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暾炜
电影具有记录本能,电影纪实美学的追求是电影艺术审美的主流,并伴随着电影艺术诞生而成长与发展。不同时代对纪实美学的追求有所差异,但纪实美学一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随着当代高科技在电影领域的广泛运用,电影向虚拟现实与超真实记录两极发展,电影纪实美学的探索进入了超真实的新阶段。滕俊杰导演的8K歌剧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全球首部8k电影长片,是舞台艺术与现代电影技术成功融合的产物,标志着电影纪实美学进入8K时代。其超高清纪实追求的真实和逼真营造出电影的奇观效果,吸引着观众关注真实的同时获得沉浸式的视听享受。该电影追求的“真实本性”与“奇观本性”深度融合的特性,标志着电影纪实美学在超高清领域有了新发展。
2020年1月22日晚,国际先进影像协会第十一届年度颁奖典礼在洛杉矶华纳兄弟影城举行,滕俊杰导演带领团队运用8K超高清技术打造的歌剧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荣获最佳8K制作“金卢米埃尔”奖。该奖是国际先进影像协会(The Advanced Imaging Society)为鼓励技术创新而设的奖项,由影视、娱乐、科技界专业人士投票评选,是目前国际公认的3D、4K、8K、360度环幕等影像技术领域的最主流奖项,获奖作品也通常被视为下一代影视、游戏技术发展潮流的风向标。
现代电影艺术伴随着“活动电影机”而诞生,技术与艺术联姻历经百年,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从黑白电影再到彩色电影,从平面电影到立体电影,从胶片拍摄到数字影像技术在电影领域的快速运用。科技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了电影艺术,推进着电影艺术的发展。随着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建立在电影科技基础上的纪实美学有了更大的空间。
8K全景声歌剧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获得金卢米埃尔奖,即是源于其舞台艺术与现代电影技术成功融合。该片在听觉上采用目前全世界最先进的杜比全景声制作,营造出浸润式听觉效果;在视觉上,该片运用当前最先进的8K影像技术,让经典的舞台艺术通过科技手段,得到高质量的再现与传播。该片是先进电影科技发展背景下的纪实美学新探索,表明电影纪实美学已经进入8K电影时代,超高清纪实营造出电影的奇观效果,极大丰富了传统纪实美学的内涵。
电影与生俱来的记录本性
电影纪实美学是指电影利用影像技术的照相和纪录功能,客观的摄录较为完整的真实生活,逼真再现生活的真实,反映生活本质内涵。电影与生俱来就具有记录本性,追求客观真实。卢米埃尔(1864—1948)早期拍摄的《火车进站》《工厂大门》《水浇园丁》等影片等记录现實生活场景的影片标志着电影纪实美学萌芽。电影《火车进站》的物体与人物时远时近,不同景别的视觉变化,形成了纵深的场面调度,这就是早期的“长镜头”拍摄方法,固定视点的单镜头纪录了时间和空间的连续体。卢米埃尔开启的记实美学强调电影的照相功能,突出电影摄影机的独特的纪录和揭示功能,注重运用长镜头和景深镜头来表现人物和事件。
电影纪实美学对客观现实进行记录,并强调其逼真性。苏联纪录电影大师维尔托夫(1896—1954)和美国纪录电影大师弗拉哈迪(1884—1951)延续并发展了卢米埃尔开创的纪实电影传统。维尔托夫提出“电影眼睛”的概念,把电影摄影机比作人的眼睛,重视电影的活动照相性,认为电影机应该像人的眼睛一样客观地记录生活实景。维尔托夫以高度的逼真性作为电影最重要的美学特性。弗拉哈迪则在理论和实践上向人们证实了电影记录现实的特性,展示了电影在捕捉日常生活的质感上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对纪实性电影美学观的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电影理论家巴赞(1918—1958)和克拉考尔(1889—1966)更是较为系统的阐述了电影艺术的逼真性,强调电影的照相性和纪录功能,并指出电影再现事物原貌的本性是电影美学的基础,从而掀起了纪实美学的高潮,对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都具有重要影响,并且其魅力至今存在。
当代,随着影像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影影像纪实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视听冲击基础上的影像呈现出超高清的真实,比眼睛直接观察的现实还现实。并且,对现实的记录便捷而多样,用镜头记录生活的人群也前所未有的广泛,很多人拿起摄像机记录自己与身边的现实生活,甚至进行艺术创作,进行电影美学的探索。因超高清影像技术的发展,现实的真实得到精确的呈现,并产生电影强烈的奇观效果,电影纪实美学的迎来广泛而高质量的发展。在此背景下,8K全景声歌剧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标志着电影美学进入8K长片的拍摄领域,激励与推动纪实美学新的发展。
纪实美学真实性的探索
纪实美学核心内涵是真实,巴赞认为:“摄影机镜头摆脱了我们对客体的习惯看法和偏见,唯有这种冷眼旁观的镜头能够还世界以纯真的原貌,吸引我的注意力,从而激起我的眷恋。”1克拉考尔认为电影可以说是一种特别擅长恢复物质现实的原貌的手段。世界电影史上最早公开放映的投影电影不管是《火车进站》还是《工厂大门》,都是对生活的纪实。电影《火车进站》记录了一辆火车开进巴黎萧达车站时的情景。电影《工厂大门》则是摄影机在门外记录了下班工人走出门外,骑车的走路的,一幅幅自然真实的景象。当然,记录的真实也非绝对的真实,即使摄像头全程录制的现场真实也是眼前的、表象的真实。巴赞甚至认为电影是视觉真实和空间的现实表现,而且电影只有在作为真实的艺术时,才有价值。但纪实美学的追求者不但记录现实发生的真实,他们也创造现实,从弗拉哈迪的搬演到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纪实美学一直存在真实再现或搬演的探索。所谓搬演,即是现实再现。当环境受限或者过去现实无法重现时,需要通过环境再造或他人扮演,或者运用技术手段再现某些特定历史性时刻的人物与事件。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拍摄的《北方的那努克》就被视为搬演的范例。片中爱斯基摩人居住的冰房子是根据拍摄需要建造、猎取海豹的活动也是根据导演的意图组织拍摄的,长镜头中纳努克捕猎海豹一段即是搬演的呈现。
纪实美学强调表现生活中的真实,但把拍摄搬演和再现现实也认定为纪实,并得到理解和认可。舞台表演在摄影镜头中不是对现实的再现和搬演,它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舞台演出,是真实空间和时间内发生的事件,舞台纪录片中表现的舞台剧是现实中发生的事实,比扮演更真实,具有纪实美学的另类特征。电影史上舞台纪录片很早就出现。1903年,戏剧电影之父梅里爱(1861—1938)就拍摄了歌剧电影《浮士德在地狱》。中国第一部电影即是舞台纪录片,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庆泰(字景丰)负责,照相技师刘仲伦摄影,为庆祝京剧名角谭鑫培六十诞辰,拍摄了其保留剧目《定军山》的片断,因此,中国电影最早的概念被称为“有扮演的戏剧而摄成的影片”2之说。中国早期电影发展以记录戏曲演出为主,从《定军山》开始,舞台艺术和电影结缘,像梅兰芳的《生死恨》《西施》,周信芳的《四郎探母》《琵琶记》等众多戏曲名演员的表演剧目被拍摄成电影,京剧《白蛇传》、越剧《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豫剧《花木兰》和黄梅戏《天仙配》等戏曲电影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电影成为记录和保留我国优秀舞台艺术的重要手段。
电影对舞台的记录从中国电影诞生开始,经历了胶片、高清、2K到4K时代,一百多年后,全球首部8K舞台记录电影长片在上海诞生,标志着舞台记录片进入8K超高清时代。该片拍摄的歌剧改编自苏联作家瓦西里耶夫同名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女兵在抗击德国侵略者的故事,以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讴歌了她们坚贞乐观的性格和勇于牺牲的精神。自问世至今,这部小说已经被改编成无数影视剧、舞台剧等艺术作品。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2015年国家大剧院创作了原创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并首演。2019年,导演滕俊杰以及他率领的上海电视台团队受邀拍摄歌剧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导演在拍摄该部歌剧的过程中,尊重该剧舞台的创作,电影镜头是通过该剧的现场演出进行拍摄,不但以歌剧内容为本,保持真实,而且通过镜头把这种真实进行更清晰更完美的呈现与传达。观众们在剧场中观看歌剧表演时是定点观看,在座位上与舞台是恒定距离和固定角度,因距离和角度的固定,后排的观众甚至看不清舞台上的表演细节,不同侧面的观众也会看到不同的内容。在此情境下,舞台上存在的真实很多观众未必能感受到,这就非常遗憾。但超高清摄影机下的表演则不同,演员化装和服装,甚至眉毛和发丝都非常清晰,演员的表演更是被镜头拍摄展示得非常到位。同时,电影记录舞台表演时,许多瞬息即逝的肢体语言,甚至微妙的表情都被摄影机灵敏的捕捉,艺术性强的很多细节被真实记录,并放大呈现。当然,电影艺术考验创作者的能力和水平,哪些在电影镜头呈现和怎样呈现都有讲究。在8K电影中,真实不但充分再现,而且镜头异常清晰的把这些真实画面送到观众面前。并且,电影艺术突破了观众定点观看的局限,超高清影像技术多角度拍摄后,观众跟随导演的镜头可以多角度,多侧面的了解舞台的真实,这种超高清的真实甚至超越了眼睛所见现实的真实。
科技助推下纪实美学追求的逼真
从卢米埃尔开始,到维尔托夫、弗拉哈迪、巴赞、格里尔逊、罗西尼等的电影纪实美学大师们,其一贯追求的是电影的真实与逼真。电影纪实美学的核心主题之一即是逼真,是对事物的客观记录。电影艺术虽诞生仅一百多年,但在这一百多年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并被广泛的运用到电影技术之中。在卢米埃尔、巴赞,哪怕到20世纪80年代所谓的逼真,都是受制于摄影技术的相对逼真,无论是在清晰度、质感、还是层次上都比较粗糙。虽然维尔托夫认为摄影机录制的影像有时比肉眼更完美和逼真,但那时的摄影机与当代用数字高清摄像机的完美难以相提并论。
短短一百多年,摄像技术经历了启蒙时期、电子摄像时期、磁录摄像时期,发展到现在的数码摄像时期。数字电影摄影的图像分辨率已由高清HD(1920×1080)、2K(2048×1080)向4K(4096×2160)和8K(7680×4320)发展。为了追求高清逼真的画质,滕俊杰导演率领团队分析研究8K电影的焦距、焦点、分辨率、色域度、码流、帧率、算率等专项特性。8K歌剧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清晰度是4K的4倍,高清的16倍,总像素高达3300万个左右。据观看8K歌剧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观众反映,“连每个主角的发丝都看清楚了”“色彩饱和度真好”,电影的画质异常清晰,观众贴近屏幕观看画面也不会产生颗粒感,演员的表情、眼神、甚至头发丝都能清晰可见。8K电影的色深是12bit,能够显示684.8亿种颜色,色域可覆盖CIE1931色彩空间的75%以上,整体画面非常逼真,观看者有切身的立体感和空间感。8K影像的明暗对比度比4K更强,画面亮度最高可达4000nit,画面中的物体主次分明,明暗对比清晰,层次感强烈,观众如身临其境。观看8K全景声歌剧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现场一位观众说:“都说歌剧是用来听的,因为离舞台太远你很难看清演员的表情。这是我第一次看歌剧电影,大大刷新了我的观演体验。不仅可以看到很多以往看不到的细节,而且听觉上也非常富有层次感,希望以后能有更多机会看到优秀的歌剧电影。”8K超高清技术打造出全新沉浸式觀影体验,整体观感甚至超过眼睛观看现实的效果。在8K摄影技术的助推下,电影纪实美学开辟出崭新的空间,其逼真效果已超越前辈纪实美学大师们的想象。
结语
电影与科技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电影艺术不但可以超清呈现现实,甚至可以再造现实、掩盖现实。这些都对传统的纪实美学理论带来极大冲击,但世界电影表演发展依然遵循现实主义美学的主流。特别是便携式摄像机和超高清影像技术的发展,电影的“真实本性”与“奇观本性”在高科技的作用下融为一体,产生了真实与奇观交融的新现实主义美学特征,纪实美学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在不同阶段,中国电影人的纪实美学追求具有显著的特点,第四代导演纪实美学追求长镜头生活实录特征明显;第五代导演纪实美学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色块造型和镜像处理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21世纪,随着科技在电影中的大量应用,电影纪实手段更加的先进和灵活,追求超高清的真实纪实与“奇观美学”创造,成为显著的特征。特别是5G技术的发展,以超高清8K歌剧电影《这里这黎明静悄悄》开启的新一代纪实美学探索将蓬勃发展。
作者 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