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新泉
摘 要:旌忠庙牒碑为金代碑刻,刊于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碑文内容为北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所书牒文。北宋末年爆发方腊起义,浙江地区大小官员望风溃逃,因此,宋徽宗封前朝精忠之臣裴约为忠烈侯,以彰其忠义,教化时人,亦昭示后人。
关键词:旌忠庙;宋徽宗;书法
0 前言
金代“旌忠庙牒碑”原石,现藏于山西省晋城市晋城中学校园(图1)。石高约一尺四寸五分(35.1厘米),宽约六尺八寸五分(213厘米)。碑书四十八列,每列七至九字不等①,行书,通体完好,无一字缺失。牒于北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三月,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秋七月十二日,时任泽州太守许安仁摹刊并书落款,威仪师道士郭景昭立石。晚清山西巡抚胡聘之所撰《山右石刻丛编·卷二十二》全文详细著录并作注释。本文根据其中所载,略加考释。
1 碑文
牒奉敕:朕惟率世厲俗之制,为政所先;伏节死义之臣,为时罕见。昔有其士,今而进封。庶几恩荣,鼓舞幽显。惟尔生于五季,仕专一心。崛然扰攘之间,奋以精忠之节。视彦章而克壮,配仁瞻而用光。有司遗文,久籍典祀,锡之侯爵,贲以嘉名。岂惟慰一郡之心,实以垂千古之训。尚其不昧,彰此殊休,宜特封忠烈侯。牒至准敕,故牒。宣和四年三月日,太中大夫守右臣李,太中大夫守左臣王,少傅太宰。
宣和间进士浩天泽得前件黄牒,以主其祠。天泽传其子进义温,温传其甥张涥。盖大定初也,至二十八年,涥传其道士郭景昭。应众人之请也,景昭病其已久湮灭,后人不知始封之由,求余书斯文于石,或曰:“书敕牒,笔吏之事也。”应之曰:“使裴君尚在,虽执鞭亦愿为之,矧能少发其辉光,奈何辞焉。”
礼部近奉:条理典故,许引用宋事。
夫褒崇忠义,本朝之急务也。士大夫以伪命换官者,不可胜计。岂知它日不因此史侯之增封者耶?
明昌五年秋七月十有二日,朝列大夫泽州刺史许安仁书,冲素大德前管内威仪师道士郭景昭立石。
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喜花石竹木。在江南设“苏杭应奉局”,派众爪牙到东南各地,搜刮民间花石竹木和奇珍异宝,用大船运向汴京,每十船组成一纲,时称“花石纲”。
2 碑刻状况及立碑缘由
北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看似繁荣的大宋王朝暗流涌动。宣和二年(1120),因花石纲导致浙江地区出现方腊领导的起义军,《山右石刻丛编》在按语中指出:“盗发东南者,指谓方腊之乱,两浙诸州守臣赵霆等望风奔溃也。”
因此,强化忠义观以稳定统治就变得非常有必要。王孝迪在上奏的扎子中写道:“臣闻天下之大闲,忠义是也。忠则秉心常不欺,义则临难毋苟免。人主所以维持国家,赖此而已。比者盗发东南,震惊赤子,武林重镇,望风奔溃,无复古人仗节捐躯之气。臣谓褒崇忠义,以劝方来,正当今之急务也。”所以,徽宗特别在敕书中强调“伏节死义之臣,为时罕见。昔有其士,今而进封,庶几恩荣,鼓舞幽显”①,以期达到彰显忠义、臣子尽忠的目的。
旌忠庙碑共有两块,大致由四个内容组成:一是说明立碑缘由的牒文,即本文所说的牒碑;二是金代时许安仁在牒文后面所属的落款以及刊刻理由;三是第二块碑,称为“祭文碑”,内容是宣和六年(1124)旌忠庙落成时,当时的泽州知州陈仲孙所写的祭文;四是在祭文写成之后,许安仁所做的《过旌忠庙》诗及跋。
3 碑文与史籍
裴约,《新五代史·卷三十二·死节传第二十》中有传,《资治通鉴》中亦有涉及。
史载,时后唐庄宗堂弟李嗣昭,任昭义军节度使(治所在山西长治),裴约为副将,镇守泽州。后梁龙德二年、前晋天佑十九年(922)四月,在唐袭郓州(今山东东平)之战中,李嗣昭于镇州(今河北正定)战死沙场。②
原本晋王令其诸子护丧回晋阳,不过李嗣昭的次子李继韬,却率领父亲手下数千牙兵拥丧前往璐州(今山西长治),同时囚禁了本应该继承爵位的长子李继俦(时任泽州刺史),晋王不得已,由李继韬袭其父位。
同光元年(923)春三月,晋王准备称帝,后梁劝降李继韬,于是以泽州、潞州归降后梁。璐州守将裴约表示,“余事故使逾二纪,见其分财享士,志灭仇雠。不幸捐馆,柩犹未葬,而郎君遽背君亲,吾宁死不能从也”,于是据州自守。③
后梁遣董璋率兵围困,裴约拒守久之,八月,向庄宗告急。庄宗曰:“吾于继韬何薄?于约何厚?”并表示“一州易得,约难得也。”发兵五千,然而援兵尚未到达,则城破,裴约战死。④
不过,《旧五代史》中对裴约战死时间的记载与《新五代史》有出入,按《庄宗纪》为六月,按《列传》则为八月。若从文献内容推测,应是受战役影响,加上是援兵中途听到城破消息,因此消息来源不定。
五代动乱五十余年,战事不断,忠臣良将不少,为何裴约却能享此殊荣?据《宋会要辑稿·礼二〇》载:“宣和四年四月十八日,吏部尚书王孝迪言:‘裴约誓不从贼,力屈势穷,卒被屠戮。后唐迄今二百年,逢明圣之世,而名未编于典祀。因此请奉。”诏曰:“裴约尽节前代,可从其请,以为忠义之劝。”⑤
4 《死节传》与欧阳修史学思想
《新五代史》为欧阳修私撰,叙事明晰、文笔简练、事增文省。这是官修史书定局后,仅有的一部私修正史。宋初虽诏修《旧五代史》,记载虽详,但多虚伪回护之笔。⑥
欧阳修认为“五代之乱极矣”,孔子作《春秋》,因乱世而立治法。他作《新五代史》是为了“以治法而正乱君”,所谓治法即“道德仁义所以为治,而法制纲纪亦所以维持之也”。因此,《新五代史》中特立《死节传》,卷首就阐明大义:“乱世识忠臣”。
“圣人于仁义深矣,其为教也”,欧阳修的“治法”思想有意识地贯穿了全书,积极推行“仁义之教”。故裴约虽为副将,但书中所载,颇有颜鲁公忠义之范。安史之乱时,河北尽陷,玄宗感叹河北二十四郡无一忠臣。待平原县报抵达,玄宗盛赞了颜真卿的忠义。
5 牒文书法
宋徽宗的书法以瘦金体闻名于世。但除此之外,他的行草书也颇见功力,不过传世作品不多,草书有《草书千字文》,行书有《蔡行敕卷》。其中《蔡行敕卷》与本文性质一致。
徽宗狂草纯学怀素,腕力深厚,在使转导引方面玉润珠圆,快马轻衫,本作中的“敕”“故”等字最具代表性,《蔡行敕卷》用笔轻快,结字有柳絮荡漾之意。与《蔡行敕卷》相比,这篇牒文中的笔画更加浑厚,显庄重之意。⑦
6 结语
裴约以一人之忠勇得宋金之褒扬,朝野尽赞!近千年后虽蒙尘而精神不朽,顽石故勒并因而生辉!岂止庠序独珍焉!故考释于上,以表世代崇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