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高等院校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大量德才兼备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党的事业蓬勃发展,中华民族正昂首挺进在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上。这对高校党建育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高校党建工作不仅关系到高校自身的育人环境,还事关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成败。总书记为高校育人和党建工作开出了一剂良方——“立德树人”,完美地将高校的党建和育人结合起来。目前高校的党建工作面临着新形势,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育人观,将其落实到日常工作中,改进党建工作路径,切实提升党建水平,推动高等教育发展。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校党建;路径改进
高校在社会主义人才的培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教育要为现代化服务,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同时也是高校党建工作的根本任务。2014年12月的第23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将其融入到育人的全过程,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1]。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又明确指出: 要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并且加强对党员队伍的教育和管理。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申了“立德树人”的根本性,以及党对教育工作的绝对领导[2]。凡此种种,充分表明了党和国家对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可以看出当前和今后高校党建和育人工作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新形势下,高校创新、改进党建路径之目标便是提升高等教育水平,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可靠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这与习总书记提出的“立德树人”育人观和加强高校党建的要求十分契合。这就要求高校以“立德树人”为准绳,找出差距与不足,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到党建工作的全过程中,切实提升党建和育人水平。
一、“立德树人”育人观的解读
“立德树人”育人观的提出反映了党和政府对于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视,同时也对高校党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立德树人”内涵丰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窥知一二:
1、“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本质要求
教育的可以启迪人们的灵魂,可以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一般地,高校的最基础、最本质的职能有育人、科研和服务社会三种。培养专门人才是高校最早、最基本的职能[3]。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高校的科研职能愈发凸显,德国现代大学之父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认为大学 “立身之根本在于探究深邃博大之学术,并使之用于精神和道德的教育[4]”。19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高校多了服务经济社会的职能。习总书记“立德树人”育人观完美地将高等教育的本质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牢牢地把握了高等教育的规律,同时坚持党的领导,在注重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还强调了“德”的重要性,为高校党建工作和育人工作提供了指导方针。
2、“立德树人”是培养人才的评价标准
“立德树人”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标准。“立德”即树立德性,有两个维度的解释:一是学习社会主义和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二是道德的践行,即“知行合一”;“树人”即是成才,具体而言就是要培养“又红又专”、全面發展的人才。“立德”和“树人”相互影响,“树人”以“立德”为基础,“立德”以“树人”为目标,“树人”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立德”的身影。“才者,德之资也; 德者,才之帅也”,“德才兼备”历来是我国评价人才最重要的标准。在我国传统的世界观中,将伦理和道德结合来理解世界,同时强调教育的“内化”作用,所以有“德之不修,行之不远”的说法。个人追求“德”的“悟”,“德”可以提升、完善个人,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为了达到“人德共生”[5]。因此,我国高校育人工作必须以“立德为本,德育为先”,即以“德育”为价值指引,树立道德原则,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3、“立德树人”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领导一切”。在新形势下,践行“立德树人”,办好高等教育,必须坚定政治立场,维护好党对高等教育工作的绝对领导权,守好高校这一块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这就要求高校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牢牢把握思政教育的主导权,做人才培养的坚强后盾。高校思政教育坚持“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在党建工作中融入思政教学内容,在思政教育公共课中融入党的建设内容,使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思政教育和党建工作中,以学生为本,结合学生的情况,创新党建方式方法,协同育人。同时,要增强党员的政治觉悟,坚定其政治立场。习总书记曾肯定了思政、党建工作人员为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高校各级思政和党建人员更要紧紧团结在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积极落实党的各项工作吗,使党的队伍更加茁壮成长。
二、当前高校党建工作的新形势
1、高校党建工作的新情况
当前,世界形势纷繁复杂,中国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对此,习总书记强调,要引导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首先要认识到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目前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西方仍在想尽办法遏制中国崛起,世界话语权的争夺仍在进行;其次,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国,在其中找准中国的定位;第三,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相结合;第四,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将其化为行动。
2、高校党建工作的新考验
当前,党员干部生活在和平发展的环境之中,面临的考验与别的时期不同。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每天产生的信息可谓“天文数字”,充斥着大量有害信息。高校大学生是年轻人中思想最活跃的,也会利用工具获取信息,但是由于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和自制能力,在分辨信息方面有所欠缺,容易被有害信息“毒害”。因此,高校基层党组织要走进大学生的内心,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
3、高校党建工作的新要求
当前,党中央对高校党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十九大报告指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这是对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正风政策的延续。所以,首先要加强组织建设,尤其是基层党组织;其次,加强“两学一做”,尤其是学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和著作;第三,在党员发展过程中,严把“质量关”,对于不符合发展条件的师生,坚决不发展;第四,加强对组织活动的管理,将活动规范化、制度化,严格考勤,对流于形式的现象说不。
三、“立德树人”育人观下高校党建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生个人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价值观逐渐多元化,充斥着拜金主义、权力至上等“邪说”,学生入党前的动机和入党后的态度也受到了影响。入党前,有的学生入党是为了方便今后进入“体制内”,有的是为了评优评先,有的甚至是盲目跟风,只是觉得别人都加入了,自己也要加入,不然就落伍了。前两种学生有着极强的功利心,将“党员”身份当做跳板,为了入党,甚至贿选,拉帮结派,搞小团体,这样的学生普遍缺乏共产主义信念,缺乏政治素养,对于党和国家的政治情况漠不关心,进入党组织将来很可能会造成伤害。第三种学生,对于党组织缺乏认识,盲目跟从。有的学生入党前态度积极,符合党员标准,入党后,态度懒散,不仅不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还思想滑坡,疏于参加组织活动,甚至摆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在广大群众中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对党组织的光辉形象是一种破坏。
2、党建工作者的问题
党建的基础是思想建设,思想建设的重要支点是理论学习。当前,高校的党建教育教学活动呈现以下特点: 首先,从授课方面来看,授课内容在理论性和教育性方面很强,但是授课方式单一,经常是照本宣科地念PPT,或者让学生抄PPT,全程讲故事,对于内容,不能讲实、讲透,全程枯燥乏味,学生在下边听得昏昏欲睡,或者自顾自玩手机。其实,我们的学生对于一些党和政府的知识极为感兴趣,比如对于中国共产党政权的合法性,对于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异的问题,但是这些内容在课程上几乎没有涉及。其次,从党组织生活来看,民主生活会往往是党支部书记念一念文件,既不解释也不学习,师生党员根本无法理解文件的精神。在学习与党建相关的文艺作品的时候,只是拍拍照了事。对于相关精神学习的心得,更是用“Ctrl+V, Ctrl+C”,几分钟完成一篇以应付,有些党建工作者不仅不指出错误,自己还“知法犯法”。从党建工作者自身水平来看,部分“两课”教师,部分辅导员存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理,对重大问题、热点问题认识不足,理论水平难以满足组教学和日常管理的需要,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曾听过某老师讲课,全程都在煽情,但是没有一点党建的知识,甚至出现了许多常识性错误,这样的老师,怎么教得好学生。
3、基层党组织的问题
基层党组织在高校党建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部分高校的基层党组织存在着诸多问题。
首先,在党员的发展方面,重视数量,而忽视了质量。随着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大学生逐年增多,高校基层党组织面对着众多申请者,难以逐一仔细考察,或者说觉得麻烦,直接“一锅炖”,对这些积极分子疏于考察。导致真正有觉悟、有政治素养的优秀学生被排除在党组织之外,而入党动机不纯的“投机分子”混入到党的队伍中。
其次,在党员的管理方面,忽视了对党员群体的管理、监督和培养:(1)缺乏对党员的再教育。在积极分子转预备或者预备党员转正之后的党建工作出现了“盲区”,党员教育的“常态化”遭到破坏,这就导致部分党员会缺乏对党建活动的活力和兴趣,更严重地会出现错误认识。预备党员便“混”到转正,正式党员便“混”一日是一日,更不用说发挥模范带头作用。(2)对党员的管理滞后。对于不合格的党员,不能及时处理,或者处理不够严格;对于流动党员的管理滞后,对于参加毕业实习的党员难以管理,这类学生党员经常不参加任何组织生活;对于党员的组织纪律不够严格,部分学生党员经常找各种借口决绝参加组织生活,这种现象却未得到及时纠正;党组织关系转接滞后,许多已毕业学生的档案滞留学校,部分管理人员缺乏责任心,导致档案转接屡出问题。
第三,在党员的教育方面,未达到预期效果。党建活动的平台单一,普遍的做法是党校培训,然而培训一般每学期只开办一二次,只能覆盖积极分子或者部分党员;党员教育的载体陈旧,时至今日,部分高校仍采用“原始的”学文件、现场听汇报等形式,对于当今飞速发展的科技“视而不见”,不发挥微信、微博、绿洲、快闪等这些互联网平台在高校党建中的积极作用。党建队伍力量薄弱,许多辅导员负责某几个专业,学生多达几百人,同时还要担任党支部书记,繁重的学生事务使辅导员缺乏精力党建;当前高校的晋升机制要求任课教师要有科研成果,科研的压力加上课程安排,导致部分任课教师“磨洋工”。
四、“立德树人”育人观下高校党建工作的路径改进
1、以“立德树人”为指导,加强学生党建教育
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形势,高校学生的党建更需要“立德树人”育人观的指引,要做到以下几点:
(1)狠抓学生思想理论建设
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内外部形势更加错综复杂,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其中很多价值观对于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极为负面的影响。在高校思政教育領域,要牢牢把握宣传教育的主导权,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党的理论,学习党规党章,学习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运用这些真理坚决反对各种错误、反动思想,坚决同腐朽落后的思想作斗争。
(2)将“德”融入党建教育
“立德”就是树立德行。在党建教育时,注重传统美德、社会公德的教育,重视学生个人品德的塑造,运用传统故事、社会热点、好人好事和榜样的力量,全方位,多层次进行“德”的教育,并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更加具有德行,端正入党的动机,在入党后更好地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3)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笔者作为一名党建工作者,在工作中发现部分学生理想信念缺失,认为“外国的月亮”才是圆的,从非正规渠道获得一些所谓的“内幕消息”,对于党和国家的发展缺乏信心,对于党的建设、党的大政方针漠不关心,这些现象对高校的党建工作产生了极为负面的影响。所以,在党建教育中,要更加注重横向纵向比较,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牢固的共产主义信念,讲好“中国故事”,将“立德树人”育人观贯穿到学生理想、中国梦想之中。
2、规范党员发展,加强党员管理
(1)党员发展要严把质量关
基层党组织要从新生入学军训的表现开始就注意通过各种方式观察学生的综合表现,在入学教育时便要进行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入党观。严格发展程序,绝对不能“带病发展”,对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时间节点,每一个细节都要严格把关,正确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发展一定数量的学生党员。
(2) 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
高校学生由于寒暑假和毕业实习,这些时间段之内的党组织生活难以参加。但是,学校可以采取组织临时党支部的方法,将分散的学生党员组织起来,定期召开支部会议,进行党组织活动。此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成立网络组织部,通过视频、语音等方法,进行组织生活。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让流动党员参与到组织生活中,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
(3) 严肃处理不合格党员
以“立德树人”为标准,制定处理不合格党员的规章制度。在符合党章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结合高校和学生的特点,完善学生党员的进出机制。譬如,对于存在成绩较差、品行不端、严重违纪的学生,在预备期,便延长预备期;对于正式党员,先警告和批评教育,若一段时间还未好转,直接将其除名。通过这样的方法,使学生党员严于律己,能提升党员质量,提升党组织的规范性。
3、创新高校党建教育方式
首先,与时俱进,加强网络平台建设牢牢把握互联网的主动权,通过互联网平台育人大力推动网络育人,重点监控舆情,同时利用微博、公众号、抖音等平台进行正面宣传,发挥正向引导作用。其次,创新党建活动的形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比如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组织党建知识竞赛,在党建过程中,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在细节中彰显党建工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EB/OL]. http://news. xinhuanet. com/politics/2014 -12/29/c_1113818177.htm,2014-12-29.
[2] 習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张棨.大学职能的历史发展及其规律性〔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 5) : 151.
[4] 谷菲菲.威廉·冯·洪堡论大学职能〔J〕.高等农业教育,2016,( 1) : 120.
[5] 韩丽颖.立德树人: 生成逻辑·精神实质·实践进路〔J〕.东北师大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6) : 202.
作者简介:樊丁(1988- ),男,陕西西安人,法学硕士,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