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石成 陈潞
摘 要:用情境彰显与涵育学科素养,是塑造思政课堂新样态的应有之义。唯有建构有问题的情境、开展有价值的互动,方能引导学生在有探究的课堂中凸显主体性与主动性,增强研究力与创造力。教师应在“新课导入、新课讲授、作业布置”三环节中贯穿问题情境,打造具有连贯性的一体化探究型课堂,以问题情境激活思维、建构知识、强化素养。
关键词:问题情境;探究型课堂;思想政治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重视“情境教学”“探究式教学”[1]。情境是表现学科核心素养的“舞台”[2],问题是提升探究力的关键。然而,在现阶段教学实际中,部分教师对问题情境的创设缺乏准确把握,影响了思政课教学实效。具体而言,存在三个问题:其一,情境趋于“表面化”,过分注重趣味性,无法调动学生思维引发疑问;其二,问题欠缺“探究性”,教师掌控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抑制学生能动空间;其三,问题情境缺乏“串联性”,仅在导入环节重视问题情境,未能贯穿课堂始终。因此,笔者认为可将问题情境贯穿于思政课教学全过程,把握“新课导入、新课讲授、作业布置”三个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形成探究型课堂新样态。
一、新课导入: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新课导入是教师在新的课堂教学活动开始时,通过直接导入、复习导入、举例导入等方法,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新课导入是课堂乐章的序曲,而问题情境是踏入探究型课堂的阶梯。在思政课堂的新课导入环节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引导学生带着疑问登堂入“课”,逐步进入最佳的学习境界。首先,問题情境可调动学生现有经验,预备接纳新知。学生能通过问题温故、调动旧知及经验,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建构做准备。其次,问题情境可引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问题情境以其鲜明的故事性调动学生的真切感知,以其灵动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能够活跃学生思维。再次,问题情境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进入学习状态。哲学智慧源自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与思考,好的课堂也应让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探究跃跃欲试。总之,问题情境为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做了铺设,让学生走进课堂,在课堂中寻觅通向真理的钥匙。
打造思政探究型课堂的第一步,就是要在课堂导入环节中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激活思维,牵引课堂。首先,衔接知识,关联设境。思政课教师需通过情境使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与思政课内容相联系,为课堂探究做好“感性”层面的准备工作。通过特定问题,激活学生大脑中的知识库,重温旧知识,从而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为课堂探究做好“理性”层面的准备工作。其次,精巧设计,趣味设境。思政课教师要想学生所想,关注学生日常喜闻乐见的话题,赋予问题情境青春色彩,触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要将学生的“想知”与“需知”相结合,设计契合学生心理、认知发展及学习特点的问题情境。再次,贴近生活,真实设境。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着眼社会,善于捕捉时政新闻要点,借此创设鲜活情境,化抽象理论为灵动现实。此外,应基于科学、典型的情境素材,提出能够推导并印证教材观点的真问题,帮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深化理论认知。最后,收放有度,激疑设境。新课导入,“导”为手段,“入”为目的。情境创设既要“点到即止”,紧扣内容、服务目的,还要层层深入地引出问题、剖析问题、寻求方法解决问题,为从课前基于情境的问题激发到课中基于情境的问题解决做好铺垫。
以《经济与社会》模块“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框题教学为例,在新课导入部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为情境背景,播放纪录片《大国重器(第二季)》节选片段,展现新时代中国人对飞天下潜梦的追逐、新能源技术对美丽中国的筑就、信息技术革命给百姓美好生活带来的驱动力……用有现场感、感染力的场景以及解说与配乐触发学生对祖国新时代新变化的情感体验。再将新时代的主要矛盾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引出问题:“你对美好生活有哪些向往?这些向往如何才能得到满足?”用贴近学生生活现实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与探究欲望,让他们认识到增强人民的幸福感,需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接着提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如何推进”“新发展理念如何具体化落实”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激活上一框所学,回顾“新发展理念”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起新旧知识的关联,认识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新发展理念在经济体系建设领域的贯彻落实,是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的进一步推进。以上导入,将经验与知识融汇于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对一层层问题逐渐深入的思考与探究,走向新课学习主题“逐梦新时代之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二、新课讲授:再设问题情境,系统建构知识
新课讲授是达成教学目标、落实课程内容要求的重要环节。问题情境则是开展有意义的探究学习的关键。在思政课堂的新课讲授中设计问题情境,将问题要素注入课堂,能够奏响以生为主体、以师为主导的课堂探究二重奏,凸显课堂的活动性与探究性,变传统程序式课堂为主动建构式课堂。首先,问题情境可激活问题意识,转变教学方式。《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3]。问题情境契合学生认知规律,是落实课改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的重要手段。其次,问题情境可深化知识理解,搭建知识网格。情境让知识生动化呈现、逻辑化串联,通过牵引知识、环环相扣的探究,促使学生深化认知。再次,问题情境可直面多元现实,助力价值引领。总之,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在真实情境下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
打造思政探究型课堂的关键一步,就是要在新课讲授环节中设计问题情境,以“问题”建构知识,串联课堂。首先,内生问题,探究设境。现实生活不会给出问题。思政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绝不是为了让学生解决情境中现成的问题,而是在情境中形成问题意识、了解问题特征,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思政课教师应注重问题的内生性,将问题隐含于情境之中,而非浮现于情境之上。其次,牵引任务,有序设境。每个情境中都应包含以“问题解决”为目标的任务,教师要巧妙创设情境任务,通过结构化的学科任务承载教学主题,引导学生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序列化过程中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思考探究。再次,强化辨析,冲突设境。将质疑纳入情境,让学生直面价值冲突。思政课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在比较与鉴别的思维过程中“真学”知识,深化理论认知,又要通过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在思想的汇聚、观点的交锋中“真信”知识,实现价值引领。最后,导向素养,以学设境。情境创设以特定的学科内容为依据,兼顾关于原理、概念的显性知识与关于思维方法及其运用的隐性知识。教师需尤其关注隐性知识的渗透,引导学生在情境探究中“激疑”“解疑”,真正将所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如《经济与社会》“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课讲授环节,以“奋力逐梦新时代,路在何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依托何在?”的主议题为引领,有序设计三个问题情境、牵引三个探究任务。情境探究1:呈现国内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大需求对GDP增长贡献率柱状图和中美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对比图,让学生从总需求角度谈谈有何发现。根据当前的投资需求减弱和出口需求下降的情况,可发现我国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求,经济发展需要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情境探究2:呈现全国老年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全国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世界主要国家单位GDP能耗对比、三大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等图表,让学生从总供给角度谈谈有何发现。从劳动、资本以及自然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问题中,可认识到我国对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要求;从产业结构的平衡性问题中,可认识到我国对优化经济结构的要求。在学生任务完成的过程中,问题由学生在情境的探索中自主提出,也由学生在不断深入的探究中逐步解决,最终综合探究成果,生成关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意义及内涵”的知识。情境探究3:以“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的‘去工业化进程”“2019年美国第三产业的GDP占比超过80%”为背景,思考“既然美国不完全依靠工业、农业,仅仅依靠服务业(第三产业)其GDP都能全球排第一名,那么,中国应该向美国学习吗?”组织学生阅读政府工作报告、了解中国基建现状,回应质疑,建构关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措施”的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直面价值冲突,且能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三、课后作业:运用问题情境,强化学科素养
作业布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继续与延伸,体现了课堂的连续性。在作业设计中彰显探究性、实践性与开放性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追求。问题情境则是从思政小课堂迈入社会大课堂的方向标。课后作业阶段运用问题情境,能够让课堂余音萦绕耳畔,为学生创造延续思维、持续探究的空间。首先,问题情境可拓宽思考维度,延伸知识脉络。“一知半解的知识是最危险的,没有问题是最大的问题”,让课堂之尾“存疑”,能纵深推进学生的思维,助力自我反思与持续学习。其次,问题情境可让学生体悟内在意蕴,建构知识的深层意义。问题情境以现实为依托,具有生活性、形象性,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分析、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探究,不仅能够巩固知识,还能升华情感,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再次,问题情境可丰富实践经验,提升关键能力。由问题情境引出课外实践活动,不仅能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巩固、运用理论,还可增强组织、沟通、协作等社会能力,助力核心素养的提升。
打造探究型课堂的最后一环,就是要在作业布置环节运用问题情境,以“问题”强化素养,延伸课堂。首先,发散思维,拓展设境。“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思政课教师应围绕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发展需要设置探究性的课后问题,引导学生课后主动运用所学展开联想、体验与思辨,持续学习。其次,余音绕梁,回味设境。提升设计水平,适当为收尾环节的情境增添情感性,让课堂小结不局限于知识框架的构建,而是以德育为导向,将教学小课堂带入人生大课堂,由课堂之点拓展至社会之面,实现情感升华,达到余音绕梁、回味无穷之境界。再次,外化于行,实践设境。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将预设性强的课堂教学情境转向多变的、真实的社会情境,推动课堂探究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教师可将作业与志愿服务、调查研究等实践活动挂钩,指向公共参与能力的培育。最后,能力进阶,创新设境。课后作业中的问题情境应是学生能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學习的。教师应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与创新、自我见解的生成与表达,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实现高低阶能力的交融与核心素养的提升。
再回到《经济与社会》“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一课的教学,在课堂收尾设置“真实情境+现实问题+实践任务”的探究作业,基于“中美贸易战背景下,美国接连出招制裁华为”“中国科技创新与发展2035展望”的真实情境,牵引问题:(1)美国为什么要对中国的高科技企业进行轮番围攻?(2)在高质量发展对人才需求更为强烈的背景下,我们如何成为强有力的“后浪”?问题(1)的解决需要将情境与实践活动相融合,组织学生设立学习小组,制定研究方案,在课后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官方数据,对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工作人员进行访谈,开展调查研究。让学生直面多变、真实的社会情境,在分析、综合、创新的实践活动中更深切地理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对国家的意义,在培养高阶思维、提升科学精神的同时,也增进了学生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认同。问题(2)则将国家战略与学生生活相关联,需要学生既着眼于社会、又要回归自身,学会把时代的需求与自我的发展结合起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多元化的呈现方式表达自己想要成为怎样的“后浪”、应该成为怎样的“后浪”以及如何成为“后浪”,助力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在知识的深化中不断提升能力、养成素养。
在与问题情境持续互动中砥砺自我、提升素养,是打造探究型思政课堂,推进育人方式改革的应有之义。构建有价值的探究型课堂,就要将问题情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引导学生在环环相扣、层次分明的问题情境探究中,实现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境探究化。搭建沟通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的情境之桥,用情境激活生命体验,用问题激发思维碰撞,可以促进情感与理性的交融,提升课堂境界,彰显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9-07-09(001).
[2]韩震,朱明光.《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7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