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彩
中医体质辨识现代研究进展
张彩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0032
中医体质类型决定个性化养生,而精准的个性化养生具有预防、治疗和康复疾病的效果。目前,中医体质辨识主要通过量表或医生判断个体中医体质类型,缺乏客观性和准确性。本文从中医体质辨识与血脂、基因、人体热像图、舌象、激素、脑功能关系作一综述,为中医体质辨识提供现代证据,为实现中医体质判断的客观化、准确化、简便化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手段。
中医体质;中医体质辨识;辨体施养;综述
中医体质学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表现为结构、功能、代谢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及疾病传变转归中某种倾向性,具有个体差异性、群类趋同性、相对稳定性和动态可变性等特点。了解、学会辨别自身体质,采用“辨体施养”方法制定适合自身个体化养生方式,可起到预防、治疗和康复疾病的作用。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医家从不同角度对体质类型进行了划分,逐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质分类系统。经历代的发展,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中医体质科研专家对体质现象进行系统研究,认为中国人有9种体质类型:血瘀质、特禀质、气郁质、平和质、湿热质、痰湿质、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1]。其中,平和质是指身体健康,心理正常,对外界环境、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其余8类属偏颇体质,机体可能处于亚健康或疾病状态。200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形成健康状态评价方法,用以指导预防保健和医疗实践。
中医体质辨识是通过《中医体质量表》判断个体的主要中医体质类型。根据“辨体施养”原则,通过各种措施,调整偏颇体质为健康体质。目前已有很多领域采用中医体质辨识作为筛选疾病预防、治疗与康复的干预手段的方法之一。中医体质辨识为高血压前期、糖尿病前期等很多慢性疾病预防提供了有效手段,还为各种老年疾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等疾病的治疗与康复提供有效措施[2-6]。
中医体质辨识是依据《中医体质量表》评估个体的中医体质类型,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很多中医体质的研究人员尝试从不同角度量化中医体质辨识标准,为中医体质辨识提供准确化、客观化、简便化的标准,有助于扩大中医体质的应用领域。
血脂是血浆中中性脂肪(三酰甘油)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的总称,广泛存在于人体中,它们是生命细胞的基础代谢必需物质。血脂很大程度上反映人体脂肪代谢水平。心血管疾病、代谢类疾病与血脂水平关系密切。胡凯旋等[7]调查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体质与血脂的相关性,统计结果提示阳虚质、阴虚质、血瘀质和湿热质与血脂异常相关(<0.05),而气虚质和特禀质与血脂正常相关(<0.01)。耿彦婷等[8]比较不同体质健康人群血清血脂水平,结果显示不同中医体质血脂水平有差异,其中湿热、痰湿体质人群脂质代谢紊乱性可能大,而阴虚质、血瘀质、气郁质血脂代谢紊乱几率低。徐晓薇[9]研究提示痰湿体质出现脂代谢异常风险较高。罗翠文等[10]研究发现,痰湿体质、阳虚体质与血脂异常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李佳佳[11]研究发现,老年人群高脂血症中痰湿体质人居多,其次为湿热体质。张静等[12]研究发现,痰湿质与气虚质可能是高脂血症患者的危险因素,可作为预防和治疗高脂血症的关键。这些研究虽然没有量化每类中医体质的血脂范围,不同研究结果也存在差异,但均提示不同中医体质类型的血脂水平有差异,其中痰湿体质与湿热体质人群高血脂发生率较高,可采取一定的养生措施预防其发生。
基因在生物遗传学上是指的遗传功能单位,是用来表示生物中控制其性状及遗传规律又符合孟德尔定律的遗传因子,基因具有先天性。中医体质是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个性特征。很多研究证实中医体质与基因关系密切,不同中医体质类型在基因层面存在差异。王济等[13]采用基因组学方法,以平和体质为对照组进行全基因表达谱检测,分析得到每种体质的特征性表达基因,发现不同中医体质类型与平和体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中医体质分类在基因层次具有一定辨识依据。高京宏[14]采用基因芯片实验比较分析痰湿(肥胖)体质与平和质及肥胖人3组受试者外周血基因表达差异,结果提示痰湿体质组表达有差异的基因包括4个表达上调的基因(COPS8、GNPDA1、CD52、ARPC3)和6个表达下调的基因(GSPT2、CACNB2、FLJ20584、UXS1、IL21R、TNPO2),认为痰湿体质具有独特的基因表达谱特征。孙占东等[15]从系统生物学角度挖掘基因与4种中医体质(湿热质、血瘀质、特禀质、痰湿质)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提示中医体质基因层次上存在较大差异,每种体质显著富集的基因功能、活性、通路、相关疾病、表达位置等均有特异性。周珊珊等[16]分析健康人群中湿热体质与平和体质的相关基因及其功能,共筛选得湿热相关的显著性差异基因27个和5条富集的信号通路,主要与免疫防御、物质代谢等功能相关。因此湿热体质对某些自身免疫性及代谢性疾病可能存在患病倾向,也与炎症相关性疾病的全程及预后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姚实林等[17]通过检测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NV)探究阳虚质的遗传机制。提取外周血白细胞DNA,采用SNP6.0基因分型芯片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阳虚质者基因组存在一些特异的CNVs,这些CNVs可能通过影响细胞内外信号转导、物质代谢等相关基因的表达而导致阳虚质“表型”。综上,可看出不同中医体质类型具有不同的基因表达谱。当然,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样本量才能明确中医体质类型与基因表达的具体关系。
红外成像检测技术可直接获取皮肤温度,提取人体连续的、动态的红外信息。人体表面热辐射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符合中医“有诸内必形诸外”“司外揣内、以象察脏”的诊断思想。不同的中医体质类型会形成不同的人体热像图谱。厚磊等[18]比较偏颇体质和平和体质的红外热态特征,结果提示偏颇体质组督脉和肾显著凉于平和体质,认为红外热态与中医体质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李洪娟等[19]观察9种体质的人体热态图,9种偏颇体质与平和体质比较均具有一定的差异,认为人体热态特征用于判断中医体质的类型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很多研究进一步分析评估中医体质类型选择人体热像图的部位。郑霞等[20]发现,健康正常阳虚体质者和健康正常非阳虚体质者具有相同的代谢热值规律,头面部和四肢区位是应用热扫描成像系统评价阳虚的两敏感区位。李启佳等[21]探讨非致冷镜头的红外热成像仪扫描下阳虚体质的评价部位,发现示指、中指、无名指和下肢是应用非致冷镜头的红外热像诊断系统判定阳虚的敏感区位。以上研究提示阳虚体质可通过人体特定的部位辨识,提示人体热像图是中医体质辨识的依据之一。
中医体质反映的是个体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舌通过经络与脏腑相联系,可灵敏而直观地反映脏腑、气血、津液的变化。因此,以舌象为切入点,通过对客观舌象的准确分析,进而探察身体内环境的阴阳盛衰、寒热虚实,对判断中医体质类型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周苏娟等[22]基于舌象特征,将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引入辅助中医体质辨识中,通过提取不同体质人群舌体的舌象特征,辅助实现中医体质测试的数据化与客观化,研究结果提示平和体质、气虚体质与气郁体质人群的舌象,符合中医体质辨识对应的舌象特征。张军峰等[23]探讨大学生舌象与中医体质类型的相关性,收集大学生体质类型与舌象特征等信息,结果发现舌形裂纹和芒刺、苔质薄厚燥与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比例显著相关(<0.05),据此认为舌象特征与大学生中医体质类型相关,可作为大学生日常健康自测的依据。张莹等[24]探究平和质与3种偏颇体质(痰湿质、湿热质、阴虚质)的舌象特征。研究纳入1687例体检人群为对象,采用标准化的中医体质量表测评各体质类型的得分,由中医医师进行舌象观察并拍摄数字舌图,并对平和质、痰湿质、湿热质和阴虚质4组舌象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与平和质组比较,痰湿质组黯红舌、厚腻苔、黄苔的发生率增高,湿热质组红/绛舌、厚腻苔的发生率增高,阴虚质组红绛舌、瘦薄舌、少苔的发生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提示不同中医体质类型具有不同的舌象特征。基于舌象辨识中医体质类型,可促进中医体质测试的数据化与客观化,并为中医体质提供可扩展研究手段,为实现中医药信息化提供新的思路。
激素是一类高等生物体内分泌细胞合成并分泌的调节细胞生命活动的化学物质。只有各种激素的作用保持平衡才能使机体进行正常的代谢及生理功能。既往研究提示,不同中医体质类型可能存在激素水平差异。贾岱琳等[25]探讨健康人不同中医体质者甲状腺的功能状况,结果提示9种体质健康人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游离T3(FT3)、游离T4及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平和质、湿热质FT3与阳虚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阳虚质、特禀质FT3与湿热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贾彤等[26]探究自然绝经女性中医体质与雌二醇关系,发现中医体质类型与雌二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阳虚体质较低。王琦等[27]探索阳虚体质特征、成因与生理生化指标关联性,比较阳虚体质与平和体质血清皮质酮、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环腺苷酸、环鸟苷酸(cGMP)、FT3、游离甲状腺素(FT)、促甲状腺素(TSH)、白细胞介素(IL)-1和IL-2水平,并对阳虚质与平和质上述指标间的差异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与平和质比较,阳虚质血清皮质酮、IL-1和TSH含量较高,而血清皮质醇、ACTH、cGMP及FT含量较低。研究提示阳虚质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减退及环核苷酸系统和免疫功能紊乱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以上研究提示,不同中医体质类型人群激素水平具有一定的差异,尤其阳虚体质人群激素水平偏低,从激素层次验证了中医体质分类具有一定的客观依据,为中医体质辨识提供新思路。
胡湘等[28]探讨正常人中医体质分类与脑电信号相关性,发现16个电极记录的脑电信号自相关系数与中医体质分类显著相关,认为脑电信号自相关系数可作为正常人中医体质分型的佐证。胡湘等[29]探讨不同中医体质正常人群睡眠初期脑电信号相关性,研究结果提示前头部睡眠脑电信号自相关性系数与中医体质分组显著相关,揭示不同体质正常人群Ⅱ期睡眠状态下额区脑电活动存在差异。刘娇[30]研究认知加工速度与中医体质的关系,发现健康成年人中医体质对认知加工速度有一定的影响,痰湿体质人群比其他体质人群认知加工速度快,而气虚体质人群认知加工速度比其他体质类型慢。中医体质辨识与脑功能、神经系统疾病预防、发生与转归关系密切[31-34]。
以上研究提示,我们可根据脑功能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并且有效利用中医体质辨识进行“辨体施养”,选择科学的个体化养生方式,为神经系统疾病预防、治疗与康复服务。
中医体质分类为中医养生的“辨体施养”提供了依据。通过评估中医体质类型,可更准确地选择中医养生手段。但目前中医体质分类缺乏客观化和量化标准。本文概括了近年来从不同角度开展的关于中医体质辨识与舌象、激素、血脂、基因、体表温度等的研究,从现代生物医学角度证实中医体质九分法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为中医体质分类的客观化、量化提供依据。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明确每种中医体质类型的客观化途径,尝试寻找更多的客观化方式。
[1]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2] 何红.中医体质辨识在社区高血压前期中的防治[J].中国医药指南, 2013,11(35):194-195.
[3] 张玉修,孙建楠,黄慧,等.糖尿病前期中医体质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2018,33(9):1364-1366.
[4] 周杰,杨丽惠,李泉旺.中医体质辨识对肿瘤基因治疗的临床价值[J].中医药学报,2019,47(4):8-13.
[5] 李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中医体质辨识高血压护理的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9):279,283.
[6] 李艳丽,亚晶.浅议中医体质学说在老年病防治中的应用[J].心理医生,2018,24(32):343-344.
[7] 胡凯旋,陈惠珊,罗韵怡.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体质与血脂的相关性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8,24(13):66-68.
[8] 耿彦婷,王欢,胡元会,等.健康人不同中医体质者血清血脂水平的比较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14):1585-1588.
[9] 徐晓薇.痰湿体质与高脂血症的相关性探索[J].现代养生,2016(4):40.
[10] 罗翠文,徐福平,梁咏竹,等.血脂异常与中医体质、体重指数、中心型肥胖的相关性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8,13(7):1786-1789.
[11] 李佳佳.社区老年人体检血脂分布及中医体质分型[J].饮食保健, 2018,5(38):247.
[12] 张静,唐毅,黄思斯,等.437例广州居民中医体质与高脂血症关系初探[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4):622-623.
[13] 王济,李英帅,李玲孺,等.9种中医体质类型的基因组学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12):3871-3873.
[14] 高京宏.痰湿体质机制及基因表达谱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
[15] 孙占东,刘嘉,曾庆琪.“基因-体质-疾病”关联模式下4种中医体质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8,25(9):91-95.
[16] 周珊珊,卢晓君,冯流畅,等.湿热质人群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及其功能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7,44(9):1819-1823.
[17] 姚实林,张祖志,吴君霞,等.阳虚质者基因组拷贝数变异小样本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11):4-7,60.
[18] 厚磊,李洪娟,许俊琴,等.红外热态与偏颇体质的相关性研究[J].环球中医药,2011,4(3):178-182.
[19] 李洪娟,许俊琴,郭会鹃,等.9种中医体质人群的热态特征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10):790-791.
[20] 郑霞,刘奕,李启佳,等.应用TTM对60例正常人阳虚质的评价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1):15-19.
[21] 李启佳,陆华,邓延莉,等.应用非致冷镜头的红外热成像仪对76例正常人阳虚质的评价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4,12(2):113-115,108.
[22] 周苏娟,涂泳秋,黄展鹏,等.基于舌象特征提取的中医体质辅助辨识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11):2734-2735.
[23] 张军峰,潘敏,费晓军,等.在校大学生舌象和中医体质关系调查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2):358-361.
[24] 张莹,梁嵘,任玉杰,等.1687例平和质及3种偏颇体质的舌象特征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14(6):2278-2282.
[25] 贾岱琳,王欢,胡元会,等.健康人不同中医体质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比较研究[J].北京中医药,2014,33(8):578-580.
[26] 贾彤,杨瑞兰.自然绝经女性的中医体质与雌二醇的关系[J].中医临床研究,2013,5(18):57-58.
[27] 王琦,姚实林,董静,等.阳虚体质者内分泌及免疫功能变化[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8,6(12):1226-1232.
[28] 胡湘,罗文舒.正常人中医体质分类与脑电信号相关性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11):88-90.
[29] 胡湘,黄杏贤,罗文舒.浅析睡眠纺锤信号的非线性分析在中医体质分型中的运用[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15,22(1):21-25.
[30] 刘娇.认知加工速度与中医体质及年龄关系的神经响应模式研究[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16.
[31] 冬韵.中医体质与脑梗死复发关系的临床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66):23-24.
[32] 张青.癫痫患者中医体质特征研究及柴贝止痫汤对KA致痫大鼠N-cadherin、MAP2表达的影响[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
[33] 王长德,马先军,王利,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规律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4,41(8):1646-1647.
[34] 梁英香,梁奕强,冯妹娇.中医体质分型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性研究[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8(22):52-54.
Modern Research Progress in TCM Constitution Identification
ZHANG Cai
TCM constitution types can determine personalized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precise personalized health preservation has the effects of preventing, treating and rehabilitating diseases. At present, TCM constitution identification is mainly based on the scale or judgment of individual TCM constitution types from doctors, lacking objectivity and accuracy.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relationship of TCM constitution types with blood lipid, gene, human thermal image, tongue image, hormone and brain func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modern evidence for TCM constitution identification and new research ideas and methods for realization of the objective, accurate and simplified judgment of TCM constitution identification.
TCM constitutions; TCM constitution identification; health preservation based on constitution differentiation; review
R2-05;R229
A
1005-5304(2020)09-0141-04
10.3969/j.issn.1005-5304.201912190
国家体育总局项目(QG2015041);上海中医药大学预算内项目(014YSN89);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ZY(2018-2020)-CCCX-2001-06];上海中医药大学高峰高原创新团队项目(A2-C18205010128)
(2019-12-12)
(2019-12-23;编辑: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