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艳娜 李龙军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也随之凸显,农村由于意识、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限制,环境问题更是成为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短板,“脏乱差”似乎已成为中国大部分农村环境对外折射出的整体印象,针对这一问题,黨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已将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探讨了我国农村环境发展中存在的弊端及问题,并为进一步推进农村环境治理,提升农村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相关建议。
农业污染的成因
(一)化肥、农药和农膜过量使用。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方式总体上呈现粗放型,更多地依靠“石化农业”。近年来,我国的农药、化肥使用总体呈上升趋势,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农民无法科学施肥和用药,利用效率低下。此外,我国农膜产量和覆盖面积居世界第一,使用面积突破亿亩大关,并有逐步增加的趋势。由于超薄地膜的大量使用和剩余地膜回收技术的缺乏,我国地膜回收率不足2/3。由于农用薄膜材料在自然条件下难以降解和分解,其残余时间可达200多年。农田土壤的污染与过度使用农药、化肥、农膜这类化学品存在最直接的因果关系,虽然污染物的含量可以通过土壤的自净作用来降低,但如果过量的污染物超过土壤的承载力,就会留在土壤中,直接导致土壤污染。由于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会破坏土壤原有的生态平衡,减少有益微生物的数量,减少生物种群数量,使土壤的理化生物学性质恶化,活性降低,功能丧失,土壤的生产能力会受到影响。
(二)集约化养殖污染。在广大的农村,星星点点散布着大量的各种养殖场,迫于经济压力,一般都实行粗放式管理,污染物处理能力有限,造成周边环境污染。如鲁西某县,全县共有村庄854个,多数村建有养殖场(户)2至3个,全县共有养殖场(户)2千余个,可谓是星罗棋布。
(三)城市垃圾及工业点源污染向农村转移。近年来,随着城市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环境污染监管力度的加大,许多企业在外部成本内化的转型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由于未能及时进行技术改造和有效创新,许多企业正面临着因城市环保成本剧增而带来的经营困难。因此,企业瞄准环境监管相对宽松、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相对较低的农村地区,大量城市污染企业开始向外围转移,农村成为这些企业获得新生的最佳场所,这导致了大量小冶金、小化工、小五金电镀等企业在农村的存在,或明或暗,再加上地方保护主义的冲击和利益驱动,使这些企业缺乏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的情况还在继续。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直接排放和废弃,严重污染周边土壤和水质,特别是对地下水和空气质量影响严重,恶化了农村生态环境,导致农村不可持续发展。
(四)农业污染治理资金投入不足。针对农业污染问题,财政在污染治理方面缺乏相关投入。虽然国家有环境污染专项资金,但用于农业环境污染的资金却很少。另外,财政投入污染治理是为了重视城市污染治理,轻视农村污染治理现状。由于城乡采用分治方式,城乡环境治理存在不平衡,农村环境治理难以获得资金支持。此外,由于农村地区相对分散,污染治理难以实现市场化,污染治理实施困难,农业污染继续恶化。
(五)缺乏对流域环境的综合管理。近年来,从流域环境来看,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水污染具有复杂的特征,流域水污染范围不断扩大,导致水资源短缺,直接影响饮用水安全,降低流域生态效应。流域发生水旱灾害,污染事件不断发生,涉水灾害时有发生,水问题风险增加不确定性。目前,区域水污染治理基本由地方政府完成,没有统一规划,农业污染治理效果不好,特别是一些地方的边境地区,没有治理主体,流域污染难以改善。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对策
(一)健全农村环境法律法规,加强宣传教育
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许多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还不完善,许多领域的法律体系还处于空白状态。政府应尽快研究制定相关法律政策,遏制环境污染的蔓延。一要建立严格的环境污染排放标准,完善环境监管机制,限制污染之手。二是要划分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责任,避免出现不同职能组织相互推诿的现象。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和生活垃圾的随意处置,不仅是农村环保设施跟不上,而且农民的环保意识也不强。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农民整体素质水平还很低,环保意识淡漠。要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就要有专门的部门来指导,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珍惜农村环境宣传教育。三要加强舆论引导,努力提高干部群众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民文化知识水平。
(二)制定生态补偿及奖励机制。
政府对农村实施经济管制,势必会增加农民生产成本投入,约束农民的经济发展行为,造成农民预期之外的经济损失,在农村经济本身就欠发达的情况下,没有经济补贴,一味的要求农民对环境负责,显然缺乏可行性。因此政府制定相应的补偿及奖励机制对鼓励农民环保式发展农业无疑是一项行之有效的举措。比如,对于按照政府倡导的环境保护方式进行耕作等生产活动,政府将给予补贴以资奖励,再比如城市污染源向农村转移,环境治理的责任在农村,经济收益方是城市,对此,最公平的方式应为政府将征收的企业排污费部分拨付给周边农村,作为农村环境整治的备用资金。
(三)建立长效管理和考评机制
加大环境执法处罚力度。实行执法问责制度,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建立县对乡、村两级部门、乡对村的常态化监督机制,落实检查监督、限期整改、通报告诫、警示等工作制度,制定出台科学透彻的问责调查办法,将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纳入乡镇、县级单位年度综合目标评价,作为年度评价依据。集中督查的同时,要随时回头看,常常回马枪,防止出现死灰复燃的现象。
(四)重点污染源治理措施
一是建立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制度。建立完善的垃圾收集运输网络体系。每个村设置垃圾箱和垃圾收集点(转运站),配备清洁工,负责将垃圾收集到焚烧炉进行无害化处理或填埋,尽快形成“分户收集、分村收集、分乡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垃圾分类并就地消化。采取措施,对金属、玻璃、塑料等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对餐厨垃圾、落叶杂草、水果等有机废弃物进行生物降解,形成肥料效应,对村镇的废土、砖瓦、砂石等建筑垃圾进行填埋处理。二是发展生态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有机农业,减少政府对农业化肥、农药的补贴,实施平衡施肥和生态调控技术,从源头上遏制化肥、农药的大规模使用。要大力推广先进科学的节水灌溉技术,走生态农业之路,提高农业肥料和水的利用率,实现水环境和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三是加强乡镇企业污染治理。对污染乡镇企业,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治理,加快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乡镇工业规模化、集约化,严格限制乡镇企业危害城乡水源,结合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做好县、镇、村三级环境保护规划,重点发展乡镇企业环境污染控制计划。四是加强农村畜禽养殖业管理。逐步改变养殖业分散、规模小、无序的现状;科学制定畜禽养殖面积,实行污染申报登记和排放许可制度,加强对现有大型畜禽养殖场的规范化清理,通过建设沼气池和实施畜禽粪便回田综合利用方法,实现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利用。
目前,我国农业环境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针对污染问题,要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持久坚持,美丽乡村战略必将在中国大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