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任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在2019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上就文化和旅游融合提出了六大路径,为文旅融合提出了发展方向。大热的“文旅”概念,不仅仅是文化和旅游的结合,更应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激活和重新认识,对消费理念的升级,也是城市与乡村共生发展的新可能和新途径。宏图大展之下,我们需要兴致高昂,亦需审慎而缓行。在上海市政府于2018年颁布的《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中提出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总体目标,将黄浦江两岸的滨江地区的开发
提升到战略地位。三年来,上海在完善空间景观、增强活力功能、提升服务管理、改善公共交通等方面成效显著,黄浦江两岸的公共空间已逐渐成为可漫步、可阅读、有温度的魅力水岸空间,也将继续朝着世界级滨水区努力。然而在2020年这一关键的转折之年,却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突袭,文艺行业虽第一時间不得不停摆,但从未停下思考与探索的脚步;病毒终究被我们众志成城化险为夷,而一些艺术呈现形式和创作方式也早已悄然发生转变。线上演出和线上展览是否可行?而在不得不行之下,如何行之?我们且行且思考。
深挖“黄浦江文化”,讲述当代城市故事。这两年,申城在滨江两岸的区域开发中投入巨大心血,也已卓有成就。如徐汇滨江致力打造世界级卓越水岸;紧随其后,黄浦滨江、杨浦滨江和虹口滨江都在有序推进。本专题关注浦江两岸滨江开发在当下如何融入“十四五”规划中强调的文旅融合方向思维。亦可观照其他一线城市的既有案例,互为参照。
当然,滨江的开发并不是单向思维的区域更新或基础建设,更多的是与之相匹配的“软件”—我们文化产业的经营与呈现模式,以及我们参与文化消费的驱动因。因此,本专题并不仅仅停留于对有关政策的解读,而是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串联起同样鲜活的生态面貌。归根结底,城市文明在于鲜活的“人”。诚如本专题作者所言:“文化是从土地中生发出来的,不是牵强附会,不是臆造出来的。求真务实,充分挖掘本土文化,才能让文化和旅游相得益彰。”
与此同时,城市的滨江开发与乡镇的文旅融合又可互为参照。或许惯常认为,“文旅”是最适用于广袤的乡村的,其实在城市区域内,“文旅”更能大有可为;因为无论是资源优势、人才优势还是政策优势,都注定城市这样的相对发达地区更能有效利用资源。下一步,我们或许需要思考的是:城市是否能反哺乡村的发展,以期达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同时,我们如何利用当下风头正劲的数字平台来提升文旅产业的性能,比如可视化、交互性、沉浸式的演艺产品是否可以成为可持续的新型文化产业模式?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