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子茜
[摘 要]京剧企业(改企转制后的京剧院团)是在现代经济社会诞生的新型企业类型,京剧企业的诞生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如何令京剧企业发展壮大下去,是其从业者必须直面的问题。京剧企业的管理者们应该意识到企业管理在京剧企业的重要性,将现代企业管理方式方法科学合理地运用于京剧企业必然会帮助其走上企业运作的正轨,从而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
[关键词]京剧;京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20.27.006
1 京剧
1.1 定义
京剧,在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是中国最大的戏曲剧种,俗称“国粹”,距今已有230年的历史。清朝乾隆55年(1790年)四大徽班進京,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为京剧。2010年京剧被收录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2 特点
京剧是一门综合性表演艺术。表现形式:唱、念、做、打、舞;五大行当:生、旦、净、末、丑;表演手段:程式化;思想感情:喜、怒、哀、乐、惊、恐、悲;表演目的:令故事栩栩如生、人物形象鲜明。
1.3 阶段性对比
1.3.1 京剧形成和发展阶段
(1)社会主要文娱形式单一:伴随着商贸活动的频繁,在北京出现了许多行业公会和同乡会馆,他们时常宴集,邀班演戏;民间遇喜庆事,也要搭台唱戏,宾客凑份子以示祝贺。城市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生活的稳定,为戏曲的发展提供了适当的气候与土壤。
(2)表现力迎合大众需求:京剧传统剧目的形成有很多时代背景成因,同时唱词、念(京)白等多以文言文为主,表现形式迎合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文化传统,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口口相传和普遍喜爱,拥有很好的群众基础。
(3)京剧的表演形式程式化:程式化指的是相对固定的、规范化的组织形式和表演方式,简约化、虚拟化、技艺化和泛美化。在京剧形成和发展初期,这种表演形式符合了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人们对文化和审美的需求。
1.3.2 现阶段
(1)休闲项目多元化:现阶段,社会已经步入了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21世纪,面对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休闲文娱项目的选择更多,尤其是购买力比较强的中青年人士,他们花在数字电影、网络电视、网络游戏和智能手机上面的时间和精力更多,京剧这一传统领域在人们生活中的占比明显缩小,甚至已经淡出了大众的视线。
(2)传统表现力已不接地气:现在,京剧传统剧目已脱离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轨道,生涩难懂、讳莫如深,人们很难听懂、理解、领会和加深记忆。自1966年开始,传统戏不再被允许登上京剧舞台,导致在这期间出生和成长起来的一批人只知道八大样板戏(现代戏),而对拥有二百多年历史积淀的京剧传统剧目知之甚少,从而根本就不能真正了解京剧艺术。改革开放以后,虽然恢复了传统戏,但扑面而来的是多种多样的休闲文娱形式,京剧的观众群体自然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断层。
(3)京剧的程式化表演形式不能满足观众的审美多样化需求:身处于21世纪的今天,人们讲求的是个性的延伸和发展,审美需求已不再被限制在一个固定的模式当中,所以京剧已无法迎合越来越多的,尤其是中青年人士的休闲和欣赏需求,导致受众群体缩小,从而很难跟上时代的发展。
通过两个阶段的对比,不难看出京剧的观众群体范围已经变得越来越小。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现实,如果不希望将来的人们在博物馆中才能认识到京剧,其从业者就必须勇于改革、直面创新、突破阻力、找到出路。
2 企业管理与产业结构
2.1 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是以实现多、快、好、省的经济目标和取得最大化的投入产出效率为目的,尽可能利用企业的人、财、物和信息等资源,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企业管理不是一门单一学科,而是涵盖了多个分支学科的综合类学科,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等多个分项管理。
2.2 产业结构
2.2.1 第一产业
第一产业是以利用自然力为主,生产不用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的农业产品或工业原料的部门,含农民和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
2.2.2 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是包括对产品和原料进行加工的各类专业工人和各类工业产品的部门,含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建筑业,以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
2.2.3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由英国经济学家和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费希尔在1935年首先提出,指的是除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产业,第三产业不是单一产业类型,它包含很多门类,其中就包括文化产业:
(1)文化产业的定义。1947年由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提出来的,是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为主要目标而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即文化意义本身的创作与销售,领域宽泛、范围广阔。
(2)中国对文化产业的定义。①1985年,国家统计局发布了《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正式确定了把文化艺术划归第三产业,列入国民生产统计的项目中。 ②2003年9月,中国文化部制定并下发了《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定义文化产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③2004年,国家统计局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3)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目前,文化产业已成为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及参与世界竞争软实力的重要内容。经国家统计局核算数据如表1和图1、图2所示。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并对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等文化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任务进行了部署。这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正在从由政府主导的启动阶段走向依靠市场内生动力发展的深化阶段,开启了振兴文化产业道路的新航程。
2.3 京剧企业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关于加快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通知》(文政法发〔2011〕22号)的精神,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各京剧院团改企转制也随之加快脚步。
京剧企业是以宣传和普及京剧文化为目的,以专业化表演为手段的文化艺术企业,符合第三产业的定义,属于第三产业中的文化产业。改制后的京剧企业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必须直接面对现已萎缩的市场需求,如何在残酷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赖以生存发展,便成为京剧企业管理者应当首先考虑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前提就是管理者必须改变思路,摆脱多年以来事业单位管理模式的习惯性思维,接受转企单位必须进行企业化管理的新思路,这样才能顺应企业发展的规律,扛住市场竞争带来的压力。
3 京剧企業管理
从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和营销管理三个方面浅谈京剧企业与企业管理。
3.1 人力资源管理
定义:即企业从人工成本控制的角度进行人员管理,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对人员进行合理开发、系统培训、专业组织和全面调配,从员工心理疏导的角度对人员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从实现企业最终经济目标的角度对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全方位调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八大职能: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招聘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关系管理、培训开发、职业生涯管理。
3.1.1 人力资源规划
即以企业的战略目标为根据,为确保企业在人力资源数量上和质量上的需求得到满足,并使企业和个人获得长远利益,采取措施科学预测企业在未来环境变化中人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状况,同时制定必要的人力资源获取、利用、保持和开发策略。
京剧企业不同于其他文化企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其前身京剧院团长期处于事业管理模式,难免会不适应现阶段改制后的企业管理模式,最明显的体现就是人的思维方式和观念认知需要得到扭转,而企业管理说到底就是对人的管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其实就是对上至企业领导、下至基层员工的管理,京剧企业情况亦然。
(1)针对企业领导的管理。企业管理中存在两种争议,即“外行能领导内行”和“外行不能领导内行”。针对京剧企业,外行既能领导内行,又不能领导内行。
①外行能领导内行:对于京剧专业是外行,并不代表对于企业管理也是外行,这本就是两个互无交集的概念,并不能用来直接比较。简单来说,领导者的作用体现在知人和用人上面,而并不是做直接的工作,汉高祖刘邦曾这样评价自己:“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溃养,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总结来说,就是在出谋划策、保障后勤和行军打仗方面,刘邦都是外行,不如别人,但他能够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所以用人方面他是内行,这才是作为领导者该起的作用。京剧产业在文化产业中起步较晚,其从业者中具备现代企业管理专业知识和丰富企业管理经验的人才少之又少,从其中选拔企业管理人才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就有可能要从外部选聘企业管理专业人才来管理京剧企业,而外部选聘的人才很可能并不具备京剧专业知识,但如果他善于管理,善于知人用人,能够为京剧企业带来最大化的利润,他就是一个合格的京剧企业领导。从这个角度来看,外行的确可以领导内行。
②外行不能领导内行:众所周知,京剧是个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剧种,京剧演员都是从童年时期就开始练功学戏,幕后人员也都是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从事这一行业,他们都必须经过几十年的摸爬滚打甚至半辈子的领悟揣摩才能逐渐掌握京剧内在的精华和真谛,任何人对于京剧的学习揣摩都是需要时间来打磨沉淀的,从中更可看出京剧从业者的不易。所以说京剧产业不像文化产业中的其他门类,更非第二产业中的简单物质产品生产和推广,不是一个通过短期学习和培训就能轻易了解和熟悉的产业,而京剧企业的领导者如果是一点京剧知识都没有掌握的外行,就很难统筹管理京剧企业的各个部门。试想一下,一个对本企业产品都不熟悉和了解的领导如何对团队加以管理呢?如何对产品加以推广?而京剧企业管理者如果寄希望于日常培训来加强自身专业知识,也不是在短期内可以实现的。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外行又是不可以领导内行的。
(2)针对基层员工的管理。面对改企转制,京剧企业中的基层员工,尤其是一部分演员开始产生危机感,出现了分流改行另谋出路的现象,人才流失导致原本或许拥有一二百人可以分为三个队演出的团队,很快缩减为只有几十人的规模,这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再加上改企后演出任务的加重,京剧企业面对的压力明显加大。
例1:湖南唯一的专业京剧艺术表演团体——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在2012年改企转制后,由于条件、待遇太差,人才流失严重,先后有十多位优秀演员出走,造成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行当不全,许多剧目无法演出。
例2:2012年,江西省京剧团改企转制后,一大批演职员工提前退休,演出队伍呈现行当不全、人手不齐的窘状,当年全团演员只有20名。
“台湾的经营之神”王永庆说过:“一家企业最重要的东西:第一是人才,第二是人才,第三还是人才。”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也说过:“把顶尖的20个人才挖走,微软会变成一家无足轻重的公司。”这足以说明人才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所以面对京剧企业“人”的问题,企业必须成立专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按照步骤制定本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
除了有企业的共性之外,京剧企业还有其自身的特性。现阶段的京剧企业必须有针对本企业乃至本行业的企业管理专业人才,而要想在京剧与企业管理这两方面达到两者兼顾、有效统一,有两套方案可供选择:一是针对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加强其京剧专业知识的认知和学习;二是在京剧专业在校生和京剧企业现有员工中培养企业管理人才,把京剧企业的企业化发展作为一个长期发展目标。然而如前文所述,京剧的博大精深导致了短期速成学习是不现实的,同时摆在面前的现实又是京剧的改企转制已然开始,没有时间再去针对企业管理人才长期系统地给予京剧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那么就只能采取第二套方案,即针对文艺院校京剧专业在校生增加企业管理课程的学习,同时,在京剧企业现有员工之中培养企业管理人才,这是比较现实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式。
3.1.2 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也叫职务分析,即对企业中所有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存在的各类工作岗位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全面获取和了解与工作有关的工作内容、条件和环境,岗位承担者的职责与权限,以及从业者所需的技能、能力、知识和其他资格条件等详细信息,并形成工作描述和工作规范的系统过程,工作描述和工作规范统称工作说明书。
京剧企业内部基本上都没有设计成熟系统的工作说明书,其原因是京剧企业完成企业化改制时间较短,不具备成熟的企业管理理念和手段,同时也没有专业企业管理人才。新中国成立后,在京剧事业最辉煌的时期,各个院团的领导班子还是比较成型和有规模的,一把手均由上级直属机关任命,由上往下各部门设置完善,人手齐备,各大小院团运作顺畅。随着改革開放的进一步深入,各种文娱形式的兴起,京剧也慢慢被大众所忽视,导致各京剧院团的组织架构开始松散,尤其是人才的流失,使得院团运作开始不成体系,逐渐地京剧院团中的院(团)长开始由艺术造诣较高的院团主演所担任,在当时,这种任命机制一定程度上可以依靠知名演员的名望来调动院团演职员工工作积极性,但在现阶段改企转制后却仍有一部分京剧企业继续沿用这种方式,从企业管理理论知识和经验实操上来看,这样定岗定职就不太适应京剧企业的发展需求了。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京剧企业的情况不一样,在这些企业中,中青年演员逐渐离开企业另谋出路,年纪大一些的演员又大多提前办理退休,导致在这些企业中没有有影响力的主演可以担任京剧企业的领导,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京剧企业的领导就由办公室的行政人员来担任。而“办公室”这个部门的设置还是沿用原事业单位的组织架构,在京剧院团部门设置完善时期,“办公室”的各个具体岗位均由专业人员来担任,慢慢地,“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开始由演职员工来兼任,他们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演出时登台,平时则在办公室处理行政、商业和其他琐碎事务,根本不具备企业管理专业技能。“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这个现代企业管理中重要部门的缺失,直接导致的就是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缺失,成熟系统的工作描述和工作规范自然就没有建立起来。所以在京剧企业内部首先应该成立的部门就是人力资源部,首先应该做的工作就是工作分析,也就是根据京剧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职务分析。
3.1.3 招聘管理
即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根据人力资源规划和工作分析的数量与质量要求,从企业内部或其外部发现和吸引有条件、有资格和有能力的人员来填补企业的职务空缺的活动过程。招聘过程实质上就是从候选人中选择最适合特定工作岗位要求的人员的过程。广义即包括招募、选拔、录用、招聘评估等一系列活动;狭义即人才吸引与选拔,它是人才聘用聘任的前提工作环节。
在京剧企业中,核心岗位是演员,在改制前,各院团演员的补充一般都是接受艺术院校毕业生分配,或者院团输送学员至艺术院校代培,毕业后由艺术院校发放毕业证,学员毕业后回院团工作,虽然也有社会招聘,但也只是少数。而京剧院团进行了企业化改制后,就必须遵循市场规律,一切以市场需求为转移,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经济学常识,也是市场经济的规律,既然京剧行业进入了市场,就必须遵守这个规律,遵守游戏规则,否则就会被市场所淘汰。所以京剧企业应该转变思路,每一年都必须制订下一年度的计划,规划出下一年度的演出剧目和演出场次,从而统筹规划出本企业需要的行当、人数等信息,需要什么行当就招聘什么行当,需要多少人数就招收多少人数,并根据演出剧目和演出场次的需要,与受聘人签订劳动合同。同时要明白招聘是有多种渠道的,尤其是在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今社会,多种渠道多种方法进行招聘选才才能找到真正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全方位人才。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学习和借鉴其他文化产业的宝贵经验,那就是面对特别优秀的人才,可以提供特别优厚的待遇条件“捧角儿”,只要这个“角儿”能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好的收益。市场经济的特点就是需求决定供给,不以市场需求来调整企业结构的做法其实就是本末倒置,除用有限的资金养了一批闲人以外,根本没多余的资金做企业该做的事。
3.1.4 绩效管理
由美国管理学家奥布里·丹尼尔斯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目的是引导企业成员行为的变革,进而提高企业整体绩效。从不同角度理解“绩效”:
(1)经济学角度:绩效和薪酬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对等承诺关系。在京剧企业中,站在经济学角度,绩效体现为薪资报酬的一部分,即绩效工资,而制定绩效工资的标准主要是演出场次这一量化指标,不同的京剧企业制定绩效工资的具体数额、占工资总额的百分比以及其他详细的标准各不相同,但真正做到了“绩效考核”这套工作的却寥寥无几,从而导致真正落实了多劳多得、高绩效高工资的京剧企业并不多,演职员工拿到手上的具体所得基本上就在一条水平线上下波动,都是一碗水端平,并没有特别突出的高绩效工资,所以“绩效”二字在京剧企业中并没有起到刺激和鼓励的作用。众所周知,京剧企业演职员工的工资水平都并不算高,如果绩效也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人心浮动和人才流失都将是必然的后果。
(2)社会学角度:指某一社会成员在社会分工的环境下对社会发展所承担的一份责任。站在社会学角度,京剧企业中的绩效体现为演职员工各自的艺术成果和工作成绩。京剧在当今社会人们的脑海中普遍被认为是高高在上吃国粮的阳春白雪,现在一下子掉到市场里面接触地气,促使京剧企业必须想办法自己养活自己,可想而知其演出压力有多大。大连京剧院院长、著名京剧演员杨赤在纪录片《京剧·八答苍》中说过:“国内没有任何一个京剧团能自己养活自己。”说的就是京剧院团收益微薄、入不敷出的现状。没有市场、没有观众,有的京剧企业把自己的演出剧场都缩小或拆掉了,甚至作为一个专业的京剧演出单位,把自己的练功房都拆了,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演职员工没有演出的机会,京剧企业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演职员工除了会对自己的事业感到灰心迷茫,更会对自己的生存感到担忧,产生“走人”的想法就是必然的结果,进而产生新一轮的恶性循环。
(3)管理学角度:绩效是企业期望的结果,是企业为实现其目标而在不同层面上的有效输出,包括:①个人绩效:指一定时期内员工个体的工作结果、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的总和。②组织绩效:指一定时期内企业完成任务的数量、质量、效率及盈利状况。
这两者统一于企业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员工绩效是组织绩效的有机组成部分,而组织绩效又通过员工绩效来逐步实现。所以站在管理学角度,企业管理上对于绩效的概念既一分为二又两者统一,既彼此关联又相互作用。京剧企业中,组织绩效体现为工作业绩和利润收入等,而个人绩效则是组织绩效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为演职员工个人业绩等。演员演出剧目的品质直接影响到整个京剧企业的整体演出品质,乐队伴奏的演出效果也直接影响到京剧企业的整体演出效果,观众如果爱看某位演员的演出、爱听某位乐手的演奏、欣赏某场演出的服化道效果,就会要求加场演出,场次的增加就会给京剧企业带来经济收益的提高,反馈给演职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等就能提高,从中可以看出,京剧企业的组织绩效与演职员工的个人绩效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所以京剧企业对于演职员工提高个人绩效必须起到引导作用,通过提高个人绩效来进一步提高组织绩效,组织绩效的提高又能促进个人绩效的提高,这样就能形成一个良性的闭循环体系,对京剧企业的良性发展起推动作用,其具体工作可通过绩效考核来实现。
3.1.5 薪酬管理
即企业在发展规划和经营战略的指导下,综合考虑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开展岗位评价与薪酬调查,制定薪酬的等级、薪酬计划、薪酬结构、薪酬制度,并进行薪酬调整和薪酬控制的全过程。
现阶段的京剧虽然是国家大力弘扬的国粹艺术,在大众的眼里也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但实际上京剧从业者的薪酬所得非常之低。
例1:2008年,北京京剧院一团团长、著名京剧演员王蓉蓉曾经晒过自己的工资单:“像三级演员的工资大约有1000块钱,我是国家一级演员工资也只有3000块钱。”北京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时任北京市市长郭金龙在北京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中对2008年进行回顾时曾经指出:2008年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725元。即2008年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每月可支配收入约为2060元,当年国家一级京剧演员的月工资却只有3000元,只比人均月支配收入高出940元,而国家三级京剧演员还比人均月支配收入低了1060元。
例2:2012年12月17日,湖南日报网登载的新闻《“国粹”京剧在湖南陷入困境》中提到:12月11日,记者翻阅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12月的工资条,看到有20年舞台经历的二级演员彭麟均,当月工资仅1709元。而据红网2013年1月18日的新闻《2012年湖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2万》中提到: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湖南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突破2万元,为21319元。即人均支配月收入约为1777元。一位省级京剧企业二级演员的工资就只高出当地城镇居民人均支配月收入68元,可想而知该企业国家三级京剧演职员工的工资会否低于这个标准了。
京剧从业人员的薪酬普遍偏低的现象持续了很多年,长期以来他们的收入主要靠演出费维系,但具体金额也很少,每人只有几十块、一百多一场,为了维持生活,京剧企业就必须完成大量的演出任务,但改企转制后的京剧企业是直接面对市場的,需求影响供给,没有市场需求,完成演出任务就成了一个必须面对的巨大难题。同时转制后的京剧企业虽然也进行职称评定,但职称级别已经不再与工资挂钩了,一些有追求肯努力的优秀演职员工的工资待遇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提高,就只能灰心无奈,从而影响京剧企业的其他演职员工根本不去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造诣和业务水平,消极怠工,找机会“走人”,从而又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演职员工业务素质不能提升,一个京剧企业就根本不能推出高品质的剧目,没有高品质的剧目,就更没有市场更没有观众,带来的结果就是更没有收益,从而更不能提供高工资好待遇给演职员工,另一个恶性循环就会形成。这一个又一个恶性循环的产生,在市场经济的大趋势下,带给京剧企业的就只能是慢慢被市场淘汰,而这并不是大家愿意看到的一个结果。
3.1.6 员工关系管理
即在企业人力资源体系中,各级管理人员通过拟定和实施各项人力资源政策和管理行为,以及其他的管理沟通手段调节企业和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使之良性循环和发展,从而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
(1)在京剧企业中,制度建设方面很欠缺,原因有二:一是京剧整体行业不景气,从而导致市场萎靡、观众减少;二是京剧院团的企业化改制,带来了一连串连锁反应,其中最棘手的问题就是人才流失。把这两者综合起来分析,就不难发现完成企业化改制后的京剧企业需要直接面对萎靡的市场,企业没有经济效益,使得企业没有底气去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去进行员工关系管理,或者是制定了规章制度,但执行起来却困难重重。同时,演职员工也对企业的各种制度保持着无所谓的态度,认为企业先提高经济效益再说。长此以往,企业制度就无法建立和完善,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盘散沙的企业注定是无法提高经济效益的,企业没有经济效益就会导致演职员工对企业更加无所谓,从而,恶性循环就会产生。
(2)企业文化概念在京剧企业中很少被提及,京剧企业的普遍心声是:企业本来就经营困难,演出本来就少,还都是下乡演出,经济收益低,演员本来就行当不全、人手不足,京剧企业能维持下来就不错了,哪里还有精力去搞企业文化建设?京剧企业的管理者是从事业管理模式过渡到企业管理模式的,根本没有意识到企业文化对一个企业的凝聚力、引力、导向、激励、约束和竞争力有多大影响力和作用。
总之,京剧团体在改企转制过程中,上至企业领导、高管,下至普通演职员工,都需要时间去适应和接受新的管理模式,而行业内经济不景气、市场萎靡、观众减少,又使得企业面对市场经济需要时间去调整自己的思路、摆正自己的位置。“细节决定一切”在企业管理模式的运作下,制度化管理就是把诸多细节方面的工作都以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实实在在摆在了第一位,靠制度的建立来进行员工关系的管理,约束演职员工的工作行为、引导演职员工的工作态度、激励演职员工的工作激情,从而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团队的竞争力来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与此同时,企业文化的创建对于京剧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至关重要,京剧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学会利用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凝聚力作用、引力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约束力作用和竞争力作用来指引演职员工的日常工作,使其对企业产生荣辱与共的归属感,从而刚柔并济、从外至内地做好员工关系管理。京剧企业领导者要明白一个道理:制度的精髓不在于强制,而在于对被执行者利益的拉动。只有拥有健全的企业制度,加上积极的企业文化,再配之以强而有力的执行手段,才能做好员工关系管理工作,进而为企业带来好的收益。
3.1.7 培训开发
(1)培训:给新员工或现有员工传授其完成本职工作所必需的正确思维认知、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2)开发:主要是针对管理人员的开发,而管理人员开发即一切通过传授知识、转变观念或者提高技能来改善当前或后来管理工作绩效的活动。
针对京剧企业,目前最需要的并不是对演职员工进行技能方面的培训,应该是对于企业领导者和中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人员开发。具体就是对京剧企业领导和高管进行企业管理课程的专业教学计划。一是京剧企业的核心岗位——演员,他们从童年时起就开始接触京剧,从小便学习和掌握了京剧基本功,也是从那时起便开始被分行当,针对所属行当开始学习整出剧目,直到成年后参加工作,所以演员是京剧企业中熟练掌握京剧专业知识的一个重要岗位。从艺术院校京剧专业毕业以后,他们便进入京剧专业院团工作,从事的也大多是针对本行当的演出工作,而面对这一岗位,某些专业院团或京剧企业会输送一些演员到大中专院校或京津沪地区京剧专业研究生班进一步深造,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某些京剧演员为了提升自身艺术造诣,会寻访名家拜师学艺。总的来看,无论是在过去的京剧专业院团,还是在现阶段的京剧企业,演员的专业培训体系还是比较健全的。二是针对乐队、服装、道具等幕后从业人员,有的毕业于专业院校,如乐队人员毕业于音乐学院等,有的则是出生和成长于本就从事京剧工作的家庭,受家庭影响,从小喜爱京剧,在日积月累中也掌握了京剧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成年后就顺理成章留团工作。针对这些岗位的员工,京剧企业也可采取类似针对演员的培训方式,即再深造或拜师学艺,这是由艺术行业的特性决定的。三是现阶段必须要对京剧企业的领导和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现代企业管理知识方面的培训,开发企业领导和高管的企业管理技能。京剧企业乃至整个京剧行业都是高度专业化的产业,就专业知识而言,演员和幕后工作人员都属于一线员工,他们熟练掌握本岗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多多少少都具备了一定经验,否则根本无法在团队中生存。但管理人员就不一样了,综合前文所述,京剧企业的行政人员基本上都是由演职员工来兼任,同时京剧企业的领导也多是由有名望的当家演员担任,但说到底他们都只是专业的从艺人员,艺术专业知识的充实并不代表熟练掌握了企业管理知识和企业管理基本技能,所以无论是从职务的跨度还是站在京剧的改企转制角度来看,非企业管理专业人士都是不适合担任这些管理职务的,尤其是现在处于转型阶段。要解决问题就必须开发京剧企业的领导和高管,使其逐渐适应企业管理思维方式,再逐步根据企业管理方式精细化京剧企业的管理流程,引导本企业逐渐进入到市场运作的轨道上来。总的来说,做任何事情,主导者都是“人”,只有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才能事半功倍,令工作效率得到提升。所以现阶段京剧企业迫在眉睫的培训与开发应该是针对本企业领导和高管而开展的企业管理专业知识的培训和相关管理人员的开发。
3.1.8 職业生涯管理
即企业和员工个人共同对员工职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执行、评估和反馈的一个综合性过程,分为个人职业生涯管理和组织职业生涯管理。
(1)个人职业生涯管理:程序:自我评估→确定职业目标→职业策略的选择→实施行动计划→评估与反馈。
京剧企业发展困难重重,这个现实情况众所周知,而京剧企业的从业者能坚定不移地在困境中求生存,其对于京剧的挚爱也可见一斑,在这样的情况下,京剧从业者如何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加以规划管理,的确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难题,而如何对自我进行评估则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如前文所述,京剧从业者都熟练掌握了京剧专业知识和具备了一定经验才能在这一行业立足,这是由京剧行业的特性决定的,在行业内如何给自己定位,除了对自我认知的评估十分重要以外,单位对其进行的职称评定也非常重要,京剧从业者可通过这两种方式方法由内而外地对自身条件和行业定位进行客观评价,而由于企业化改制以后,职称评定已与工资薪酬不再挂钩,导致从业者不愿参加比赛、不愿进一步深造,工作态度消极,直接影响了其对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自我评定这一环节对于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管理是很重要的,其积极和消极的评估结果都会直接反映到在日后工作中会做什么,会怎么做。
(2)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程序:对员工进行分析与定位→帮助员工确立职业生涯目标→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策略→组织职业管理评估与修正。
京剧这个行业现在已是大不如前,事业编制单位还好,已经完成企业化改制的京剧企业生存压力逐年加大,演职员工的个人生存发展现状也令人堪忧。面对这种长期存在却也难以改变的现状,京剧企业该如何开展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帮助企业员工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就变得敏感而又难以操作,但却又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这不仅从长期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更是从短期决定了企业是否能留住人才。京剧企业给演职员工的帮助不应该只是画饼充饥,而应该是实实在在的发展步骤与目标,更要让演职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和依赖感。发展型企业的员工应该是对自身有要求、对企业有追求的,而不是按部就班、心不在焉的,企业如果有大量此心态的员工是注定无法发展的。
3.2 财务管理
3.2.1 定义
财务管理的实质就是对企业价值量的管理,其内容是在企业资金运作过程中形成的相互联系、依存和影响的各种财务活动,包括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营运资金管理和收入与分配。
(1)企业筹资:指企业根据其生产经营、对外投资以及调整本结构等需要,经济有效地筹措和集中资金的活动。
(2)企业投资:指投放财力于一定对象,以期望在未来获取一定利润的经济行为。
(3)营运资金:指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占用在流动资产上的资金。
(4)收入与分配:指对企业收入与分配的主要活动及其形成的财务关系的组织与调节,是企业将一定时期内所创造的经营成果合理地在企业内、外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有效分配的过程。
3.2.2 京剧企业的财务管理
京剧企业在企业化改制以后,结束了事业单位体制下依靠政府统筹管理和财政经费管养的状态,也结束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模式,京剧企业必须时时操心企业的经费来源、人员补给和现有经费能否得到优化配置,企业自身的财务系统开始独立运作,企业也开始顺应市场经济规律,自负盈亏。而直接面对市场的结果就是企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必然会两者兼顾、相互统一,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必然结果。但京剧本就是个市场反应缓慢的行业,其市场需求萎缩,观众群体老龄化严重,整体行业不景气,京剧企业面临的是没有市场、没有观众的窘境。对内失去了政府扶持,没有了维系团队基本运营的财力保障,对外还要面对市场化进程后愈见缓慢的演出市场和消费群体,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下,京剧企业难以仅靠演出收入维持企业基本运行,演职员工工资收入水平很低,也难以仅靠低微的演出收入保证个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导致企业没有合理的企业管理手段,致使优秀人才流失严重,演出资源也没有得到合理化配置,这所有的一切都会体现在资金上面,从而带来企业筹资困难、投资亏损、营运资金短缺、利润收入低微甚至负增长。而这些都需要企业财务管理来协调处理,但在原事业单位中的很多财务管理方法并不能适应改制后的京剧企业运作,体制的不同,决定了不同体制下的管理方法也是不同的,京剧企业的各级领导和每一位基层员工都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但京剧企业已然改制,其从业者不可能去长期调整自己的心态从而适应企业管理的差异性,所以原事业体制下不适应企业管理的诸多财务管理方式方法就会阻碍京剧企业的运作和发展。
从筹资、投资、营运资金以及收入与分配这四个企业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京剧企业现状如下:
(1)筹资:京剧企业脱离了事业单位财政供养之后,就结束了长期依赖政府充足的财力投入来维持运营的局面,必须直接面对市场,但观众群体长期以来都是呈现逐年递减的状态,加上京剧企业自身的市场开拓能力较差,导致收支不成正比,长此以往,就会使得企业的经营每况愈下,从而导致市场竞争力低下,反过来又会影响市场的成长,形成一个恶性闭循环。而自从全国范围内京剧院团进行企业化改制以来,京剧企业收不抵支的情况普遍存在,利润值多为负增长,企业没有利润,就无法维持基本运营。而某些京剧企业虽然有第三方企业有意投资,但投资方愿意看到的永远都是利润最大化,当看到京剧企业本身的市场创收能力低下以后,投资方往往就开始退缩。例如,乌鲁木齐市京剧团书记范文祥说:“以前曾有一个企业打算注入资金帮助京剧团,和企业老板在洽谈的过程中也达成共识,但当这位老板来到新中剧院时,看到观众稀稀拉拉,并且都是中老年人,他摇着头说:‘实在抱歉,企业要看到市场价值还要重新考虑一下我们合作的事。”
(2)投资:第一,针对京剧企业,由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局限性和企业资金的有限性,企业做出的投资行为不应着眼于企业外部,而应针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对企业内部合理化投资,简单来说,京剧企业的投资对象应该是人才。京剧企业跟其他企业类型不一样,其产品是剧目,而产品的制造者是演员,演员就成为企业必须重点投资的对象,优秀演员可以带来优秀的剧目,从而拥有固定的、成规模的观众群体,再而为企业带来稳定的利润收入、成为京剧企业的品牌,所以京剧企业如果投资在优秀演员身上,就会为企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系統,帮助企业带来高利润的经济收入回馈,对于京剧企业的发展有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
第二,在广告推广上面,京剧企业也可以尝试投资。广告推广在现今社会的企业运作中能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尤其是对于文化产业,广告效应的作用无可限量。一部电影的放映,铺天盖地的前期推广能为其带来高票房收入;一场演唱会,也往往是提前很长时间就进行宣传推广;一个图书签售会,也会对其作者进行先期的广泛推广介绍。对于京剧产业,就更需要此类推广。这是因为:①京剧产业本就市场萧条,京剧企业投资于前期的宣传,就能令观众先期了解以及逐渐接受,从而能带动一定的观众前往观看。在香港,这个第三产业发达的地区,在一场演出前的几个月,大家就能从各种渠道提前看到这场演出的宣传,地铁内、电梯旁、电视里铺天盖地的广告;音乐剧《猫》在中国的巡演,提前好几个月,甚至一年左右就能在美团、大麦网等网络媒体看到对演员、剧本、创作团队的介绍。从中可以看到广告的积极作用。②京剧是个综合艺术,观众前往剧院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来进行欣赏,但是毕竟大多数观众不甚了解,尤其是年轻群体更是不愿了解,但不要忘记了,京剧讲究的是美学,如果年轻群体通过京剧的一张精心设计的海报开始对其美感念念不忘,就会尝试通过其他渠道去进一步了解京剧的深层次领域。京剧的推广直接影响到京剧企业的经济效益,而推广对于京剧企业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京剧、愿意看京剧,进而希望到剧场去亲身观看京剧企业的演出,这就是广告带来的成功。
(3)营运资金:首先,京剧企业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企业资金短缺,创收能力薄弱,所以在对现有的资金进行优化配置的过程中往往是守着固有资金不敢使用,认为存量资金越多越好。其次,结束了由政府提供财政供养的事业单位体制,京剧企业自身的企业管理机制尚不健全,财务管理模式也尚不完善,对于资金周转的意识很是淡薄。最后,大多数京剧企业缺乏对成本费用控制体系的完善和管控,多数是采取事后算账的形式,这样便会造成京剧企业对企业各方面工作的管控能力低下。
所以京剧企业在营运资金方面的管控应该跟上企业管理的步伐,摆脱事业单位体制下的长期依赖政府的工作习惯,学会从市场的角度看待企业的发展,这样才能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有些京剧企业并没有将财务管理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使得内部管理工作出现偏差,最终导致京剧企业经营陷入困境,难以实现收支平衡。
(4)收入与分配:京剧行业市场萧条,观众群体锐减,企业化改制加上自身创收能力薄弱,京剧企业很难承受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压力,直接带来的就是企业收入减少,从而导致企业用于再分配的利润多为负值,缺口较大,如果希望京剧企业能良性发展,企业就必须有充足的利润可以用于再分配。在这种利润微薄或者毫无利润的前提下,京剧企业可以尝试运用让演职员工参股的方式,让员工把企业的事情当成是自己的事情去办,对员工进行分红的方式令员工有归属感和成就感,推进企业良性发展。其实在目前的京剧企业中,几乎没有哪一家企业运用了这种方式来进行利润分配,因为京剧企业虽然进行了企业化改制,但是尚处在事业管理模式向企业管理模式转变的过渡期,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有这种入股分红的利润分配经验,想不到可以以入股分红的形式进行有限的利润分配、不知道该如何进行入股分红、不了解入股分红的利弊,同时,企业资金有限,利润有限,企业管理者不敢决定能不能让员工参与进来,共同发展京剧企业,这也是导致京剧企业无法开展入股分红模式来进行利润分配的原因。
3.3 营销管理
3.3.1 定义
(1)营销管理就是企业以追求最有效率和最佳投资回报为经营目标,为建立、发展、完善、保持与目标市场之间互利的交换关系,而对设计项目的分析、设计、实施与控制。
(2)内容:市场目标管理、销售策略管理、销售人员配置、销售费用管理、销售激励与奖金设计、销售绩效管理、销售流程优化和销售管理软件。
3.3.2 八大营销类型
(1)扭转性营销: ①针对市场负需求现象。②即全部或大部分潜在购买者对某种产品或服务不仅没有需求,甚至厌恶。
(2)刺激性营销: ①针对市场无需求现象。②因对新产品、新服务不了解而没有需求,或非生活必需品等。
(3)开发性营销: ①针对市场潜在需求现象。②指的是消费者对现实市场上还不存在的某种产品或服务的强烈需求。
(4)平衡性营销: ①针对市场不规则需求现象。②即在不同时间或者季节里,因为市场需求量不同,导致与企业供给量不协调。
(5)恢复性营销: ①针对市场需求衰退现象。②即指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和兴趣从高潮走向衰退。
(6)维护性营销: ①针对市场饱和需求现象。②即指当前的需求在数量和时间上同预期需求已达到一致,但会变化。
(7)限制性营销: ①针对市场需求量超过了卖方所能供给或所愿供给的水平。②通常采取的措施是提高价格、减少服务项目和供应网点、劝导节约等。
(8)抑制性营销: ①针对市场有害需求现象。②消除需求、强调产品或服务的有害性,从而抵制这种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和经营。
3.3.3 京剧企业的营销管理
(1)利用扭转性营销、刺激性营销以及恢复性营销去发现和评价京剧的市场机会:其实京剧企业面对的就是上述这三种需求状况,即负需求和无需求以及需求衰退,由于种种原因,京剧的观众群一般集中在中老年群体,尤其是老年人,虽然目前中国的老龄化情况严重,老年人在绝对值上占有优势,但是这个群体的购买力有限,甚至可以说是远远不如中青年群体,所以寄希望于这个观众群去拓展京剧的传播层面是不现实的。除了老年群体以外,中青年群体对京剧基本上是没有欣赏需求的,中年群体因为在成长过程中,接受了一些京剧样板戏的熏陶,对京剧不抵触,但青年群体就不一样了,生长阶段是处在改革开放高速发展、数码产品快速更迭、各种文娱类型不断推陈出新的阶段,从出生起就没有接触过京剧,更别说去细细品味、自在欣赏,反之,可供选择的其他文艺类型和娱乐选择太多了,追求的是个性的张扬,所以更不会去了解何为京剧,认为京剧节奏很慢、表演单一、单调无趣,甚至古板土气,在社会上出现就是一个笑话,是早就应该被淘汰的。但青年群体在社会层面却是购买力极强并且承前启后的一个群体,如果放弃了这个群体,京剧企业的发展就只能停滞不前,同时青年群体是承前启后的一代人,如果放弃了这个群体,京剧企业就更谈不上长期发展。
在营销管理中,面对这种情况,京剧企业所应采取的就是典型的扭转性营销任务——扭转需求、刺激性营销任务——兴趣刺激需求,以及恢复性营销任务——需求重新兴起。京剧被市场冷落的局面并不是近期才出现的,而是维持了二三十年,所以不是靠短期策略所能改变的,需要的是从上至下各个方面全力配合。
①培养兴趣:京剧作为特殊的艺术门类,其企业除了需要迎合市场化运营管理的大趋势之外,还需要“制造市场”,所谓的“制造市场”即是培养青少年的兴趣爱好,这就需要国家大力支持,从娃娃抓起,保护好这一中国特有的艺术种类。2003年,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京剧表演艺术家孙萍委员首次提交“京剧进校园”的提案。教育部决定从2008年3月到2009年7月在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等10省市开展试点工作,在中小学音乐课程中增加京剧内容,并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向全国推广。从那时起,京剧名角儿开始走进全国各大中小学校、青少年京剧大赛如火如荼开展、多个京剧社团在各小学建立。
②依靠票友:京剧虽然被市场冷落了二三十年,但还是具备了一定的戏迷票友基础,据2019年年初的粗略统计数据,至今全国京剧票友的总人数约有500万,人数相对值只相当全国人口的二百分之一,占比相当小,但人数绝对值在我国戏曲历史上堪称最活跃,在京剧目前的发展中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第一,各专业机构为全国京剧戏迷票友筹备了多场比赛来活跃他们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准、令他们更加热爱京剧,诸如“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全国京剧戏迷票友电视大赛、中国戏曲文化周“京剧票友”大赛等,都起到了很大的正面推动作用。第二,全国以省、市、自治区为行政单位成立了大大小小许多的京剧戏迷票友协会,且协会组织的各类型活动丰富多彩,尤其很多协会与专业京剧院团联手,在多个大中专院校以及中小学校开展科普京剧活动,对在青少年群体中普及和弘扬京剧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③京剧创新:严格来说,在京剧行业内,缺人缺钱都不是根本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是缺乏创新,在万事求新的社会人群心里,京剧一直是停滞不前的。京剧的发展现状就是找不到创新的突破口,找不到迎合观众群的方向。众所周知,电影分为文艺片与商业片,而商业片的定义是指以票房收益(盈利)为最高目的、迎合大众口味和欣赏水准的影片,商业片除了讲究票房收益,也讲究拍摄水准,要知道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品质不好的影片票房收入肯定不好。同为文化产业,京剧企业可以学习电影的拍摄手法和影片定位,走出京剧艺术剧目的围城,找到京剧商业剧目的方向,学会从商业的角度看市场。
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就是很好的一个成功案例,所谓京昆本一家,京剧企业尤其可以以此为例,深入研究本企业的创新方向。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于2004年4月開始在世界巡演,其特点是根据21世纪的审美观,保持昆曲抽象写意,以简驭繁的美学传统,利用现代剧场的种种概念,传世经典以青春靓丽的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2019年9月6日,其在苏州的演出堪称一票难求,苏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剧院有330个座位,本次演出3场戏近千张票在开票没多久就已售罄,后来又每场加了50个座位,仍是被迅速抢光。”并且在现场观众中,青年男女占多数,其中有不少人曾经看过,此次是来重温。据美团网显示,2019年12月,青春版《牡丹亭》在厦门演出的票价定为80~580元,2020年4月其在武汉的演出票价定为100~380元。青春版《牡丹亭》迎合了青年人的口味,找到了市场需要的元素,需求决定供给,针对市场需求去制作相应的剧目,才会被市场所接受。这部剧在颜值设计、题材创新、演出模式和手法改良都用心研磨,精心打造,除了讲求演出品质之外,更注重商业化的市场运作,在根本上进行了创新,但又不失京昆艺术内在的魅力,这样的作品自然会有市场,也自然会影响市场。
京剧的创新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表面的创新只能被认为是改良,只有内在的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才能推动整个京剧行业向前发展,才能被市场接受、被观众了解,但创新的同时,又不能丢弃和改变京剧自身独有的魅力和特点,这是需要京剧从业者深思熟虑的一个课题。同时,整个社会应该给予京剧行业一个良性的推动空间,诸如市场上的手机外壳印上戴着京剧行头的性感女郎;淘宝上出售粗制滥造的、廉价的、所谓的京剧行头;在其他艺术形式上强行带入京剧元素等,这些都不是对京剧创新的正面推进,只是为其他产业带来一些噱头,对京剧行业无法产生鼓励和引领的作用,相反,这是一种京剧已经被广泛接受的误导性暗示,更是对京剧的丑化,从而失去了对京剧的起码尊重,给接触这些领域的主要购买群体——青年人一种错觉,认为这就是京剧,反而觉得京剧不值一提,这还如何能达到扭转青年观众群体对于京剧需求的目的?如何能正确引导青年群体了解京剧、接触京剧、欣赏京剧?汤显祖的《牡丹亭》有一句“不入春园,怎知春色几许?”如果不去接触,又怎能了解和体会到京剧的魅力,但如果接触到了错误的信息,这种错误性导向的危害性就更大。
(2)利用开发性营销和平衡性营销去细分京剧市场和选择目标市场:①开发性营销:在京剧行业,其实并不存在对京剧产品的潜在需求,但是作为京剧企业,可以营造一种潜在需求。如何营造?就京剧企业自身而言,可以细化为很多方面,诸如京剧剧照摄影、京剧曲牌的普及、京剧行头和服装的设计等。因为京剧是关于美学的综合艺术,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是有关美的艺术,而身处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尤其是购买力比较强势的青年人,都很讲究对美的欣赏,“颜值控”就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新生名词,“百度知道”对于“颜值控”的解释是:“颜值控,通常也称作颜控。意思是说,你比较注重他人的外在形象,喜欢长得帅、漂亮的人。在决定是否与人交往时,你主要看的是颜值,而性格、品行等内在的东西考虑得比较少。”针对这个特点,京剧企业应该主动设计一些市场上没有的产品来刺激和调动市场的积极性。
视觉美:京剧剧照的拍摄。在目前的市场上的确存在,但由京剧企业操刀主营、参与制作的很少很少,普遍都是由艺术摄影机构附带戏剧摄影类别而已,从化妆、服装,到姿态造型的指导方面,都没有专业人士的指导,拍摄出来的成片效果根本没有京剧美感,专业影楼从事的这一部分业务只是为了商业目的,再加上缺乏京剧的专业化效果,就更谈不上把一部分潜在观众群体引领进京剧的大门。而京剧企业可以从中抓住契机,成立专门的京剧摄影部门,借鉴专业影楼的运营模式,为一部分市场上的潜在需求群体拍摄专业的京剧剧照,会有身临其境的参与感,去亲身体会京剧的外在美和内在美,从而带动积极性,拓宽京剧企业的市场波及面,要知道这部分来拍摄京剧剧照的客户正是对京剧萌发了尝试接触的想法,京剧企业一定要想方设法留住这部分潜在观众群体,同时通过拍摄京剧剧照令京剧企业找到盈利的空间,是一举多得的办法。
听觉美:京剧曲牌的传播。在百度百科上的解释是:“京剧曲牌是京剧音乐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着京剧的发生、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京剧曲牌各有固定的名称、句数、句格(包括长短不等的字数、字音的平仄等),以及曲调方面的板式、板数、调高等,格律相当严谨。”中国的民族音乐在国内的商业领域发展其实是很艰难的,京剧曲牌的发展就更加如此,但是京剧曲牌有的旋律优美、有的节奏明快、有的气魄宏伟、有的温婉动人,有时候大众听到了京剧曲牌都不知道这就是京剧曲牌,而只觉得听后心旷神怡,这就是京剧行业对于京剧曲牌缺乏推广和普及,要想办法令京剧曲牌如同流行音乐一样慢慢渗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比如说利用茶楼会馆、影视作品以及手机彩铃等,京剧企业应该尝试从推广京剧曲牌开始去让大众进一步了解京剧,从而感受到京剧的魅力、喜欢上京剧。
触觉美:京剧行头以及服装的设计创作。京剧的行头和服装品种繁多、花色艳丽,但真正做工精良的却少之又少,为什么呢?正是因为京剧市场面的缩小,导致周边产业的从业人员也随之减少,并且大多集中在京津沪和苏杭地区,全国各院团在进行采购时也会觉得费时费力,所以可以组织一些社会性比赛,发动群众的力量,集思广益,举办一些赛事,这样的话,既可以普及和推广京剧,又可以挖掘潜在客户群体,令大众从喜欢京剧的行头服装开始,进一步喜欢上京剧。
如上所述,即是启发京剧企业从业者从京剧行业的周边产业入手,激发潜在客户的兴趣爱好,挖掘潜在客户的购买需求,带动京剧观众群体层面的拓宽发展。京剧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只有在方方面面都喜欢上了京剧,才有可能喜欢完整的京剧,才有可能带动观众到剧场去看戏,也才有可能提高京剧企业的经济效益。
②平衡性营销:在京剧行业中,不规则需求并非体现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季节的条件下需求量的不同,而是体现在处在不同地区的需求量不同。例如,京剧在天津地区广受欢迎,但在广东地区却早已市场凋零。这种地区需求的不规则性是由多重因素所决定的,如历史、人文,尤其是语言。
广州京剧团,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47军政治部长江京剧团(成立于1949年7月),于1986年6月6日撤销。随之本地剧种粤剧很快抢占了原先属于京剧的市场领地。导致这种局面产生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语言因素,京剧的念白是中州韵、湖广音,在特定场合和特定人物身上,念白还是说北京话的。而在广东地区所使用的语言属于粤语语系,有一半以上居民以粤语(白话)为母语,其次分别是闽语(雷州话和潮州话),以及客家话。语言的因素导致粤剧这个地方剧种在广东地区比京剧更受欢迎。
天津,曾有“京剧大码头”之称,京剧的受欢迎程度位居全国前列。约在清嘉庆年间(1796—1821年),京剧传入天津,在当时,北京是名伶荟萃之地,外埠约聘“京角”多由天津中转;而南方伶人进京献艺,也都先在天津“挑帘”,戏班南来北往的過津活动频繁,故天津也曾有“过路班”之称,而从现阶段天津的京剧发展来看,大家名角儿荟萃、剧团体系成熟、戏迷票友活跃,1995年8月28日,组建成立了天津京剧院,下属一团、二团和实验团,另天津市青年京剧团成立于1984年8月,由时任天津市长李瑞环亲自主抓,剧团逐渐发展成为一支实力雄厚、行当齐全、剧目丰富、流派纷呈的京剧劲旅。而天津的京剧名角儿也有很多,不谈过往的,就说现在还活跃在京剧舞台上的,就有马少良、杨乃彭、邓沐玮、李经文、王平、李莉、康万生、张幼麟、张学敏、张克让、孟广禄、卢松、张克、赵秀君、刘桂娟、石晓亮、闫巍、刘淑云等。从现在天津的戏迷票友活动来看,中国(天津)京剧票友节、天津市戏迷票友京剧知识竞赛、“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以及“和平杯”京剧小票友邀请赛连续多年举办,各项活动举办得如火如荼,就连天津当地拉车的车夫师傅都能听出和说出唱腔的好坏以及问题所在。这些都足以证明京剧在天津发展的成熟程度和在天津基层老百姓中的受欢迎程度。
针对地区需求的不规则性,历史和文化背景方面的区别特征是很难去磨合改变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基层戏迷票友中提高京剧的接受程度。一是京剧进课堂,因为现在在全国普及了普通话教育,学校中的学生比成年人更容易接受与普通话有关的事物,而且同时可以提高京剧在青少年中的被认知度和受欢迎度。二是基层票友活动,票友活动可以在最广泛的群众范围内普及和弘扬京剧,广东地区虽然没有专业的京剧团体,但业余京剧团却有很多,例如,在深圳业余京剧团就有20多个,他们的活动受到了民政局、文体局、街道办等各个政府机构的全力支持,同时动用许多从全国各个专业团体改行的专业演员为骨干力量,带动戏迷票友,组织演出和京剧教学。
(3)发展京剧企业市场营销组合和决定京剧企业市场营销预算:①市场营销组合:市场营销组合归纳为4P营销理论,即产品、价格、渠道、宣传四项的组合。京剧企业由于其企业特殊性,对于这四个项目的组合,可以解释为产品即剧目、价格即票价、渠道即演出地点、宣传即前期推广,针对这些内容的营销组合,足以协助京剧企业形成体系化的营销管理,从而推动本企业的良性运营。同时,不难看出如果这四个项目其中之一有所改变,都会导致另外三个项目变动,因为这个4P组合本就是一个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京剧企业应该总结出4P营销组合与本企业相结合而得出的一些规律,并且形成适合于本企业的一些公式或者说是结论,固化下来,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将会有百利而无一害。
②市场营销预算:具体来说,市场营销预算即市场营销4P组合中每个项目所需经费的预估与分配,而用最少的市场营销预算做好市场营销,则是每个企业的最佳期望值。就企业和产品推广而言,早些年的企业用的是消费者口耳相传,这种方式所需的市场预算是最小的;紧接着就是企业花费大量的经费去做媒体广告,来引导观众消费,用在这种方式上的市场营销预算是大量的;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企业用的是网络推广的方式方法,这样做花去的预算一定比在各种媒体上做广告的预算要少很多。所以说市场经销预算的规划也是一个摸索的过程,会经历从波峰到波谷、再从波谷到波峰的波形图。京剧企业也会面临同样的经历,所以不用怯步止进,要大胆尝试,将有限的经费花在利于本企业发展的项目上去,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企业向前发展,否则无论什么企业都将只会止步不前,对于企业来说不进则退,这样的企业最终只会被社会所淘汰。
(4)执行和控制京剧企业市场营销计划:京剧企业在执行和控制市场营销计划时,由于其企业特殊性,最主要的就是要抓好三个定位:①市场定位:即企业根据竞争者现有产品在市场上所处的位置,针对顾客对该类产品某些特征或属性的重视程度,为此企业产品塑造与众不同的以及给人印象鲜明的形象,并将这种形象生动地传递给顾客,从而使该产品在市场上确定适当的位置。
京剧企业的市场,具体化体现在有多少观众到剧场观看演出,其市场定位,具体化就是观众的定位,可按年龄段划分为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按学历层次划分为小学、中学、大学、硕博,也可按工作类型划分为学生族、蓝领、白领、金领,京剧企业把本企业的观众群体细分,得出的结论可帮助本企业制定很多方面的具体策略,诸如,年龄段越往上走、学历越往下走、工作类型越往下走,则购买力越低,京剧企业演出的票价就应该定低一点,反之,京剧演出的票价就应该定高一点;再如,年龄段越往上走,学历层次越往上走,工作类型越往上走,京剧企业应该筹备的演出剧目如果不是新编的创新剧目,而仅仅是古老的传统剧目,也不用担心票房,反之,则应该多筹备创新剧目;又如,如果年龄段越往上走、学历层次越往上走、工作类型越往上走,则京剧企业可不必启用青年演员,年龄越长的演员内涵阅历越深,所以他们演出的剧目越有深度,但观众群体反之的话,京剧企业就必须多启用青年演员,因为青年演员有颜值,可以调动一部分观众的看戏热情。所以说京剧企业的市场定位工作一定要做好,可以避免本企业脱离市场,从而少做无用功。
②产品定位:即企业对应什么样的产品来满足目标消费者或目标消费市场的需求,是对目标市场的选择与企业产品结合的过程,也是将市场定位企业化、产品化的工作。京剧企业的产品是剧目,筹备什么样的剧目是企业必须事先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的,而不是根据企业有什么资源来决定的,因为京剧企业直接面对的是市场,而市场是遵循需求决定供给的经济学原理,所以京剧企业必须迎合市场的需求来准备剧目。而一旦本企业的剧目成熟了以后,面临的就是投入市场,但这个剧目在本行业中排位,就决定了市场的接受程度与京剧企业的投入程度之间的比例,如果这个比值大于1,就说明这个京剧剧目被市场所接受,这个京剧企业的产品定位就是成功的,反之,则说明产品定位是失败的。所以一个京剧企业的剧目筹备不是拍拍脑子、或只是看看本企业有什么现成的演员或者其他资源来决定的,而是要根据市场需求决定,再反过来由市场验证成效的。
③品牌定位:即企业在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的基础上,对特定的品牌在文化取向及个性差异上的商业性决策,它是建立一个与目标市场有关的品牌形象的过程和结果。换言之,即指为某个特定品牌确定一个适当的市场位置,使商品在消费者的心中占领一个特殊的位置。
在京剧企业中,品牌其实就是名剧与名演员,比如说一提到《红灯记》、刘长瑜,人们就能想到中国京剧院,一提到《智取威虎山》、童祥林,人們想到的就是上海京剧院,这就是品牌带来的力量。但是在现在的各个京剧企业中,能为企业代言的品牌演员与品牌剧目几乎没有,这些京剧企业演出的剧目大多都是一些传统老戏,即便是所谓的改良戏,也没有深入人心、令观众过目不忘,这就是大问题。现阶段中国各大企业在大力创建品牌、维护品牌和经营品牌,因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品牌可以帮助企业扩大竞争力、可以帮助客户提高忠诚度,加强品牌意识在日常企业运作中的树立和推广,对企业的发展能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京剧企业是市场运作中的一个部分,更应该了解和遵循这个规律,明白和了解品牌对本企业的帮助作用,有了这种意识,就必须创作和演出属于本企业专有的代表作品,同时在本企业培养属于本企业的台柱型演出人才。品牌定位、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是密不可分的,京剧企业只有做好了品牌定位,才能找到属于本企业的市场和属于这个市场的产品。
4 结论
4.1 执行力
执行力即指贯彻战略意图和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是把企业战略和规划转化为效益及成果的关键:对企业员工而言就是办事能力、对团队而言就是战斗力、对企业而言就是经营能力。其衡量标准:对员工而言是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对企业而言就是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企业的战略目标。
京剧企业在实施对本企业的管理时,最主要的是必须强化执行力的重要性。但是京剧企业的演职员工由于长期面对的是事业单位管理的模式,缺乏企业化管理的经营意识,在工作中往往惯于被动、止于进步,事业编制保住了自己的铁饭碗,所以即便身处在改企转制的前沿,也没有意识到要让自己的工作变被动为主动。严格执行京剧企业的规章制度、行政命令和管理流程,在强调别人该怎么做的同时,首先要强调自己该怎么做,严于律己,强化完善自身的执行力,只有每位演职员工都做到了个人执行力的完善,团队的执行力才能得以强化完善,企业的执行力也才能落实到位,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经济目标。在京剧企业的日常运作中,企业的最终目的是执行和控制市场营销计划,并将之转化为现实成果,但在此过程中一味简单地强调执行力的重要性也是不可取的,要把执行力细化到日常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中去,让企业演职员工逐渐将企业的日常工作流程形成习惯才更为重要。
4.2 借鉴成功经验
虽然京剧是个古老的戏曲剧种,京剧院团也具有多年的存在历史,但京剧企业在文化产业中却属于新兴的企业类型,在日常运作过程中,极度缺乏现代企业所应具备的企业管理理论知识和运营经验,在这种情况下,京剧企业就必须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其他文化企业中,尤其是海外演出和运营模式中汲取利于自身发展的经验。
国内基层京剧企业如果一味地跟在京津沪等一线大院团的背后,走别人走过的路,那是不现实的,因为那是别人已经走过的路,走在别人的脚印里将永远看不到自己的脚印,并且单位的体制不同也导致基层京剧企业如果照搬大型京剧事业单位的模式,无论是从对内运作还是从对外演出来看,都会产生冲突,因为作为基础的体制就不一样。所以京剧企业应该多看、多听、多接触、多学习各种文化企业的经营方式,从中总结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利用本企业的优势资源走出一条别人没走过的路,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创新和发展。
4.3 培养属于自己的戏迷
京剧企业的市场是演出机会和观众人数,如果没有满足这两个条件,京剧企业早晚会被市场淘汰。只要是企业,就避免不了口耳相传,企业自身的优势与劣势都会通过这种口耳相传的市场传导力量得以传播,加之京剧企业属于文化产业的一个分支,文化产业需要的就是属于本企业的“粉丝”,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如果有了“粉丝”,就能令企业得到市场的认可。京剧企业需要培养属于自己的戏迷,如何培养?一是动用企业自身的明星号召力。每一家京剧院团都经历了长久的历史发展,在这过程中,培养出了不少属于院团自身的明星级演员,京剧企业应该充分动用这些明星级演员的市场号召力,培养企业自身的戏迷票友,再通过这些戏迷票友的口耳相传,把京剧企业传播到各个社会层面,只有影响力扩大了,才有加大演出机会和增加观众人数的机会。二是动用企业自身的力量,走进各大、中、小学校园,让学生们在接触到京剧企业演职员工专业化教导的同时,充分认识到京剧企业自身的实力,再通过学子们的口耳相传,传播京剧企业的影响力,这样既能提高京剧企业在青年一代观众群体中的认知度,又能把京剧艺术传播给青年一代,还能抓住青年人这个购买力相对较强的观众群体。
总之,在京剧企业中,有效的营销渠道、完善的经营机制和合理的管理模式,构成了一个完整全面的企业,发挥企业的管理职能,在企业的市场营销中举足轻重,也正是有了管理,营销才会变得井然有序,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才会默契十足,工作效率也才会有效提高。京剧企业应该尽快转变自身观念,加速本企业从事业机制管理模式向企业机制管理模式的过渡和转变,加强管理人员对于企业管理知识的认识、学习和运用,充分认识到企业必须遵从需求决定供给的市场规律,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出发,做好京剧企业的经营管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京剧企业带出困境、走向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令京剧这一中华民族美好的戏曲艺术重新绽放鲜活的力量。
參考文献:
[1][日]森下信雄.宝冢剧团经营战略——跨越百年的演艺生意经[M].方瑜,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
[2]苏移,蓝凡.中国京剧史(插图本)(1790—1949)[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6.
[3]梁红霞,刘雅娟,李克红,等.财务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4]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产业转移年度报告2016—2017[M].北京:中国工信出版集团;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
[5]曾显荣.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就业效应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
[6]武力,肖翔,郭旭红.新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研究1949—2016[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7.
[7]吴石磊.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6.
[8]张润兴,尹卫华,孙文霞,等.人力资源管理实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9]秦志华.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10]王国颖,陈天祥.管理文库人力资源管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6.
[11]安锋,宋伟,王冰.人力资源管理教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6.
[12]刘辉,夏仕亮.财务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13]周沫.浅析京剧院团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论坛,2016(6).
[14]陈曼萍. 改制后国有文艺院团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思考[J]. 管理观察, 2018(32):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