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颖
摘 要:两河流域的印章自发现以来就备受关注,我国对这方面的介绍与研究比较少见。文章以圆柱印章为代表,介绍其产生、形制、质地和图案等,并对印章的功能以及研究意义进行粗浅的讨论。
关键词:两河流域;圆柱印章;形制
“两河流域”指的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下游区域,上古时期这里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土地”。研究表明,两河流域史前时期的气温比现在略高、降雨量略大。温暖湿润的气候、肥沃的冲积平原为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以楔形文字、圆柱印章、大型宫殿和神庙建筑为标志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1 圆柱印章的起源
古代两河流域地区的印章根据形状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平印(stamp seals);另一种是圆柱印章(cylinder seals)。最早的平印发现于公元前6千纪初期,而圆柱形印章则是公元前3500—3100年乌鲁克时期的一项重要发明,其是在北部平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北方印章仍保留着自身平印的传统。
印章的起源问题一直悬而未决,一种说法为印章的源头可能是史前时代人们护身符一类的垂饰物。从早期平印的形状和图案以及后来的印章,包括平印和圆柱印章所具有的祈福避祸与装饰等非实用性功能来看,这类护身饰物可能是印章的雏形。例如哈拉夫文化中的印章,整体形状多变,常常出现在祭坑和墓葬中,而不是在生活区或贮藏室附近,这说明这些印章不仅具有确认个人所有物的作用,同时还是可佩带的具有宗教意义的饰物。但是对于史前时代护身饰物和早期平印出现的先后关系,我们还不能确定。
顾名思义,圆柱印章呈圆柱状,通常纵向穿孔,孔中可着把柄,以便滚印操作。柱面雕有图案,当印章在一块软湿的泥土上滚动时,就能形成一个连续的图案。但也有实心的印章,它们可能出现在圆柱印章的早期阶段,后来人们为了携带方便,开始从印章中部钻孔,以便减轻重量。
相较于平印,圆柱印章的刻纹面积更大,印面可以承载更加精致复杂的图案,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可以传递更重要的信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和社会复杂化程度的加剧,两河流域地区逐渐产生了比较复杂的等级体系,借助印章图案复杂的变化,向人们表明物品是在何人的直接负责下被加印的。特别是文字发明以后,在印面更大的圆柱印章上加刻文字,对于表明物品的所有权更为有利。
2 圆柱印章的形制及材质
圆柱印章公元前4千纪中期在两河流域南部地区出现,随后替代平印成为印章的主要形式,平印则基本不再使用,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公元前1千纪。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圆柱印章的尺寸及材质也不尽相同。
2.1 圆柱印章的形制
乌鲁克早期(约公元前3500年),圆柱印章的体积较大,尺寸通常为50~60毫米×20~30毫米(高度×直径),采用的是比较容易获得的原料,图案常常雕刻现实或虚构的动物,如豹、狮子、公牛、羚羊、蛇或者狮身鹫首兽等。这一时期也有部分圆柱印章的尺寸偏小,通常外形短粗,高度同直径比例基本上为1∶1,常见尺寸为25毫米×20毫米(高度×直径)。捷姆迭特那色时期(公元前3000—前2900年),圆柱印章的尺寸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各种尺寸的圆柱印章。有短粗的圆柱印章,高度同直径比例基本上为1∶1,并且出现外壁内凹的现象;还有高度较高、直径较细的圆柱印章,高度同直径比例为2∶1甚至3∶1。
在随后的早王朝时期,圆柱印章尺寸出现了一定的地域性差别,北部印章的制作并不发达,而南部地区相对发达。大致说来,早王朝时期,圆柱印章通常尺寸为15~30毫米×7~10毫米(高度×直径)。阿卡德时期(公元前2334—前2193年),圆柱印章开始变大,其尺寸通常为30~35毫米×15~20毫米(高度×直径),通常外壁微凹,偶尔也出现桶装凸起的印章。后阿卡德时期(公元前2192—前2112年),印章制作工艺衰退,印章雕刻粗糙,没有延续此前外壁内凹的趋势,尺寸变小,高度一般不超过20~30毫米,而且数量也较少。到乌尔第三王朝时期(公元前2111—前2004年),印章的尺寸又逐渐重新统一,尺寸通常为25毫米×25毫米(高度×直径),高度一般不超过28毫米,高度同直径比例为2∶1。
古巴比伦时期(公元前1894—前1595年),圆柱印章的尺寸通常为25毫米×12毫米(高度×直径)。伽喜特时期(公元前1550—前1155年),印章又发生了一些变化,高度有所增加,通常为35~40毫米×12毫米(高度×直径),这可能同这一时期偏好勒刻冗长的印文有一定的关系。在两河流域的北部地区,古亚述时期(公元前2100—前1500年),圆柱印章的尺寸通常为20毫米×8毫米(高度×直径);中亚述时期(公元前1400—前1000年),圆柱印章尺寸通常为25~30毫米×12毫米(高度×直径);新亚述新巴比伦时期(公元前900—前600年),圆柱印章尺寸通常为15~35毫米×8~12毫米(高度×直径),并且重新出现外壁内凹的现象。
這里所说的印章形制主要是针对普通的印章而言,一些具有专门用途的印章并不包括在内。例如纳拉姆辛(Naram—Sin)时期所流行的用于表达心中愿望或颂扬君主的奉献印章,其尺寸通常比普通印章大很多。
2.2 圆柱印章的材质
圆柱印章材质一般为石质(通常为宝石或半宝石类),而两河流域生产印章所使用的石料大多不是本地产的石头。其南部地区为冲积平原,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可制作印章的石料极其缺乏。而北部在摩苏尔(Mosul)和萨玛拉(Samarra)靠近底格里斯河的地区,沉积砾岩相对较多,为制作印章提供了一定的原材料。但是苏美尔人及后来的两河流域地区的居民通常都到其他的地方寻求他们所需要的印章石料。研究印章石料的来源,可以探究两河流域地区不同时期贸易路线的变化。
从整体上看,两河流域印章的质料在不同时期变化较大,总的趋势是硬石质料的使用比例不断提高。公元前4千纪中晚期,乌鲁克风格的圆柱印章形体比较大,主要是以大理石、软质石灰石为质料,其中白色和粉色大理石尤受偏爱。在早王朝前期(公元前2900—前2750年),两河流域南部地区印章的质料通常是石灰石和蛇纹石,石灰石以黑、蓝、绿色居多。早王朝中晚期(公元前2750—前2334年),印章的质料主要是半透明的白色和绿色蛇纹石、文石、方解石。除此之外,天青石也是非常重要的质料。天青石颜色深沉而稳重,象征权力、高贵与神的眷顾,但这种石料不容易加工,其韧性不强。天青石在整个早王朝时期的印章制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偶尔也采用黄金或白银为质料制作圆柱印章,这种印章有些是实心体,有一些在沥青内核表面包裹着一层金片。
阿卡德时期印章质料的选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较坚硬的质料如碧玉,特别是绿色和红色碧玉、水晶常被使用;较软质料如贝壳、方解石和石灰石也被使用,最流行的是暗色的墨绿蛇纹石,现存的阿卡德印章几乎半数都是以此为质料。除蛇纹石外,常用的质料是绿玉,其他质料如闪长岩、文石、天青石、绿泥石也相当流行,碧玉和水晶等石英质料也很受人们的偏爱。后阿卡德时期,印章的发展有些停滞,甚至出现了倒退。这一时期绿泥石几乎完全代替了蛇纹石,成为这一时期印章的主要质料。绿泥石表面上与蛇纹石十分相似,但硬度要低,天青石质料在圆柱印章中所占比例不断缩小。
乌尔第三王朝时期延续了后阿卡德时期质料变化的趋势,绿泥石的比例进一步提高,远高于其他质料。这一时期石英质料的圆柱印章日渐稀少,天青石质料更是很少。苏美尔人的圆柱印章质料主要为大理石,到了巴比伦时期,坚硬的赤铁矿成为流行的首选材质。
3 圆柱印章上的图案
圆柱印章在两河流域地区流行了近3000年,期间其形制及材质虽有变化,但不同时期变化最明显的还在于印面上的图案。从最初出现时简单的几何形纹饰,发展到文字与图案并用,并且图案内容也在不断扩充与丰富,常常描绘有战俘、动物、怪兽及国王的军事外交活动,还有打猎、宴饮等宫廷生活及各种宗教题材。
在原始社会末期,印章上的人物、鸟兽图案已转变成装饰性图案,到苏美尔早王朝时期,人物、鸟兽图形的印章又再次出现。浮雕刻画的动物与人的形象真实生动,有一种向外凸起的立体感。早期苏美尔人圆柱印章上的图案尚未将神话故事融入其中,抽象的几何图案仍是主要的表达形式。
阿卡德时期的印章图案开始从连续纹样中解脱出来,艺术家赋予人、牛、神兽以新的表现形式。他们开始将现实主义与想象相结合,抛弃了早王朝时期惯用的细线条表现手法。这一时期人物和动物的肌肉组织刻画得特别精细,而且强调了体积感,人、兽的各种动态也富有戏剧性色彩。史诗《吉尔伽美什》仍是印章的主要题材之一,阿卡德人还创造了一套具有代表性的诸神形象,例如智慧之神“埃”,从他的体内不断地流出水来,以表现他是水利灌溉的化身和保护神;太阳神则以光芒作为象征物等。印章雕刻在阿卡德帝国消亡之后趋于衰落,仅仅使用线条勾画出图案中人或物的外形。
乌尔第三王朝时期,民间流传的一些神话题材不见了。从当时的印章中我们再也看不到吉尔伽美什这样的英雄故事。宗教题材占据压倒一切的主导地位。印章雕刻中总是出现印章的主人伫立在最伟大的城市保护神面前的情景。到亚述时代,圆柱印章因为用途减少,数量也越来越少,受浮雕的影响,印章雕刻出现了一些题材新颖的作品。宗教题材的画面业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狩猎图或动态逼真的动物画,雕刻工细、考究,这表明印章雕刻家可能也是浮雕艺术家。
4 圆柱印章的功能及研究意义
圆柱印章是西亚特有的一种印章,在两千余年的时间内被广泛使用,而其功能应与平印等印章别无二致,故下文所讨论的功能以及研究意义不仅仅是针对圆柱印章,同样也适用于西亚的其他印章。
4.1 功能
印章的主要功能是证明物品的所有者,因而它的大量出现证明了私有财产和私有制的确立,以及商品交换的存在。人们需要确认自己的财产,并保证财产不受侵犯,他们的做法往往是将财产包好并在封口处盖上印章。商人常常把自己用于交换的商品封在容器中,以防丢失或损坏,在密封时使用印章。手工业匠人为了确认自己的产品,也常用印章作记号。通过对各种印章的使用,神庙的财产、国王的财产以及普通人的财产被区分开来,这是印章在经济方面的功能。
作为个人身份的证明,印章加盖在法律文书上就有了表达法律权利的功能。个人的权利如拥有财产、在法庭上作证、婚姻关系的确立与解除、财产分配等都通过印章的使用而得到明确的展现。印章还是个人地位的象征和忠心的标志。公元前3千纪末期到2千纪初期,两河流域地区高级官员的印章上经常会刻有“royal name”“personal name”“his servant”的印文,而且描绘一个人被他的个人守护神领到坐着的国王面前的图案,这种场景被认为是表现了印章的所有者在向他们的国王表达敬意。国王不仅把印章作为礼物赏赐给他的下属,而且也赠送给来访的显要人物和其他的国王。当时的人们还收集外国的印章作为装饰品佩带在身上,作为地位和声望的象征。两河流域地区的人们认为印章很适合作为献给神的物品,所以把印章作为奉献的物品。印章也是寺院的财产,佩带圆柱印章还是对神或者国王宣誓效忠的象征。
印章可以保護那些被加印了的物品,这种保护作用使印章衍生出了护身符的价值,即保护印章的所有者和佩戴者。人们相信印章的形状与神是有关联的,特别是动物形状的印章会更有效,包含很多与其相关的神祇力量,同时动物形象的印章也表现了拥有者的个性。
4.2 研究意义
印章的使用向我们传达了当时人们之间的关系、经济体系和法律特征,同时透过图示描述了神话时代的宇宙观—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之间的关系。
两河流域地区的个人和各种组织在他们所有的文书上都使用了印章,这为现代研究者提供了深入了解他们经济结构的途径。通过分析这些使用的印章,我们能追溯到各种类型交易以及商品和服务的流通。这样我们就能勾画出管理机构的组织,分辨出经济集中化和经济混乱的时期。对它在法律方面的应用进行研究,研究者可以得知当时男人和女人、国王和普通人的很多基本信息,而且获得对社会结构和家庭组成的深入认识。
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印章可以看作是一些已经丢失的大型艺术品主题的微缩化的记录,通过可见的方式描写神话时代人们的宇宙观,描绘了神的世界以及他们同这个世界普通人之间的关系。由于没有一个宗教雕像幸存下来,我们在很大限度上依赖印章上神祇的图像表现形式,许多神话和传奇通过印章上的图案传达给我们。对印章研究得越多,就会积累越多关于古代西亚社会与人们思想的知识。
公元前332年,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侵入并占领巴比伦,统一西亚,大希腊文明成为主流。圆柱印章在流行了近三千年之后,同楔形文字一起消失在大希腊化的浪潮中,苏美尔文明也就此消失。经过百年来的考古发掘,它才又重见天日。圆柱印章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定会吸引更多的学者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建华.两河流域史前时代[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
[2]张玉安.东方研究:2006:古代东方文明专辑[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6.
[3]胡忠良.方寸阴阳:神秘的古代东西方印章[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4]罗世平,李建群.古代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美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Joan Goodnick Westenholz.Foreword[A].In Joan Goodnick Westenholz.Seals and Sealing in the Ancient Near East[C].Jerusalem:Bible Lands Museum Jerusalem,1995.
[6]Dominique Collon.Nimrod,the Mighty Hunter,and His Descendants:Contest Scenes on the Cylinder Seals[A].In Joan Goodnick Westenholz.Seals and Sealing in the Ancient Near East[C].Jerusalem:Bible Lands Museum Jerusalem,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