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泫沄”系列作品,是陈兆云耗时一年的时间完成的,观自然形态水的外象,以大漆为媒介,将水的外象形态与漆器相结合,在漆艺的语境里,将流逝的时间与流动之物定型,作品带有浓厚的自然气息、简约大气,回归艺术创作最本真的状态。
陈兆云“泫沄”漆艺系列作品用福州当地的传统工艺——“脱胎”进行创作。脱胎漆器这一传统工艺,以泥土、石膏等塑成胎胚,以大漆为粘剂,然后用夏布(苎麻布)或绸布在胚胎上逐层裱褙,待阴干后脱去原胎,留下漆布雏形,再经过上灰底、打磨、髹漆研磨等工序。《髹饰录解说》记载:“绮纹刷丝,纹有流水、涧澡、连山、波叠、云石皴、龙蛇鳞等。用色漆者亦奇。”因缺乏古代实例,难于臆测。在立体中采用脱胎的手段则可完美呈现,且脱胎能在质量上表现其轻柔,在视觉上又展示其厚重。脱胎漆器的制作方式繁杂,周期漫长。
在中国传统的审美思想中,水往往是人的精神的物化,“无水则不媚,无水则不灵”。水的形态多變,无常形而有常理,柔中见刚,至柔至刚。水只有在静止的状态下,才能使人明鉴;而人只有把心波的识浪停止,才可以明心见性。如何利用好瞬间凝固变为永恒这个冲突点,也是陈兆云“泫沄”系列作品探讨的问题。观水之外象,水的形态语言被转为漆语言的亦柔亦刚,从观象到制器之间的转化做到生动且自然。波浪、漩涡、涟漪的水之象,陈兆云用繁复的髹漆工序将稍纵即逝的瞬间凝固、保存。
“泫沄”漆艺系列作品采用手工制作,与机器的制形相比,手工制作波浪起伏的形态时更易把控。手工在打磨胎体时无法做到百分之百的平滑,在细节上更能凸显水纹不规则的形态,更加接近自然。由于每件作品面积都达一平方米以上,数量多且工作强度大,作者借鉴行动主义绘画与Jasper Johns的创作风格,强调表现情绪和速度,把对大自然、主题性艺术、创作方法、视觉、观念、理性、幻想等问题的思考都糅合在一起。在制作水的造型时,既要保持对整体感觉的把控,又要理性拿捏水纹的细微走向。每一件作品的整体造型几乎都是一气呵成,而在细节调整上,每件作品几乎都耗费半个月甚至几个月时间。期间包括对搜集的照片资料进行删减,感受各个时段真实水流的感觉,在作品磨具成型之后,又是漫长且繁复的做灰底和髹漆打磨过程。“制器”的过程借鉴摄影中定格的概念,把瞬间的动态定格并截取出来,与传统脱胎制作工艺中的筑模、裱布、髹漆、固型的过程相似。脱胎技艺制作工序繁复,磨人心性,周期漫长,最终的作品呈现出瞬间凝固的形态,永恒流传,制作的过程与最终的形式表现了一种矛盾的共生状态。
作品选黑色为作品主色调,尝试了金、银以及浅色调。黑色在《易经》中被认为是“天”的颜色,有“天地玄黄”之说,秦始皇一统中国时也“易服色与旗色为黑”。在道家智慧中,黑是最能贴近和表现“道”的色彩,有“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之说,认为在自然的形形色色中,黑色以最简单而又最玄妙的形式存在。水的漩涡,波浪形态暗示人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中,如在漩涡之中。在这些环境中,人是卷入其中随波逐流,还是与之抗争,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小天地,值得我们认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