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国产动画电影“重量轻质”的状况虽正在改善,但距离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路径仍道阻且长。在此状况下,精准定位动画创意产业价值链的核心环节,把握生产中先进的技术要素和人才要素,探索一条当代国产动画电影创意发展的路径迫在眉睫。
关键词:中国动画电影产业;创意发展;路径探索;技术与人才
一、辨析与界定
(一)创意与创新
创意,是指产生一种新的极具思想性和创造性的想法、主意或理念。内容创意是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是评估创意产品精神内涵和文化附加值的主要依据。创新,是指现实生活中一切有创造性意义的研究和发明、理论和方法、见解和活动。创意是创新的第一要义,离开创意,创新只能沦为外在的、形式上的、结构上的改造或变换。在创意产业的诸多类别中,动画电影产业以其内容的原创性、审美性和观念性而具有高附加值,它还依赖以数字信息为基础的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创意生产时刻不能脱离“内容为王”的价值理念,信息量、掌握信息的速度以及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信息资源的配置手段等成为创意企业进入市场的竞争资本。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励淘汰传统落后的文化产业,节能环保、创意、新意十足的文化生产模式将推动经济大盘持续向好,力促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现下,衣食住行等生活保障型的基础活动已不再是消费环节的主要内容,精神產品逐渐上升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市场中的占比将愈来愈大,承载民族意识形态和个体精神价值的动画电影会更加俘获人心。
(二)动画与动漫
加拿大动画家诺曼·麦克拉伦曾为动画的概念做过定义,“动画是利用人眼的‘视觉滞留现象,通过‘逐格拍摄,连续放映技术,使得原本没有生命的事物产生有生命运动的影像”。他强调,动画中每格动画与下一格画面之间所产生的效果,比每一格画面本身的效果更为重要[1]。动画(animation)同普通电影片一样,是一门综合艺术形式,它的制作、发行和放映与普通电影无异,甚至更为灵活宽泛。动画生产包括前期形象设计为主的画面设计、拍摄录制、影音素材添加,后期的特效剪辑、包装合成,最后推向市场发行。它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更加多元,能够使创作者获得在现实生活中捕捉不到的素材,夸张性、假定性、娱乐性以及天马行空的表现形式充分保证了其在电影市场上的经济份额。
动漫是动画、漫画的统称。动漫可被纳入视觉文化中,不断地借助各种新的技术力量和传播手段来增强自身的视觉张力和感染力,动漫正在脱离低龄化而走向全民化[2]。动漫产业是新兴创意产业的核心,包括动漫类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演艺游艺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手段的动漫新品种等动漫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以及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产业[3]。创造富有价值理念和极强识别性、写实与抽象符号相结合的动漫符号是动漫产业的核心。当下的现代动漫产业,更加注重完善产业价值链,准确把握市场需求走势,进行有效的产业延伸。动漫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现代管理科学、信息技术、金融科学和市场营销学的理论支撑,是将资金密集型、科技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融为一体的文化内容产业。动漫产业价值链的上游环节应当始终将直接产出“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作品的内容创意作为核心,统筹兼顾以品牌授权、衍生品(服务)开发和营销推广为核心的中下游环节。此外,相关文化用品、设施的生产和销售作为动漫产业的延伸价值链,也极大地拓宽了经营覆盖面和赢利渠道。
二、技术创新辅助多维度视觉表达
(一)技术与内容
1977年卢卡斯导演的科幻片《星球大战》首次应用CG(Computer Graphics,计算机图形图像)特效技术辅助内容表现,大获成功且风靡全球。为解决制作中的技术难题,卢卡斯还组建了工业光魔(Industrial Light and Magic)来开发和设计所需特效服务,成功开启了数字电影新时代。1995年11月,迪斯尼与皮克斯合作制作出世界上第一部全三维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自此以后CG技术中的重要部分——三维立体技术的应用便一发不可收拾。三维立体技术(three-dimensional technology,简称3D技术)由二维平面技术演变而来,早期都是利用Photoshop等软件通过各种简单的变换、扭曲和位移等效果制作而成,后经历模拟实景3D技术和时下盛行的数字实景3D技术。三维技术广泛应用于建筑效果、游戏娱乐、影视动漫、广告设计、多媒体制作等可视化领域。制作一部三维动画作品十分复杂,要通过建立模型、赋予材质贴图、设计动作及调试、设置灯光及摄像机位、合成渲染等步骤方可初步实现。另外,要想呈现效果逼真形象和真实场景,还需要专业化特效插件、软件的配合。
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动画师只能以手绘的形式将头脑中刻画的形象逐格外化。三维技术出现后,像迪斯尼、皮克斯等一些独具前瞻意识的动画企业看准了科技的巨大潜力,在质疑和自我否定中不断突破,成长为“世界动画领跑者”。起先,创意者让作为表现手段的技术扩大了主题故事的张力和容量;而后,将技术作为表现内容,探讨科技与未来生活、与人类的关系,设置各种反思性、争议性极强的议题,在传递主旨意图之余引发社会讨论。无论技术以何种角度出场,都不能僭越其服务于创意思维的辅助身份。动画电影始终以戏剧故事的形式作用于人的思想情绪,技术表现不能喧宾夺主,不能干预叙事。操作人员应熟悉动画的整体呈现意图,避免过于强调特效展现,影响各部分的合目的性,否则剧情被搅得支离破碎,只能成为没有深度精神价值的风光片、歌舞片和纯粹娱乐片。
近年来,国内众多互联网科技公司看准三维技术的深层前景,投入研究力量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3R”技术,即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试图在现有虚拟技术的基础上挑战极限。目前,动画企业对应用技术的重视程度已然达到相当高度,即便如此,受制于人才匮乏、财力不足,国内绝大多数动画企业均是以代工国外或技术含量较低的项目起家,无力支撑原创项目的实施运作。此外,版权保护理应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中起到核心保障作用,而今天的中国,盗版、侵权现象泛滥,随处可见、可购盗版产品。部分动画企业不仅使用盗版、破解软件从事制作,还在内容、形式上全方面抄袭国外优秀动画片。例如,厦门蓝火焰影视公司出品的《汽车人总动员》有抄袭皮克斯《赛车总动员》的嫌疑;沈阳非凡创意动画制作公司推出的《高铁侠》完全抄袭日本动画《铁胆火车侠》,诸如此类的负面事件较多。
(二)技术作为表现手段
三维特效技术在制作中的广泛应用及成功无疑有助于探索动画电影的商业制片模式,多维度的视觉角度、宏大壮丽的景观展现和超现实的科幻想象,人们对这些罕见、奇观内容的追逐和崇拜,使动画电影越来越倚重技术。还能启发动画电影產业准确把握赢利模式,通过调整资源杠杆向产业技术链条一侧倾斜,提高核心环节收益率,在探索形成动画电影类型化制片策略的同时,向工业化程度迈进。
人物形象是故事的主角,一切意图理念都需要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和外形塑造予以呈现。电影中,为了迎合角色表情和动作设计的需要,不仅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设身处地的体验,甚至要不惜开发新的特效服务软件。三维特效技术编辑下的虚拟形象带给观众真实感的细节因素来自多方面,如人物口型与配声发音的吻合程度,模拟真实环境下的角色体态特征及不同光源照射下身体的明暗色调关系,动物毛发的浓密所呈现出的逼真程度,人物、动物的身形比例与现实的差距等。场景环境与角色的生存状态密不可分,环境变化能引领角色,甚至观众的情绪更迭和审美情感的逸动。现代主流商业动画片中最引人入胜的便是其中的奇观异景,这是只有通过技术才能实现的“形式美”表象,符合人们脱离政治现实、社会生存的干扰,追求意识形态娱乐性,是一种反对传统古典、反对固定理论框架、反对绝对真理的后现代主义风格,也是市场与受众合谋产生的成果。在好莱坞,技术手段的革新与创意应用已形成良性循环,更多新的技术在市场需求的激励下从无中到有、从有到优,每家动画电影公司几乎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技术创新应当作为内容创意之外的第二大核心要素来抓,我们既要肯定传统表现形式的积极性,又要适应信息时代的交流表达方式,技术只能是平台,平台愈高,影片所凸显的精神涵养和思想境界愈发人深省。
(三)关于技术的悖论
三维动画的“技术美”作为人类智慧结晶的技术,在数字图像时代创造出另类审美景观。电影自诞生之日起便有了纪录属性,再现现实生活成为其主要功能和任务,类型划分和特技手段的运用将情感表达模块化,为人们的不同审美需求提供便利。追逐丰厚的商业利润和社会生产资料占有权是驱使技术不断革新的利益缘由。追根溯源,我们发现没有高科技的时代,人们依然可以得到很好的满足。因此,不妨放慢对技术狂热追捧的脚步,将批判性、反思性、极少功利性的内容摆到前面,利用(动画)电影艺术深刻昭显人类生存矛盾和集体掩饰的自欺性行为,如资源匮乏与生存危机,人类面临核威胁与不断升级开发核武器的相互抵触。拍摄真正揭示生存矛盾的影片或许并不需要多么先进的高科技,在于人的逐利本性能否得到遏制,人们是否有勇气面对现实题材。技术所蒙蔽的正是我们内心苦苦追随的,无论数字信息时代最终去向何处,它始终不会成为人类生存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人才资源是国产动画电影创意发展的力量之源
(一)创意设计人才与创意管理人才
对于一个动漫企业来说,要生产高附加值的文化制品,保证市场份额,提升核心竞争力,创意人才是不可或缺的。创意人才,尤其是艺术设计人才,正是制约我国动画电影产业发展的因素所在。动漫企业一方面急需创意人才的热忱加入;一方面还要冒着人才跳槽、另谋高就的风险,其努力和心血也会付之一炬。因此,如何开发、经营和管理创意人才成为企业能否扬帆远航的重要保障。
笔者将动画电影产业的创意人才简单地分为创意设计人才和创意管理人才两大类。首先,从动画电影的生产程序来看,其经历了策划、编剧、内容设计、拷贝、宣发等环节,由文案设计、内容设计和制片管理构成。这里的设计是广义上的,不同于“艺术设计”。其次,动画电影的制作分工并没有太大的局限性,动画师身兼多职,前期剧本策划和核心形象创意由全体动画师集体智慧完成,然后统一投入到影片制作和技术攻关上。除声优、调色师等特种职业外,其他人才资源可交叉使用。动画偶像的设计直接影响到动漫衍生品的生产和销售,追求独特、新颖的动画形象设计不仅是为了更好体现动画片中的人物性格,同时也是为了产业链的延伸。创意设计人才应当具备多元化的智力与技术要素,还要有市场意识和娱乐精神,满足动画电影的商业特性。动画电影是一门综合性的虚拟视听艺术,角色动作的拟人化设计要求创意人才拥有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实践经验,还得拥有天马行空的创造想象力。
(二)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随着国家意识形态管制的逐步放宽,市场经济运作模式的不断深入以及CG技术的广泛应用,中国电影产业从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开始迎来了跨越式发展,一部部现象级影片层见叠出,年产电影数量及全年票房总量屡屡刷新纪录。在这中间,诸多类型资本的参与,使电影逐渐沦为金融界的投资品,国产电影固然得到长足发展,但也需提高警惕,拿捏好电影艺术性和商业性合谋的尺度。吸引资本运作电影产业。目前,国人越来越重视消费电影产品,乐于讨论电影相关话题,但中国电影制作和营销实力相较好莱坞和日本动漫,仍是望尘莫及。电影语言是一门全球性的语言,中国电影人应冲破歧视与偏见,顺应时代发展,积极向其他地区学习先进的生产和管理经验。
学习先进电影工业的成熟模式大抵有两种方式:一是组织跨国(跨文化)交流会议、培训班。国内电影院线、企业或主管部门选拔有代表性、优秀的电影工作者或学生派出学习,或进行周期性学习。参与电影全流程制作,实地实景与同行交流解惑,将其内部参阅资料或公开发表(出版)的文章(书籍)译介到国内,保持与先进理念的同步性。还可以邀请外国电影大师、著名企业高管来华访问交流。二是与知名导演、著名企业签订合拍协议,让中国电影人参与其中。操作层面的分歧更能显示中外文化观念上的差异,妥协与忍让必然不是解决问题的良策,正是让中国电影人在反复的摩擦、碰撞和领悟中喜获新知,切身体会电影大师或品牌企业行事风格。其中,动画电影不仅要学习他人的制作技术,更要消化、掌握其创意策划和探寻灵感的方式,从核心层面提升国产动画电影的文化内涵。
(三)创意阶层崛起的外部环境
在21世纪,创意阶层是经济增长和国家产业结构转变的刚需,創意产业作为第三产业服务业的重要部分,已经逐步取代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传统服务项目,成为第三产业经济总量的核心收入来源,并提供了数以百万计的就业岗位。
动漫产业处于创意产业的核心层级,重视动漫业的创意设计人才和创意管理人才,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才能实现国产动画电影的创意发展。创意思维既源于灵感,又源于理性思考。创意在萌芽阶段必定是稚嫩、不完美甚至是不可思议、怪诞的,依赖于城市的包容度、文化底蕴、国家(区域)政策扶持力度、创意人才的有序培养、无差别的绩效管理机制以及公平合理的奖励激励体制等共同激励。动漫创意人才的流动性较强,其总体是向着更适于发挥、更尊重人才及成果、更能获得高回报的趋势流动的。所以,经营和管理人才资源需要创新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化管理,宽容对待人才,避免劳资纠纷,保护智力成果不受侵犯。创意不是靠资本压榨就能产生的,国内城市和动画企业(集聚区)要获得创意人才的忠诚和干劲,必先争取他们的依赖和信任,缓解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有损于团队凝聚的矛盾冲突,繁荣创意人才生态体系,发挥动画创意人才的个体精神独创性,寻找有益于产业良性发展的最大公约数。探索未知,谋求舒适便捷的生活是人类生存活动的永恒主题之一,而创意人才为我们实现这一本能追求提供了可能。创意人才或许就是我们自己,用对待自己及家人的善良态度与创意人才形成合谋。“百花齐放”的瑰丽奇观必定得到展现,更不用说中国动画电影产业。
四、结语
中国动画企业应倡导理念创新引领技术创新,重视引进、开发创意人才资源,借助创意产业集聚区相关行业协同发展的优势,设计制作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影视服务软件、硬件。全面提升国产动画电影的精神内涵和文化附加值,让唯利是图的、粗制滥造的、置观众于千里之外的动画电影逐步被市场吞噬、淘汰,净化动画电影市场生态。
参考文献:
[1]张希,张慧临.中外动画产业发展简史[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4:2.
[2]王广振.动漫产业概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4.
[3]杨闳文.动漫市场概论[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2-3.
作者简介:赵舒,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