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斌
摘 要:良好的班级管理是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而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其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甚至对学生个性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班主任在班集体管理中应践行“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肩负起自身的责任,优化班级管理的策略,以平常心、爱心与学生交流与互动,加强与家长沟通,健全班集体规章制度,提高班级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班级管理;班主任;班集体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29-016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9.083
在小学班集体管理工作中,由于學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得到宠爱,一些学生会具有独特的个性,给班集体管理带来了挑战,这些学生一旦受到班主任的严厉批评,其自尊心很容易受到打击,进而影响学生学习情绪。因此,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应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加强师生交流与互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并建立健全班集体纪律,规范学生行为,以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营造和谐、良性互动的班集体环境,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结合自身教学管理经验,我认为班集体管理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以“平常心”进行师生互动
在小学班集体管理工作中,由于学生活泼好动,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违反班级纪律、课堂纪律的情况,进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部分学生在多次批评教育后仍出现违反班集体纪律的行为,甚至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针对该部分学生,部分班主任会出现心浮气躁的情绪波动,对学生进行严厉批评,甚至大声斥责,加大了班级管理难度。
古语有云:“定能生慧,静纳百川。”班级管理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渐内化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应以一颗“平常心”面对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平心静气与学生沟通,以平等的姿态进行对话,从而使其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增强对学生教育说服力。例如,我在接手一个新的班级后,师生之间彼此都不熟悉,某学生在课堂上讲话,我在课下心平气和地与之沟通,这名学生最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因此,在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应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以心平气和的心态与学生沟通,指出学生不良行为的危害,以此督促学生自主纠正不良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和谐的班级管理环境,实现师生关系的良性互动。
二、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管理策略
著名教育家苏霍林姆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关心、关爱学生是教师履行教育主体责任的“应有之义”。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教师应制订不同的教育引导策略,以此突破小学班级管理困境。
(一)“偏爱”后进生
在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后进生往往成为班级管理的“老大难”问题,表现为:自信心不足、缺乏学习兴趣、调皮、好动。部分教师在多次努力后采取了放任措施,导致学生出现“破罐子破摔”的不良心理,针对此类学生,班主任应格外关注,切实留意其一举一动,及时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以此调整学生心态,使其树立学习信心,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改善后进生学习成绩不佳的现状。
例如,在教学实践中,某后进生字体偶尔写得很工整时,作文中出现一两个好词好句时,我都会不吝赞美;针对某些上课不专心听讲、调皮的学生,我常常和全体学生商量好,说:“今天谁听课最认真?”学生会异口同声地说出该学生的名字。这样的例子说明,一句表扬,一次上台,一个美丽的谎言,会让他们重拾自信,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真真切切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爱。只有这样,才能点燃后进生学习的信心,帮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融入班集体,实现小学班级管理质量整体提升。
(二)“严爱”优等生
针对优等生,部分教师存在偏爱的倾向,在班集体管理中照顾他们的情绪,在班规面前让步,甚至在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时也会在未调查核实的情况下偏向优等生。这种固有思维模式的存在间接造成了优等生在班集体中的“特权”,一方面造成优等生与大部分学生脱离,较难融入班集体;另一方面,过度的宠溺优等生,会影响其他学生的情绪,进而影响师生关系。鉴于此,我认为,针对优等生应以更高的标准进行要求,在班规面前应一视同仁,只有这样,班主任才不会失信于学生,才能营造和谐、融洽的班集体。以某优等生为例,该学生当上卫生委员后,出现了以下现象:上课不听讲,学习下滑,班级工作不认真。针对该问题,我在班上进行了批评,使其认识到自身的错误,此后再未发生此类问题。因此,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爱要公平无私,不能溺爱学生,否则将起到相反的效果。
(三)“博爱”中等生
在优等生、后进生之外,中等生是班级管理中最容易受到忽视的群体。相较于其他层次的学生而言,中等生一般成绩较为稳定,心理状态良好,可能在努力程度、学习积极性上表现不足。针对此类学生,班主任应深入了解其心理特点,多进行鼓励和引导,使其感受到班主任的认可与尊重,以此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从而挖掘中等生的潜在力量,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实现班级管理质量的整体提升。
三、班主任应善于、乐于与家长沟通
培养具有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孩子,仅依靠教师或家长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其成长环境和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影响较大,进而影响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另一方面,教师无法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行为异常的原因,可能采取不当的管理措施,难以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针对此类问题,班主任应善于、乐于与家长沟通,及时反馈、沟通学生的在校表现情况,及时了解学生情绪变化的原因,从而制订切实有效的班级管理措施。然而,由于家长职业、文化水平、沟通能力、教育理念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部分班主任不善于与家长沟通,甚至抵触与家长沟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班级管理成效。在此背景下,我认为,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离不开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只有建立和维系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才能营造良好的班级管理环境。为实现该目标,班主任必须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以此实现家长与班主任的互相信任、互相配合。
(一)以礼待人,奠定良性互动的基础
仪容仪表是良好印象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家访、召开家长会,或是家长到校,班主任必须注意自身仪容仪表,以师德师风提醒自己,给学生家长留下良好的印象,以此提高家长对班级管理工作的配合度和支持度,为良好沟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以情动人,客观评价学生
在家长来访或在线沟通时,班主任应切实理解学生家长的心情,客观评价学生在校表现情况,避免以成绩片面评价学生的倾向。针对后进生,班主任应多做加法,少做减法,尽量发掘其闪光点,使家长看到孩子的长处和进步,以此鼓励和引导学生,实现学生的进一步发展。针对中等生,班主任应全面评价学生在校表现情况,以引起家长的注意,以此改善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督促学生学习,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优等生,班主任应鼓励优等生在有余力的情况下进一步提升,并客观反馈学生在班集体活动中的表现,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以理服人,合理解决问题
当学生成绩、行为习惯或心理状态存在问题时,家长往往寄希望于教师,希望通过教师能够解决问题。在学生之间出现矛盾时,班主任应在充分掌握学生情况的前提下,向家长提供学生教育管理建议。在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时,班主任应客观描述事情经过,做好沟通和协调工作,尽量以委婉、商量的语气与家长沟通,合理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合理解决问题。
四、规范班级管理制度,提高班级管理质量
(一)规范班级管理制度
班级管理制度是学生行为的规范和标准,是班级管理的基础。如果班级管理制度不健全,学生难以全面了解班级管理要求,也就无法形成良好的班级管理氛围,进而影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健全、规范的班级管理制度是班级管理的“重中之重”。结合日常管理经验,在开学时,我都会与学生共同制订班级管理制度,与学生“约法三章”,使遵守班级管理制度成为全体学生的“共识”,督促学生自觉遵守和维护管理制度,降低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干预,提高班级管理效能。针对屡次违反班级管理制度的学生,班主任应通过调查研究的方式了解其家庭情况和学生行为异常的原因,通过感化、引导、鼓励的方式,采取灵活的教育引导措施,提高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二)合理制订奖惩措施,提高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在建立健全班级管理制度的同时,班主任应与学生约定奖惩措施,使学生了解违反班级管理制度可能造成的后果,提高学生对班级管理制度的重视程度,进而绷紧班级管理制度“红线”,以此达到倡导优良的习惯和品行,激励和鞭策学生改善不良行为的目的,进而形成健康良好的班风学风,从而营造一种和谐的人文氛围。在班级奖惩措施的制订过程中,应切实做到宽严有度,一方面,以奖惩措施作为班级管理制度的基础,做到奖惩分明,使学生对班级管理工作“信服”;另一方面,应以思想教育为辅,针对存在特殊情况的学生,应耐心倾听其原因,防止过度严格影响学生的自尊心。只有把奖和罚融合,才能体现“以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理念。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应针对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灵活采用教育管理措施,加强家校合作,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并以班级管理制度和奖惩措施为基础,构建高效、和谐的班级管理环境。
参考文献:
[1]朱新杰.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农村教育,2019(3).
[2]王宝玲.有关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9(3).
[3]王元元.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当好“孩子王”[J].课程教育研究,2018(19).
[4]范芮宁.小学班级自主管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責任编辑 薛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