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翼并举”的生物医学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探索

2020-10-12 02:40周泓黄正行杨扬齐炜沈义民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8期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创新教育

周泓 黄正行 杨扬 齐炜 沈义民

[摘 要] 该文以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的创新人才培养为例,介绍了以校内“创客空间”教学实践平台和校外“一流企业合作实践平台”为两翼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与体系建设的一些经验与方法,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创新培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生物医学工程;创新教育;双翼并举

[基金项目] “一体两翼三融合”生物医学工程双创教育平台,浙江省教育厅“十三五”第二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0190020)

[作者简介] 周 泓(1974—),男,浙江绍兴人,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从事视频检测与分析技术,嵌入式系统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8-0329-02    [收稿日期] 2020-02-25

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以“立德树人”为基础的创新人才培养是高校育人工作的主要任务。生物医学工程作为典型的医工信交叉的专业,本身就具有鲜明的创新特色。然而,在开展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较突出的问题。

1.开展创新教育的目标认识不清。在高校开展创新教育,不是片面鼓励学生申请创新创业项目,开办创业公司,却轻视学生创新价值塑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重结果轻过程”,在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和行业领导者方面认知不足。

2.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机制不清晰。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覆盖面广泛,交叉性强,各学科知识条块分割现象较为明显,通用的生物医学工程创新教育方法,难以满足生物医学工程细分领域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导致在高校教育和企业需求间存在一堵看不见的“玻璃墙”,迫切需要探索建立跨越学科界限、跨越产学研界限的路径机制。

3.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方法同质化。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培训时间往往较短并且多在学业后期,且存在明显的同质化现象,学生往往由于精力、时间、就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而难以获得系统深入的训练。

4.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企业主体程度较低。现有本科教学培养环节中,缺乏行业内领军企业的深度参与和共同指导,未能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参与作用,无法融入领军企业的核心技术标准和企业职业素养。

二、生物医学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建设

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宗旨,聚焦学科前沿,对接国家“人口与健康”重大战略,以培养医、工、信交叉,创新、创业、创意融合的“三创人才”为目标,构建了以校内“创客空间”教学实践平台和校外“一流企业合作实践平台”为两翼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和仪器科学学院(简称生仪学院)一直来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从专业创立开始起就成立了全校闻名的“仪器维修小组”,一代代地进行创新实践意识的传承。尤其是从2015年起,生仪学院在玉泉校区创建了以“创意激发、技术创新”为主旨的校园创客空间-生仪Cookie创客空间。

从学院创客空间建立起来,已经与ARM CHINA、瑞芯微电子、优必选等行业领军企业建立创新联合实习实践基地,并已经取得较好的创新培养成果。到目前为止,已经实现了院级、校级、省级创新创业项目累计立项200余项,为20余个学生创业团队提供了的创新创业培训。多位学生通过在创客空间的创新培训与实践,获得了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亚军、全国挑战杯一等奖、全国电子竞赛一等奖、全国生物医学工程创新大赛一等奖等佳绩。

除了校内创新基地平台的建设外,生仪学院还与行业领军企业紧密合作,创建了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合作联盟,聘请优秀企业工程技术专家、管理人员承担本科生创新创业教学导师。在学生创新教育中,以企业化标准高效、精准的对学生实施个性化培养,并与合作企业保持密切的沟通,分享信息、协调需求,确保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双导师制度深入稳定运作,构建起学院牵头的校企合作机制及以学院为中心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持续稳定的为行业内企业培养和输送优秀人才,实现企业与学校共赢。

学院联合校外15家行业企业和11家三甲医院组成校外创新创业合作实践平台,定期邀请生物医学工程行业领域领军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学科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实习实训等活動,安排创新创业项目培训和辅导,提升专业教师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能力。学院建立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双导师”制度,引入多名行业内知名单位的技术骨干和核心管理人员作为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并参与到学院的教学工作中,与学院专任教师共同培养学生,满足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生物医学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

基于校内“创客空间”与校外“企业合作实践平台”此“两翼”的紧密结合,为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奠定了扎实的平台基础。然而,创新体系的建设不能仅仅只依赖于平台,更多地要实现真正有学生与教师们共同参与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经过较长时间的探索与实践,浙江大学生仪学院也梳理了体系建设的一些关键点。

1.树立师生创新教育的共识。由于平时教学科研任务繁重,不少专业教师对于学生创新教育投入的实际精力不够。在学生中,也只有少数同学会比较充分利用好创新平台。事实上,创新教育本身是贯穿着教育教学整个环节中的,并不是一个额外的工作任务。学生在学院建立的创新平台中进行学习与实践时,可以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为解决日常生活或国计民生中的实际问题提出创新的思路。

2.创建创新课程体系。创新教育必须要有创新课程的支撑。通过深入拆解、分析行业内领军企业的核心岗位的专业人才需求,结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培养体系的要求,浙江大学生仪学院建设了“医学仪器的创新设计与实践”的创新创业课程。课程邀请了国内外各领域专家,展开八次讲座,分别讲授八个不同的主题,涵盖需求发现分析、科研问题解决方案、产品创意设计、医学伦理学、知识产权与专利申请、科技论文书写与表达、产品检验与注册、医疗健康投资等各个方面。在课程建设中,深入讲解企业的真实工作过程和实际工作案例,解决了专业教学课程中应用问题剖析不深刻,实践环节不完整、运用操作不充分的问题,确保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学科领军人物和行业领导者的目标顺利实施。该课程作为浙江大学通识教育改革项目,面向全校学生,从问题发现、解决方案、产品设计、产品实现等不同角度全链式地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掌握创新设计的基本流程,拓宽知识面。

3.因材施教促進个性化创新人才培养。秉持因材施教基本原则,针对学生特长和培养方向制订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首先,在新生始业教育、奖学金颁奖仪式、集体实践活动等环节,融入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家国天下的远大志向。其次,学院建立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核心课程体系和细分培养方向的专业课程,采用小班化授课、多样化研讨、学科竞赛专项培训等学习形式,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有效路径。第三,学院组织学生定期去企业参观、访问、实习,为吸收世界一流企业人才培养理念、模式和方法,提高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双创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提供了重要途径。

四、结语

经过多年来的不断探索与实践,浙江大学生仪学院以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和行业领导力的生物医学工程双领人才为目标,在理念、体系、路径、机制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也得到了校内外领导、同行与师生们的肯定。2019年中浙江大学生仪学院面向全校本科生组织了一个“勇电杯”创决大赛,以“健康-人工智能-灯光”为主题让同学们提供自己的创新方案,最终进入决赛的十组选手将人工智能与灯光相结合运用到抑郁症预防、实时路灯智能调控、婴幼儿睡眠监测、科学健身等健康相关方面。选手们对主题的独特切入角度和创新成果让在座评委和观众们都赞叹不已。而这些获奖的选手中,不少是来自大二甚至大一的同学,也有不少同学是来自文科专业,这次通过校内平台与校外企业紧密融合的尝试对于基于“双翼并举”的创新教育无疑是一次成果检验,也极大地提升了教师与学生的创新热情。

参考文献

[1]周泓,王春波,孟礁.大学生四课堂融合平台建设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16.

Explor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System with "Double Wings"

ZHOU Hong,HUANG Zheng-xing,YANG Yang,QI Wei,SHEN Yi-min

(College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Instrument Science,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 310027,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the innov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of Colleg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Instrument Science as an example,introduces the platform "guest room" in the school teaching practice and off-campus "first-class enterprise cooperation practice platform" as the two wings of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platform and obtains some experience and methods of system construction.It provides a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innovation of the national biomedical engineering major.

Key words:biomedical engineering;innovative education;"double wings"

猜你喜欢
生物医学工程创新教育
PBL教学法在医用传感技术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策略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模式探索研究
试析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提高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