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演艺需按文化规律出牌

2020-10-12 02:41周津菁蒋长朋吕霖枫
上海艺术评论 2020年4期
关键词:剧目演艺景区

周津菁 蒋长朋 吕霖枫

文化是从土壤中生发出来的,不是牵强附会,不是臆造出来的。求真务实,充分挖掘本土文化,才能让文化和旅游相得益彰。

在“文旅融合”的大趋势下,重庆的旅游演艺已经处于全面“试水”状态。在对渝东南旅游演艺进行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亮点,不少问题也暴露了出来。本文将以渝东南旅游演艺为例,谈一谈旅游演艺的文化规律。

从社会发展来看,中国的旅游演艺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广大游客从浅层观光到更高层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产物,也就是说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旅游演艺发展的环境条件。从游客角度来说,旅游演艺的发展其实就是观光游览方式的一种转变,特别是历史文化等内容,它需要一种独特的解读,因而就创作了演艺这一手法演绎尘封的、历史的、抽象的文化内涵,进而加深旅游者的认识。

何为旅游演艺

旅游演艺是以旅游景点的环境作为依托,以表现当地文化题材为内容而创造和呈现的舞台艺术作品,也有人称之为“旅游景观剧”。声名遐迩的“印象”系列,就是典型的“旅游演艺”类型。这个舞台,多半具有当地旅游景点的“原生态性”。将“旅游景观剧”作为基本形态,学界对中国旅游演艺的诞生一般存在两种认识:其一是1982年陕西省歌舞剧院古典艺术团在西安推出的《仿唐乐舞》;其二是1995年中国民俗文化村推出的《中华百艺盛会》。创作排演《仿唐乐舞》的主要目的是接待来访的海外国家首脑和政府官员,不具备旅游市场的商业行为,因此不是旅游演艺项目。然而,《仿唐乐舞》又具备旅游演艺主题明确、突出西安地方文化特色、注重高度文化娱乐性和欣赏性等特征。尽管说法不一,但是《仿唐乐舞》的出现,为之后的中国旅游演艺探索者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思路却是不争的事实。

1995年7月,深圳华侨城旗下的中国民俗文化村推出了《中华百艺盛会》,同年12月,深圳的“世界之窗”推出的《欧洲之夜》,为大型广场定时露天演艺之始。1997年,杭州宋城景区以主题公园室内剧场定点定时演出的模式推出了《宋城千古情》。此后,2001年张家界的《魅力湘西》、曲阜的《杏坛圣梦》、2002年丽江的《丽水金沙》、2003年昆明的《云南映象》、2004年北京的《功夫传奇》等相继出现。2004年,以《印象·刘三姐》为标志的实景演出开始登上旅游演艺舞台,随后引发实景演艺热潮,演出迅速扩展到全国各地,多种旅游演艺涌现,旅游演艺走向大众化、专业化、多样化,初步形成印象系列、山水系列、千古情系列三大品牌,构成珠三角、长三角、大西南(川、渝、云、贵)为重点的全国布局,形成了一批有实力的文旅演艺企业,其中民营企业居多。2015年以后,旅游演艺开始转型升级,从传统的“你演我看”的观演模式开始向场景、演员与观众互动的沉浸式进行,如《又见平遥》《寻梦牡丹亭》等。2018年,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组建为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关于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首个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文件,标志着旅游演艺正式作为一个新颖的文旅融合业态得到重视。

而在我们看来,我们不能只以“旅游景观剧”一种形态来定义旅游演艺。国内如苏州的昆曲,北京的话剧、京剧,安徽的黄梅戏都有比较成功的旅游演艺案例。国际上如百老汇的音乐剧、拉斯维加斯的太阳马戏团也都展示了舞台演艺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它们有的是因旅游而支撑的戏剧产业,如背靠京味儿旅游的北京戏剧产业和依仗黄山旅游的安徽黄梅戏;有的是因专业戏剧产业的兴旺而带动了旅游人口的流动,撬动了旅游经济,如国外的百老汇和国内的乌镇戏剧节。这样看来,摆脱“旅游实景剧”的局限,一般意义的舞台演出,如戏曲、话剧、音乐剧、舞剧等,都有可能成为旅游演艺的类型。关键看怎么打造和包装。这是我们的专业文艺院团都涉足旅游景区的基本认知条件。

渝东南地区的旅游演艺

根据2018年发布的《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渝东南地区的行政区划即重庆市黔江区、武隆区、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称酉阳)、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以下称石柱)、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称秀山)、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以下称彭水)共六个区县。该地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大娄山和武陵山两大山系交汇的盆缘山地,海拔高度大多为500—1000米,因气候温和宜人,山水资源丰富,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是重庆的旅游发展重点地区,也是早期开始布局旅游演艺的地区。其中,最著名的旅游演艺作品,印象系列中的《印象·武隆》就落户于此。武隆的芙蓉洞、天生三桥、后坪天坑群是“中国南方喀斯特”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列入全国第六处和重庆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

而剧场中的演出更多,如酉阳桃花源景区演出的《梦幻桃源》的演出场所虽然位于景区以内,但并没有与实景融合,只是在景区里搭建的一个演出场地。石柱的土家歌舞《天上黄水》是天上黄水大剧院的驻场演出剧目,也是重庆市第一个室内旅游演艺项目。

除上述较为大型的旅游演艺项目,渝东南地区还有以展示当地文化特色的其他歌舞、戏剧、曲艺、杂技等演出形式为主的综合旅游演艺节目。如酉阳龚滩古镇表演的民间杂耍“上刀山”,桃花源景区的土家阳戏,彭水鞍子苗寨演出的苗剧,秀山的花灯歌舞表演等。石柱正在集结本土文化资源,挖掘秦良玉民间故事,打造新编土戏《秦良玉和马千乘》。

旅游演艺的规律及当下问题

(一)规律一:旅游演艺是观光的延伸,是旅游产业链的其中一环

旅游演艺行业是非常依赖于现成客流量的,与其说是一个独立的旅游项目,不如说是全域旅游或者文旅产业链之中的一环,很少有旅游演艺剧目能够脱离于一个整体的旅游环境独立生存。比如作为世界三大秀的“巴黎红磨坊”、拉斯维加斯“O”秀和《宋城千古情》。巴黎红磨坊一百人的小剧场是夜巴黎的经典象征,是巴黎的一个景點,但是没有人会坐飞机去巴黎看完红磨坊演出就走。香榭丽舍大道、埃菲尔铁塔、卢浮宫和巴黎圣母院,这些才是去到巴黎的游客想要去且优先于红磨坊的地方。拉斯维加斯作为美国的赌城,是远超于澳门的旅游胜地,“O”秀作为杂技的巅峰制作,更大的作用还是营造一种狂欢的氛围。《宋城千古情》尽管近些年名声大噪,但大多数人都是逛杭州,逛西湖的时候顺带去的。

因此,不论是世界三大秀这种顶级演艺项目,还是印象系列中的《印象·武隆》,没有一个能够脱离景区环境而独立生存,应该说他们紧紧依附于景区。对于这个观点,通过游客转化为观众的转化率就可以印证。据道略演艺数据统计,深圳、厦门观众不足游客的1%,杭州、张家界、桂林观众为4%,峨眉山观众为7%,拉萨是5%,阿坝州是10%,三亚是14%;而世界上这个数值最高的是纽约百老汇的23%。也就是说,游客人次不等于观众人数。过去旅游演艺项目与旅行社合作,是观众来源的主要渠道,但旅行社要分成、司机也要佣金,通过网上订购OTA也要抽成。散客时代下,旅行社的代销渠道日渐萎缩,景区演出几百元的票价又把大量的散客拒之门外。

旅游产业发展成熟的武隆地区尚且如此,其余5个相较于武隆,旅游发展稍弱的渝东南地区则可想而知。所以,对于希望通过旅游演艺来引爆旅游业态的美好愿景,实现起来或许尚需时日。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游客滞留环境,旅游演艺会因为其高昂的运营成本和投资额度而盈利困难。也就是说,妄图在一个游客滞留能力弱的地方用旅游演艺来增加游客黏度,无异于痴人说梦。

(二)规律二:坚定“本土文化自信”,文化高度决定传播力度

渝东南目前的旅游演艺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某些景区在打造演艺项目的过程中,缺乏对本地文化资源的科学调研,为了吸引眼球,个别地方甚至存在臆造文化内容、编造“文化IP”的情况;二是对本地文化的本质理解不够深入,打造方式还较为粗放:旅游景区不是文化的博览园,也不是传说故事的集中讲解地。三是有的景区在设计具体项目时,思想上还应进一步放开,目前还存在对地域文化狭隘化理解的情况。旅游演艺的实质是对“文化”的旅游,是对“地域文化艺术”的旅游。因此,坚定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心,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我们不仅要把这样的自信心放在理念上,更重要的是要放在对利用文化,打造文化的操作过程中。自信心的体现需要符合文化规律,符合科学方法。

文化是从土地中生发出来的,不是牵强附会,不是臆造出来的。求真务实,充分挖掘本土文化,才能让文化和旅游相得益彰。艺术作品需要适合当地土壤,否则就会出现不接地气,曲高和寡的毛病。舞台艺术创作需要求真務实,需要感同身受,需要悲天悯人的情怀。艺术是真善美的统一,首先是要真,如果艺术失去了“真”,那就是假大空。渝东南地区天然地不缺乏故事,不缺乏文化,不必牵强附会,不必胡编乱造,更不需要为了迎合一些“时尚的噱头”,而臆造“文化IP”,而是需要静下心来发掘故事,打造文化。同时,坚定文化自信,还表现在对艺术作品传播力的自信上。我们的确可以做一次“高度决定出路”的尝试。

很多时候,我们讨论的话题都集中在如何让“专业艺术走进景区,提升景区文化内涵”。诚然,这是一种可行的方式,不过我们更需要解放思想,不要局限在如何让文化、让艺术走进景区,更需要让景区文化先走出去。

有两个文艺作品可以给我们启发。一个是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另一个是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很多人都是因为这两个作品,对它们相对应的旅游景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一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益。这样的作品创造就是让文化先于景点走出去的典范。文学让我们对于景区产生了想象空间,让我们对于景区有了向往。很大程度上,它增加了我们到实地去旅游,亲眼目睹当地风土人情的心理动机。再如《白鹿原》这样一部名作,让该地成为了一个景区。再如《卡萨布兰卡》这样一部电影,让很多电影迷对于卡萨布兰卡这座城市产生了联想。诚然,我们所列举的都是舞台演艺之外的艺术形式,那么我们能否深入挖掘景区的文化,创作一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舞台剧呢?舞台艺术相比文学、电影来说,它的传播范围相对小,传播受众少,这是毋庸置疑的。另一方面,一部精品力作是不可多得的,需要花大量的精力去打磨。但是,我们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文艺院团剧目建设和景区文化打造工作结合起来,做深远的创作计划,努力做出优秀的作品。与其汲汲于送短频快歌舞节目下景区,还不如深谋远虑,为景区文化制作高规格剧目,“面上跑”“多而不精”,终将收效甚微。景区也可以主动出击,与院团之间达成长期文化创意计划。

文化是景区隐性的财富,需要解放思想,把眼光放得更长远,具有跨越区域的宽大视野,才能触摸到景区的文脉,发掘它的精华。比如,当我们决定去卡萨布兰卡的时候,不仅指的是某个具体的景点,也是去游览一座城市。这座城市已经不是一个地理空间,而是文化空间。当我们去游览桃花源的时候,它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物理空间,它还是一种文化空间。在景区同质化的现状面前,什么才能让景区脱颖而出?我们认为是景区所蕴含的文化符号。文化空间的打造,需要的恰恰是艺术作品,而且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艺术作品。这样的艺术作品,需要时间,需要精力,需要扶持,更需要把眼光放长远。

(三)规律三:彰显剧目独特生命价值,旅游演艺项目需要“适配”

在旅游面前,本就没有什么高雅与通俗之分,只有合适与不合适的差别。在这样一个追求创意和突破的年代,没有一种艺术形态是被镶嵌在都市大剧场的镜框舞台上,也没有一种艺术形态注定只能被捆绑在广场上。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独立存在的,它虽然隶属于自己的艺术形式(比如剧种),却也可以突破自己的固有形态,去适合新的舞台环境。目前,专业文艺院团作品的基本特点是:自成演出体系,剧目或节目是针对于剧场的舞台环境而打造。当院团想要向旅游景点推出自己成套的演出作品时,就会遇到因环境不适应而难以落地的问题。即使落地,游客是否会对这些与旅游目的有差异的节目埋单?因此,专业艺术院团要向旅游景点推出自己的作品,有两条路可以走:第一,根据旅游地的特色题材,打造具有旅游文化IP价值的剧目,这种具有针对性的剧目创演方式,能比较准确地契合旅游地的特色、格调和氛围。应当说,“旅游景观剧”是这条思路中的一种戏剧类型。第二,可以针对旅游地的特点,对院团已有的剧目进行包装,再根据旅游景点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上演。有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向景点推出的是剧目而不是剧种,因为每一个剧目都有它独特的生命价值和调性。例如,俚俗热闹的川剧《滚灯》或“变脸特技”,较之于雅之又雅的昆曲《游园》更适合于厅堂伴餐演出,而《游园》在苏州园林中的实景演出,则是琴瑟和鸣,“情”“景”辉映。而在同一种艺术形式中,某一些剧目适合某项旅游演出,另一些剧目可能就不会适合,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很多表现形态,它不是铁板一块。新创剧目,选择剧目和改造剧目,都是细致的调查、创意和适配的过程,即寻找具体剧目的主题、内容和具体呈现形式对旅游环境的适应性。有的景点清秀典雅,宁静致远;有的景点五光十色,光怪陆离。景点风格千差万别,旅游地具体的硬件条件也不可能整齐划一,那么旅游演出的风格和形式也必然千差万别。在文旅融合的环境下,创新的含义是:在恰当的主题设计下,让一个特定的舞台艺术形式能适应于新的演出环境而做出技术调整—吸纳和融合他种艺术类型的某些技术—综合创意显得顺其自然。因此,能否打造出具体的适合于旅游演出的剧目或节目,比我们纠缠哪些艺术形式适合“旅游演出”,哪些种类不适合“旅游演出”更重要。创意,是为了体现独特剧目或节目在特定旅游文化中的生命价值。

说到底,旅游演艺是一种文化:做文化,唯有脚踏实地,才能有所收获。

周津菁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蒋长朋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艺术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吕霖枫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艺术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剧目演艺景区
长假也救不回的景区破产
五大卫视2020年待播剧目预览
“摘牌”
演艺制作服务类综合技术能力等级评定启动
优秀剧目进校园
国庆节前157个景区将迎来降价
淘气包弟弟
继承传统 创演新剧《齐王田横》
旅游演艺的生意经
海外机构代表在《演艺科技》十周年庆典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