颏下高频超声波检查在口咽期吞咽障碍患者评估中的价值探讨

2020-10-13 09:41于秉伦王瑞清师帅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25期
关键词:吞咽障碍脑卒中

于秉伦 王瑞清 师帅

【摘要】 目的 探究与分析颏下高频超声波(SUS)检查在口咽期吞咽障礙患者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42例脑卒中后口咽期吞咽障碍患者, 均给予康复治疗。对比康复治疗前后颏下高频超声波检查结果。结果 治疗后, 舌肌厚度变化值为(1.25±0.31)cm、舌骨位移幅度为(1.78±0.38)cm, 均高于治疗前的(0.91±0.24)、(1.20±0.45)cm,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颏下高频超声波检查判断脑卒中口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实施康复治疗的效果具有突出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颏下高频超声波;脑卒中;口咽期;吞咽障碍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5.012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value of submental ultrosonography in the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oropharyngeal dysphagia. Methods   42 patients with oropharyngeal dysphagia after stroke were all given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The results of submental ultrosonography before and after rehabilitation was compar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changes of tongue muscle thickness and hyoid bone displacement were (1.25±0.31) and (1.78±0.38) cm, which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0.91±0.24) and (1.20±0.45) cm,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Submental ultrosonography shows high value in patients with oropharyngeal dysphagia.

【Key words】 Submental ultrosonography; Stroke; Oropharyngeal stage; Dysphagia

资料显示, 脑卒中后引起吞咽障碍的发生率可达30%~78%, 且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生极容易引起吸入性肺炎, 不仅增加了营养不良的发生风险, 甚至可导致患者的死亡[1]。因此, 对脑卒中患者给予积极有效的护理对策, 采取准确的方法来评估其吞咽功能, 并配合有利的干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2]。现本院结合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生特点, 将颏下高频超声波检查应用于脑卒中后口咽期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工作中, 旨在获得更好的康复结局, 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自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42例脑卒中后口咽期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22例, 女20例;年龄47~65岁, 平均年龄(58.34±6.56)岁;其中脑梗死24例, 脑出血18例。

全部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3], 在口咽期存在不同程度的口咽期吞咽障碍, 具有清晰的意识及平稳的生命体征, 无认知功能障碍, 均签署了关于本次实验的知情权同意书。

1. 2 方法

1. 2. 1 治疗方法 指派具有熟练语言训练资质的医生对患者进行吞咽功能的训练, 训练的方法包括了直接方法、间接方法、颈部电刺激以及导管球囊扩张术等, 1次/d, 5次/周, 30 min/次。①直接方法:在吞咽过程中对患者的体位进行调节, 也可应用Mendelsohn手法治疗[4]。②间接方法:口轮匝肌训练、空吞咽训练、舌肌训练等。③颈部电刺激:将电极防止在患者的颈部, 每日进行1 h的低频电刺激治疗, 电刺激的波宽为700 ms, 输出强度为0~25 mA。④导管球囊扩张术:采用导管球囊扩张术对存在咽腔食团滞留部位进行治疗。

1. 2. 2 影像学检查方法 采用高频超声检查仪对患者进行检查, 检查的频率在5~12 MHz之间, 图像记录帧的速度为22.5帧/s。在进行检查评估时, 为患者摆放舒适的坐位, 将头靠在椅背上。将高频超声探头放置在患者的颏下区正中矢状面, 并保持最低的限度与颏下区接触。在每次操作时, 让患者吞下5 ml的水, 同时要求患者在吞咽时保持头部稳定, 对吞咽时患者的舌肌厚度以及舌骨移动幅度进行测量[5]。

1. 3 观察指标 分别于康复训练治疗前后对患者吞咽时的舌肌厚度以及舌骨移动幅度进行测量, 测量时指派2名以上临床经验丰富的超声科医生对收集到的图像进行单帧分析, 以确定舌肌厚度以及舌骨移动幅度的最大值。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 舌肌厚度变化值为(1.25±0.31)cm、舌骨位移幅度为(1.78±0.38)cm, 均高于治疗前的(0.91±0.24)、(1.20±0.45)cm,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资料显示, 脑卒中后发生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病率较高, 在急性期约有将近25%~50%的患者有此症状, 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因此, 对于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实施有效的康复训练治疗至关重要, 同时也需要采取准确的检查方法对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估[6, 7]。对于脑卒中患者而言, 口咽期吞咽功能发生的原因较多且较为复杂, 可总结为以下几点:①由于口咽肌出现了运动方面的障碍, 这就导致了咽部传送食团的过程受到了影响, 这就容易引起食团滞留于口腔部位情况的出现[8]。②脑卒中后容易出现口腔内感觉削弱的情况, 这就使得患者感知食团的能力明显降低, 吞咽的运动也较为迟缓, 导致正常吞咽时间也不断延长, 甚至可导致食团出现较多的滞留。③由于脑卒中后患者的咽喉肌肉无法正常的运动, 加之位于食管上端的括约肌无法顺利的开放, 这就对食团进入到食管内的过程造成阻碍[9]。

在当前的临床工作中, 较为常见的评估吞咽功能的方法眾多, 例如洼田饮水试验或光纤内镜吞咽检查等, 尽管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但因其特异性及灵敏度的原因, 在应用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劣势[10]。近年来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将超声用于吞咽功能的评估可具有重要的效果, 能够对吞咽过程中组织的运动规律、食团残留等情况进行观察及定性分析, 在评价吞咽功能方面应用价值较高[11]。在本次结果中, 治疗后, 舌肌厚度变化值为(1.25±0.31)cm、舌骨位移幅度为(1.78±0.38)cm, 均高于治疗前的(0.91±0.24)、(1.20±0.45)cm,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 对于脑卒中口咽期吞咽功能障碍实施有效的康复治疗能够明显的提高患者的吞咽进食能力, 其中颏下高频超声波检查指标中的舌肌厚度变化值能够有效的反映患者舌体可动性的受损情况, 当该值降低时能够说明舌体可动性受到严重的损伤, 明显增加了吞咽食物时的误吸风险, 本次结果中舌肌厚度变化值明显升高, 说明患者的舌体可动性受损的情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与以往研究报道基本一致[12]。另外, 舌骨位移幅度是能够反映喉位抬高的一个重要的指标, 被认为是吞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气道保护, 若舌骨位移幅度较低, 则能够说明吞咽功能障碍较为明显, 患者发生误吸的风险性也较高, 在本次结果中, 舌骨位移幅度明显升高, 说明脑卒中口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实施康复治疗之后, 明显的提高了患者的吞咽功能的能力, 也降低了误吸的发生风险。另外, 采用颏下高频超声波检查判断患者吞咽障碍的操作简单易行, 检查费用也较低, 应用范围较广, 易于被患者接受与认可。

综上所述, 采用颏下高频超声波检查判断脑卒中口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实施康复治疗的效果具有突出的应用价值。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不断扩大样本量进行分析颏下高频超声波检查判断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窦祖林. 中国吞咽障碍康复评估与治疗专家共识(2013年版). 中国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3, 35(12):491-492.

[2] 李昶田, 李俊来. 超声评估吞咽运动的应用现状.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15, 12(7):507-508.

[3] 熊华春, 黄姣姣, 肖宁, 等. 颏下高频超声波检查对儿童口咽期吞咽障碍评估的价值.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52(4):492-493.

[4] 王如蜜, 熊雪红, 张长杰, 等. EAT-10中文版在急性期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评估中的信度效度评价.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40(12):1391-1392.

[5] 俞茗文, 万萍. 脑损伤后咽期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中国康复, 2017, 32(6):10-11.

[6] 姚鹏云. 脑出血患者术后早期吞咽障碍筛查及康复护理. 大家健康(中旬刊), 2017, 11(5):257-258.

[7] 刘妮, 郑则广. COPD患者口咽部吞咽障碍研究进展. 国际呼吸杂志, 2016, 36(21):1652-1653.

[8] 詹燕, 刘艳阳, 王珊珊, 等. 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后咽期吞咽障碍的康复疗效. 中国康复, 2016, 31(5):372-373.

[9] 兰月, 徐光青, 林拓, 等. 吞咽造影数字化分析评价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咽部功能治疗前后的变化. 中国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5, 37(8):577-578.

[10] 张晓凌, 唐志明, 毛立亚, 等. 针刺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口腔期吞咽障碍的影响.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9, 41(4):23-24.

[11] 张友杰, 丘小媚, 贡树基. 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电针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吞咽障碍的效果评价. 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9, 17(1):44-45.

[12] 申永涛, 刘晓丽, 姜永霞. 影像学应用于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评价及康复效果对比. 医药前沿, 2015, 5(25):189-190.

[收稿日期:2020-03-16]

猜你喜欢
吞咽障碍脑卒中
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不同训练方法的疗效观察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护理体会
早期护理介入在脑卒中患者构音障碍训练中的作用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
良肢位摆放结合中药熏敷降低脑卒中患者肌张力的疗效观察
电针联合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应用综合康复训练的意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