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洋
脑出血是老年人常见疾病。脑出血常见临床表现为患者偏瘫或出现语言功能障碍、吞咽功能障碍,严重者甚至昏迷。有资料显示[1],临床出现脑出血患者中有近一半患者存在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出现吞咽功能障碍主要原因是由于血肿形成并且占位,该作用对患者舌咽神经、迷走以及舌下神经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脑出血血肿形成的占位作用也造成真性延髓麻痹或患者双侧皮质脑干束损伤,从而导致假性延髓麻痹。脑出血血肿占位使患者的吞咽动作无法协调并导致脑出血患者饮水以及进食困难,还可能诱发脑出血患者吸入性肺炎,严重者危及生命安全,采取有效的康复措施,对脑出血后出现严重吞咽困难的患者尤为重要。有资料表明[2],采用冷刺激脑出血患者咽部能有效刺激患者的咽部感受器,对改善脑出血患者的临床吞咽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采用临床综合康复训练联合咽部冷刺激法,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20例;体质量70.2~87.0 kg,平均体质量(79.8±4.7)kg;身高163~185 cm,平均身高(173.3±4.1)cm;年龄55~75岁,平均年龄(62.1±5.2)岁;体质量指数25.5~31.4 kg/m2;病程2~4 d,平均病程(2.2±0.8)d;出血部位:丘脑出血15例,壳核出血10例,脑叶出血5例,小脑出血10例。试验组中,男21例,女19例;体质量71.2~89.2 kg,平均体质量(80.8±4.2)kg;身高165~187 cm,平均身高(174.4±4.3)cm;年龄56~77岁,平均年龄(63.1±5.1)岁;体质量指数24.5~32.8 kg/m2;病程1~4 d,平均病程(2.3±0.7)d;出血部位:丘脑出血14例,壳核出血9例,脑叶出血6例,小脑出血1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脑出血患者年龄50~80岁;②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参与调查且患者脑出血发病前的身体功能处于正常状态;③患者脑出血后神志清醒,并能与医务人员沟通。排除标准:①排除有其他脑血管病的患者;②排除脑出血发生时间>24 h的患者;③排除无意识或伴精神疾病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内容包括:①肌肉训练:针对吞咽部位进行肌肉训练,向脑出血患者讲解耐心训练的目的,让患者试着将舌头向前伸4 s,然后将舌头收回,再向前伸,重复12~17次。让患者将舌尖抵住上腭,然后将舌尖放松,再抵住上腭,重复9~17次。让脑出血患者舌尖分别与左右颊部接触并握紧左右磨牙,重复8~13次。探索下颌角前方咬肌的收缩功能并进行咽内收运动训练,反复鼓起脸颊,吸吮8次,深呼吸7次,以上肌肉训练3次/d。②进食训练:准备一些容易吞咽的食物让患者吞咽。食物的密度要求均匀并不要太松,食物在经过咽喉和食道时不要变形,不要停留在黏膜上。让患者处于端坐位,保持充分的放松状态,采用鼻呼吸,身体稍前屈,将头转向口腔麻痹侧,让患者先空出喉咙几次,然后将食物放在健侧口腔内,2~7 ml/次为宜。③唇部训练:予以患者呼吸训练和语音训练。呼气训练采用吸管,将吸管底端堵住,让患者努力向吸管吹气,重复15次;选择一些具有爆破性的单词让患者进行语音训练,让患者阅读并练习发音来保持唇部处于最佳生理状态。试验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咽部冷刺激,咽部冷刺激:首先患者取坐位,用海绵棒蘸取1~4℃的冰水,用纱布固定脑出血患者的舌尖后用海绵棒轻轻拍打脑出血患者的腭弓、咽喉和前基底基底部,注意不要引起脑出血患者的恶心反应。然后,用海绵棒轻轻刺激脑出血患者金针和玉液两个穴位,让脑出血患者从空气中吞咽几次并做咀嚼运动,让脑出血患者进行伸舌和缩舌运动,3次/d。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吞咽功能及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临床疗效。根据饮水试验结果评价疗效,疗效判定标准:优:患者进食能力及吞咽能力恢复正常,饮水时无呛咳,饮水试验结果为1级;良:患者基本可以口服,饮水时偶尔呛咳,饮水试验结果为2级;可:患者可以口服,喝水时会呛咳,饮水试验结果为3级,或经处理后饮水试验结果为2级;差:患者临床表现无明显变化,饮水试验结果为4级。总优良率=(优+良+可)/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吞咽功能及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比较 干预后,试验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及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干预后,试验组患者总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吞咽功能及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比较 (,分)
表1 两组患者吞咽功能及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比较 (,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危重病,近几年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该病的死亡率逐步降低,但致残率仍较高,由于脑出血患者的脑组织及神经有损伤,使得脑出血患者易出现吞咽功能障碍[3]。严重的吞咽功能障碍会对脑出血患者的免疫功能产生许多不良影响,不仅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耗费时间,还会并发医院感染,甚至危及生命。脑出血临床最大特点是患者大脑皮质病变,累及大脑中央前回或内囊神经投射通路,从而诱发脑出血后患者吞咽功能障碍。此外,脑出血后患者血肿、水肿和手术会对大脑皮层造成损伤,影响患者咽喉肌的随意运动,诱发口咽肌痉挛和吞咽活动不协调[4]。康复训练措施主要包括对患者进行肌肉训练、进食训练、唇部训练,能有效锻炼舌肌、咀嚼肌、颞肌和喉内收肌,改善相应肌群在吞咽过程中的协调性,增强肌肉收缩能力,从而提高脑出血后患者吞咽反射的敏感性,避免误吸的发生[5]。研究表明,大脑皮层和延髓束在吞咽控制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与吞咽相关脑区密切相关,大脑皮层和延髓束的损伤会使患者失去对延髓中枢的抑制作用,从而导致吞咽功能障碍。冷刺激咽部可增强患者吞咽前感觉冲动信号的传递,提高患者咽运动开始前的敏感性,促进咽运动的进展,提高吞咽信号的反应效率,增强吞咽反射功能,促进患者吞咽功能的康复。本试验结果显示,干预后,试验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及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总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康复训练联合咽部冷刺激有良好的协同效应,可以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和疗效。
综上所述,采取康复训练联合咽部冷刺激治疗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可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临床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