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燕
【中图分类号】R44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7-21--01
结核病,旧时被称为痨病,是一种由结核杆菌引发的全身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传染性强,感染率高。根据相关文献的记载,人体中除了毛发和指甲等部位不会被结核感染外,其他身体部位都会感染结核,肺外结核病中的“肺外”指的就是除肺部以外的其他身体部位。当肺部被结核杆菌侵袭后,可能会通过血液或者淋巴系统传播到人体其他器官中,进而引发肺外结核。目前常见的肺外结核主要有淋巴结核、肠结核、肾结核、生殖器结核、结核性脑膜炎或腹膜炎等,此外,皮肤结核、耳鼻喉结核以及眼部结核和舌结核也经常发生。肺外结核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治疗会危及生命,因此,当出现疑似症状时,应尽快就医诊治。
关于肺外结核的一些基本知识
结核杆菌侵袭肺部以外的身体器官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曾经患过肺结核,但是因为身体素质好,疾病被压制没爆发出来,这类人群一旦身体抵抗力变差,结核杆菌就会卷土重来,在身体内部肆虐,侵害肺部以外的器官;另一种情况是肺部和其他身体器官如颈椎、淋巴结、骨关节等部位同时遭到结核杆菌的攻击。有很多肺外结核患者担心会将结核病传染给家人,其实,医学专家早就明确指出,尽管有些肺结核具有传染性,但是肺外结核并不会通过空气向外传播,所以不用太过担心。
由于身体中容易受到结核杆菌感染的器官较多,不同发病部位发病症状自然也有所不同,比如,淋巴结核多发于免疫力低下的儿童或青年人,因为淋巴结是身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很容易被结核杆菌侵袭,一旦身体抵抗力变差,就有引发疾病的风险,在患病初期,淋巴结有一厘米大小左右,采取抗生素治疗后,会变小,有些患者以为已经痊愈了就停止治疗,但是过了一阵子,淋巴结可能会急速变大到大约四五厘米,因为面神经被压迫,所以患者会有很强的痛感,这时候即使是继续用抗生素治疗淋巴结也不会很快缩小,因为淋巴结核病情易反复,所以最少要治疗一年时间;支气管结核隐蔽性较强,常见于年轻女性,刚开始时只是咳嗽,因为症状较轻,容易被误认为是普通感冒,病人以为吃点止咳药就可以了,结果后期病情反复,患者咳嗽愈加严重,甚至还会出现气喘、胸闷等症状,等到确诊时很有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女性生殖系统结核常发生于二十到四十岁的女性,第一症状是不孕,同时兼有月经失调、下腹部有坠痛感等;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会呈现低热、恶心、嗜睡甚至昏迷等症状;结核性腹膜炎患者有乏力、腹痛等症状,病情严重时症状与急性腹膜炎类似;结核性心包炎患者有发热、胸痛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呼吸困难、低血压等情况;胃肠道结核患者可能会有类似阑尾炎的症状。总而言之,受结核杆菌感染的器官不同、感染途径不同、因此呈现出来的典型症状也各有不同,总体看来肺外结核的症状并不明确,主要包括乏力、疲倦、食欲欠佳、发热、出汗、体重变轻,被感染部位可能会有疼痛、积脓等症状产生。当出现怀疑症状时,医生和患者都应考虑到结核病的可能性,避免因为诊断不及时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而危及生命。
目前治疗肺外结核的主要手段
肺外結核的常见发病部位是肾脏和淋巴结,其次是骨、关节、脑、腹腔及生殖器官等,这些部位的结核诊断难度相对较大。目前,针对肺外结核主要的治疗手段是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全身疗法等。
比如对于肾结核,大部分患者在服用过抗结核药之后病情就能够得到控制,但是仍有一些患者在进行药物治疗后仍然没有好转,因此需要进行手术治疗。肾结核的手术治疗包括全肾切除术、部分肾切除术以及肾病灶清除术,通常在手术前后仍然需要与抗结核药结合使用,以巩固手术效果,避免结核继续扩散。全身治疗是指要求患者保持适当的休息和运用,坚持进行药物治疗,保证足够的营养输入,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抵抗肺外结核疾病的侵害。
应该怎么做才能预防肺外结核
首先,对于已经确诊的结核病患者,应及时加以治疗,降低对其他人群的传染风险;对于痰中存在结核菌的患者要采取隔离措施,对传染性肺结核病人居住地要定期消毒,保持通风。肺结核病人平时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尽量不去公共场所,避免对他人造成感染。其次,要保证饮食营养,适当参加体育活动,提高自身免疫力,只有这样才能抵抗结核菌对其他身体部位的侵袭。对于患有糖尿病的病人、做过手术的病人或者其他存在免疫缺陷的人群而言,应定期去医院参加排查,新生儿可以通过接种卡介苗的方式对重症结核病进行预防。
总而言之,肺外结核不仅会造成身体器官功能出现严重障碍,还会引发各种并发症,我们必须认识到肺外结核对于人们身体健康的极大破坏,要提高警惕,坚决与疾病抗争到底。在日常生活中,应坚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作息规律,保证蛋白质、高纤维等营养物质的摄入充足,避免食用过多辛辣、刺激的食物,同时还要戒烟、戒酒,保持肺部健康;在工作中,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出现因为过度劳累而导致免疫力低下等现象,在公共场所要做好防护措施,避免与患有结核疾病的人过多接触,应格外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定期体检,对疾病要采取早发现早治疗的方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