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如豹 陈静娴
数学绘本作为一种对国家教材的补充阅读资料,以童心、童趣、童言等儿童视角,来渗透、融通数学认知,在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拓展广阔知识背景、启迪解决问题思维等方面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数学绘本课程的开发,是数学拓展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河狸是个修房高手》为例,从“选绘本—改绘本—用绘本—延绘本”四个层面,构建数学绘本课的基本路径与模型,以期为数学绘本课程的开发略尽绵薄之力。
在选择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针对学生薄弱的、教材缺失的、指向核心目标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与数学能力选择合适的材料,同时兼顾教材体系、学生趣味、作业反馈等因素,避免为用绘本而用绘本的现象发生。
?
尽管数学绘本里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但它也存在故事情节冗长、思维深度不够、材料层次单一等情况,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合理调整,使得绘本更有思维的价值和“数学的味道”。
1.增——由“浅”入“深”
通过增加内容使得原本过于简单的素材更具挑战性,原本单薄的素材更具思考性,原本片面的素材更具层次性。
2.删——化繁为简
有的绘本内容冗长且并不一定与所研究的主题紧密相关。删减部分内容,可以节约绘本阅读时间,使得研究更为聚焦、有效、深入。如《河狸是个修房高手》这一绘本中删除了P16~39有关翻转的内容,将重点放在旋转运动上,减少运动的方式,使得关注点更为集中而有针对性。
?
3.调——由表及里
绘本的编写符合绘本的故事性,但并不一定符合数学研究的逻辑性或者知识学习的递进性,通过调整绘本的顺序或者图片文字,使得绘本更能为“数学探究”“学生认知”服务。
?
1.阅读绘本——寻找数学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边阅读边寻找蕴含其中的数学知识,使得“读思结合”,让阅读更有深度。
?
2.活动体验——积累感悟
课程标准提出要丰富学生的活动体验,重视学生的思考与探索,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化静为动,借助游戏、操作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对绘本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
?
3.讨论交流——催发生长
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活动反馈与交流,在对比、观察、分类、概括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催发新的生长。
?
4.总结归纳——内化本质
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质,建立模型,习得方法。在纠错、观察、比较之后回顾课始的任务——“怎样才能又快又好地拼出一个正方形”,促使学生归纳方法,无论运用哪种素材,都要先拼一组,再通过平移得到。至此,学生建立了拼图的一般方法:以小积大,发展学生的微观策略与宏观视野。
一个活动的结束,是下一个活动的开始。教师应引导学生将绘本课堂中习得的阅读方法、研究策略、知识技能在课后进行迁移运用,得以夯实与生长。如《河狸是个修房高手》课后,教师布置作业:“请自行设计一个基本图形,并通过它的运动,铺满整个你喜欢的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五角星、圆形等)。”在巩固方法的同时为图形的运动、想象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
毋庸置疑,阅读能力与数学学习呈正相关。反观学生的阅读材料,大多是人文社科类的,缺少数学课外阅读材料,即使有部分学生读过,也只是停留在“读”的层面,没有由读走向“思、做、联”。显然,有效的数学阅读与语文阅读一样,是需要教师引导的,所以绘本教学不仅要关注数学的知识与能力,也要关注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得学生的数学阅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根据年级与材料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将数学的研究与绘本的阅读建立联系,逐渐培养学生“读而思”“思而做”的数学阅读习惯。
绘本教学中教师较为关注数学活动的展开,但对于绘本的延伸有所忽略。一节绘本教学课应该成为一颗生长的种子,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去寻,去做,去思,对绘本的思考由点及面,在新的阅读活动中让种子不断生长。
(1)寻——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习得一类绘本的阅读方式,并自主运用到课外的同类阅读中去。
(2)拓——通过课后继续实践,对方法进行巩固与提升,在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同时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3)联——在用推理解决问题等研究数学方法的绘本课上,课后可以让学生继续反思、整理、联想,让学生将绘本数学与课堂数学相勾连,提高绘本阅读的兴趣,发展触类旁通的能力。
绘本是载体,活动是核心,只有恰当的反馈顺序、合适的观察类比,才能在反馈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化,获得认识的增量。
1.关注反馈的层次,层层深入
2.分散承载,多元目标
在目标多元的拓展课中,如果不分散承载,学生就会在零散中模糊,教师根据不同素材的特点,进行目标的分散处理,不仅能落实到位,还能进一步丰富课堂目标。如通过形地砖——感悟面积大小与效率的关系,渗透估算方法;通过对的反馈纠错,体现从一组到多组的拼接方法;而的多种方法对比的反馈,则是凸显变与不变的活动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