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金娜
(粤北人民医院生殖中心,广东 韶关 512025)
控制性促排卵(controlled ovarian hyperstimulation,COH)治疗是人类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中的重要环节,这一阶段的诊疗直接影响患者后续的诊疗效果,也是辅助生殖技术能否成功的关键。在当下临床诊疗过程中能够发现,不孕不育患者正在逐渐增长,选择合理有效的诊疗形式是提升不孕不育症患者诊疗质量的基础性原则。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大多数专家按照辅助生殖促排卵药物治疗标准进行药品选择,力求促进卵泡趋同发育,进而能够获得质量优良、数量稳定的成熟卵子[1]。但是,患者自身的体质不同,接受药物治疗之后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的诊疗现象。在实验室数据反馈中,卵子成熟度不佳(卵母细胞MⅡ率偏低)与受精及胚胎发育结局不良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对患者的卵母细胞MⅡ率对ICSI受精及胚胎发育相关诊疗数据进行研究,为临床诊疗提供相关的数据支持与指导[2]。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8年12月至2020年5月之间行ICSI周期的患者30例,患者均使用了GnRH-a促排卵的ICSI治疗。患者纳入标准:使用GnRH-a相似或者是衍生检验形式进行检验;获得卵子数量为5~25枚;男性手淫取精。患者排除标准为:卵子成熟指数未达到10%以上。将入选患者30例,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划分成为A、B、C、D、E 5个组别,开展相应研究。
1.2 入选人群促排卵方案 促排卵方案可以通过GnRH-a衍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化改良,使其可以应用在不同方案中,实现应用效果最大化。在衍生过程中,需要确定各类标准方案及常规长方案,在GnRH-a使垂体降调节后,可以在此基础上设计D2超长方案及改良超长方案,根据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5 mIU/mL,雌二醇(estradiol,E2)<50 pg/mL,内膜厚度<6 mm改良超超长方案。当2个以上卵泡(包含2个)直径≥18 mm时,需要给与外源性促性腺激素2~6支,以此促进卵泡发育,在此过程中需要根据卵泡发育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并时刻观察性激素水平,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在停用外源性促性腺激素时,适时予以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hin,hCG)10000 IU肌内注射。
1.3 试验方法 注射HCG 36~38 h后取卵。获得的卵丘细胞经洗涤后,放置于授精液,于37 ℃,6%CO2培养箱中培养2~3 h,脱颗粒后,培养1~2 h,行ICSI。精液处理使用密度梯度离心或直接洗涤[3]。
1.4 胚胎观察评分 ICSI后16~18 h,观察受精情况,43~45 h观察卵裂情况,67~69 h观察胚胎发育情况。参考1999年Veek提出5级评分标准,对胚胎进行分级,其中来源于正常受精卵的发育速率正常的7~9细胞、卵裂球形态及胚胎碎片Ⅰ级或Ⅱ级或融合器的胚胎,为优质卵裂期胚胎。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5.0计算数据,“%”代表计数资料(受精及胚胎发育情况),采用χ2检验,()代表计量资料(患者基线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数据差异。
2.1 各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患者均使用了GnRH-a促排卵的ICSI治疗。患者组别划分以卵母细胞MⅡ率为基准,其中A组患者MⅡ率>90%,B组患者MⅡ率高于80%~90%,C组患者MⅡ率高于70%~80%,D组MⅡ率高于50%~70%,E组MⅡ率于10%~50%。由于A组患者的卵母细胞MⅡ率为95.68%,则将A组患者相关数据作为研究基准,对比以上5组患者的周期数、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不孕年限、获卵数,详细数据比较如下。数据分析结果并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即P>0.05。见表1。
表1 各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
表1 各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
2.2 各组受精及胚胎发育情况分析 5组患者随着卵母细胞MⅡ率的数值变化,患者的受精率、2PN受精率、卵裂率、2PN卵裂率、优胚率也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二者之间具有明显正相关关系。
卵子受精问题的研究中,C组与D组患者受精率明显低于A组患者,并且3组患者之间的数据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即P<0.05。在此基础上,2PN受精率与受精率变化趋势具有相似性,但是差异性并不是十分明显,不过二者之间的数据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即P<0.05。
在卵裂数据对比中能够看出,卵裂率及2PN卵裂率之间的变化趋势具有极强的相似性,并且B组、C组患者与A组患者的数据对比仅存在细微差异,然而D组患者数值则明显降低,以上数据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E组患者数据对比并未出现明显变化,或许是由E组患者样本自身问题导致的,然而数据对比仍旧存在统计学意义,并不影响最终结果。
胚胎发育问题研究中,从A组到E组,优胚率(2PN优胚数/2PN卵裂数)逐步降低,至D组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 各组受精及胚胎发育情况分析(%)
2.3 卵母细胞MⅡ率不同对GnRH-a降调方案人群受精及胚胎发育的影响 GnRH-a降调节是目前最常用的超促排卵方案。上述结果表明,随着卵母细胞MⅡ率逐渐降低至D组以下(即≤70%),对卵子受精、卵裂及胚胎的发育影响较大。为了进一步研究卵母细胞MⅡ率是否对不同GnRH-a降调节方案人群受精及胚胎发育产生同样的影响,将卵母细胞MⅡ率数值为70%作为研究的节点之一,将分析对象分为高成熟率组,即卵母细胞成熟率>70%;低成熟率组,即卵母细胞成熟率≤70%。比较发现,在两组患者年龄、BMI、不孕年限、平均获卵数等基础资料无显著差异的前提下,高成熟率组的受精率、2PN受精率、卵裂率、2PN卵裂率、优胚率均显著性的高于低成熟率组(P<0.05)。
众所周知,卵母细胞的成熟包括细胞核成熟和细胞质成熟两个方面。现阶段对细胞核成熟的判断方式有所差异,也缺少相应的直观性的判断方式,主要基于剥除颗粒细胞后观察第一极体排出,也就是本文研究中的MⅡ卵的比例。一部分患者的卵母细胞MⅡ率数值较低的患者卵泡发育具有阶段性,并未完全成熟,则可以对成熟卵子进行ICSI注射,即便如此,也无法保障细胞能够完全成熟,导致受精不成功的现象。相关研究能够表明,只有细胞核与细胞质完全成熟之后的卵子,才能够受精成功[5-6]。鉴于此,在本文的研究中针对患者不同成熟程度的卵母细胞,进行受精之后的成功情况进行分析。
患者均使用了GnRH-a促排卵的ICSI治疗。患者组别划分以卵母细胞MⅡ率为基准,其中A组患者MⅡ率>90%、B组患者MⅡ率高于80%~90%、C组患者MⅡ率高于70%~80%、D组MⅡ率高于50%~70%、E组MⅡ率于10%~50%,在研究的过程中首先对标准诊疗方案的患者进行分析,研究不同成熟程度中卵母细胞的受精及胚胎发育情况,确保患者基本资料和生理情况并无明显差异的状态下(P>0.05),开始后续研究[7-8]。本文研究显示,患者的受精率、2PN受精率、卵裂率、2PN卵裂率、优胚率与卵母细胞MⅡ率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随着卵母细胞MⅡ率数值提升,以上的相关数据也呈现较好的发展趋势。这与医疗卫生领域的一部分专家研究结果能够吻合。国内的一部分学者研究也能够表明,随着卵母细胞MⅡ率数值下降,患者的受精率、2PN受精率、卵裂率、2PN卵裂率、优胚率均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并且,进一步研究能够看出受精率降低原因基本上与2PN受精率的降低具有直接关系,各个组别的患者受精率并不存在明显差异[9-10]。
ICSI治疗后,当卵母细胞MⅡ率≤70%的情况下,受精与胚胎发育效果较差,并且GnRH-a降调节方案诊疗过程中受精率与优质胚胎成活率明显降低。因此,应当对这类患者实行ICSI补救,针对患者的个体体征、病情进展、诊疗与护理需求进行全方位的诊疗设定,提升整体诊疗形式的科学性和稳定性,避免诊疗局限造成的患者病症加剧和诊疗不当的现象。由于本文中研究的诊疗形式仍旧属于世界领域中进行不孕不育治疗的前沿手段,需要在临床使用的过程中加以关注,进步一研究具有显著效果的诊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