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与运用

2020-10-12 14:23鲍超程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0年9期
关键词:刘禹锡乌鸦创设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在阅读课文中也偏爱那些具有直观形象的内容,而组织课文的语言文字不具备直观形象性,再加上时代快速发展使文本所描写的原本属于日常的生活内容,对学生来说都成了文字中存在的陌生情形。面对这样的课文内容,学生的阅读兴趣总是难以激发出来,对课文的理解也总是停留在文字表面上,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也就成了语文教学的难题。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将课文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直观形象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借助这些直观形象进入文本语言学习,逐渐走向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区。

一、紧密结合文本内容创设情境

虽然说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思维为主,但统编教材在精选课文时,注意到了学生的思维特点,低年级阅读的语言尽量选择那些画面感比较强的文本,随着年级的升高理解语言文字的要求才逐步增强,渐渐地走向以理解语言文字为主。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需要根据文本内容的具体情况和学生学习文本语言的实际情形,选择需要通过创设情境来帮助理解的语言表达适时开展形象化的教学,而不是让大量实物、视频、图片来充斥课堂,表面上是关注学生思维特点,实际上却让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语文教学的主业沦为配合“看图”了。正因为如此,创设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而不是教学目标,需要紧密结合文本内容学习的需要来实施,才能够让有效方法获得真正的效果来;否則再好的方法用在不需要的地方,自然谈不上有效果了。那么,文本中哪些内容的学习需要通过创设情境进行学习呢?具有实践性意味的表达、需要细致观察的表达、包含深刻情感体验的表达、学生无法借助想象完成的表达等,当文本中出现上述表达情形时,教师可以考虑有必要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来学习相关内容。

如教学《乌鸦喝水》(一年级上册第13课),课文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观察”。具体到《乌鸦喝水》一课来说,“观察”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如何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的观察呢?这是落实课文人文性教学与课文内容密切关联的两个重点。课文的主角虽然是一只乌鸦,但找水喝这件事就不仅是发生在乌鸦身上,就连人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其中的“找水喝”就离不开观察。对一年级学生说“观察”,他们会觉得茫然;让他们自己进行观察,自然也不知道从何做起。有位教师教学时,在让学生熟读课文内容后,把学生分成了6个小组,带进了科学实验室,围坐在6个试验台边;里面不同的角落放有不同的瓶子(口的大小不一)装着不同分量的水,还有不同大小的石子。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现在你们都是那只找水喝的小乌鸦,看谁能够找到符合课文里说的装了水的瓶子和小石子,拿到实验台上来,然后在一起做一做乌鸦喝水的小实验,看看哪一组小乌鸦能够真的喝到瓶子里的水。实验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观看6个实验台上的完成情况,并从瓶子、水量、石子大小、如何放进石子几个方面逐一进行点评,最后学生明白:首先需要找到瓶口大小适宜的瓶子,瓶口大了,乌鸦可以直接把头伸进去喝水,瓶口小了,石子难以放进去;其次是瓶子里的水量大约一小半,多了乌鸦也可以直接喝着,少了石子放进去水落在石子下面;再次是石子的大小适宜,大了放不进瓶口,太小一个一个放进去又太费事。能够把这些事情都做妥当,自然离不开观察,还有互相比较、商量、讨论、尝试。经过这样的创设情境教学,学生再回到文本语言中,才能够理解乌鸦能够喝着水,需要动脑筋,确实不简单,称得上是一只很聪明的乌鸦。而这样的理解,不是教师讲的结果,是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到的。

二、及时捕捉教学时机创设情境

阅读的对象是文本语言,相对应的常规方式也是语言表达。创设情境一般属于非语言表达的教学方法,出现在阅读教学中,往往需要打断正常的教学秩序,如果刻意为之,其教学效果难免要打折。因此教师在使用创设情境教学的时候,应该抓住适宜开展情境教学的文本内容,合理选择开展情境教学的时机,让情境教学与学习文本语言表达自然叠加,使所创设的情境教学与常规的阅读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这样,情境教学才能凸显出自身的价值,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开展阅读活动。有些课文的背景距离学生比较久远,这样的课文背景如果学生不加以了解的话,会直接影响学生进入阅读之中,那么就适宜抓住导入环节创设情境教学,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理解的基调;更多的情形是学生在阅读文本内容中,会遇到不熟悉、难理解、跳跃性强等问题,也需要教师施以援手,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顺利进入文本的深处,获得对文本的真切领悟。

如教学《望洞庭》(三年级上册第17课),有着诗豪之称的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把浩瀚的洞庭湖和偌大的君山合在一起比喻为“白银盘里一青螺”?教师往往只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诗句中比喻的妙处,对这一比喻背后的诗人的人生际遇不曾涉及,这样学生对诗句和整首诗的理解都只能处在比较浅显的层面上。有位教师在教学中抓住这一教学契机,及时创设情境,给学生讲了刘禹锡创造此诗前后所经历的人生故事,把学生带到能够深入理解诗句的独特境界中,使学生得以清楚地体悟诗中比喻的内涵。那就是刘禹锡在参与革新失败之后,被皇帝贬到安徽和州做一名通判时发生的故事。本来作为通判这一官职可以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和州知县觉得刘禹锡是个被贬到自己门下的人,想借机欺负一下,就想从住房上打主意。第一次他直接把刘禹锡拒之县衙之外,安排在县城南面临江的地方住了三间房子,刘禹锡没有觉得被刁难,反而认为临江而居很有特色,一时兴起写了一联诗贴着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知县一看觉得没有达到欺负的效果,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第二次让衙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城南搬到城北,而且住房缩减只住一间半房子,刘禹锡仍然不在乎,根据住处的景色又写了一联诗贴在门上:“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得知情况后,第三次派人把刘禹锡搬到城中住,住的小屋仅仅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简直就是斗室了。谁知刘禹锡对这些身外之物从不放在心上,居然写下了传世名著——《陋室铭》,来表达自己的追求和志向所在,还让人刻在石碑上,立在门前。以这样的做派,再来看诗人的“白银盘里一青螺”的表达,那种浩瀚的“白”和特立的“青”,不正是诗人的追求和胸襟吗?

三、采用多种有效方式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其手段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可有效教师缺乏创新意识,喜欢在自己熟悉的方式方法上打圈圈,一说到创设情境就是课件出示图片、视频、音频这样的老面孔。时间一久,即使教师努力把课件做得再好,学生也会产生审美疲劳,情境教学就失去了创设的意味,难以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创设情境教学,需要教师具备求新求变的意识,根据文本内容和学生学习需求,在选择合适的情境呈现方式时,最好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入到情境创设之中,成为情境学习的活跃元素。如统编教材中有許多故事,小学生喜欢讲故事、演故事,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种学习故事的心理,适时组织学生开展讲一讲、演一演等活动。尤其是那些故事性强的课文学习之后。让学生尝试编写课本剧、分配角色、合作排练等,学生在这一情境中,就能够有效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体会语言表达,领悟故事内涵等。

如教学《带刺的朋友》(三年级上册第21课),为落实课后练习中“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啊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讲刺猬是怎样偷枣的”的要求,有位教师在学生学习课文内容后,先安排学生进行简要复述,通过提供复述支架“先是(爬)……接着(摇)……再接着(掉)……紧跟着(归拢)……然后(扎)……最后(跑)……”,学生借助这样的复述支架,互相之间进行复述和评价,基本上都能够完成简要复述任务。但教师并没有满足这一复述结果,而是继续创设情境,让学生开展带有创造性意味的复述,即让学生以小刺猬的身份来讲述自己偷枣的详细经过。看上去仅仅是变换人称,实际上这一变化引起系列的变化,在复述时需要做多方面的准备。如小刺猬换成“我”后,在偷枣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与动作相关的心理活动,也可以清楚地解释自己为什么那么做。如爬到枣树下时,“我”会停下来朝四下里看看是不是含安全,或者听到什么响动,“我”会小心地贴在树根边一动不动地观察;再如“我”从树枝上摔下来,其实不是不小心掉下来的,而是“我”觉得枣子摇得够多时,借助树枝的弹性打了一次秋千,顺势落下来的,不仅没有摔痛,而且还把枣子扎在了背上。这样的生动的情景,是前面简单复述所没有的内容,学生只有在这种带有创造意味的复述中,才能把小刺猬偷枣表达得趣味十足。可见这一创设情境复述不仅为学生的复述带来了自由发挥的空间,而且让学生有了提升自己复述能力的机会。

总而言之,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开展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加深学生对表达对象的理解,有效改变单调枯燥的阅读课堂教学氛围,把学生引向文本深处,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素养。

鲍超程,浙江省浦江县郑家坞中心小学教师。

猜你喜欢
刘禹锡乌鸦创设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赏牡丹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刘禹锡与《陋室铭》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