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面向大学生群体的荆楚文化精准传播方法设计

2020-10-12 14:24蔡子丽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14期
关键词:文化传播大学生

蔡子丽

摘 要:文章分析了荆楚文化面向高校学生传播活动中存在的传播方式和表现形态等单一的问题,提出基于效果的传播方法设计思路,围绕着能使高校学生对荆楚文化从文化认知过渡到文化共鸣,进而上升到文化认同的目标,设计了博物馆利用文物道具虚拟创作的网络课程、荆楚人物和事件的微剧设计方案征集赛事等荆楚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具体传播方法。

关键词:荆楚文化;文化传播;大学生

1 概述

荆楚文化是一种极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因楚国、楚人而得名,春秋战国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并逐渐繁荣,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界普遍认同的一种动态发展观点认为,荆楚文化的地域范围大致以今天的湖北省行政区划为主,不仅包括古代的历史文化,还包括今天乃至未来湖北地区所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①,概括起来包括以楚国和楚人为主的楚国历史、炎帝神农、秦汉三国、清江巴土、名山古寺、长江三峡、江城武汉、现代革命等系列文化。②从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双重视角,可以将荆楚文化特色归纳为进取、创新、开放、爱国。这些精神特质的传承和发扬,对于荆楚大地乃至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文化既是硬实力也是软实力,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表征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作为荆楚文化发祥地和中心的湖北省,荆楚文化的传承对推动湖北省区域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提升具有现实意义。

在校大学生作为青年知识群体,是流动性最大的群体,他们正处在最有激情的人生阶段,也处于知识吸收与运用、性格成型、思维方式养成、意志力增强、自我意识提升的活跃期。他们有时间、有环境、有精力接受文化传播,也是发挥文化传播作用最为有效的一环。

湖北省是文博大省,拥有博物馆215座,位居全国第九;同时也是科教大省,仅武汉就拥有在校大学生100多万,是全球拥有大学生最多的城市。利用好博物馆资源,设计并实施针对在校大学生荆楚文化传播的方法,对荆楚文化成规模地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2 荆楚文化传播面临的困境

针对大学生群体的荆楚文化传播,目标是以荆楚文化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形式为传播载体,将荆楚文化的进取、创新、开放、爱国等精神特质传播给大学生群体,使大学生能够对荆楚文化从认知到共鸣,进而上升到认同。只有认同荆楚文化,才可能从一个荆楚文化的受众转变为荆楚文化的主动传播者,才能实现荆楚文化传播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博物馆在针对大学生群体传播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2.1 传播方式单一,影响大学生对荆楚文化成体系地认知

目前博物馆与大学校园的合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一是博物馆主动作为,在大学校园进行巡展和讲座;二是学校组织大学生集体到博物馆参观;三是大学生志愿者参加社教活动;四是在高校设置相应课程。

博物馆每年都会开展关于荆楚文化大学校园巡展活动,但受博物馆人力资源和岗位主业职责限制,这种传播活动只能集中在几天、在几个院校开展。传播形式多为部分馆藏品的图文展板和讲座,展板尺寸、数量受场地制约,受众面小,可展示和讲授的内容少,只能集中文物层面,精神层面的内容很难展现。巡展活动的形式大于内容,荆楚文化传播效果不佳,主要效果在于告诉部分学校的部分学生博物馆有什么馆藏,是吸引有兴趣的学生走进博物馆的一种广告手段。

学校组织大学生到博物馆参观活动通常是在双休日或节假日以年级或系为单位,组织几百名至上千名学生在同一天去博物馆参观。一方面,学校组织学生集体外出学习审批困难,出行难度大;另一方面,学生集中进馆、集中出馆,参观、学习时间受限,只能走马观花地浏览,荆楚文化的传播效应大打折扣。

大学生志愿者是博物馆在各院校经过招募和培训后上岗进行博物馆藏品讲解。大学生志愿者通常是双休日或节假日来馆服务,周期一般为一年,对荆楚文化的传播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博物馆大学生志愿者岗位有限,数量从几个至几十个不等,与荆楚文化的传播需求相差甚远。

部分博物馆还与一些高校开展荆楚文化教育课程合作,在高校开设选修课程,课程内容覆盖馆藏文物与工艺、汉服与楚国礼仪等,课程内容与馆内藏品或者展览结合紧密,但无法与学校的教育目标相匹配,很难兼顾学校需求,导致课程无法持续开设。

总之,以上几种博物馆与高校的荆楚文化合作传播模式受众面小,接受、学习荆楚文化的内容面窄、时间短,在高校学生中很难建立起荆楚文化的概貌和直观认识, 更难领悟到荆楚文化的精神特质。

2.2 传播形式单一,影响大学生与荆楚文化产生共鸣

博物馆针对大学生的荆楚文化传播形式主要是通过实物陈列和伴随着实物陈列的讲解来实现的,这种传统的文化传播形式实质上仍是说教、灌输的信息传播形式。即使有些馆采用了多媒体的展示方式,但也只是检索和选择展品的形式上有所变化,仍属于一种单向传播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大学生难以切实感受到荆楚藏品的文化内涵,容易使大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逐渐失去兴趣,难以实现荆楚文化的传播。大学生群体正处于知识渴求阶段,善于且热衷于追根溯源,缺少荆楚文化与大学生群体间的互动传播、大学生群体内部的互动传播,很难使荆楚文化与大学生群体产生共鸣。

2.3 传播表达形态单一,影响大学生群体对荆楚文化的吸收和认同

目前博物馆中大量荆楚文化资源表现形态仍然是实物、文字、圖片、语音等方式的组合,与大学生群体日常广泛接触和使用的信息传播展现形态(如网购、社区、交友)形成鲜明对比,一种是晦涩、呆板、孤立的信息展现模式,一种是通俗易懂、鲜活多变、互动与共享相互渗透、推送与检索相互融合的信息展现形态,在后者大环境包围中的大学生群体,很难有兴趣、有时间去认真接受和品味荆楚文化的特质。

3 针对大学生的荆楚文化传播方法设计需求

对于博物馆来说,针对大学生的荆楚文化传播方法必须从基于效果的角度来设计,因而必须瞄准三个关键词来考虑:认知、共鸣和认同。①通过传播方法的设计,使大学生群体能够对荆楚文化产生认知,进而产生共鸣,最后能够认同,自觉地将荆楚文化的精神特质融入自己的思维、行为等方式中。

实现认知的要素是“参与和时间”,使大学生能参与荆楚文化的传播过程,成为荆楚文化传播的中继站,既接受荆楚文化,又释放荆楚文化。设计的传播方式要能调动大学生的兴趣,占据大学生的课余时间,使大学生对荆楚文化能深刻理解,解决传播中“深”的问题。

实现共鸣的要素是“共享和互动”,使大学生群体能充分参与,群体内部能充分共享荆楚文化认知的成果,产生“共鸣”;大学生群体在荆楚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充分互动,产生“共鸣”;大学生群体与荆楚文化间能充分互动,对荆楚文化产生“共鸣”,设计的传播形式应能提升大学生参与荆楚文化传播的主动性,解决传播中“广”的问题。

实现认同的要素是“系统和关联”,是在实现大学生与荆楚文化共鸣后,通过对大学生全面系统、多层次关联地推介荆楚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设计的传播表现形态应能使荆楚文化的特质符合大学生的内心期待,让大学生接受荆楚文化,并使其成为自己的价值观,解决使大学生将荆楚文化主动传播“输出”的问题。

4 传播方法设计

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国内外许多博物馆通过设置针对高校的网络培训课程进行文化传播,提供了许多线上、线下服务,让高校学生不到馆也能享用博物馆丰富的资源,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另外,国内部分高校与博物馆挂钩,组织相关专业学生入馆实习,加深对博物馆藏品和文化的理解,对推动文化在大学校园的传播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国内外部分博物馆通过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技术的运用,将图片、3D模型、文字、视频、动画等信息和真实世界中的物体实时叠加在一起,营造觀众体验空间,使博物馆信息传播过程集教育、信息、娱乐、体验于一体,在提升人机互动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受以上博物馆信息和文化传播方式的启发,在面对高校学生的荆楚文化传播方面,为满足使高校学生对荆楚文化从认知、共鸣到认同的需求,设计传播方法时,将荆楚文化按照内涵和传播目标进行了分解。湖北省各博物馆根据自身定位,负责传播荆楚文化的炎帝神农、楚国楚人、现代革命等文化,针对以上文化载体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提出了不同的传播方法设计。

4.1 物质文化传播方法设计

以楚国楚人为例,物质文化主要是遗址、建筑、青铜、漆器、丝织等。由博物馆主导,在湖北省内高校设置楚文物道具虚拟创作网络课程和手机App应用,将课程纳入选修课程。课程技术实现途径主要是采用VR(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形式是自由组合成课题组,设定选题后,学生课题组开始为期一个学期的研究型的文物道具虚拟设计与制作全过程。如青铜器道具创作(汉服等创作也类似),设计成创作过程、讨论社区、作品评优三个板块。其中,创作过程包括选题、设计、选料、制作、墓葬保存等阶段,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文物道具创作全过程;创作讨论社区包括地理区、宗教区、工艺区、风俗区等,为各高校历届学生创作提供了一个讨论、交流、互动和信息共享平台;作品评优部分用于网上虚拟作品评优,鼓励高校学生广泛参与文物道具创作课程。在创作青铜器文物过程中,首先选择地域、年代和社会阶层,然后才能选择准备创作的青铜器具,这个过程会引导学生了解所选择年代和地域楚国的社会阶层架构、等级制度和标识。接下来进行器具形状的设计或选择,包括纹饰的设计或选择等,这部分内容会引导学生掌握所选年代的宗教、美学、风俗、礼仪等知识。在选料阶段,涉及当时泥土、矿产资源的分布和交通条件等知识。在制作阶段,将引导学生掌握当时当地的科技、工艺水平和制作方法。墓葬保存阶段,将引导学生掌握墓葬风俗、礼仪、墓内湿度和温度的变化对青铜器影响,以及加快青铜器氧化需施加的应力条件等化学知识。

4.2 精神文化传播方法设计

精神文化主要是以人物和事件为载体来表现的,为了提高高校学生在荆楚精神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参与、互动、共享程度,增强传播文化内容间的关联性,必须突破仅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叙事方式的单向传播方法,通过组织活动、事件将高校学生带入荆楚文化的传播环境中。

博物馆可以通过组织面向高校学生的荆楚人物和事件的微剧(或游戏)设计方案征集赛事,实现对荆楚精神文化的深入、广泛传播。以微剧设计方案征集为例,博物馆在网上建立荆楚文化微剧库、微剧设计社区,每年以大奖赛的形式,向省内外高校学生征集指定人物和事件的微剧拍摄方案,并将其放到网上,由高校学生网上投票选优。博物馆协助和支持获胜团队的学生组队进行微剧拍摄,并将微剧成果纳入网上的荆楚文化微剧库。以楚国楚人文化某事件微剧方案为例,高校学生需根据博物馆给出的某事件选题组队,每队都要根据时代、地域等背景和事件本身,策划设计出剧本、服饰、器物、建筑及内饰、礼仪、风俗、音乐等方案。其中,剧本方案中包含了诗词,引导高校学生在设计剧本时对制定年代的诗词深入了解和理解;服饰方案的设计,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事件发生年代和地域的社会阶层、服装形式、配饰样式、审美、服装材质、工艺水平等内容;器具方案的设计,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阶层、礼仪、工艺、材质、纹饰等相关知识和内容。因此,一套完整的微剧设计方案,能带动参与设计的学生团队完整地认识、理解事件发生年代的背景、宗教、礼仪、诗词、音乐、工艺、科技等方方面面。设计团队将设计方案提交到网上的同时,还需附带提交每个设计方案的设计说明,阐明每个设计方案形成过程中考虑的因素,供广大参与投票选优的学生在微剧社区进行讨论、交流。在此互动过程中,无形中将微剧年代的各种文化要素进行了广泛传播。选出的微剧方案放在社区中进一步征求修改意见,最后确定为微剧拍摄方案。可以看出,微剧方案的征集、选优过程,能够带动设计团队和投票团队主动获取荆楚文化要素的兴趣和积极性,突出了交互、互动与共享。

5 总结

高校学生群体是荆楚文化广泛、深入传播的有效力量,也是今后荆楚大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做好面向高校学生的荆楚文化传播工作尤为重要。博物馆有丰富的荆楚文化资源,面向高校学生的传播方法是使高校学生从文化认知、文化共鸣到文化认同。本文提出博物馆利用文物道具虚拟创作网络课程、荆楚人物和事件的微剧设计方案征集赛事等荆楚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具体传播方法,可作为现有各种传播方法的补充,有望提升荆楚文化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的传播效果。

猜你喜欢
文化传播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英语新闻中文化传播的特色与现状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