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今,波伏娃提出的“他者”概念和拉康的“凝视”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女性主义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之中。当代女性主义电影作品,更是通过展现女性在“他者”凝视下的成长,意图唤醒女性主体意识,使其实现精神上的自我救赎。
关键词:“他者”;“凝视”理论;女性主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思想的觉醒,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传统父权主义社会下女性的生存困境。人们通过进行包括小说、戏剧、电影等形式在内的艺术创作,旨在唤醒女性独立的自我意识,使其从父权象征秩序的桎梏中挣脱出来。其中,女性主义电影是重要阵地。而当代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研究中,“他者”的凝视是洞察分析女性心理和辅助女性主义电影创作的重要工具。
一、来自他者的“凝视”
“他者”是法国女性主义哲学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其著作《第二性》中所提出的并用来探讨“自我”主体和“他者”客体关系的一个方法论工具。“他者”指的是那些处于被支配地位,失去独立人格被异化的人。现实生活中,许多女性受“他者”思想的影响,把男性作为主体,否认自我,从而一直无法获得自由。这种“他者”,可以是父亲、丈夫、上司乃至一切规定女性社会角色,使女性成为男性主体的客体的人。电影《摔跤吧爸爸》中所描绘的传统印度社会,女性就是男性的“他者”,她们从小被规划好了人生道路,早早的步入包办婚姻,相夫教子,操持家务。整个过程没有发声反对的权利,也没有抗争命运的意识。这种贤妻良母式的女性形象,其实是男性基于自己的审美标准对女性单方面强制性的主体建构。在持续的自我否定中,女性主体意识逐渐消弭,“他者”最终会被女性内化成自我,真实自我成为了“他者”的附庸。
“他者”对女性的这种凝视,来自于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所提出的“凝视理论”。拉康认为, 6 ~ 18 个月大的婴儿照镜子时会在镜中认出“他者”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之上认识到“我”的存在,通过镜像阶段完成对自我形象的认知。当婴儿凝视镜像时,镜像也同时以“他者”身份凝视婴儿。而女性的自我主體性建构,就类似于这种婴儿的镜像凝视过程。电影《蒂芙尼的早餐》中,女主角霍莉向往华丽优渥的生活,努力把自己包装成上流社会男人们喜欢的优雅淑女,为了金钱放弃了尊严和追求爱情的权利。霍莉每次对镜梳妆时,她凝视着镜中伪装过的自己,镜像同时也凝视着她。镜像给予她的凝视,象征着美国上流社会男性中心制的秩序和审美标准,霍莉在这种凝视下,逐渐失去了正视真实自我的能力,在不断的自我否认和伪装中,被困于男性主宰者的意识形态建造而成的封闭领域中无法挣脱。
二、“大他者”凝视下的女性困境
当代女性主义电影往往通过聚焦女性群体艰难生存的困境,将女性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一一剥露出来给观众看,以期唤醒更多受束缚女性沉睡的独立意识。究其原因,当然是现实生活中女性的处境现状深深刺痛着创作者的心。波伏娃从女性的生理结构出发,通过考察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关键作用,认为女性的生理特征和身体素质都与男性不同,先天处于一定的劣势。女性的生理结构限制了女性参与社会生产活动,家庭劳动又被轻视,社会地位就逐步下降,最终男性成为了主导力量。这种社会地位的差距,使得女性在物质精神上都受到条条框框的约束。久而久之,男性和女性的生存发展状况愈发两极化。电影《黑天鹅》中女主角妮娜,就被笼罩在芭蕾舞剧团中的生存规则和意识形态所建构撑的“大他者”阴霾之下,逐渐否定“白天鹅”的自我,努力表现“黑天鹅”的他者,最终在基于男性审美观所塑造的凝视场域中沉沦自我,走向灭亡。
三、被凝视者的自我救赎
拉康的镜像理论还指出,女性在凝视镜子中的自己时,一旦意识到了自身的真实独立,就会产生蜕变的欲望。在长时间的被凝视下,社会生活的多重压力会制造强烈的窒息感和压迫感,从而激发女性的抗争意识和行为,救赎自我。
许多女性在受到一定的挫折后,会在伤痛中思考并正视自己深层的内心。电影《伯德小姐》中的女主角克里斯汀,性格狂野不羁,为了获得男友好感,把自己包装成一个温柔淑女形象,即把“他者”的审美奉为圭臬来进行自我建构,呈现出对“他者”凝视的依附性。但当感情破裂后,她逐渐意识到失去本真自我的荒诞错误,换回了帅气舒适的休闲装,选择不再伪装自己。无疑,克里斯汀在经历成长后最终摆脱了男性“他者”的凝视和父权社会对自我主体的束缚,实现了内心的自我认同,成为了一个具有自我主体意识的女性。
四、结论
现如今,“他者”概念和“凝视”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当代女性主义电影的研究和创作之中,“他者”的凝视不仅成为女性主义电影艺术创作的基本思想,更是推动女性主义理论前进的重要工具。对女性心理中“他者”的研究,也使得女性主义电影上升到更高的艺术高度。
参考文献:
[1] [法] 西蒙娜 ·德·波伏娃.《第二性III》 [M].郑克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 2011.
[2]邵文硕《拉康镜像理论的理论来源及其理论构建》 [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 2011.
[3]孙峰《“凝视”理论与女性主义研究》[J].电影文学 . 2018.
[4] 汤铭《波伏娃·“他者”思想与现代女性独立》[J].文史纵横. 2019.
[5] 李欧伦《<养家之人>:女性主义电影中的“他者”与“解构”》[J].传媒论坛. 2019.
作者简介:王思懿(1997-)女,山东济南人,汉族,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