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的魔笛是否已奏响?

2020-10-12 02:41张岩沈嘉熠
上海艺术评论 2020年4期
关键词:消费艺术文化

张岩 沈嘉熠

近年来,我国沉浸式产业发展迅速,从形态到质量均不断优化迭代。“沉浸”正以日益丰富的样态融入社会文化生活,从受众心理感受逐渐演化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和消费选择,也代表了先锋、时尚的生活方式与审美趣味。从大型实景演出到主题乐园,从沉浸艺术展到沉浸戏剧等,沉浸式体验在与不同的艺术和商业形态嫁接时,表现出不同的交互属性和叙事特点。“90后”“00后”作为沉浸式体验项目的主要消费人群,其社交习惯和消费心理也影响着沉浸式产业的走向。

当前,文化旅游供给侧改革不断推进,市场消费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升。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中提出,“鼓励打造特色文化旅游演艺产品,引导文化和旅游场所增加参与式、体验式消费项目,发展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文化和旅游消费内容”。1那么何为“沉浸”呢?

1975年,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Mihaly Csikszentmihalyi)首次提出了沉浸体验(flow,又称心流状态),即一种人们完全专注于某项活动中的心理状态:人们专注于当下即刻行动时,会获得高度的兴奋和充实感,此时他们对时空边界与自我的感知都变得模糊。2随着市场需求被不断挖掘,“沉浸体验”研究从心理学范畴逐渐被应用到文化旅游娱乐等领域,为传统行业注入新的活力。早期的沉浸体验主要运用在文旅实景演出中,如2004年桂林的《印象·刘三姐》、2013年平遥古城的《又见平遥》等,这些项目完成了人文自然景观与艺术表演的结合,观众置身其中体验景观的猎奇和沉浸。

近年来,沉浸式项目数量和规模呈指数级增长,丰富多样的沉浸式艺术形态植根于不同的文化产业中,形成可观的增量。《2020中国沉浸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截至2019年,全球沉浸体验产业总值51.9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总产值达48.2亿元,成为全球沉浸产业最为发达的市场之一,且项目数量共计1100项,位列世界之首。3

“沉浸”的魔笛已然奏响,成为文化、艺术领域不可忽视的音符,人们争相追逐这神秘的音律而谱写不同的乐章。

本文根据不同的沉浸体验方式划分类别,并阐释参与者在其中不同的沉浸层次和深度,以及沉浸式文旅产业的发展更迭进程。

虚拟影像的沉浸体验

随着5G时代的到来,虚拟现实、全息影像等数字技术的提升为“影像沉浸”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当下流行的很多新媒体艺术展便是采用这种方式为受众打造一个虚拟的幻境,提供一种包裹性全感官的沉浸体验。

2019年,由日本teamLab 艺术团队打造的沉浸式光影艺术空间“teamLab无界美术馆”4落座上海世博园,该展曾获得2015年DFA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奖科技奖,连续两年被意大利知名设计网站designboom评为全球十大必看展览之一。5自进入宣传期起,它就被热爱文艺的年轻人写进了心愿清单,在小红书上产生9000万次曝光和30万次收藏。6究竟是何缘故使其在年轻人中产生了如此高的消费期待呢?这还要从它所营造的体验空间谈起。

当观者们踏入无界美术馆时,身体瞬间被投掷进一个奇妙的光影世界,时间停滞,空间无界,在数字技术与装置艺术的相互作用下,虚拟的幻境成为了可感知能触碰的客观存在。人们徜徉在灯影花海中,暂时忘却了馆外的真实世界。艺术创作从物质的三维空间走进人们的意识中。teamLab团队创作的核心理念就是“无界”,“沉浸”的意义中也包含着无界,艺术与技术的无界融合,人与环境的无界交互,真实世界、虚拟空间与内心视象的无界对话。人们对于艺术展的需求,不仅仅来自于美学素养的补给,还有在避世与抽离的片刻中得到的抒压和放松。

teamLab东京馆在开放一年时间内接待了来自160个国家的230万名观众,创造了世界最大规模的单年度参观人数纪录。7市场的认可也鼓励着艺术家和文化产业工作者朝着相同的方向去创作和实践。2019年7月,由日本创意团队NAKED打造的垂直沉浸艺术展“如海·空间”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与游客见面,呈现了海底6500米至高空423米的云端海洋。同时期,北京国家博物馆三层1500平方米的展厅被设计成凡·高艺术沉浸体验館,运用数字技术深度还原了凡·高的200多幅艺术作品。沉浸式艺术展也因为现代感的空间环境成为了许多观者的艺术影棚。为此,观众可以拍到好看背景的照片,并发到朋友圈获得点赞,特别是年轻观众乐此不疲。

近年来,有一些餐饮行业也结合虚拟影像,给食客带来了美食以外的沉浸体验:如全球首家感官沉浸法式餐厅Ultraviolet by Paul Pairet中,10位食客落座长桌两侧,被360度曲面巨幕围绕。根据不同的餐食主题,影像、音效、气味也随之变化,精致的分子料理在餐盘中被摆放成具有几何线条的形状,与投射到桌面和餐盘的影像相得益彰,带来特殊的用餐体验。

沉浸式影像体验形成交互式动态虚拟场景,是先锋的电子艺术的另一种消费和应用。这正代表着伴随互联网成长的城市青年的审美选择和生活方式,虚拟影像的场景化和社会文化属性不断地深入糅杂,赋予消费者/观众更多的隐性光环,即一份独特的沉浸于虚拟幻境的体验和社交的关注。

主题乐园的沉浸体验

如果说虚拟影像的沉浸体验是强调视听感官裹挟,那么在沉浸式主题乐园中,虚拟的环境开始与人们的个人经历与情感经验相链接。以迪士尼乐园、环球影城为首的主题乐园将空间、艺术和文化价值相结合,通过还原动画、电影中的经典场景,给游客营造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上海迪士尼乐园在《2019中国主题公园竞争力指数报告》8中综合分数位列第一,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往,为他们带来一场童年幻梦之旅。这种“幻”不是天马行空的无边想象,而是对迪士尼童话世界的真实渴望。

上海迪士尼乐园中“宝藏湾”的系列设计就给人们营造了“加勒比海盗”幻境的沉浸。游客可以在“沉落宝藏之战”的室内漂流中享受穹顶巨幕和裸眼4D带来的感官沉浸。人们随船沉落海底,互动装置与全息影像带来强烈的失重感;两船开战,炮声在耳畔轰鸣,火光冲天,水花飞溅;这一切都将故事还原的极具真实感,让游客们走进了鲜活的电影世界,产生情感共鸣。“那里既有‘幻又有‘戏,人们在乐园的真实场景中点亮心中的魔法迪士尼故事在他们心中早已生根发芽,叙事早已完成”9即使游客们在现场观看的表演是碎片化的,其背后也都拥有完整的叙事逻辑和成熟的文化浸润。

迪士尼乐园中的工作人员都被训练成有素的表演者,时刻引导和维护着游客的消费体验,避免其出戏。“如果说百老汇的沉浸戏剧中,观众主要以旁观者的姿态去沉浸地消费;那么迪士尼乐园中,人们则以主导者的姿态去进行体验地消费。”10入园前戴上主题造型的发箍;在园内点一份米奇形状的午餐;花车巡游时热情地与演员们招手互动。游客们这些主动地、有意识地融入恰巧是一种无意识地表演,与真正的演员们互为呼应、彼此感染,完成了多维的沉浸体验。

这类主题乐园的体验中,沉浸的层次更加深入,环境与人的关系也变得更加紧密。主题乐园已然成为了一座城市的新地标,它之所以受到Z世代(互联网世代,通常指1995—2009年间出生的群体)消费者的追捧,一方面是可以走进童年的梦里,获得真实的临场愉悦和精神满足;另一方面则是在成人的世界中享受自由表达和主动选择的权利。

戏剧互动的沉浸体验

如果说虚拟影像是观众在既定空间内被影像包裹的被动沉浸;主题乐园中是观众在既有叙事下的主动沉浸;那么时下火爆的沉浸戏剧,则是人们通过自由探索和即兴表演去创建叙事,完成一场独一无二的沉浸体验。2016年起进入上海的《不眠之夜》和2019年最新在上海演绎的《秘密影院:007大战皇家赌场》(以下简称《007》)是这类项目的代表作。他们分别来自纽约和伦敦,以经典作品中的关键情节作为叙事主线,让观众在戏剧环境中通过互动和表演来推进叙事,同专业演员一起沉浸到相应的戏剧故事或电影片段中。

“艺术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消费,而是显示赞同与拒绝的审美活动。”11观众在沉浸戏剧中不再是一台只能观赏和接受的沉默机器,而是可以享受一整晚充满个体意识的主动选择。不同的视觉焦点下都有故事正在发生,人们可以进入故事线中成为亲历者和创造者,也可以游离于主线叙事之外,做整个沉浸体验的旁观者。当演出结束,观众们走出酒店的大门,交流各自追逐的不同支线,分享自己在隐秘角落意外发现的线索痕迹,这些非现场的、演出之外的收获足以令他们兴奋不已,这也是年轻观众愿意二刷、三刷不断复购的原因。

当代年轻人成长于互联网时代,他们不满足于工业时代流水线生产带来的无差别的体验供给,而是希望在消费中去创造,对个性化体验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偿付意愿。2019年底发布的《中国沉浸式产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12中显示:自2016年以来,《不眠之夜》累计观演超30.3万人次,票房收益达2亿元,其中“90后”观众占比过半。他们走进麦金侬酒店(《不眠之夜》的演出剧场),消费的不单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谋杀故事或是来自麦克白夫人的神秘表演,也为自己身处情境中的即兴选择与深度体验买单。

年轻人通过不断和外界社会的触碰来回溯和认识自我,去探究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在沉浸式戏剧互动中,他们可以走进别人的故事,体验不同的人生,补足现实世界中的感受缺失。在上海《007》的沉浸空间里,平日谨慎稳重的男孩在赌桌上肆意押注;生活中内敛文静的女孩在威尼斯酒吧热情舞蹈。他们将真实的自我隐藏,以全新的身份和更多的心理安全感參与到现实世界的虚拟社交中。十几年前,当时的年轻人们在《虚拟人生》的单机游戏中体会角色扮演的乐趣,今天,沉浸式体验让这种获得感更加真实。他们在角色塑造和演绎过程中反观自己的内心,也在虚拟世界的狂欢里打开和释放。消费,不再只是人和消费场景的关系,更加成为一个人与自我对话的契机。

沉浸式戏剧脱胎于20世纪60年代以环境戏剧为主的美国先锋戏剧运动,原本先锋的、小众的沉浸体验在消费文化中不断被复制,“其先锋性在不断地被削减,而文化的消费性显现并不断地深入。这些先锋戏剧和消费行为糅杂一起,形成一种文化、艺术和消费的体系。”13恰如《不眠之夜》,票房可观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产业繁荣,三年来酒吧、衍生品、品牌合作收益超3500万元,14更有非上海观众带来的差旅收益无法确切估算。传统的消费模式与文化艺术元素相交融或将成为主流。

结语

沉浸式产业之所以能在数年间迅速形成影响力和传播力,离不开整个文化艺术市场的消费需求升级,消费群体的年轻化趋向和消费习惯的变迁成为产业发展的内驱力。于年轻人而言,周末约上三五好友一同“打卡”15沉浸式项目,成为一种时尚的聚会方式。他们将体验感受发布在社交媒体中,在“晒”和“秀”的过程中获得认同与满足,也无形中引导着观看者的消费选择,成为了一种“种草”16方式。《2019年中国消费趋势报告》17显示“种草消费”已然成为十大消费趋势之一。它作为一种推荐型、分享式消费,自身就带有强烈的社交属性,这种属性恰与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交往习惯紧密相关。沉浸式项目的主创团队们也深谙此道,他们邀请明星潮人、时尚博主等KOL(Key Opinion Leader关键意见领袖)在项目体验中拍摄时尚照片或精致vlog,以唤醒更多年轻人的消费欲望和冲动。沉浸产业的发展在自身基因的基础上与年轻人的消费需求相辅相成、互利共生。

一座城市的魅力来源于其历史与现代的融合,文化和艺术的装点。沉浸产业的发展不是昙花一现的网红商业,也不仅仅是一种基于演艺环境下的娱乐体验,它不能被一场展览或是一部戏剧一言以蔽之。它包含着观演关系的打破,叙事方式的变革,它从剧场、影院、艺术展中生发出来,弥散到城市生活的不同行业和各个角落。街头艺术、快闪剧、主题派对,它以更为多元的、碎片化的方式展现,带动了整个城市文化景观的升级。在疫情暂时退去的2020年6月,“2020表演艺术新天地”活动在马当路附近与游客见面。众多艺术家们携着自己的艺术创作聚集于此,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为这座城市的人们带来温暖与鼓励,声音剧场《回家》、街头艺术《恐龙来啦》、巡游环境舞蹈《无声迪斯科》等创意在公共空间里展示,让每一个身处环境中的游客甚至路人都可以自由选择并与之产生关系,成为艺术的一部分。人们在其中欢笑、感动,纷纷感慨已经太久没有看到过这个城市如此生动了。

沉浸,它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想象力和生命力。对于沉浸产业的从业者来说,在未来如何对好的IP进行沉浸性的挖掘和再创作?如何将已有蓝本的沉浸项目同地域优势、本土文化相融合?如何通过优质的沉浸体验进一步引领消费者的审美趣味和文化选择?这是值得深入理论研究和长期实践摸索的课题。

当前,传统的剧院、影院还在静待生机,《不眠之夜》却已场场爆满、一票难求。艺术复活、文化升腾、万物沉浸。

张岩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沈嘉熠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网址:http://www.gov. cn/zhengce/content/2019-08/23/content_5423809.htm
  •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著,张定绮译,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7:61.
  • 《2020中国沉浸产业发展白皮书》,网址:http://www.peanutsz.com/ zixun/shownews.php?lang=cn&id=258
  • teamLab 是来自日本的艺术团队,该团队于2001 年由猪子寿之成立,并以 teamLab 的名义开始活动。目前团体的成员已经超过400人,包含了艺术、技术、数学、建筑等各领域专家。其创作旨在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来拓展艺术表达的方式,探索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新关系。位于上海的teamLab 展馆,在6600平方米的空间内展出了50件艺术作品,是继东京台场展馆之后的又一个永久展馆。
  • 全球十大必看展览teamLab降临深圳:美是最大的共鸣,腾讯网,网址: https://kid.qq.com/a/20170705/040025.htm
  • 从teamLab上海新馆开幕谈起:我们该如何理解“网红展”?界面新闻,网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9517419247021070&wfr=spi der&for=pc
  • 同上。
  • 《2019中國主题公园竞争力指数报告》,网址: http://www.tripvivid.com/ articles/24038
  • 沈嘉熠,从体验到沉浸:表演的叙事性转变[N],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1:115.
  • 沈嘉熠,从体验到沉浸:表演的叙事性转变[N],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1:115.
  • H.R.姚斯、R.C.霍拉勃著,周平、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334页.
  • 《中国沉浸式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暨〈不眠之夜〉上海版3周年总结报告》, 上海文广演艺集团(SMG Live)、上海交大文创管理学院,2019年12月,网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0990760921874235&wfr=spi der&for=pc
  • 沈嘉熠,消费文化情景中的先锋戏剧,载于《戏剧艺术》,2014-05:74.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0990760921874235&wfr=spider &for=pc
  • 网络流行语,表示“前往某地的证明”。
  • 网络流行语,表示“分享推荐某一商品的优秀品质,以激发他人购买欲望” 的行为,或自己根据外界信息,对某事物产生体验或拥有的欲望的过程; 也表示“把一样事物分享推荐给另一个人,让另一个人喜欢这样事物”的行为;还表示一件事物让自己从心里由衷地喜欢。
  • 《2019年中国消费趋势报告》,网址:h t tps: / /www. sohu.com/ a/298098020_210938

猜你喜欢
消费艺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谁远谁近?
纸的艺术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消费舆情
信用消费有多爽?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