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璞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词赏析】
月亮慢慢垂落在夜空里,乌鸦啼叫着,霜气满天,我对着江边的枫树和渔火,心怀忧愁而难以入眠。姑苏城外,那寂静的寒山古寺,敲钟的声音在半夜里传到了客船。
这首著名的《枫桥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在这首诗中,诗人精确而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诗句将作者的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养生解读】
10月23日将迎来霜降节气,有关这个节气的诗词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枫桥夜泊》以及被创作成的流行歌曲。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的本意是天气变冷,露水凝结成霜。秋季燥邪当令,即便秋季带来降雨也不能明显缓解秋燥的环境,反而加大了秋凉时节“凉燥”的威力。
对于秋燥的认识,很多人应对的方法都以补水和食疗为主。但是,有的秋燥症状并不是多饮水或简单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便能缓解的,一定要对“证”,才能有效润燥。
秋燥虽然是自然现象,但是这个“燥”如果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便成了致病因素(邪气),中医称之为“燥邪”。有的人秋燥的感觉很明显,而有的人却感觉不到,这是为什么呢?
这种差别主要与秋燥产生的3个客观条件有关:第一,有的地方虽然到了寒露节气,但雨水并不稀少,气候比较湿润,秋燥的感觉因此也不明显;第二,有的地方寒露节气之后雨水较少,秋燥程度比较强烈,甚至变化过于急骤,超过了很多人的适应能力,因此大家对秋燥的感觉会比较明显;第三,虽然秋燥出现的时间与程度都比较正常,但有的人抵抗力较弱,对秋燥比较敏感,因此同一地区的人对秋燥的感觉也不一样。
在秋天,很多人会通过多饮水来预防秋燥伤身,有的人觉得比较有效,但有的人则觉得效果不明显,这与燥邪致病原因的4个不同特点有关。
第一,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邪最易耗伤人体的津液,造成阴津亏虚的病变,常见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甚则皲裂、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这种秋燥,多饮水可以缓解。
第二,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所以既不耐高温,更不耐干燥。若湿盛则生痰停饮,燥盛则津伤,肺又主呼吸,与外界大气相通,外合皮毛,开窍于鼻,所以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最易伤损肺津,影响肺的宣发与肃降功能,从而导致干咳少痰,或痰液胶黏难咯,或痰中带血及喘息胸痛等症状。阴虚体质的燥咳患者易出现温燥咳嗽,气虚、阳虚体质的患者易出现凉燥咳嗽,此时不但要用中药常规方剂对证治疗,还需要服用秋冬膏方调理。
第三,燥性肅杀,会克伐肝气。燥邪五行属金,按照中医五行理论,肝属木,金克木,所以,秋天燥邪太过会对人体的肝气造成损害,容易引起情绪波动、内分泌紊乱、月经失调、心慌心悸、失眠等问题。这个时候不但要润燥,还要疏肝解郁。
第四,秋燥中的凉燥容易滞涩气机。被这类燥邪所伤的患者一般会出现胸闷喜叹气、两胁胀痛、嗳气、忧郁寡欢等症状,情绪波动时还易出现腹痛腹泻,女性易出现乳房胀痛甚至痛经。这个时候仅润燥是不够的,还需要使人体气机得以顺畅。
因此,预防秋燥伤身一定要对“证”,如果多饮水或简单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还不能缓解,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及时接受中医药的调理。
很多女性在秋季会因为秋燥感觉面部肌肤干燥,于是采用多敷面膜的办法来对抗秋燥,这实际上是一个误区。
肌肤过于干燥的人仅仅靠多敷面膜是没有效果的,这样反而可能加重皮肤的干燥。因为皮肤的滋润过程是由内而外的,这个季节适合根据具体的体质配合膏方的调理。面膜中含有大量的精华成分,而皮肤的吸收能力有限,过剩的营养吸收不了反而会导致毛孔堵塞,出现粉刺、油脂粒等问题。
对于时下较流行的睡眠面膜,性质较温和清爽,补水效果也不错,有的女性喜欢敷着过夜,但不能经常如此,因为皮肤会长时间得不到呼吸,导致新陈代谢受阻。
秋燥的季节最好使用成分较温和的保湿面膜,次数不要太频繁,每周敷1~2次,每次时间不能太长,15~20分钟即可。不要等到整片面膜都干掉再拿下来,否则水分蒸发反而起不到保湿作用。
一些老年人到了霜降节气容易出现腹泻的症状,很多人以为是受凉引起的,但如果总是在早晨出现腹泻,便要注意是不是肾阳受损导致的晨泻。
晨泻又称“鸡鸣泻”“五更泻”,是肛肠科的常见病。中医认为,晨泻多因肾阳不足、命门火衰、阴寒内盛所致。治宜温肾健脾、固涩止泻。确诊五更泻的患者,可在医师指导下选用生姜、大枣等食材煲汤服用,辅助治疗,大枣可健脾养胃,诸药合用共奏温肾暖脾、固肠止泻之功效。此外,在日常生活中,还应注意避免受凉,尤其要注意腰腹部及下肢的保暖。
(编辑 林 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