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倩
将高清戏剧现场作为戏剧的跨媒介创作和传播形式,也是舞台戏剧适应新时代新市场的新举措。但就中国戏曲现状来说,其影视化的创作和传播还停留在一个较为传统的阶段,除戏曲电影外,更多院团只是单纯的将院线、网络等渠道作为传播媒介,尽管在拍摄和制作上融入了新技术,却没有形成相适应的、足以指导创作的新美学理论。
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以艺战疫,在文学、音乐、舞蹈、戏剧、书法、摄影等领域积极创作,一时间各类抗疫文艺作品纷纷涌现网络,“云传播”成为疫时文艺作品最便捷、最有效的传播方式,其中戏曲类多为戏歌、唱腔、个人直播等形式的小型作品。4月10日上海越剧院率先推出了两部新创小戏的网络直播,在全新的虚拟演播厅与数字合成技术的支持下,演员们在绿幕前完成了抗疫题材剧目《暖春》《一袭白衣》的演出,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相较于其他艺术类型,戏曲艺术本身的特性造就了其生产周期较长的特点,从题材的孵化到剧本、唱腔、舞美、灯光的介入,再到演员的落地成型,一部戏曲小戏能在短期内完成已属不易,利用科技手段及时推出网络直播更是难得,那么上海越剧院究竟是如何在“云端”做到行业领先呢?其实这并非偶然,翻看近年来戏曲“云”上的动作,一直不乏上海越剧院的身影,早在2016年上越联手国广东方-CIBN互联网电视在《红楼·音越剧场》首演的当天,同步全球网络直播,这样的举动在当时引起一片哗然—作为剧场艺术的典范,传统的戏曲演出真的能放到网络上直播吗?然而后续除直播演出外,上海越剧院并没有停止探索的步伐,网络电台的开通、“越美中华”网络大赛的举办以及此次疫情期间“云课堂”“云演唱会”等一系列网络产品的陆续问世,让向以戏曲圈时尚、前卫标杆的越剧再次引起话题的讨论:在融媒体时代,“云上戏曲”应坚持怎样的创作态度?又应推出何种类型的艺术产品?
這样的讨论其实是十分必要的,戏曲艺术以现场感为优势、剧场性为特征,“云”上的形式不仅改变了传统戏曲的观演关系,将原本同处一室(剧场),彼此配合从而共同完成演出的演员和观众分置两地,更为创作者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形式因内容而存在,内容因形式而有所附丽,这关系到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即尽管同一部戏曲作品,但因“云”上和剧场演出的形式不同,必然要求创作者生产更有针对性的内容。就此次《暖春》《一袭白衣》的网络直播为例,它不仅涉及演员的表演分寸和舞台风格,更考验导演等主创人员如何处理戏剧假定性与镜头纪实性的矛盾、如何合理利用镜头语言展示心理空间的活动,如何完成与云端外观众的互动等问题,所幸,我们还是看到了创作者们的思考与尝试。
《一袭白衣》演绎了一对护士母女在疫情期间的情感故事:作为护士长的母亲在工作中不幸感染新冠病毒,除夕夜仍在隔离病房接受治疗,女儿小眉前来送饺子才发现母亲已感染的真相,她主动请缨要调入隔离科室。与常规剧场演出不同,“云直播”用网络作为传播媒介,通过电视镜头向移动终端的观众呈现戏剧画面,这就要求主创人员在戏曲的“虚”和镜头的“实”之间准确拿捏。该剧主创人员采用“由实到虚”的创作思路,如为了在舞台上呈现医院隔离病房这一特定环境,将舞台上并没有真实出现的隔离病房玻璃门通过戏曲程式和戏剧虚拟性表现出来,时而它真的存在,将生死相依的母女俩冷冰冰的分隔开,时而它又仿佛不存在,小眉与母亲可以心连心、手牵手,甚至拥抱在一起;以及,为了表现从隔离病房外送饺子给母亲,通过虚拟背景中医院走廊的设定,再配合镜头的转移,不仅发挥了戏曲“三五步走遍天下”的时空自由,也让画面呈现更具有真实感。最后一幕在背景视频的配合下,小眉身穿隔离服推着病人看夕阳的场景再现更直击众多观众的泪点,这里运用数字合成技术,配合舞美人员的迅速迁景,也是“云”上的独特表达。同时近距离的影像传输对演惯了传统剧目的戏曲演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表演要求:在注重戏曲程式化、写意性表演风格的基础上对人物动作进行生活化的处理,注重内心情绪表达的过程中情感逻辑的梳理等。
这样类“戏曲现场”式的呈现方式让人联想到近年来国际戏剧界对“高清戏剧现场”的推广,作为一种甄选优质戏剧,采用多机位取景摄制,并向全世界剧院影院、线上进行高清直播和录播放映的形式,高清戏剧现场目前已遍及全球60个国家,成为当今国际剧坛上相当流行的戏剧观赏与普及方式,其中较为著名的有:NTLive英国国家剧院现场、GLOBE ON SCREEN环球映画、 英国阿尔梅达剧院现场、英国布拉纳剧团现场、日本X-Live、百老汇音乐剧现场、莫斯科艺术剧院现场等。将高清戏剧现场作为戏剧的跨媒介创作和传播形式,也是舞台戏剧适应新时代新市场的新举措。但就中国戏曲现状来说,其影视化的创作和传播还停留在一个较为传统的阶段,除戏曲电影外,更多院团只是单纯地将院线、网络等渠道作为传播媒介,尽管在拍摄和制作上融入了新技术,却没有形成相适应的、足以指导创作的新美学理论。正如上越的两部抗疫小戏所呈现出的质感一般,因为舞台上三面绿幕的框架限制,摄像机只能安置在同一水平面,因此镜头也只能在同一角度的远景、中景、近景间切换,这样势必牺牲了多机位多角度拍摄的优势,造成视觉方面的扁平化;同时与现实题材相匹配的类生活化表演,多少让演惯了传统剧目的越剧演员有些水土不服,而近距离的高清镜头更是放大了这一缺陷,演员平时所学的程式化身段虽然无处安放,但又无所不在,矛盾挣扎溢出屏幕,尤其就《暖春》一剧整体而言,这样的表现就颇有些向电视小品靠拢的意味了;在与观众互动方面此次直播也并突破之处,演员面对的是摄像镜头,而互动则只能停留于观众在直播间单方面的留言。总体来说,对于解决戏曲和影像的美学冲突,目前还没有相适应的具体理论和技术手段,对于创作及制作还缺乏成熟的操作流程,对于观众观影心理和行为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对策。
但我们应该认识到,无论是题材还是形式,是特殊时期的应时之作,还是从长远的策略来看,在全球化语境下“戏曲现场”这样的戏曲影像作品,是必须要参与国际对话和交流的。在媒体融合、艺术跨界的时代,对于中国戏曲来说,“高清戏剧现场”的跨媒介创作和传播将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新课题,我们的“戏曲电影”等各类戏曲影像也将进入一个新时代。对此,关于戏曲如何从传播渠道的“云上戏曲”转化到传播形式的“戏曲现场”,我想首先应是对影戏观的再讨论,即如何解决戏曲表演与影像中再现与表现以及虚与实概念的相对性和互易性的问题;其次要考虑是对不同体裁和题材戏曲影像作品进行分类,切忌参照某一成功范本依葫芦画瓢,同一剧种古装剧与现代剧、传统戏与新编戏尚且有诸多不同,更何况不同剧种之间的风格差异;随后就需从实际技术出发,对戏曲影像的导演、表演、拍摄和剪辑方式等重点问题进行考量,逐步解决如何把握“戏曲现场”中影像纪录的创作特性,如何区分舞台蒙太奇与电影蒙太奇的异同,如何分析影像呈现中的视点,即关于导演视角、角色视角与观众视角的比较与融合,如何理顺戏曲现场中影像时空与在场时空的关系,如果灵巧运用戏曲语言与电影语言在叙事、抒情与表意上的结合等一系列问题;同时“戏曲现场”也要重视如何在导表演及影像呈现形式上发挥影像对剧场及演剧特色的展现,以及新技术如何增强戏剧表现力等优势;当然,最后也不能忽略对戏曲影像包括观众心理、观剧文化、创作趋势、传播途径等文化场域的研究。
然而到目前为止,与“高清戏剧现场”所对应的“戏曲现场”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且少有创作者涉足。但从戏曲的传承及传播的角度来说,戏曲影像中的“戏曲现场”又是一个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的领域,同时在对这一领域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如何保持戏曲艺术的独特性和价值感,如何在保证剧场演出的上座率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云上”观众,又将是全体戏曲人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令人兴奋的是我们在《暖春》《一袭白衣》的“云直播”中看到了希望,愿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作者单位 上海越剧院艺术档案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