乐美育是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改善教育过程中单一的知识传授,通过音乐美育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情与美结合,以美育人。
整合性原则 在音乐美育过程中,对影响美育效果的各种因素实行综合控制,进行整合,用精选的内容、合理的课时完成音乐美育,通过高效整合优化美育的效果。
科学性原则 中国传统音乐融入学校美育体系必须大众化、人本化,以经验获得为主要目标,音乐活动过程感性化、情感体验自主化、关注内心音乐感受,重视音乐实践活动。
音乐美育提升学生能力
提升感受注意力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注意力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由它开启。”音乐美育是感性的学科,因此音乐艺术作品作用于人的第一步是以感觉承载的。音乐美育的第一个作用,就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感受注意力。
提升认知辨别力 音乐是物理乐音的时序组合。经验越丰富的人对艺术的认知辨别能力就越完善和全面,而只有具备较好的认知辨别力,才能对音乐作品由初步的感觉上升到知觉。音乐美育的第二个作用,就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认知辨别力。
提升想象表象力 音乐的感觉都是瞬间产生的,依靠记忆系统形成音乐表象,是音乐活动的重要步骤。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只有在想象力丰富的作用下,抽象的音乐作品才能够发挥其情感价值。音乐美育的第三个作用,就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想象表象力。
提升意志情感力 音乐情绪上升到音乐情感,学生必须首先由短暂的、单一的情绪体验,上升到稳定的、复杂的情感体验,在情感体验中获得了满足感,之后才能进一步产生情感表达出来的意志和欲望。音乐美育的第四个作用,就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意志情感力。
传统音乐融入美育的路径
选择丰富的教学内容 中国传统音乐的选择要有代表性,京剧、民歌、器乐等等要审美特征明显。例如,可以带领学生“品”味京剧的传统艺术,“中国的味道——京剧”可以作为一节欣赏课,授课内容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最具地方特色的京剧,让学生们感受京剧的独特魅力。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听、唱、说等音乐实践活动,去获得初步的感知和体验。只有让学生参与审美实践活动,才能更好地提高其音乐审美能力。通过音乐欣赏课,开发学生的知觉能力和体验能力,为鉴赏音乐美打下基础;通过合唱课,培养学生有表现力地歌唱而感受和体验音乐的美,使他们建立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通过创作课,使学生学会了简单的节奏及曲调创作,并享受其中;通过组织学生乐队排练,挑选或编配独奏、合奏、重奏等丰富的音乐形态,采用适合学生练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鼓励各种传统音乐素材进行的创意表演,从而提高学生演唱演奏能力和普及推广优秀的传统民间音乐。
运用适当的教学模式 音乐美育课堂不同于传统的学校音乐课堂,后者过于重视音乐知识的教学而影响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但教师也不能忽视音乐理论的传授。
教师应在音乐理论知识传授与课堂调动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尝试开展欣赏为主,讨论为辅的音乐美育教学。教师可以更多的介绍传统的音乐知识,引导学生如何欣赏音乐、感受音乐,加入PPT教学,增加图片和视频,让课堂氛围更加轻松,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修养。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音乐美育教育应该走出课堂,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多进行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课外与音乐零距离接触。在有传统音乐节庆时,向学生介绍地方传统节庆的音乐知识和相关背景,让学生掌握一些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开展校外音乐实践活动也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美育实践,支持学生参与学校和社会组织的音乐类比赛活动。让学生更有效的在参与时能更直观的接触音乐和实践音乐,使学生理论结合实践,提升学生的音乐人文素养。这种形式可以是音乐类比赛,也可以是音乐会、音乐名师专题讲座等,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升个人音乐修养,成为一个敢于表达、善于聆听的青少年。
建立完善的教学机制 将传统音乐融入学校美育体系,学校就要建立完善的教学机制。在师资上,学校要注重音乐美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从而胜任学校音乐美育教育教学。通过选修课,让学生成为传统音乐的“发烧友”,逐渐培养一批民族传统音乐的学习研究者、宣传者。在学时上,首先设置音乐美育课为选修课或者公共课,成为热搜选修课程,分配高学分。在资源保障上,学校尽量为课程提供多媒体教室或排练厅方便学生的排练,提供教学常用的乐器,教师可以选择多样性的音乐美育教材,让学生更直观的参与到音乐美育教学之中,提高学习兴趣。
【本文系山东省社科规划课题《山東音乐类“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CLYJ1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