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初中语文课后作业设计的几点思考

2020-10-12 14:23李剑峰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0年9期
关键词:作业语文课堂

作业是课堂学习的补充和延伸,是学生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督促、检查学习效果、进一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优秀的作业是围绕课堂内容形成一个层层向外拓展、自主学习的结构和框架,不仅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够丰富、活跃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然而,实际教学中我们见到的许多作业设计,或是主观性太强,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或是过多注重知识的掌握,忽视学生能力的发展,抑或是内容单一机械化、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完成的兴趣等等,存在着诸如此类的问题,加重了学生的负担,限制了学生发展的空间。

当前,作业优化已然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命题。那么,怎样的作业设计才是合理有效的呢?笔者认为课后作业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几点:

一、课后作业的设计目的:旨在巩固与拓展

课后作业实质上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强化学生课堂所学知识及能力的重要途径,而教师是布置课后作业的主体,因此想要提高课后作业的整体效率,适当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能够多元化发展,教师需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设计出合理的课后作业,应立足课堂内容,以巩固拓展课堂教学效果为目的,要在所学课文基础上向外延伸,而不是设计游离于课堂教学目标之外的作业。如学习了杜甫的《春望》可以设计如下作业要求:请结合本诗的学习,课外自主阅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深入感悟杜甫“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从《春望》的解读中,学生对杜甫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对山河支离破碎悲痛,对百姓颠沛流离无奈,以致愁煞白头。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在《春望》基础上的一种情感深入,能让学生对杜甫的认识更进一步。这种选用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的作业设计,就是对课堂内容巩固和拓展的方式之一。又如教学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后,可借助教材“课后思考与研究”设计这样的作业:请结合对本文内容的把握,课外阅读邹韬奋的《我的母亲》,对比不同作者笔下的母亲形象。这也是对课堂内容巩固拓展的一种方法。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带着这种情感基调去阅读类似的课文,在过程中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去解读、去探索新的课文。这不仅能对所学知识起到极好的巩固作用,还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得到有效拓展,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反之,如果作业的设计只注重形式花哨新颖,而忽略了其实际功能,那这样的设计是有待商榷的。下面就以近几年苏州听课活动中的一堂公开课作业设计为例。沈老师在执教《云南的歌会》后呈现的作业:①了解苏州评弹艺术的现状;②探究造成文化之殇的原因;③提出拯救评弹艺术的建议。就这个作业设计而言,粗看似乎是一个较独特的设计。单从内容看,作业的视野比较开阔,投射到苏州的地域特色文化,由评弹艺术生存现状引发拯救当地文化的层层思考。但细细思考这组作业设计背后的“含金量”并不高:作为《云南的歌会》一课的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这些内容的设计值得推敲。一是探究有关苏州评弹艺术的现状原因建议,这更像是一个探究性的调查报告,与散文文本的课堂学习脱节严重;二是以当地民间艺术为切入点,看似就地取材,拓展得“恰到好处”,实则教师难以评价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课后作业的设计过程:把握层次和梯度

传统课后语文作业的设计存在较多不合理之处,其问题大多在于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状况。如果课后作业的设计均是墨守成规且换汤不换药,最终将丧失学生做作业的兴趣,逐渐对课后作业产生抵抗心理。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和个性存在一定的差异,每个学生在学习能力上也是有差异的。若是作业设计难度过高,可能导致能力较差的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若是作业设计难度偏低,则失去了课后作业对学生各项能力的拓展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后作业的设计过程中应尽量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作业难度应分层设计,根据学生能力层次进行更多创新。

例如,学完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设计如下练习:①熟读并背诵全文;②比较本文与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句式上的变化;③课后阅读“吴均三书”中的另两篇作品:《与施从事书》和《与顾章书》,进一步体会感悟吴均写景文章的独特风格。

上述作业在难度上是层层递进的,由易到难,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有了更多的空间去自主选择,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全做,能力較弱的学生一般也能完成前两题。相较于难度层次不明显的作业,这样的设计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有利于更扎实地掌握知识,培养他们的自信。而对于基础较好学生,则能够有效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可谓兼顾了所有学生,让他们都有所得。

作业设计层次和梯度的讲究好比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路灯,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前进动力和目标,让他们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感受成功的体验。这里也以外出培训听课的例子来阐述,姚老师在执教《中国石拱桥》一课后设计了以下作业:①概括卢沟桥的特点;②思考:作者既然写了赵州桥,为什么还要写卢沟桥呢?这堂课是以读文段并概括的方式展开,请学生比较石拱桥和中国石拱桥特点,随后以赵州桥为例通过简笔画、评价和比读文段等形式让学生重点把握赵州桥的特点,最后分析我国桥梁事业取得众多成就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呈现了上述作业。我们看到,作业①是对课堂所学的巩固,检测了学生听课学习的成效。而相较于作业①,作业②的思维梯度上升,难度增加,学生脑海会激起层层涟漪:两座桥都是中国石拱桥的典型代表,选一个例子岂不更简洁明了?难道卢沟桥有什么独特之处?这两座桥的介绍对体现文章中心有怎样作用?

三、课后作业的设计的方法:讲究开放和激趣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的特点,语文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应不断变换作业的形式,作业应包含更多开放性和创新性,来突出语文学科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开放性的作业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多结果上去寻求答案的多样性。要打破旧的条条框框,不要被习惯思维所阻碍,要避免思考问题的单一性、直线性,把思维的终极结果建立在多角度地对事物搜寻各种可能的基点上。从而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探索知识答案时,有更多的发现和创新,得到更多不同的结论,获得多种多样的答案和知识。

以《木兰诗》一课两次教学的作业设计进行比较,这一课主要写了巾帼英雄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战场上英勇无畏,为国立下赫赫战功的故事。在学了本课后,笔者曾设计了如下课后作业:①找出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并解释。②掌握本文排比、互文等修辞手法,找出相应的例句。③背诵全文。这一设计更多地把学生的视线转向课文,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设定的任务,反馈的作业如出一辙,不是一样的抄录,就是一味地借助工具书或者是头脑的机械记忆。而忽略了学生主体,忽视了学生创造性思维。之后再教《木兰诗》时,便对作业设计有了新的思考和调整:①你认为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可信吗?②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巾帼英雄的故事?③“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你认为为国家出力的方法还有哪些?相比之下以上问题的革新,更体现了课后作业的开放性和趣味性。问题①便一下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就这个故事是否可信,不同的学生肯定有不同的思考,也会给出不同的理由。问题②的设计,学生会通过各种资料和途径去了解相关知识,培养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及兴趣。问题③则是以国家大义为立场,给予学生思想上的熏陶。由于问题是开放性的,学生完成时,答案肯定各不相同,但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這种在兴趣驱使下的任务学习对学生无疑是轻松和期待的,而绝对不是沉闷和枯燥的。

此外,开放性的作业设计还应考虑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要完成一项语文作业或任务,需要运用到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学生需要通过查阅、调研、走访、交流、讨论等方式去得到结论。整个过程可独立进行,也可几个同学一起合作,甚至可以寻求他人协助来完成任务。而这个的过程便是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团结合作、共同提高的过程。例如,学完《苏州园林》后可设计课后作业如下:①画简易的示意图,并以此为根据,将苏州园林的结构布局展示给大家。②搜集并分享展示苏州园林的相关资料。③参观本市著名的园林景点,了解其布局特点。④对本地建筑设计师进行采访,了解建筑设计方面的相关知识。⑤以小组形式合作调研本市建筑的主要类型及特点。要完成以上作业,学生就需要运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方法,或通过上网查找,或通过现实观察;或调查,或采访;或书面记录,或口头表达;或独自完成,或与人合作。这样的作业设计,必然能在学生完成的过程中激发其兴趣,同时也能使学生的语言智能、空间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等多种智能得到了发展。

李剑峰,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集士港镇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作业语文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美在课堂花开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